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案例分析
    王喜山
    刑事技术.
    牟××,男,24岁,未婚。曾因流氓罪强劳2年,1986年4月获释。同年8月连续强奸3人、杀死2人,致伤1人。牟在被追捕中欲强奸一青年妇女未成而将其砍死,接着又奸污了一名63岁的老人。后在追捕中被击伤。死后5小时尸检发现死者阴茎仍处在勃起状态。
  • 案例分析
    薛之一, 董利民, 李磊, 杨军, 陈坤, 李棨, 吴荣奇, 江涛, 陈新
    刑事技术. 2013, 38(4): 15-16.
  • 论 著
    闵建雄
    刑事技术. 2015, 40(4): 280-2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07
    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已进行学科介绍和被害人个体身份与命案现场的关系论述。本文是第三篇,重点阐述被害人生活背景对命案现场分析的价值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方面时常被忽视但屡有实例报道其对案件侦破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生活情感的破案角色助益,通过两个案例进行具体解析;而家庭关系方面则以一位妻子因忍受不了丈夫长期虐待而杀夫的案例作说明;对于人际关系阐释,所引用案例是一人因怨恨其被嘲笑和欺负而杀死其五位同事的事件;宗教信仰和迷信背影偶尔也会为犯罪分子用于实施犯罪,这作为本文的第四个方面,是以三个妇女因迷信而被欺骗杀害的案例而凸显其对案件的侦破导向意义。此外,本文也提及了其他一些与被害人学与命案现场分析相关的要点。
  • 案例分析
    韩永利 邢铁石
    笔者在尸检中见一男性尸体阴茎呈勃起状态,并通过对阴茎表面及会阴部附着物的检验结果,认定这是一起奸情杀人案。现报告如下: 1979年冬某日,接群众报告,在一废弃的仓库内发现一具男尸。尸体用草覆盖,一侧地面上有拖痕及自行车印痕,尸体肢端被冻僵。经调查,死者系农民,62岁,鳏居多年,体质健壮。于死后约14时尸检见头颅变形,颅盖广泛性骨折及多发性头皮裂创,脑组织挫碎外溢。同时见其阴茎呈半勃起状态,在阴茎表面及会阴部皮肤上附有大量分泌物。经镜检见分泌物的主要有形成分为大量的无核及有核鳞状上皮细胞和数个燕尾状上皮细胞,未查见精子。
  • 前沿探讨
    孟庆振, 王少峰, 温玄林, 张炜琛, 周红, 陈松
    刑事技术. 2023, 48(4): 331-33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25

    ChatGPT甫一问世即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以ChatGPT为例,简述了大语言模型的用途、技术特点和优势,并对当前面临的争议、伦理困境和信息安全风险进行了梳理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犯罪中的可能应用场景,从利用ChatGPT辅助犯罪技能获取、实施网络犯罪、网络钓鱼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还对执法层面利用ChatGPT服务犯罪打击、犯罪预防、执法决策、执法能力建设等进行了探析。本文认为,执法部门应保持开放态度,密切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犯罪的影响,加强研究跟进,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做好应对,应用新技术助力执法、提升效能。

  • 论著
    闵建雄
    刑事技术. 2015, 40(5): 388-39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5.010
    本文是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第四篇,阐述被害人身体损伤对命案现场分析的作用和价值。重点放在案犯有意实施的损伤,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损伤程度、特殊工具损伤、加固损伤、发泄损伤、威逼损伤、左利手损伤。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 综述
    马荣梁
    刑事技术. 2016, 41(4): 302-30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4.012
    本文旨在总结指纹技术的新发展,并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指纹技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1. 更灵敏的显现试剂。以荧光试剂和纳米粒子为代表的两种技术最为重要和突出。纳米粒子较常规粉末吸附性好,而荧光试剂具有高灵敏度且能克服背景干扰的优点,二者结合表现更加显著,有关研究表明其前景广阔。2. 疑难客体上的指纹显现技术。指皮肤、胶带粘面、塑料纸币及背景发荧光的材质等表面上的指纹显现。3. 时间分辨和相分辨技术。它们都涉及到一系列复杂仪器的使用,另外与传统荧光使用不同,时间分辨技术是根据指纹试剂及背景的荧光寿命或者相位的不同,通过复杂仪器分辨出该微小差异并加以放大,从而将指纹显现出来。此方法能显现传统荧光法处理不了的指纹。4. 光谱成像技术。包括红外、紫外及可见光、拉曼成像等。光谱成像技术特别是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显现指纹的同时,能够分辨出指纹物质的成分,比如手上粘附的一些外源性物质像毒品、爆炸残留物等。因而,光谱成像技术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能解决一些疑难指纹显现的技术,但光谱成像一般需要大型昂贵的仪器设备。5. 生化核危害性物质污染的检材上的手印显现。甲醛处理生化类污染的指纹检材有报道,但核污染材料本文未涉及。6. 免疫学和适配体技术。使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学反应来显现指纹也是人们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免疫学和适配体技术都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强的优点,但反应条件较为苛刻。7. 指纹来源的情报信息获取。从指纹中探测毒品、爆炸残留物等信息属于指纹信息学的范畴。此外,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指纹信息也是侦查破案所需的重要情报信息。8. 指纹鉴定及三级特征的应用。现有指纹鉴定是以二级特征数量为标准的,但在实际案件中,常有二级特征不足的情形,汗孔及指纹纹线微小形状等三级特征可作为重要辅助特征而帮助鉴定。9. 指纹遗留时间的判断。该技术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但也一直存有难点。有报道通过测定指纹遗留物质中棕榈酸的扩散速度,初步确定出其与指纹遗留时间的相关性。但影响判断指纹遗留时间的因素太多,建立通用的指纹遗留时间判断模型仍需艰苦的工作。10. 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技术(AFIS)。AFIS在中国发展很不均衡。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AFIS,而是由各省分别建立,这导致了指纹工作总体效率较低。为此,公安部建立了指纹协查平台,出台了系统认证等办法,部分解决了既有难题。指纹大库建设现正在准备和论证中。
  • “十三五”专栏
    赵兴春, 孟庆振, 牛勇, 季安全, 刘慧念, 马新, 叶健
    刑事技术. 2018, 43(2): 87-9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2.001
    “十三五”时期是刑事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文在梳理当前刑事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刑事技术要实现的目标,即加强全链条整体设计、聚焦解决共性问题、促进各学科整体推进。为此,在“十三五”时期,刑事技术要在基础理论研究、嫌疑人特征刻画研究、物证分析与溯源研究以及物证检验质量保证研究等方面重点推进,以期实现理论、技术突破和检验鉴定质量提升。最后,本文展望了刑事技术未来发展的智能化、标准化、产业化趋势。
  • 论 坛
    刘冰
    刑事技术. 2015, 40(4): 318-32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5
    经过15年发展,我国DNA数据库集聚了3000万以上的STR数据,在超过100万起案件中发挥了作用。随着Y-STR、SNP等新遗传标记被引入法庭科学领域,对DNA数据库的应用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直接匹配和简单亲缘关系检索。现阶段我国DNA数据库究竟该向何处发展,文章认为:(1)关于增加DNA数据库支持基因座数量的必要性已在法医遗传学领域达成共识,但常染色体STR基因座数量的增加必须以确定核心基因座为前提。(2)对于SNP等新型遗传标记的采用,DNA数据库应本着“善意期待”和“审慎观望”的态度,在数据库已经进入千万级容量的今天,采用SNP的可能性已经极低,未来能够对DNA数据库带来变革的,很可能是全基因组DNA测序。(3)复杂亲缘关系检索是DNA数据库人口覆盖率不足情况下的合理补充和必然选择,但应遵循严格的规则。(4)在没有通过严谨演绎推理构建起理论框架,特别是结果评价的数学模型之前,Y-STR数据库的应用还只是经验的而不是科学的。综上,作为千万级大容量DNA数据库,涉及发展方向、安全、稳定的根本性问题要慎重从事,用科学的方法思考、规划和推动工作的进行。
  • 专题研究:法医遗传学
    王乐, 叶健, 白雪, 杨帆, 赵兴春
    刑事技术. 2015, 40(5): 353-35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5.002
    从DNA指纹图谱到STR复合扩增检验,30年来法医DNA工作者目睹着技术的深刻变革以及在此推动下案件侦查模式的巨大转变。自从二代测序技术问世以来,遗传学的研究方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但是相比其在癌症和遗传病诊断、基因组从头测序和重测序、转录组重测序、药物研制等领域的应用,二代测序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二代测序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综述了二代测序技术在STR分型、SNP分型、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等几个重点领域近两年的最近动态,最后结合二代测序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展望提出可能遇到的挑战,希冀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技术与应用
    李忠杰, 徐杰, 何伟, 吴虎
    刑事技术. 2016, 41(2): 170-17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2.021
    目的 检验和分析日常工作积累的盗窃类现场手套印拭子4例,探讨此类生物检材的现场勘验提取经验和DNA检验策略。方法 使用改良的硅珠法提取脱落细胞DNA,AmpFISTR 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复合扩增,3500XL遗传分析仪电泳检测和GeneMapper® ID-X软件基因分型。结果 检验的4例手套印拭子均成功获得分型。17起相关案件被侦破。结论 案件现场遗留的手套印经规范勘验和提取,采取有效检验策略和手段,可明显提高DNA分型成功率。
  • 论著
    闵建雄
    刑事技术. 2016, 41(1): 32-3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1.006
    本文是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第六篇,即最后一篇,主要阐述被害人的生活状态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重点介绍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所处的生活状态,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时空状态、衣着状态、作息状态、体位状态。时空状态是指被害人在受到攻击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和位置状况;衣着状态是指被害人在被害当时的穿着情况;作息状态是指被害人被害当时所处的生活方式,可分成正常、休息和睡眠三种方式;体位状态是指被害人在被害当时和被害之后所处的身体姿态以及与之相关的情况(如附着物、覆盖物等)。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实践中,可以根据被害人在被害时的生活状态,分析判断被害人与案犯的关系和案犯的身份特征。
  • 论 著
    沈笛, 殷克华, 马继雄
    刑事技术. 2018, 43(1): 26-2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1.005
    目的 对影响气枪弹上膛线痕迹的多种因素进行研究,为通过比对气枪弹上痕迹认定发射枪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支不同的线膛气枪,通过改变气枪弹的种类、枪管口部膛线、枪管尾部膛线,获得多种不同的射击样本,对这些样本在比对显微镜下进行比对检验,观察各种因素改变对样本上膛线痕迹变化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改变气枪弹种类、枪管口部膛线、枪管尾部膛线,均对气枪弹上膛线痕迹的变化产生影响,其中改变枪管口部膛线对样本上膛线痕迹变化的影响最大。结论 检验鉴定时,应注意枪管口部和尾部膛线改变对弹丸膛线痕迹的影响,注意发现原始痕迹,得出正确的结论。
  • 论著
    李骏波, 廖红祝
    刑事技术. 2019, 44(1): 30-3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9.01.006
    N-异丙基苄胺是甲基苯丙胺的同分异构体,两者外观及物理性质都非常相似。越来越多的案件显示,N-异丙基苄胺不只是作为冰毒的稀释剂,还被用于贩卖与吸食。本文分别建立体外及尿液中N-异丙基苄胺的GC/MS检验方法,并对样品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能够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实现对N-异丙基苄胺和甲基苯丙胺有效检出。确定N-异丙基苄胺造成甲基苯丙胺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呈假阳性的浓度界线,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能够满足公安办案中对N-异丙基苄胺的检验要求。
  • 论著
    周毅锦, 周腾, 李振健
    刑事技术. 2016, 41(4): 274-27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4.004
    对犯罪现场玻璃上的射击痕迹进行分析,首先要判断射击器具的种类,但因射击器具和弹丸的种类繁多,得以验证的案例较少,故目前还主要依靠办案人员的经验。本文对现场中常见的几种发射器(弹弓、弓弩、气枪、钢珠枪、手枪)进行测速分析,在实验室中模拟对玻璃的射击,制作了191个3.5~5.0 mm厚度平板玻璃的射击样本。实验数据显示,若发射器具发射的弹丸速度范围和使用弹丸种类相对固定,对玻璃产生的破坏程度也相对稳定。本文将玻璃上的射击痕迹形态依破坏程度分成5类,通过对5类痕迹类型的出现概率、组合方式以及痕迹尺寸汇总分析,得出不同射击器具和弹丸的留痕特点。利用对痕迹的精细化分类统计,为现场准确迅速判定射击器具种类提供依据。
  • 案例分析
    严奕材
    刑事技术.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四日,台山县附城公社社员陈××(男,39岁)被其岳父陈炳夫用毒蛇杀死。死者是一九六八年由陈炳夫介绍与其女儿结婚的,婚后生活贫困,感情不和。一九七四年后,陈炳夫父女两人会多次向死者提出离婚,均遭死者拒绝,因此怀恨在心。
  • 论著
    应迪通, 张彦春
    刑事技术. 2023, 48(1): 76-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6

    LS-PrePost是一款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爆炸仿真软件。*INITIAL_VOLUME_FRACTION_GEOMETRY和*LOAD_BLAST是LS-PrePost中的关键字卡片,而SPH是一种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都可以用来施加爆炸载荷。为研究球形装药爆炸仿真建模方法,使用以上方法进行建模,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选择最优建模方法研究1 kg TNT炸药不同形状装药爆炸产生空气冲击波的不同。本文在研究爆炸仿真建模现状的基础上,查阅文献资料,选择最优建模方法。在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上进行爆炸仿真,模拟实验仅改变装药形状参数,对球形、柱形、方形装药的有限元爆炸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不同比例距离下的超压峰值,制作图表比较各组超压峰值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比例距离小于等于1.0 m·kg-1/3时,柱形装药的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更接近,而方形装药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差异更大;随着比例距离的增加,柱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变化不大,而方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逐渐增加,变化较大。不同装药形状对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研究实际爆炸案件的装药及其爆炸破坏作用时,应尽可能采用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装药形状。在通过爆炸仿真方法研究问题时,也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装药条件,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 技术与应用
    石穗东,李蒙,雷鸣
    刑事技术. 2015, 40(4): 327-32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7
    安卓智能手机的取证法一般需要开启手机USB调试模式,遇到设有密码且未开启USB调试的手机,如果嫌疑人不配合工作往往很难进行取证。文章介绍一种新的工作思路:由于安全原因官方版recovery功能较少,可以刷入第三方recovery利用其备份系统功能,从备份文件中提取密码文件后进行破解,或刷入删除密码文件的补丁来清除密码。文章最后介绍了刷recovery的注意事项。
  • 专题:DNA 分子画像
    赵雯婷, 江丽, 刘京, 赵蕾, 马新, 季安全, 李彩霞
    刑事技术. 2017, 42(4): 259-26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4.001
    在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总有现场物证DNA无法通过数据库、嫌疑人样本和大规模排查比中已知个体的情况,从而使得案件侦破陷入被动,甚至导致悬案、积案的出现。为了给案件提供更多侦查线索,深入挖掘生物检材中的遗传信息,DNA来源人的面部表型特征刻画成为近年来法医学的研究热点。人类面部形态特征具有很高的遗传保守性,早期研究所发现的面部相关基因位点多数与先天遗传病或生长发育相关,如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相关基因、PAX3、FGF和GHR基因等,常用分析方法为传统性状研究所使用的单变量标量分析法。近年来出现的三维图像解析和高密度整体特征分析等技术显著促进了DNA面部特征刻画研究的进展。本文综述DNA面部分子画像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并对该技术服务于实战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 专题研究
    刘世权,罗亚平,吴剑
    刑事技术. 2015, 40(1): 1-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1.001
    指纹鉴定主要是解决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是否为同一人所遗留问题,其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关系着被检验对象是否有犯罪嫌疑,责任重大。指纹鉴定人员根据指纹鉴定方法与标准,结合从业经验对指印进行分析与比较,并最终给出鉴定意见,在此过程中,对现场指印的分析是否客观及准确,直接影响后续比对检验、综合评断及得出的意见。本文重点针对指纹鉴定人员在指印分析阶段的细节特征选择、信息判断等问题进行研究,邀请106家指纹鉴定机构参加4组指纹的测试,实验使用一款基于网络的指纹鉴定分析系统,记录每个机构在指纹鉴定中的工作过程,并使用统计学R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指纹鉴定机构之间做出判断与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选取特征的数量与现场手印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 经验交流
    钟继荣
    他杀死亡案的检验是法医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探索他杀案的一般规律,提高对他杀案的识别能力及防范能力,现将我县18年来检验的他杀死亡案例作如下统计分析.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资料来自本局法医室自1980年至1997年12月检验的他杀死亡案例,共140例,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逐年逐例查阅填表,然后统计出死者的性别、年龄、发案时间、加害手段发案原因等项目,并与正常人口资料及自杀死亡案对此分析.
  • 论著
    计超豪, 王即墨, 裴洪卿
    刑事技术. 2018, 43(6): 463-46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6.008
    在电子物证检验工作的检材中,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占有很大比例。以往在获取安卓系统手机中的数据时,为了尽可能全面提取和恢复数据,常采用获取root权限(系统最高权限)后进行物理镜像的方法进行数据固定。随着安卓手机系统版本的不断升级,获取手机root权限的难度越来越高,同时也伴随着破坏手机存储数据的风险,因此在非root条件下获取安卓手机的机身镜像数据是更符合司法取证规范的数据固定方法。在实际办案工作中,通过第三方recovery、专用通讯接口或安卓系统的特殊引导模式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安卓手机镜像获取的成功率。
  • “十三五”专栏
    刘志勇, 张更谦, 严江伟
    刑事技术. 2019, 44(5): 383-38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9.05.002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理论不断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方面,其成果在包括法医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的法医学基础研究,涵盖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物分析学、法医人类学、法医昆虫学等领域,为解决传统法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的进步,也为其将来法医学实践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简单介绍人工智能的概况后,着重综述了人工智能在法医物证DNA分型、死亡时间推断、个体特征刻画、年龄和性别推断、毒物目标化合物筛选与检测峰判读以及影像图像与病理学切片诊断应用中的研究成果,并讨论其在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综 述
    赵雅彬,罗亚平
    刑事技术. 2015, 40(4): 312-31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4
    指纹因其特异性、稳定性以及触物留痕的特点,长期以来被誉为“证据之首”,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犯罪现场潜在手印的提取率、提取质量直接决定着手印查询和比对效果,进而影响手印证据作用的发挥,因此潜在手印显现技术的探索一直是指纹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汗潜手印显现方法 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并对手印显现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起缘、内容和成果进行了梳理,按照指纹遗留客体的不同,从非渗透性、渗透性、半渗透性及适用于多种客体表面的综合显现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潜在手印显现方法 发展趋势研究予以前瞻性展望。
  • 专题:DNA 分子画像
    刘京, 乔露, 赵雯婷, 江丽, 季安全, 王桂强, 叶健, 唐鲲, 李彩霞
    刑事技术. 2017, 42(4): 264-26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4.002
    通过犯罪现场的DNA分析刻画供者的体貌特征正渐成为法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DNA特征刻画可以为案件侦查提供线索、缩小排查范围,尤其是当常规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分型数据不能比中时,其作用更加凸显。相比于其他体貌特征,人面部形态具有更高的遗传保守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基因分析与图像技术相结合,显著推动了面部形态特征相关基因挖掘和面部分子画像技术的研究发展。本文为首次进行DNA面部分子画像技术的法医学应用研究,经对24名男性(18名维吾尔族,6名汉族)的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出了350个与面部特征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并对其分型,以此构建了面部分子画像的预测模型。用所建模型对24份样本进行人脸预测并与真实脸作比较,评估其效力和准确性,归纳分析了该技术服务于实战的可行性和下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痕迹检验
    高林 王秋波 张国辉 关国权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寻找出JW—20型小口径步枪射击弹壳上稳定的枪种痕迹特征。
  • 论著
    蔡立红, 袁兆锋
    刑事技术. 2016, 41(1): 62-6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1.013
    目的 研究建立指纹膜及印章膜印痕的检验方法。 方法 制作指纹膜、印章膜样本,以红色印泥为介质,在收据纸上捺印指印、印章印及指纹膜、印章膜印痕,观察指纹膜、印章膜印痕的特点及其与真实造型体形成痕迹之间的差异。结果 对于指纹膜印痕的检验,可根据指纹特征点进行比对,得出指印与膜印同一认定的结论;但相比指印,膜印的纹线较为粗糙、无明显汗孔特征、其边缘易起角、有气泡、有印泥堆积等特征。对于印章膜印痕的检验,当特征反映不明显时,也易得出印章印与膜印同一认定的结论;相比印章印,印章膜印痕容易出现变粗、字体细节变形、印章膜底部特征、印泥深浅不一及气泡等特征,印痕纹线也相对较宽。结论 对硅胶材料制作的指纹膜、印章膜印痕的检验,应抓住其本质特征,注意其制作特征,寻找其使用特征。
  • 技术与应用
    宋丽娟,赵培铎,张广华
    刑事技术. 2015, 40(3): 256-25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3.023
    目的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在无法实施尸体解剖时,通过测定血液或尿液中丙酮的含量为某些非正常死亡案件提供死因判定的依据。方法 利用丙酮易挥发性,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S-GC/FID)进行分离检测;通过与平行操作的对照品比较,以保留时间为依据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为依据,采用内标法(叔丁醇作为内标物)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通过对死者血液和尿液测定,分析丙酮含量异常数据,同时结合前期调查所获取的案件相关信息,为死因判定提供了依据。结论 该分析方法基质干扰小,重现性良好,操作简单,普通刑事化验室均可进行,对缺乏病理学数据的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死因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 专题:法医遗传学
    郭江玲, 尚蕾, 汤真, 丁光树, 李万水, 余政梁, 袁丽萍, 孙敬, 孙辉
    刑事技术. 2023, 48(2): 111-12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3

    近年来,法医实践中对复杂亲缘关系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多,需要联合多种遗传标记进行判断,如STR、X/Y遗传标记、SNP、线粒体DNA等。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将多种遗传标记纳入一个检测体系中。本文报道了开发出的一套包含29个常染色体STR、36个Y-STR、32个X-STR、71个Y-SNP以及mtDNA全基因组的检测体系DNATyperTMNGSPanel v1.0。根据DNA分析方法科学工作组(SWGDAM)的验证指南,对该体系的重复性、准确性、一致性、灵敏度、混合样本、物种特异性等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体系分型结果与毛细管电泳的一致性为99.72%,与ForenSeq™ DNA Signature Prep Kit试剂盒相重合的基因座结果均完全一致。在0.5~10 ng DNA模板量范围内无等位基因丢失,而在0.25、0.125 ng时分别出现2、9个基因座的丢失。在男女混合比例为2:1时女性成分开始出现等位基因丢失,混合比例为9:1、4:1、2:1、1:1时,检出率分别为54.72%、81.13%、98.11%、100%,若男女混合比例为1:4则男性成分开始出现等位基因丢失,当混合比例为1:1、1:2、1:4、1:9时检出率分别为100%、100%、90.24%、82.93%。该体系对猪、牛、鼠、食蟹猴、恒河猴的DNA几乎没有扩增发生。因此,本体系的检测通量高,灵敏度和稳定性高,分型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对混合样本的检出能力较强。通过单次检测就可同时获得父系、母系相关的遗传信息,能有效提高个体识别能力和亲权鉴定效能。

  • 研究与探讨
    孟庆振, 黄星, 高艳梅, 傅焕章, 陈松
    刑事技术. 2018, 43(3): 229-23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3.013
    亚洲法庭科学学会(AFSN)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亚洲地区法庭科学机构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影响力逐渐加大。2017年9月,中国首次当选AFSN主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本文介绍了亚洲法庭科学学会基本情况、对外联络情况及该学会近五届年会关注热点,分析各国参与情况,回顾中国参与该学会的历史,展望未来我国继续参与AFSN的意义,以期对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提供借鉴。
  • 论著
    王桂强
    刑事技术. 2017, 42(6): 431-44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6.001
    物证鉴定错误是物证鉴定结果、结论或意见所表达和反映的事实情况本质上偏离了真实的事实情况,其包括物证鉴定结论错误和结论传递、理解及应用错误。依照错误来源,物证鉴定错误可以分为仪器错误、方法错误、认知偏见错误和人为错误四种类型。依照错误性质,物证鉴定错误可以分为物证来源鉴定结论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错误、物证成分检验结论的定性和定量错误和物证推断检验结果错误。物证鉴定错误发生阶段,涉及物证发现、提取、包装、保存、特征检验、特征解释评估、结论报告和传递、结论理解和应用全过程。虽然现有的物证鉴定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资料还无法给出能够反映实际案件物证鉴定情况并被广泛认同的一般错误率值,但这些资料已经表明包括指印、DNA、枪弹、咬痕、笔迹和毛发等常见物证的鉴定结论确实存在一定错误风险,并且这些实证研究资料可以帮助总结研究物证鉴定错误的出现规律和发现物证鉴定体系的薄弱点。
  • 论著
    董会, 王晶, 秦翠娇, 张涛, 贾竟, 叶健, 李彩霞, 刘超
    刑事技术. 2016, 41(3): 173-17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3.001
    目的 生物物证在运送至实验室检验时会保存在专用的物证袋中,物证袋转移的DNA越少越有利于检材的检验,本文研究两种物证袋在保存不同种类物证时是否发生DNA二次转移以及其转移率的差别。方法 制备样本,模拟密封的塑料物证袋和纸质物证袋提取物证的过程,分别使用常规程序对物证袋和物证进行DNA提取、定量和扩增,并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中使用了3种微量接触类样本和4种非微量接触类样本,样本制备完成后由工作人员通过行走等模拟样本的运输过程,样本直接剪碎进行DNA提取,而物证袋使用两步擦拭法进行前处理后再进行DNA提取。最终使用转移率来比较DNA转移情况。结果 实验观察到100 %的样本发生DNA转移,其DNA转移率平均为22.06 %。纸质物证袋和塑料物证袋的转移率有差别(P=0.023),纸质物证袋和塑料物证袋的转移率分别为26.27 % 和17.85 %,结论 使用物证袋保存物证的过程中,会发生DNA转移造成潜在的DNA丢失,其转移率在不同类型的物证袋和不同类型的样本之间存在差别,并最终将会对分型结果产生影响。总体上微量接触类样本的转移率高于非微量接触类样本,纸质物证袋的转移率高于塑料物证袋。
  • 论著
    付伟, 王明超, 胡祁斐, 张寅, 谈炜佳
    刑事技术. 2017, 42(5): 359-36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5.004
    目的 探索剪切痕迹形态特征与造痕工具刃口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根据现场剪切断头种类与细节特征推断造痕工具种类的方法。方法 选用10个品牌24种钳、剪工具共76把,采用直剪的方式,分别剪切紫铜丝、铝丝、铅丝、贯通地线、铁路线缆,比较观察剪切断头的侧面形态、峰角大小、立顶高度、立顶形态以及坡面反映出的刃侧加工花纹特征等,总结分析痕迹特征与造痕工具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结果 不同刃口形态的工具剪切断头侧面形态有较明显区别,工具刃侧不同的加工花纹会在断头坡面上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种类工具的刃顶厚度、刃顶形态、咬合角对剪切断头立顶高度、立顶形态及断头峰角大小有影响。结论 综合利用剪切断头侧面形、立顶高度、立顶形态、峰角大小、断头坡面上的工具刃侧加工花纹印压痕迹,同时结合现场具体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工具种类推断结果的准确度与可靠性。
  • 案例分析
    钟木兴 余希杰
    尹某,女,汉族,27岁,某厂配电工人。因失恋而极度苦脑离家出走,两日后发现死于其男友黄某宿舍内。 现场勘查:死者衣着整齐,仰卧于黄的单人床上,身盖被子似睡觉状。死者右臀部位压有紫红色尼龙丝提兜一个。白色圆盘电工带一盘,该带的一端与死者左腿内侧打的蝴蝶式活结一端相连。 尸检见:死者身长167cm,尸体新鲜,手触胸腹及腋下部位有温感。尸僵形成于下颌及四肢关节,尸斑位于背、腰、臀及大小腿后侧,量少呈紫红色,指压褪色。面部呈窒息征象,两眼瞳孔等圆,直径0.5cm,两眼睑结膜明显充血并有散在性出血点。舌尖位于齿间被咬紧并有少许出血点,口唇粘膜发绀,右口角处有少量白色流涎斑痕附着。
  • 论著
    汤家全, 刘建锋
    刑事技术. 2018, 43(5): 378-38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5.007
    目的 探讨密闭室内烧木炭致CO中毒死亡的案件特点,并提出这类案件死亡方式的鉴别要点。方法 对本地区近三年发生的20例密闭室内烧木炭引起的CO中毒死亡案件资料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密闭室内烧木炭引起的CO中毒死亡方式多系自杀,偶有意外。遗书是认定死亡方式的直接证据,其存在的载体可以是纸质材料,也可以是电子物品或个人社交媒体。结论 死者对现场处置行为的自主性是CO中毒自杀案件的主要特征,是认定死亡方式为自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 综 述
    肖军
    刑事技术. 2016, 41(2): 137-14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2.012
    人脸识别技术在追逃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梳理投影图和特征描述相匹配法、面部对称处理还原法、等测地区域的三维面貌相似度评价法等常用的优缺点,一些难题也更充分地显露出来,这主要包括追逃过程中人脸识别技术适用局限与作用对象不可控性之间的矛盾、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矛盾、技术适用对应性与人员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人面资源库建设以及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缺乏等。为构建以人脸识别技术为基础的追逃工作系统,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克服难题;依托相关单位,开发新技术(算法)为人脸识别提供帮助;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提高民警的业务技能;以及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提高严谨性。唯此,人脸识别技术在追逃中的作用方能充分发挥。
  • 其他
    周其煌 马其昌 马新和
    刑事技术.
    六四式7.62毫米手枪(简称六四式手枪,见图1)目前主要装备公安保卫系统作自卫武器,七七式7.62毫米手枪(简称七七式手枪,见图2)主要配备军事部门指挥员怍自卫武器。
  • 专题研究:电子物证
    王洪庆, 王即墨, 计超豪, 周祥鹏, 刘栗, 朱元栋
    刑事技术. 2015, 40(6): 435-43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6.002
    “伪基站”是一种通过伪装成运营商基站冒用任意号码向用户发送短信的高科技设备,经常被用于经济诈骗和商业宣传。本文针对 “伪基站”设备的数据取证展开了深入分析,介绍了 “伪基站”的工作原理,对“伪基站”在取证中的三大挑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伪基站”数据取证的基本框架和方法,阐述了对“伪基站”通信日志、软件数据库和软件运行环境检验的“伪基站”取证框架,并针对GSMS“伪基站”进行重点分析,介绍了如何把取证方法应用在实际案例中,同时对GSMS“伪基站”的代码进行深入分析,解释了为何软件界面的显示数不能被采用。最后通过GSMS“伪基站”测试实验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 综 述
    约瑟夫•阿尔莫格
    刑事技术. 2016, 41(2): 128-13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2.011
    本文包括八个部分。首先是引语,介绍写作目的和作者的恰当性。二是肇因,1974年,以色列发生“马阿洛特惨案”,促使其建立起发展为今天的以色列国家犯罪调查实验室的前身组织,富有远见的首任实验室主任迈耶•卡普兰迅速将实验室打造成由包括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工程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大学毕业生组成的科学机构。三是科研的开始,科研既是物证鉴定的实际需要,也是吸引和维持一支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的条件,同时又是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的前提。但以色列作为一个小国,发展大而全的科研与开发不适宜,故需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的重点是基于现实亟需性的唯我先行的完全自主创新,而不是模仿性的改进完善和同类添加。这种实践使得以色列很快在比如爆炸物分析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权威。另一策略是将研究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类,前者通过与系统外(甚至国际间)的机构合作进行,后者则在本单位、本系统内解决。四是国际认可,所取得的具有开创性的领先科研成果通过在国际权威性物证鉴定学术期刊上发表,为以色列在爆炸物和麻醉品质谱分析、指纹检验、射击残留物测定等多个方面赢得了声誉,得到了包括世界一流物证鉴定组织机构的众多国际同行的认可,吸引了大量访问、学习和交流者,举办了与其相关的多种专业学术会议。五是建立并实施吸引和容留高素质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者梯级”制度,借鉴学术界的职称选拔与薪酬设计,建立与学术成就挂钩的“研究者梯级”薪资奖励机制,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六是实践和理论,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注重物证鉴定科学的实践本质,坚持“物证鉴定科学不是起自于实验室而是现场”的理念,与时俱进,针对当今客观现实要求,推出并践行“主动作为的物证鉴定科学”新思维。七是实验室之外的物证鉴定科研,主要是社会资源的引进和协同创新。八是国际合作,“走出去”学习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请进来”和“携手同行”传播培训以色列创立的先进技术以及帮助国外同行破解疑难案件、共同研究新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建立并开展与中国同行的交流合作。
  • 综 述
    李彭, 赵阳, 赵彦彪, 杨虹贤, 高利生
    刑事技术. 2017, 42(4): 312-32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4.011
    本文综述了2006年至今有关核磁共振技术特别是定量核磁共振技术的文献,包含对毒品特别是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研究。本文引用的文献,涉及核磁共振实验的方法开发、非特异性检测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等。一方面,文中介绍了核磁共振、定量核磁共振等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国内外报道的案例,讨论了核磁共振谱仪在新精神活性物质分析检测和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前景。核磁共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完全未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推断,并且,它是一种无损测量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多种物质的内部结构图象。当前,毒品管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一种精神活性物质被管控后,新的衍生物会迅速替代它,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这对管控制造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迫切需要有关的犯罪调查实验室通过尽量简单的样本分离和提纯步骤,从原始的粉末形式或者其它的制成消费品形式,检测并识别这类为规避法律管制而设计出的物质,但目前犯罪调查实验室面临的问题是,缴获毒品通常是包含一种或数种掺杂剂的混合物,如果不清楚混合物的组成成分信息,几乎不可能选择出一种溶剂恰好只能够溶解样本中的毒品成分。而核磁共振实验并不需要常规的萃取、纯化或衍生化等前处理步骤,对样本的纯度也没有要求,可以同时检测混合物中每一种可溶成分。二维核磁共振方法是一维谱衍生出来的新实验方法,可将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参数展开在二维平面上,减少了谱线的拥挤和重叠,通过提供的键键之间的偶合作用以及空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空间构型,有利于复杂化合物的谱图解析。定量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技术几乎是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其原理为根据积分信号的面积与产生共振信号的原子核的数量的关系进行定量,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信号进行比较,即可得到分析物的绝对浓度。目前,这一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近年来,以卡西酮类、合成大麻素类为代表的新一代合成毒品在国际市场频繁出现,引发广泛关注。合成大麻素类化合物都有着芳香杂环骨架,例如吲哚、吲唑、咪唑、吡唑环等,这些骨架上可以被烷基、芳基、酰基、羰基、酯或酰胺基团所取代,产生大量的具有相同精神活性的新型衍生物。卡西酮类策划药与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结构相似,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通过化学修饰,也能够得到大量新精神活性物质。通过核磁共振得到特定化学环境下产生的质子信号,可以应用于对完全未知化合物结构的推断,恰好可以满足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研究需求。此外,核磁共振谱仪与其它仪器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因此文中还介绍了核磁共振谱仪与红外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仪器联合或比对检验的科研成果。2015年,中国增列了116种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其中就包括38种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和20种卡西酮类物质。2017年初又新列管四种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目前我国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列管机制、列管标准、列管种类、列管程序和列管时效等方面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有效防控体系。但由于精神活性物质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监管总是滞后于犯罪行为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健康受到威胁,随着这类药物滥用人数增多,其危害性逐渐被人们认知。因此应该持续加强核磁共振对新型毒品的检验方法开发,及时发现新型毒品并对其实施监管,从而预防、打击和减少毒品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