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电子物证检验技术
    曾锦华, 邱秀莲, 卞新伟, 施少培
    刑事技术. 0, (): 573-57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8

    随着声学和光学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基于元数据分析、成像分析、处理痕迹分析、图像信号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图像真实性鉴定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综合鉴定方案,然而,针对手机中个性化相机程序拍摄照片的真实性鉴定问题,仍缺乏系统的技术研究和方法指导。本文系统研究手机水印相机程序拍摄照片的图像数据特点,并以市面上流行的两款水印相机为例详细研究手机水印相机程序拍摄照片的真实性鉴定的检验内容和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文件属性和元数据信息检验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又与传统的检验内容存在差异。检验过程中,应充分关注手机操作系统特性以及水印相机程序特性以实现客观科学的个性化相机程序拍摄图像的真实性鉴定。

  • 论著
    严安心, 凃政, 赵禾苗, 彭柱, 徐珍
    刑事技术. 0, (): 618-62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0

    本文考察蓝影试剂显现血痕的效果及对后续DNA检验的影响。使用血斑及非血迹类斑痕测试蓝影试剂的显色特异性、灵敏度及对后续人血红蛋白金标试剂条检测、DNA分型检验的影响。结果表明,蓝影试剂可将人和/或动物血痕显现为蓝色,而对多种非血迹类斑痕不显色,具有一定的血痕显现特异性,但84消毒液会造成假阳性结果;蓝影试剂可显现稀释达1万倍的潜血,其与血迹的反应对血红蛋白与抗体的结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血液浓度较低时甚至可能导致随后的人血红蛋白检测出现假阴性;显色后的血迹经磁珠法提取纯化DNA,其分型结果不受显色的影响。蓝影试剂能够满足法医物证对血迹的显现要求,可用于DNA检验前的血痕查找或预实验。

  • 前沿探讨
    孟庆振, 王少峰, 温玄林, 张炜琛, 周红, 陈松
    刑事技术. 2023, 48(4): 331-33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25

    ChatGPT甫一问世即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以ChatGPT为例,简述了大语言模型的用途、技术特点和优势,并对当前面临的争议、伦理困境和信息安全风险进行了梳理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犯罪中的可能应用场景,从利用ChatGPT辅助犯罪技能获取、实施网络犯罪、网络钓鱼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还对执法层面利用ChatGPT服务犯罪打击、犯罪预防、执法决策、执法能力建设等进行了探析。本文认为,执法部门应保持开放态度,密切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犯罪的影响,加强研究跟进,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做好应对,应用新技术助力执法、提升效能。

  • 论著
    吴永富, 王燕军, 周向阳, 陆银, 蔡玉刚, 代勇
    刑事技术. 2023, 48(1): 83-8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01

    本文旨在对新型氨基烷基吲哚类合成大麻素ADB-BUTINACA进行结构确认。对缴获的电子烟油经柱层析法提取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核磁共振(1H-NMR、13C-NMR)、红外光谱(IR)进行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式。通过UPLC-QTOF获得未知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数为330.212 7,结合1H-NMR 确定质子数为26及其归属,13C-NMR确定碳的类型,GC-MS及UPLC-QTOF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离子为m/z 286.2、201.1(基峰)、145.0、257.1推断其结构可能断裂路径,IR的吸收特征确定其含有苯环、酰胺、伯胺、仲胺、叔胺、甲基及偕二甲基等官能团,确认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18H26N4O2,化学名称为N-(1-amino-3,3-dimethyl-1-oxobutan-2-yl)-1-butyl-1H-indazole-3-carboxamide ,即ADB-BUTINACA。利用GC-MS 、UPLC-QTOF、1H-NMR 、13C-NMR、IR多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应用于未知精神类活性物质的检验。

  • 专题:电子物证检验技术
    曾锦华, 邱秀莲, 卞新伟, 施少培
    刑事技术. 2022, 47(6): 573-57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8
    随着声学和光学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基于元数据分析、成像分析、处理痕迹分析、图像信号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图像真实性鉴定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综合鉴定方案,然而,针对手机中个性化相机程序拍摄照片的真实性鉴定问题,仍缺乏系统的技术研究和方法指导。本文系统研究手机水印相机程序拍摄照片的图像数据特点,并以市面上流行的两款水印相机为例详细研究手机水印相机程序拍摄照片的真实性鉴定的检验内容和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文件属性和元数据信息检验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又与传统的检验内容存在差异。检验过程中,应充分关注手机操作系统特性以及水印相机程序特性以实现客观科学的个性化相机程序拍摄图像的真实性鉴定。
  • 专题:法医遗传学
    郭江玲, 尚蕾, 汤真, 丁光树, 李万水, 余政梁, 袁丽萍, 孙敬, 孙辉
    刑事技术. 2023, 48(2): 111-12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3

    近年来,法医实践中对复杂亲缘关系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多,需要联合多种遗传标记进行判断,如STR、X/Y遗传标记、SNP、线粒体DNA等。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将多种遗传标记纳入一个检测体系中。本文报道了开发出的一套包含29个常染色体STR、36个Y-STR、32个X-STR、71个Y-SNP以及mtDNA全基因组的检测体系DNATyperTMNGSPanel v1.0。根据DNA分析方法科学工作组(SWGDAM)的验证指南,对该体系的重复性、准确性、一致性、灵敏度、混合样本、物种特异性等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体系分型结果与毛细管电泳的一致性为99.72%,与ForenSeq™ DNA Signature Prep Kit试剂盒相重合的基因座结果均完全一致。在0.5~10 ng DNA模板量范围内无等位基因丢失,而在0.25、0.125 ng时分别出现2、9个基因座的丢失。在男女混合比例为2:1时女性成分开始出现等位基因丢失,混合比例为9:1、4:1、2:1、1:1时,检出率分别为54.72%、81.13%、98.11%、100%,若男女混合比例为1:4则男性成分开始出现等位基因丢失,当混合比例为1:1、1:2、1:4、1:9时检出率分别为100%、100%、90.24%、82.93%。该体系对猪、牛、鼠、食蟹猴、恒河猴的DNA几乎没有扩增发生。因此,本体系的检测通量高,灵敏度和稳定性高,分型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对混合样本的检出能力较强。通过单次检测就可同时获得父系、母系相关的遗传信息,能有效提高个体识别能力和亲权鉴定效能。

  • 专题:指纹鉴定
    张嘉宇, 唐玮, 姜雨彤, 张丽梅, 张忠良, 孙灏琳
    刑事技术. 2023, 48(1): 10-1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3

    本文旨在探索人类十指指纹纹型手性对称的规律,为现场指印的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指纹遗传的研究提供基础的统计数据。本文收集整理了500名男性十指指纹卡,按照六步分类法将指纹纹型分为十种类型,统计分析左右手同名手指上纹型对称的概率,并利用SPSS软件对纹型出现数与对称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纹型在十指指纹上的对称率均较高,其中弓形纹在拇指中更易对称,箕形纹和斗形纹则在小指中更易对称。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可得:食指、小指和中指的相关性最强,环指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但就系数而言仍然较高。左右手同名手指的纹型对称性良好,归纳总结出的指纹对称性规律体系可以为实际公安工作提供参考。

  • 专题:指纹鉴定
    秦旗, 吴浩, 李孝君, 王子政, 吕昱帆, 余梦娜, 胡文锋, 刘寰
    刑事技术. 2023, 48(1): 40-4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1

    研究文书上伪造红印油指印的鉴别方法。首先,利用光敏指纹印章制作不同遗留时间的伪造红印油指印,手指直接捺印不同遗留时间的真实红印油指印。其次,利用转移介质完成真伪红印油指印的印迹物质转移,并对介质进行手印显现(茚三酮显现方法)处理,具体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在物质转移过程中,使红印油指印的印迹物质与转移介质上的手印显现工作液物质发生显现反应,即物质转移与显现反应同时进行;模式二:先将红印油指印中的印迹物质通过转移工作液转移至介质上,再对介质上的印迹物质进行显现处理,即先进行物质转移,后完成显现反应。最后,观察显现处理前后的转移介质上指印变化情况(有无赫鲁曼紫物质生成)。结果表明:1)模式一与模式二均成功实现红印油真伪指印物质转移及显现反应,介质上真实红印油指印位置处有赫鲁曼紫物质生成,而伪造指印无赫鲁曼紫物质生成;2)模式二的显现处理效果更优于模式一;3)采用模式二成功实现遗留时间分别为1、2、7、15、30 d的红印油指印物质转移,且转移介质经茚三酮显现处理,介质上真实红印油指印位置处均有赫鲁曼紫物质生成,伪造指印均无赫鲁曼紫物质生成。本文成功验证了真伪红印油指印的物质成分的分布存在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质转移原理鉴别真实和伪造红印油指印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得到有效验证;利用该方法成功实现文书上遗留时间分别为1、2、7、15、30 d的真伪红印油指印的有效鉴别。

  • 论著
    应迪通, 张彦春
    刑事技术. 2023, 48(1): 76-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6

    LS-PrePost是一款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爆炸仿真软件。*INITIAL_VOLUME_FRACTION_GEOMETRY和*LOAD_BLAST是LS-PrePost中的关键字卡片,而SPH是一种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都可以用来施加爆炸载荷。为研究球形装药爆炸仿真建模方法,使用以上方法进行建模,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选择最优建模方法研究1 kg TNT炸药不同形状装药爆炸产生空气冲击波的不同。本文在研究爆炸仿真建模现状的基础上,查阅文献资料,选择最优建模方法。在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上进行爆炸仿真,模拟实验仅改变装药形状参数,对球形、柱形、方形装药的有限元爆炸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不同比例距离下的超压峰值,制作图表比较各组超压峰值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比例距离小于等于1.0 m·kg-1/3时,柱形装药的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更接近,而方形装药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差异更大;随着比例距离的增加,柱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变化不大,而方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逐渐增加,变化较大。不同装药形状对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研究实际爆炸案件的装药及其爆炸破坏作用时,应尽可能采用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装药形状。在通过爆炸仿真方法研究问题时,也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装药条件,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 论著
    韩喜渊, 张春宇, 金静, 张金专, 孙均利
    刑事技术. 2023, 48(2): 189-19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2002

    探究高温环境对指纹显现效果的影响。通过模拟火场高温条件制备了指纹样本,利用光学无损检验技术探究了火场高温对指纹的影响规律。最后对两种快速检验技术的显现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同一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越长对指纹破坏性越强,同一加热时间温度越高对指纹破坏性越强;光学无损检验技术对于500 ℃以下受热10 min左右、400 ℃以下受热20~30 min的指纹能得到良好的提取效果;“502”胶显现法在实验各工况下都优于光学无损提取法。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两种快速显现方法能够在火场高温条件下提取到有价值的指纹物证。

  • 专题:指纹鉴定
    唐玮, 陈世韬, 张丽梅, 张忠良
    刑事技术. 2023, 48(1): 32-3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5

    指纹鉴定标准、指纹特征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AFIS)均是指纹鉴定中重要的研究内容。近年来,鉴定结论概率化成为了鉴定标准的发展趋势,指纹特征研究也逐步从二级特征走向三级特征,进入到了更微观的领域。然而随着指纹大库的建立以及三级特征的研究,AFIS的发展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并亟待加入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因此,本文对以上三方面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展开综述,在总结指纹鉴定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几点展望,力求给指纹的研究提供新视野和新思路。

  • 专题:法医毒物学
    吴文贤, 徐柏杨, 张宏建
    刑事技术. 2023, 48(3): 268-27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04

    本文通过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HRMS)、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技术,对近期缴获的疑似毒品黄色粉末进行检验分析。将该样品主要成分的谱图与现有数据库比对后发现,该物质并不在数据库中。UHPLC-HRMS分析得到其精确分子质量和主要特征离子峰。通过比对特征离子峰,该物质与氯胺酮有较高的相似度。15N-NMR确定了硝基的存在;核磁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各峰进行了指认;IR确定了羰基、硝基、C-Cl化学键等官能团的存在。该黄色粉末确定为一种可被用于合成氯胺酮的新型前体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为国内首次在疑似毒品中检出。氯胺酮在全球范围内滥用,中国已经进行管制,而其作为药用有其独特的优势,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制毒工厂可能采用新的制毒工艺而逃避监管,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可能为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使用新的合成氯胺酮工艺中的重要前体。在缴获物中发现该物质为以后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和相关案件的检验提供参考。

  • 专题:法医遗传学
    杜猛, 张颖, 高珊, 徐示, 张广峰, 徐小玉, 聂昊, 郭柯利, 刘开会
    刑事技术. 2023, 48(2): 138-14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76

    在性侵案件中,精阴混合斑检材是常见且具有重要证据价值的物证,如何从中分离出嫌疑人精子细胞并检出其STR分型,是破案的关键,更是法医DNA实验室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实验室主流应用的差异裂解法以及基于此原理的改良方法,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微流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混合斑中精子细胞的分离带来了新思路,基于不同原理并不断演进的微流控芯片被研制出来以尝试解决此难题。本文从研究和应用进展角度对机械操控法、流体动力和捏流分选融合法、声波差异提取法、介电泳法、SLeX糖芯片法等5种用于精阴混合斑分离的不同类型微流控芯片进行了概述与简要比较。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出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效果稳定等优点,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级法医DNA实验室进行案件混合斑分离的芯片将指日可待。

  • 经验交流
    吕晓东, 张冲, 徐秋月
    刑事技术. 2023, 48(2): 217-22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2004

    在各类枪击事件中,跳弹致人伤亡或造成财产损失的情况较常见。在跳弹射击现场,射击弹头和相关痕迹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对痕迹检验和现场弹道分析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一起因民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使用92式手枪射击造成的跳弹现场进行勘查分析,将跳弹痕迹的量化特征引入枪击跳弹分析,对跳弹点痕迹和弹头变形面痕迹的尺寸、形态特征进行检验。该现场跳弹射击过程中,弹头击穿了多层木质客体,通过测量相关客体上射击进出口痕迹和跳弹点的尺寸和距离,准确地计算出跳弹入射角和反跳角,结合现场的布局和距离进行了弹道分析,还原了现场的射击点位置和射击角度等情况,为查明案件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为此类事件的调查取证和事件定性提供了参考。

  • 专题:指纹鉴定
    马荣梁, 刘寰, 吴春生
    刑事技术. 2023, 48(1): 1-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9

    指纹是少数可以直接认定人身的法庭科学物证之一,在侦查破案及法庭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指纹只有三种鉴定结论,认定、否定和不够条件。长久以来,现场指纹存在着大量不够鉴定条件的指纹并被废弃不用,但这些指纹具有重要的侦查及应用价值,采用概率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这些指纹发挥重要的证据作用。本文阐述了一种对指纹进行扇形分区划分和特征统计的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统计了1 500万枚指纹图像的特征分布,拟合出各个扇区内部特征的概率密度函数,并采用贝叶斯准则和添加噪声进行修正,最终得出指纹鉴定结论的概率。本研究所计算出的指纹鉴定概率与指纹匹配特征点的数量、价值及特征稳定度成正相关,与扇区内部特征出现的概率成负相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指纹匹配特征的相似概率问题,为指纹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办法。研究结果能够使大量不够鉴定条件的指纹重新发挥证据价值,使指纹鉴定从定性走向定量。指纹鉴定结论概率化表达方式结合其他法庭科学证据进行量化分析,在认定犯罪嫌疑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法庭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 论著
    任风凯
    刑事技术. 2023, 48(2): 196-20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1

    座机电话是目前电信网络犯罪中嫌疑人广泛使用的犯罪工具之一,因此座机电话内存储的通话记录信息对前期案件的分析研判及后期诉讼的证据链补充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芯片取证的方法,提取分析了座机电话内存储的通话记录信息。在对座机电话进行拆解后,制作存储芯片的物理镜像,并使用Winhex软件提取镜像内通话记录数据,编写Python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梳理并展示,深度挖掘了潜在的通话规律、通话时长等信息。在涉网新型案件的侦查和取证过程中,要注意座机电话的取证和固定,在线索缺失或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其中提取的信息将会为案件的侦办提供重要助力。

  • 专题:法医遗传学
    李晨佳, 张哲, 莫晓婷, 常海龙, 袁丽萍, 孙敬, 张广峰, 尚蕾, 宋文, 李万水, 叶健, 白雪
    刑事技术. 2023, 48(2): 153-16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7

    构建一套包含39个常染色体基因座及Amelogenin性别基因的9色荧光STR复合扩增体系,并验证其在微量与降解检材中的应用效果。根据中国人群核心基因座推荐标准及实际办案需要,筛选出合适的候选基因座,设计引物并以9种荧光染料对其进行标记,构建复合扩增体系并优化;对该体系进行灵敏度、种属特异性、稳定性等确证实验,并通过检验案件样本做进一步评估。结果表明:一套包含39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及Amelogenin性别基因座(其中28个基因座<300 bp)的9色荧光复合扩增体系构建成功。各基因座均衡性良好,灵敏度达0.125 ng,对常见PCR抑制剂具备一定的耐受能力。两性混合样本最低检测比例为1:4;适用于不同类型案件样本检测,且与市场上其他同类试剂盒比对分型结果一致,种属特异性较好。所构建体系首次采用9色荧光标记技术制成复合扩增试剂,一次性检出基因座数量多,系统效能高;该体系构成以miniSTR为主,对于微量降解检材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 专题:法医遗传学
    顾浩宇, 王双双, 宋凤, 王阮妍, 周玉翔, 孙超然, 罗海玻
    刑事技术. 2023, 48(2): 121-12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60

    肠道是人类第一大微生物库,植生有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数量多、时间稳定性好、有较强的个体特异性。在过去的十年中,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爆炸性进展催生了很多新发现、新技术,昭示肠道微生物具有成为新型法医个人识别生物标记的潜质。本文通过详细阐释人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特征、常见的分子标记如16S rRNA基因、ITS等及检测方法,综述了人体肠道微生物与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饮食、年龄、地理位置、种族、疾病等个体特征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利用人体肠道微生物进行个体特征刻画的应用潜力和个体识别的可能性,可为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侯欣雨, 谢兰迟, 黎智辉, 宋华青
    刑事技术. 2023, 48(3): 306-31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71

    数字图像作为司法诉讼证据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智能手机拍摄的数字图像的溯源取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是法庭科学领域继数字图像真实性、原始性、完整性之后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本文主要针对智能手机的数字图像溯源取证相关问题,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从数字图像溯源取证的技术概述、研究进展、数据集构建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提出未来溯源取证研究的理论体系、方法标准、技术要点等意见以及溯源数据集建立的要求,以期为之后的理论研究与实战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

  • 专题:指纹鉴定
    柳菁莹, 罗亚平
    刑事技术. 2023, 48(1): 16-2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7

    现场指纹质量的变化,鉴定标准的多样化以及错案带来的挑战,使得指纹鉴定人员把目光从宏观的指纹特征转向微观的指纹特征。随着指纹显现提取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级特征逐渐出现在指纹鉴定人员的视野并被理解和应用,对三级特征的研究也处于活跃状态。本文从指纹三级特征的基本属性、可靠性、自动识别以及鉴定属性四个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指纹三级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归纳,明确了三级特征研究的进程,并对未来三级特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三级特征融入指纹证据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专题:理化检验
    孙振文, 张冠男, 刘占芳, 周正, 李光耀, 郑继利, 李亚军, 朱军
    刑事技术. 2023, 48(4): 340-34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15

    为全面了解我国刑事技术鉴定机构微量物证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设计全国微量物证实验室建设情况调查问卷,应用问卷星对全国(不含港澳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理化检验的307个刑事技术鉴定机构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参与调查的307个刑事技术鉴定机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级31个、地市级261个、区县级15个,其中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122个,未通过CNAS认可185个;通过资质认定304个,未通过资质认定3个;所有参与调查机构均设置理化检验实验室,绝大多数(301个,占比98.0%)未设置专门的微量物证检验部门;开展微量物证检验的机构224个,占比73.2%;307个鉴定机构共有理化检验技术人员1 463人,平均每个实验室4.77人;专业技术人员以化学及相关专业为主,占比65.0%;GC-MS和GC是最常用的理化分析仪器,分别为409台和347台,扫描电镜/能谱仪(63台)和红外光谱仪(117台)等微量物证专业常用分析设备占比相对较小;助燃剂及燃烧残留物、火炸药及爆炸残留物、油漆、射击残留物、纤维为最常见的检验对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制约微量物证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微量物证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微量物证发现、提取与应用意识不强,实验室装备整体相对落后,微量物证检验技术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等。当前我国微量物证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可通过明确微量物证专业界限、建设区域性微量物证专业实验室、完善微量物证技术方法体系、加强技术交流和培训推广、加强微量物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我国微量物证专业的发展。

  • 研究与探讨
    常靖, 吴小军, 陈泰, 任昕昕, 宋歌, 李佳宜, 张云峰, 王瑞花, 董颖, 魏智彬
    刑事技术. 2023, 48(4): 426-43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12

    本文旨在为断肠草(钩吻)中毒死因判定提供参考数据和病理资料。对一例口服自制中药致钩吻中毒死者进行尸体检验、组织病理检验、毒物检验,采用组织细胞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进行病理检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对心血、中药汤进行毒物检验,查阅了钩吻中毒的相关文献,总结钩吻中毒的中毒情况、中毒症状及死后血液或组织中的含量。钩吻中毒死亡案例报道较多,但死后毒物学数据较少,本例死者中毒的毒性成分主要是钩吻素子、钩吻素甲、钩吻素己,血液中浓度分别为77.4、30.3、37.1 ng/mL;脏器组织病理检验发现窦房结动脉狭窄、窦房结区心肌纤维化,钩吻中毒的典型特征。急性钩吻中毒,脏器组织病理检验难以发现典型特征,但中毒死后毒物检验数据的积累可为死因判定提供基础数据,为相关案件的死因鉴定提供参考。

  • 论著
    焦台风, 李亚庆, 康刚, 陈深树, 钟超群, 程良红
    刑事技术. 2023, 48(1): 62-6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17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快速定性定量检测电子烟油中58种合成大麻素的分析方法。在研究中,选择适宜液相色谱柱,对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进行优化。样品中的目标物经甲醇萃取后,使用五氟苯基丙基(PFPP)色谱柱(100 mm×2.1 mm×5 μm)分离,以乙腈和20 mmol/L乙酸铵+0.1%(体积分数)甲酸缓冲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模式下,采用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d-MRM)测定,使用特征离子碎片的峰面积进行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8种合成大麻素在0.5~5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检出限(LOD,S/N=3)为0.5~1 μg/g,定量限(LOQ,S/N=10)均为2 μg/g;58种合成大麻素在空白基质中高、中和低三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9.9%~144.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基质效应考察结果表明,78%的合成大麻素呈现为基质增强效应,其他为基质抑制效应;仅5%的合成大麻素表现为强基质效应,其他为中等或弱基质效应;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校正,可有效降低基质效应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本年度内深圳市办案机关提供的电子烟油检测,其中涉及的6种合成大麻素均被准确筛查和定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覆盖范围广,耗时少,准确度高且检出限低,适用于电子烟油中合成大麻素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

  • 专题:电子物证检验技术
    杨杨, 韩星周, 郝哲, 张树彬, 秦达, 杨求凤
    刑事技术. 0, (): 558-56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9

    本文通过研究手机拍摄照片经微信传输分辨率的变化情况,总结其稳定的特征,为微信传输照片文件的溯源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收集市面上常用的18款手机所拍摄的照片进行研究,以原图发送、压缩发送、分享发送三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微信传输,研究原图分辨率与手机镜头最高像素之间的关系,原图分辨率与压缩图分辨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的传输方式得到照片分辨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安卓或鸿蒙系统的手机以原图方式通过微信单次或多次发送的照片,照片文件没有变化,属性信息与原图保持一致,分辨率不变;iPhone手机以原图方式通过微信发送的照片,照片格式变化,但多次发送,照片的分辨率不变。以压缩、分享方式通过微信发送照片时,属性信息均不存在,分辨率按照一定的规律被压缩,但在实际的表现中会有细微的差别,且多次发送时,照片的分辨率不会改变。照片的分辨率特征可以为推断经过微信传输的照片传输方式、拍照手机的镜头像素及可能的手机品牌型号提供判断依据。

  • 专题:法医毒物学
    李少元, 接强, 栾玉静, 董颖, 崔冠峰, 黄健, 孙晓宇, 王芳琳
    刑事技术. 2023, 48(3): 221-22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54

    5型磷酸二酯酶(PDE-5)是生物体内专一水解细胞内环磷酸鸟苷(cGMP)的关键因子,具有调节血管张力、传导视觉信号、调控能量代谢等作用。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作为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的一类药物,可用于改善勃起功能障碍、治疗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一些不法商家向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PDE-5i及其类似物以达到其声称的保健效果,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本文综述了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PDE-5i及其类似物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理化快速筛查法、酶联免疫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近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离子迁移谱法、薄层色谱及其联用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并介绍了各个方法的特点,为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技术支撑。

  • 经验交流
    沈肖, 廖良柱, 旦增晋美, 常思佳
    刑事技术. 2022, 47(6): 652-65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6.002

    拉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具有干燥、寒冷、紫外线强烈的典型高原气候特征,辖区内地域宽广、人口密度低、监控覆盖率较低。同时该地区尸食性蝇类多样性较为丰富,具有法医昆虫学实际应用的较大潜力,但长期以来该地区未有法医昆虫学实际应用的案例报道。随着国内外DNA分子技术在尸食性蝇类种类鉴定方面的成熟应用,其快速、精准的特点得到了法医昆虫学研究人员的青睐。因而,本文选择应用最为普遍的COI-658bp基因片段对拉萨地区2起实际案例中收集的昆虫学证据进行快速种类鉴定,并结合鉴定结果进行死亡时间推断,以探究高原地区法医昆虫学的实际应用。

  • 论著
    金益锋, 于霄雪, 王丽, 李岱熹, 蒋雪梅, 程坚, 谢敏, 欧阳巍嘉
    刑事技术. 0, (): 587-59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1.0175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赤足足迹图像人身识别算法。以ResNet50为基础网络,结合水平金字塔匹配(horizontal pyramid matching, HPM)技术提取赤足足迹图像的多尺度特征,并利用三元组损失函数Separate Triplet Loss对赤足足迹进行人身度量学习。结果表明,本文基于6 433人的赤足足迹进行训练,在11 028人的开集赤足数据集上进行测试,所提出的算法的首位度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6.2%,并且在CMC和mAP各项指标上均远优于常规的ResNet50网络结合交叉熵损失(cross-entropy loss)以及ArcFace损失的深度学习方法。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赤足足迹的人身识别算法达到了很好的识别效果,在万人级别的采集数据上达到了较高的识别水准。

  • 经验交流
    谭秋丰, 贺向阳, 冯小丹, 张毅
    刑事技术. 2023, 48(3): 327-33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3009

    在法医现场勘查中,CO中毒死亡的案件较常见,多发生在密闭空间内。本文通过对一例发生在非典型密闭空间的CO中毒死亡案件的现场勘验分析,指出此类案件在现场勘查中应该特别关注CO气体产生源头,即使在开放环境中,热水器产生的CO气体也可能使空气中CO浓度超标;同时也要仔细寻找气体转移通道,CO气体可以沿着任何可能的通道转移。在该类案件的勘查过程中,使用CO气体检测仪对现场进行CO气体浓度检测,可以对案件分析提供有力帮助。

  • 专题:电子物证检验技术
    杨杨, 韩星周, 郝哲, 张树彬, 秦达, 杨求凤
    刑事技术. 2022, 47(6): 558-56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9
    本文通过研究手机拍摄照片经微信传输分辨率的变化情况,总结其稳定的特征,为微信传输照片文件的溯源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收集市面上常用的18款手机所拍摄的照片进行研究,以原图发送、压缩发送、分享发送三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微信传输,研究原图分辨率与手机镜头最高像素之间的关系,原图分辨率与压缩图分辨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的传输方式得到照片分辨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安卓或鸿蒙系统的手机以原图方式通过微信单次或多次发送的照片,照片文件没有变化,属性信息与原图保持一致,分辨率不变;iPhone手机以原图方式通过微信发送的照片,照片格式变化,但多次发送,照片的分辨率不变。以压缩、分享方式通过微信发送照片时,属性信息均不存在,分辨率按照一定的规律被压缩,但在实际的表现中会有细微的差别,且多次发送时,照片的分辨率不会改变。照片的分辨率特征可以为推断经过微信传输的照片传输方式、拍照手机的镜头像素及可能的手机品牌型号提供判断依据。
  • 专题:法医毒物学
    吴波, 郄一奇, 杨乔, 田冰冰, 赵钰馨, 苏梦翔, 狄斌
    刑事技术. 2023, 48(3): 262-26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2

    对氟胺酮缴获物进行结构确证和含量测定。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吸收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IR)、高分辨质谱(QTOF/MS)、核磁共振谱(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1H-13C HMBC、1H-13C HSQC)等手段进行定性分析;建立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法(1H-qNMR)进行定量分析,以富马酸为内标,以0.5 mL氘代二甲亚砜和0.1 mL重水混合溶液为溶剂,激发脉冲角度为30°,测定温度为303 K,脉冲延迟时间为30 s,采样次数为16次。实验确证了缴获物为盐酸氟胺酮,并成功建立了定量核磁共振法,此方法专属性良好;稳定性可达56 h;耐用性符合要求;盐酸氟胺酮与内标富马酸的质子摩尔比在0.453 0~2.151 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1.000;缴获物中盐酸氟胺酮的含量测定结果为99.86%。定量核磁共振法操作简单、快速,在无对照品或对照品难以获得的情况下,可直接用于氟胺酮的定量检测,可为苯环利定类物质的分析提供参考。

  • 论著
    李婧, 何贵琴, 褚莹莹, 刘艳艳
    刑事技术. 0, (): 623-62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0

    本文建立胃内容物中乙蒜素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分析检测方法,通过GC-MS分析确定乙蒜素的特征离子碎片和保留时间。取胃内容物2.0 g,匀浆化后,加入0.5 m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pH=3.0),再加入二氯甲烷6.0 mL,高速(8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有机相。再加入6.0 mL二氯甲烷,涡旋振荡5 min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两次提取的有机相,氮气吹干后,加入0.1 mL乙醇定容,进行GC-MS (EI)分析。分析测试采用RTX-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质谱采集模式为全扫描模式。结果显示,胃内容物中乙蒜素浓度在0.5~50 μg/g范围内,目标物检测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8),最低检出限为0.5 μg/g,回收率在87.0%~89.9%之间,RSD≤4.5 (n=5)。本方法简易快速、定性准确、回收率高、灵敏度高,能对胃内容物中的乙蒜素进行检测,填补了国内对乙蒜素进行GC-MS定性分析方法的空白,为侦查破案和案件定性提供技术支持。

  • 经验交流
    光晓俐, 李志豪, 齐凤亮, 石高军, 邹积鑫
    刑事技术. 2022, 47(6): 657-66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6.003

    复印版假币由真币直接复印形成,不同假币具有不同的冠字号码和图文细节特征。因此,办案人员无法简单地通过冠字号码分析和图文特征比对来实现案件串并。由于该类假币多使用彩色激光复印机,其上存在彩色激光跟踪暗码,且跟踪暗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专一性,故通过识别跟踪暗码来实现假币案件的串并成为可能。本文通过一起复印版假币案件,介绍一种基于彩色激光跟踪暗码的假币案件串并分析方法,为假币溯源提供参考。

  • 论著
    全永志, 于奎栋, 刘珞晰
    刑事技术. 2023, 48(2): 182-18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8

    在犯罪现场中,鞋印是一种常见的痕迹物证。Schallamach波是橡胶鞋底上的一种磨损痕迹特征,对鞋印的检验鉴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目前对Schallamach波纹线采用人工统计,耗时耗力,因此本文利用图像识别提出一种自动计数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实现纹线与背景的初步分离,然后对图像进行形态学处理,利用迭代腐蚀膨胀操作分离粘合纹线,消除杂点,填充孔洞。通过Zhang-Suen(ZS)细化操作提取纹线骨架,在剔除干扰纹线后,每隔10个像素进行一次计数,得到的平均数作为全图纹线数目。使用不同密度图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中密度时误差均控制在1条左右,计数时间均为1 s左右。本文方法能够对Schallamach纹线高效计数,与人工计数相比耗时显著降低,在面对大范围统计时将节约大量时间成本。

  • 论著
    王俊, 靳雅丹
    刑事技术. 2023, 48(4): 386-39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72

    为探究特定安卓智能手机录音的溯源鉴定方法,选用不同型号的华为和小米智能手机,模拟录音的录制、分享、删除等操作。依据录音文件元数据、手机操作系统记录数据、应用日志数据等的解析和比对分析结果,梳理特定手机录音录制设备的鉴别依据,总结录音文件生成后属性、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的判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华为和小米智能手机所录制的录音文件,二者在数据记录方式和内容层面存在差异,但在录音的录制过程中,这两类手机均会在操作系统的特定文件中写入与录音文件相关的记录数据。由此,在鉴定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文件、应用日志等的取证分析,来判定这两大品牌安卓智能手机录音文件的原始录制设备,以及录音文件的变动情况。

  • 技术与应用
    魏智彬, 林海弘, 杨超朋, 何光龙
    刑事技术. 2023, 48(1): 102-10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13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颅骨骨折的致伤方式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判断颅骨骨折的致伤方式提供可视化、可量化的辅助分析技术。根据实际案例信息,利用有限元法模拟比较:1)高坠时,THUMS4.02(Total Human Model for Safety4.02)人体模型以8.04 m/s速度左头顶部着地时的应力分布;2)钢管击打时,钢管模型以5.8 m/s 速度击打左头顶部时的应力分布。模拟结果结合案例信息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颅骨骨折的致伤方式。应力云图显示,高坠时应力最先从接触部位开始,随着颅骨塌陷,应力向四周传导,最后形成类圆形应力区,而钢管击打时应力最早分布在钢管与头部的接触区,中心区应力分布不明显,结合案例左顶骨凹陷骨折形态呈锥形,提示受力由圆心向内推挤,分析认为左顶骨凹陷骨折符合高坠形成。利用有限元法可实现颅骨凹陷骨折致伤方式可视化、量化的分析。

  • 专题:指纹鉴定
    马艺宁, 梁永宽, 金晓东, 徐同祥
    刑事技术. 2023, 48(1): 47-5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7

    本文旨在建立使用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显现潜指纹的方法。以氧化二乙酰丙酮合钒和过氧化氢水溶液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一步合成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合成粉体进行表征。最后采用撒粉刷显法对不同客体上的汗潜指纹、油潜指纹进行显现,并与传统粉末的显现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成的VO2为深蓝色粉体,纯度高,形貌均匀,为纳米棒组成的亚微米球多级结构;该粉体可以与指纹遗留物质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显现的指纹纹型清晰,纹线连贯,对比度高,细节特征显著。与传统粉末相比,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在载玻片和透明塑料杯上潜指纹的显现效果要好于金粉、银粉和磁性粉;在铝箔上VO2的显现效果好于金粉和银粉。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制备的VO2纯度高、无杂相;潜指纹显现实验证明该粉体可有效显现非渗透和渗透性客体上的汗潜、油潜指纹,并且在载玻片、透明塑料杯和铝箔上潜指纹的显现效果优于传统粉末。

  • 论著
    蔡玉刚, 吴永富, 周钶, 龙兵, 陆银, 周达江, 代勇, 王燕军
    刑事技术. 2023, 48(4): 394-40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6

    通过动物实验探索MDMB-4en-PINACA和ADB-BUTINACA两种合成大麻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方式,确定主要代谢物和代谢标记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筛查给药后MDMB-4en-PINACA和ADB-BUTINACA在大鼠血液和肝组织中可能存在的代谢物;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禁食12 h,按1.0 mg/kg腹腔注射给药,第一组为MDMB-4en-PINACA实验组,第二组为ADB-BUTINACA实验组,在给药后5、15、30、60、120 min分别处死取血液和肝组织,经处理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大麻素MDMB-4en-PINACA进入大鼠体内后,经双键氧化羧基化、酯水解、4-脱戊烯基化、羟基化代谢成相应的代谢物;ADB-BUTINACA进入大鼠体内后,经水解、4-脱烷基化、4-丁基羟基化、羟基化代谢成相应的代谢物。根据检测大鼠血液和肝组织中成分的响应强度,MDMB-4en-PINACA代谢物主要有4-戊烯基氧化羟基化代谢物(编号M6),4-戊烯基氧化羧基化代谢物(编号M7),丁酸甲酯水解代谢物(编号M2)和进一步羟基化代谢物(编号M3、M4、M5),n-脱烷烯基化代谢物(编号M1),确定MDMB-4en-PINACA代谢标记物为M1和M2。ADB-BUTINACA的代谢物主要有4 -脱丁基化代谢物(编号A1)和甲酰胺基水解代谢物(编号A2),4-丁基羧基化代谢物(编号A3),4-丁基羟基化代谢物(编号A4),确定ADB-BUTINACA代谢标记物为A1和A2。

  • 论著
    李孝君, 孙 威
    预出版日期: 2023-02-17
    热致荧光是一种无需化学试剂就能显现出渗透性客体上汗潜手印的专业技术,显现涂料墙面上汗潜手印是该技术非常必要的应用延伸。因此本文重点探究了涂料墙面上汗潜手印热致荧光显现方法的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以涂料墙面为承痕客体,逐步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加热距离、时长、温度以及涂料种类、汗潜手印陈旧度对显现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出了涂料墙面上汗潜手印的最佳显现条件为加热距离15 cm、加热时长为5 min、加热温度为500 ℃,涂料种类不影响热致荧光技术显现墙面上汗潜手印的效果,以及陈旧时间较长的汗潜手印依然有良好的显现效果等结论,该技术研究能够为刑事案件现场显现墙面上汗潜手印提供技术支持。
  • 论著
    黎智辉, 侯欣雨, 谢兰迟
    刑事技术. 2023, 48(3): 275-2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62

    法庭科学人脸比对结果是一类重要的证据,针对人脸比对所用的特征,本文关注其中人脸个体特征(色素、痣等)在比对中的价值评估。通过对公开人脸图像数据集中的个体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同和不同身份(ID)条件下人脸图像上个体特征出现概率、出现在特定位置的概率等,最终通过似然比来衡量个体特征匹配的价值。结果表明在开展实验的人脸数据分辨率条件下,单个人脸个体特征匹配相关的似然比值能够达到10的4次方数量级。人脸个体特征在比对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实验条件下,两个个体特征相关的似然比能够超过10亿量级,能够支撑同一认定的肯定结论。

  • 综述
    陈曼, 欧阳国亮
    刑事技术. 2023, 48(3): 313-31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73

    写字机器人是伴随着电子雕刻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书写设备。根据其构造的不同,可分为直线关节型、曲关节型和平面关节型三类。近年来,随着写字机器人的大众化,其潜在的风险隐患引起了国内外文件检验界的关注,为此,业内从笔迹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基于这些成果,首先综述了写字机器人的种类以及工作原理,然后总结了直线关节型写字机器人和曲关节型写字机器人写出的字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机器人字迹鉴别的方法以及业内对机器人摹仿能力的评价。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望了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向,强调要密切关注这种设备的发展态势,将潜在的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