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案例分析
    薛之一, 董利民, 李磊, 杨军, 陈坤, 李棨, 吴荣奇, 江涛, 陈新
    刑事技术. 2013, 38(4): 15-16.
  • 论著
    应迪通, 张彦春
    刑事技术. 2023, 48(1): 76-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6

    LS-PrePost是一款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爆炸仿真软件。*INITIAL_VOLUME_FRACTION_GEOMETRY和*LOAD_BLAST是LS-PrePost中的关键字卡片,而SPH是一种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都可以用来施加爆炸载荷。为研究球形装药爆炸仿真建模方法,使用以上方法进行建模,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选择最优建模方法研究1 kg TNT炸药不同形状装药爆炸产生空气冲击波的不同。本文在研究爆炸仿真建模现状的基础上,查阅文献资料,选择最优建模方法。在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上进行爆炸仿真,模拟实验仅改变装药形状参数,对球形、柱形、方形装药的有限元爆炸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不同比例距离下的超压峰值,制作图表比较各组超压峰值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比例距离小于等于1.0 m·kg-1/3时,柱形装药的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更接近,而方形装药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差异更大;随着比例距离的增加,柱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变化不大,而方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逐渐增加,变化较大。不同装药形状对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研究实际爆炸案件的装药及其爆炸破坏作用时,应尽可能采用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装药形状。在通过爆炸仿真方法研究问题时,也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装药条件,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 案例分析
    王喜山
    刑事技术.
    牟××,男,24岁,未婚。曾因流氓罪强劳2年,1986年4月获释。同年8月连续强奸3人、杀死2人,致伤1人。牟在被追捕中欲强奸一青年妇女未成而将其砍死,接着又奸污了一名63岁的老人。后在追捕中被击伤。死后5小时尸检发现死者阴茎仍处在勃起状态。
  • 论 著
    闵建雄
    刑事技术. 2015, 40(4): 280-2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07
    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已进行学科介绍和被害人个体身份与命案现场的关系论述。本文是第三篇,重点阐述被害人生活背景对命案现场分析的价值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方面时常被忽视但屡有实例报道其对案件侦破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生活情感的破案角色助益,通过两个案例进行具体解析;而家庭关系方面则以一位妻子因忍受不了丈夫长期虐待而杀夫的案例作说明;对于人际关系阐释,所引用案例是一人因怨恨其被嘲笑和欺负而杀死其五位同事的事件;宗教信仰和迷信背影偶尔也会为犯罪分子用于实施犯罪,这作为本文的第四个方面,是以三个妇女因迷信而被欺骗杀害的案例而凸显其对案件的侦破导向意义。此外,本文也提及了其他一些与被害人学与命案现场分析相关的要点。
  • 专题:法医遗传学
    郭江玲, 尚蕾, 汤真, 丁光树, 李万水, 余政梁, 袁丽萍, 孙敬, 孙辉
    刑事技术. 2023, 48(2): 111-12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3

    近年来,法医实践中对复杂亲缘关系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多,需要联合多种遗传标记进行判断,如STR、X/Y遗传标记、SNP、线粒体DNA等。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将多种遗传标记纳入一个检测体系中。本文报道了开发出的一套包含29个常染色体STR、36个Y-STR、32个X-STR、71个Y-SNP以及mtDNA全基因组的检测体系DNATyperTMNGSPanel v1.0。根据DNA分析方法科学工作组(SWGDAM)的验证指南,对该体系的重复性、准确性、一致性、灵敏度、混合样本、物种特异性等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体系分型结果与毛细管电泳的一致性为99.72%,与ForenSeq™ DNA Signature Prep Kit试剂盒相重合的基因座结果均完全一致。在0.5~10 ng DNA模板量范围内无等位基因丢失,而在0.25、0.125 ng时分别出现2、9个基因座的丢失。在男女混合比例为2:1时女性成分开始出现等位基因丢失,混合比例为9:1、4:1、2:1、1:1时,检出率分别为54.72%、81.13%、98.11%、100%,若男女混合比例为1:4则男性成分开始出现等位基因丢失,当混合比例为1:1、1:2、1:4、1:9时检出率分别为100%、100%、90.24%、82.93%。该体系对猪、牛、鼠、食蟹猴、恒河猴的DNA几乎没有扩增发生。因此,本体系的检测通量高,灵敏度和稳定性高,分型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对混合样本的检出能力较强。通过单次检测就可同时获得父系、母系相关的遗传信息,能有效提高个体识别能力和亲权鉴定效能。

  • 前沿探讨
    孟庆振, 王少峰, 温玄林, 张炜琛, 周红, 陈松
    刑事技术. 2023, 48(4): 331-33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25

    ChatGPT甫一问世即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以ChatGPT为例,简述了大语言模型的用途、技术特点和优势,并对当前面临的争议、伦理困境和信息安全风险进行了梳理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犯罪中的可能应用场景,从利用ChatGPT辅助犯罪技能获取、实施网络犯罪、网络钓鱼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还对执法层面利用ChatGPT服务犯罪打击、犯罪预防、执法决策、执法能力建设等进行了探析。本文认为,执法部门应保持开放态度,密切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犯罪的影响,加强研究跟进,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做好应对,应用新技术助力执法、提升效能。

  • 案例分析
    韩永利 邢铁石
    笔者在尸检中见一男性尸体阴茎呈勃起状态,并通过对阴茎表面及会阴部附着物的检验结果,认定这是一起奸情杀人案。现报告如下: 1979年冬某日,接群众报告,在一废弃的仓库内发现一具男尸。尸体用草覆盖,一侧地面上有拖痕及自行车印痕,尸体肢端被冻僵。经调查,死者系农民,62岁,鳏居多年,体质健壮。于死后约14时尸检见头颅变形,颅盖广泛性骨折及多发性头皮裂创,脑组织挫碎外溢。同时见其阴茎呈半勃起状态,在阴茎表面及会阴部皮肤上附有大量分泌物。经镜检见分泌物的主要有形成分为大量的无核及有核鳞状上皮细胞和数个燕尾状上皮细胞,未查见精子。
  • 综述
    马荣梁
    刑事技术. 2016, 41(4): 302-30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4.012
    本文旨在总结指纹技术的新发展,并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指纹技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1. 更灵敏的显现试剂。以荧光试剂和纳米粒子为代表的两种技术最为重要和突出。纳米粒子较常规粉末吸附性好,而荧光试剂具有高灵敏度且能克服背景干扰的优点,二者结合表现更加显著,有关研究表明其前景广阔。2. 疑难客体上的指纹显现技术。指皮肤、胶带粘面、塑料纸币及背景发荧光的材质等表面上的指纹显现。3. 时间分辨和相分辨技术。它们都涉及到一系列复杂仪器的使用,另外与传统荧光使用不同,时间分辨技术是根据指纹试剂及背景的荧光寿命或者相位的不同,通过复杂仪器分辨出该微小差异并加以放大,从而将指纹显现出来。此方法能显现传统荧光法处理不了的指纹。4. 光谱成像技术。包括红外、紫外及可见光、拉曼成像等。光谱成像技术特别是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显现指纹的同时,能够分辨出指纹物质的成分,比如手上粘附的一些外源性物质像毒品、爆炸残留物等。因而,光谱成像技术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能解决一些疑难指纹显现的技术,但光谱成像一般需要大型昂贵的仪器设备。5. 生化核危害性物质污染的检材上的手印显现。甲醛处理生化类污染的指纹检材有报道,但核污染材料本文未涉及。6. 免疫学和适配体技术。使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学反应来显现指纹也是人们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免疫学和适配体技术都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强的优点,但反应条件较为苛刻。7. 指纹来源的情报信息获取。从指纹中探测毒品、爆炸残留物等信息属于指纹信息学的范畴。此外,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指纹信息也是侦查破案所需的重要情报信息。8. 指纹鉴定及三级特征的应用。现有指纹鉴定是以二级特征数量为标准的,但在实际案件中,常有二级特征不足的情形,汗孔及指纹纹线微小形状等三级特征可作为重要辅助特征而帮助鉴定。9. 指纹遗留时间的判断。该技术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但也一直存有难点。有报道通过测定指纹遗留物质中棕榈酸的扩散速度,初步确定出其与指纹遗留时间的相关性。但影响判断指纹遗留时间的因素太多,建立通用的指纹遗留时间判断模型仍需艰苦的工作。10. 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技术(AFIS)。AFIS在中国发展很不均衡。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AFIS,而是由各省分别建立,这导致了指纹工作总体效率较低。为此,公安部建立了指纹协查平台,出台了系统认证等办法,部分解决了既有难题。指纹大库建设现正在准备和论证中。
  • 经验交流
    毛文智, 赵晔, 霍起森
    刑事技术. 2023, 48(5): 547-55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5014

    因枪支机件陈旧松散、保险机件失灵导致枪支在拆卸、擦拭、触摸、磕碰等过程中引起走火是较为常见的枪支走火原因。本文介绍了一起因变造射钉枪裸露击发扳机受到包裹物撞击引起走火而致人死亡的案件,结合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的意见,对死者枪创的形成方式及变造射钉枪能否走火等问题进行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的方法还原了枪支走火的全过程,分析讨论了变造射钉枪走火的规律、特点,能为类似案件侦办提供参考。

  • 论著
    沈瑞迪, 李彭, 胡文, 钱振华
    刑事技术. 2024, 49(4): 359-36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75

    本文针对在中国未见报道的新型合成阿片类物质美托尼秦,建立其气相色谱-质谱(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定性检验方法。使用甲醇提取未知样品,取上清液,分别采用GC-MS和UPLC-Q-Exactive Orbitrap-MS进行分析,使用异丙托尼秦(isotonitazene)进行同步对照分析。GC-MS检测结果表明,保留时间为15.167 min的未知组分的质谱主要特征碎片离子峰有m/z 86.1(基峰)、58.05、121.1、205.05、236.05和248.1。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检测结果表明,保留时间为7.35 min的未知组分准分子离子峰为m/z 383.207 7,二级质谱主要特征碎片离子有m/z 310.118 2、264.125 2、121.064 9、100.112 1和72.080 8。基于缺少对照品的现状,经SWGDRUG和Cayman谱库检索、与已报道文献中信息比对及对其高分辨质谱数据的解析,实现了目标物确认,鉴定为美托尼秦(metonitazene)。该方法具有分析简便、快速的特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实际案件的检测。

  • “十三五”专栏
    刘志勇, 张更谦, 严江伟
    刑事技术. 2019, 44(5): 383-38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9.05.002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理论不断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方面,其成果在包括法医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的法医学基础研究,涵盖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物分析学、法医人类学、法医昆虫学等领域,为解决传统法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的进步,也为其将来法医学实践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简单介绍人工智能的概况后,着重综述了人工智能在法医物证DNA分型、死亡时间推断、个体特征刻画、年龄和性别推断、毒物目标化合物筛选与检测峰判读以及影像图像与病理学切片诊断应用中的研究成果,并讨论其在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专题研究:法医遗传学
    王乐, 叶健, 白雪, 杨帆, 赵兴春
    刑事技术. 2015, 40(5): 353-35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5.002
    从DNA指纹图谱到STR复合扩增检验,30年来法医DNA工作者目睹着技术的深刻变革以及在此推动下案件侦查模式的巨大转变。自从二代测序技术问世以来,遗传学的研究方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但是相比其在癌症和遗传病诊断、基因组从头测序和重测序、转录组重测序、药物研制等领域的应用,二代测序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二代测序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综述了二代测序技术在STR分型、SNP分型、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等几个重点领域近两年的最近动态,最后结合二代测序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展望提出可能遇到的挑战,希冀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论 坛
    刘冰
    刑事技术. 2015, 40(4): 318-32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5
    经过15年发展,我国DNA数据库集聚了3000万以上的STR数据,在超过100万起案件中发挥了作用。随着Y-STR、SNP等新遗传标记被引入法庭科学领域,对DNA数据库的应用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直接匹配和简单亲缘关系检索。现阶段我国DNA数据库究竟该向何处发展,文章认为:(1)关于增加DNA数据库支持基因座数量的必要性已在法医遗传学领域达成共识,但常染色体STR基因座数量的增加必须以确定核心基因座为前提。(2)对于SNP等新型遗传标记的采用,DNA数据库应本着“善意期待”和“审慎观望”的态度,在数据库已经进入千万级容量的今天,采用SNP的可能性已经极低,未来能够对DNA数据库带来变革的,很可能是全基因组DNA测序。(3)复杂亲缘关系检索是DNA数据库人口覆盖率不足情况下的合理补充和必然选择,但应遵循严格的规则。(4)在没有通过严谨演绎推理构建起理论框架,特别是结果评价的数学模型之前,Y-STR数据库的应用还只是经验的而不是科学的。综上,作为千万级大容量DNA数据库,涉及发展方向、安全、稳定的根本性问题要慎重从事,用科学的方法思考、规划和推动工作的进行。
  • 论著
    闵建雄
    刑事技术. 2015, 40(5): 388-39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5.010
    本文是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第四篇,阐述被害人身体损伤对命案现场分析的作用和价值。重点放在案犯有意实施的损伤,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损伤程度、特殊工具损伤、加固损伤、发泄损伤、威逼损伤、左利手损伤。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 研究与探讨
    孟庆振, 黄星, 高艳梅, 傅焕章, 陈松
    刑事技术. 2018, 43(3): 229-23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3.013
    亚洲法庭科学学会(AFSN)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亚洲地区法庭科学机构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影响力逐渐加大。2017年9月,中国首次当选AFSN主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本文介绍了亚洲法庭科学学会基本情况、对外联络情况及该学会近五届年会关注热点,分析各国参与情况,回顾中国参与该学会的历史,展望未来我国继续参与AFSN的意义,以期对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提供借鉴。
  • 综 述
    赵雅彬,罗亚平
    刑事技术. 2015, 40(4): 312-31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4
    指纹因其特异性、稳定性以及触物留痕的特点,长期以来被誉为“证据之首”,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犯罪现场潜在手印的提取率、提取质量直接决定着手印查询和比对效果,进而影响手印证据作用的发挥,因此潜在手印显现技术的探索一直是指纹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汗潜手印显现方法 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并对手印显现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起缘、内容和成果进行了梳理,按照指纹遗留客体的不同,从非渗透性、渗透性、半渗透性及适用于多种客体表面的综合显现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潜在手印显现方法 发展趋势研究予以前瞻性展望。
  • 论著
    蔡玉刚, 吴永富, 周钶, 龙兵, 陆银, 周达江, 代勇, 王燕军
    刑事技术. 2023, 48(4): 394-40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6

    通过动物实验探索MDMB-4en-PINACA和ADB-BUTINACA两种合成大麻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方式,确定主要代谢物和代谢标记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筛查给药后MDMB-4en-PINACA和ADB-BUTINACA在大鼠血液和肝组织中可能存在的代谢物;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禁食12 h,按1.0 mg/kg腹腔注射给药,第一组为MDMB-4en-PINACA实验组,第二组为ADB-BUTINACA实验组,在给药后5、15、30、60、120 min分别处死取血液和肝组织,经处理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大麻素MDMB-4en-PINACA进入大鼠体内后,经双键氧化羧基化、酯水解、4-脱戊烯基化、羟基化代谢成相应的代谢物;ADB-BUTINACA进入大鼠体内后,经水解、4-脱烷基化、4-丁基羟基化、羟基化代谢成相应的代谢物。根据检测大鼠血液和肝组织中成分的响应强度,MDMB-4en-PINACA代谢物主要有4-戊烯基氧化羟基化代谢物(编号M6),4-戊烯基氧化羧基化代谢物(编号M7),丁酸甲酯水解代谢物(编号M2)和进一步羟基化代谢物(编号M3、M4、M5),n-脱烷烯基化代谢物(编号M1),确定MDMB-4en-PINACA代谢标记物为M1和M2。ADB-BUTINACA的代谢物主要有4 -脱丁基化代谢物(编号A1)和甲酰胺基水解代谢物(编号A2),4-丁基羧基化代谢物(编号A3),4-丁基羟基化代谢物(编号A4),确定ADB-BUTINACA代谢标记物为A1和A2。

  • 论著
    吴永富, 王燕军, 周向阳, 陆银, 蔡玉刚, 代勇
    刑事技术. 2023, 48(1): 83-8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01

    本文旨在对新型氨基烷基吲哚类合成大麻素ADB-BUTINACA进行结构确认。对缴获的电子烟油经柱层析法提取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核磁共振(1H-NMR、13C-NMR)、红外光谱(IR)进行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式。通过UPLC-QTOF获得未知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数为330.212 7,结合1H-NMR 确定质子数为26及其归属,13C-NMR确定碳的类型,GC-MS及UPLC-QTOF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离子为m/z 286.2、201.1(基峰)、145.0、257.1推断其结构可能断裂路径,IR的吸收特征确定其含有苯环、酰胺、伯胺、仲胺、叔胺、甲基及偕二甲基等官能团,确认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18H26N4O2,化学名称为N-(1-amino-3,3-dimethyl-1-oxobutan-2-yl)-1-butyl-1H-indazole-3-carboxamide ,即ADB-BUTINACA。利用GC-MS 、UPLC-QTOF、1H-NMR 、13C-NMR、IR多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应用于未知精神类活性物质的检验。

  • “十三五”专栏
    赵兴春, 孟庆振, 牛勇, 季安全, 刘慧念, 马新, 叶健
    刑事技术. 2018, 43(2): 87-9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2.001
    “十三五”时期是刑事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文在梳理当前刑事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刑事技术要实现的目标,即加强全链条整体设计、聚焦解决共性问题、促进各学科整体推进。为此,在“十三五”时期,刑事技术要在基础理论研究、嫌疑人特征刻画研究、物证分析与溯源研究以及物证检验质量保证研究等方面重点推进,以期实现理论、技术突破和检验鉴定质量提升。最后,本文展望了刑事技术未来发展的智能化、标准化、产业化趋势。
  • 专题:法医毒物学
    吴文贤, 徐柏杨, 张宏建
    刑事技术. 2023, 48(3): 268-27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04

    本文通过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HRMS)、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技术,对近期缴获的疑似毒品黄色粉末进行检验分析。将该样品主要成分的谱图与现有数据库比对后发现,该物质并不在数据库中。UHPLC-HRMS分析得到其精确分子质量和主要特征离子峰。通过比对特征离子峰,该物质与氯胺酮有较高的相似度。15N-NMR确定了硝基的存在;核磁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各峰进行了指认;IR确定了羰基、硝基、C-Cl化学键等官能团的存在。该黄色粉末确定为一种可被用于合成氯胺酮的新型前体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为国内首次在疑似毒品中检出。氯胺酮在全球范围内滥用,中国已经进行管制,而其作为药用有其独特的优势,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制毒工厂可能采用新的制毒工艺而逃避监管,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可能为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使用新的合成氯胺酮工艺中的重要前体。在缴获物中发现该物质为以后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和相关案件的检验提供参考。

  • 论著
    周毅锦, 周腾, 李振健
    刑事技术. 2016, 41(4): 274-27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4.004
    对犯罪现场玻璃上的射击痕迹进行分析,首先要判断射击器具的种类,但因射击器具和弹丸的种类繁多,得以验证的案例较少,故目前还主要依靠办案人员的经验。本文对现场中常见的几种发射器(弹弓、弓弩、气枪、钢珠枪、手枪)进行测速分析,在实验室中模拟对玻璃的射击,制作了191个3.5~5.0 mm厚度平板玻璃的射击样本。实验数据显示,若发射器具发射的弹丸速度范围和使用弹丸种类相对固定,对玻璃产生的破坏程度也相对稳定。本文将玻璃上的射击痕迹形态依破坏程度分成5类,通过对5类痕迹类型的出现概率、组合方式以及痕迹尺寸汇总分析,得出不同射击器具和弹丸的留痕特点。利用对痕迹的精细化分类统计,为现场准确迅速判定射击器具种类提供依据。
  • 技术与应用
    李忠杰, 徐杰, 何伟, 吴虎
    刑事技术. 2016, 41(2): 170-17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2.021
    目的 检验和分析日常工作积累的盗窃类现场手套印拭子4例,探讨此类生物检材的现场勘验提取经验和DNA检验策略。方法 使用改良的硅珠法提取脱落细胞DNA,AmpFISTR 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复合扩增,3500XL遗传分析仪电泳检测和GeneMapper® ID-X软件基因分型。结果 检验的4例手套印拭子均成功获得分型。17起相关案件被侦破。结论 案件现场遗留的手套印经规范勘验和提取,采取有效检验策略和手段,可明显提高DNA分型成功率。
  • 论著
    计超豪, 王即墨, 裴洪卿
    刑事技术. 2018, 43(6): 463-46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6.008
    在电子物证检验工作的检材中,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占有很大比例。以往在获取安卓系统手机中的数据时,为了尽可能全面提取和恢复数据,常采用获取root权限(系统最高权限)后进行物理镜像的方法进行数据固定。随着安卓手机系统版本的不断升级,获取手机root权限的难度越来越高,同时也伴随着破坏手机存储数据的风险,因此在非root条件下获取安卓手机的机身镜像数据是更符合司法取证规范的数据固定方法。在实际办案工作中,通过第三方recovery、专用通讯接口或安卓系统的特殊引导模式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安卓手机镜像获取的成功率。
  • 论著
    闵建雄
    刑事技术. 2016, 41(1): 32-3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1.006
    本文是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第六篇,即最后一篇,主要阐述被害人的生活状态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重点介绍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所处的生活状态,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时空状态、衣着状态、作息状态、体位状态。时空状态是指被害人在受到攻击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和位置状况;衣着状态是指被害人在被害当时的穿着情况;作息状态是指被害人被害当时所处的生活方式,可分成正常、休息和睡眠三种方式;体位状态是指被害人在被害当时和被害之后所处的身体姿态以及与之相关的情况(如附着物、覆盖物等)。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实践中,可以根据被害人在被害时的生活状态,分析判断被害人与案犯的关系和案犯的身份特征。
  • 论 著
    沈笛, 殷克华, 马继雄
    刑事技术. 2018, 43(1): 26-2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1.005
    目的 对影响气枪弹上膛线痕迹的多种因素进行研究,为通过比对气枪弹上痕迹认定发射枪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支不同的线膛气枪,通过改变气枪弹的种类、枪管口部膛线、枪管尾部膛线,获得多种不同的射击样本,对这些样本在比对显微镜下进行比对检验,观察各种因素改变对样本上膛线痕迹变化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改变气枪弹种类、枪管口部膛线、枪管尾部膛线,均对气枪弹上膛线痕迹的变化产生影响,其中改变枪管口部膛线对样本上膛线痕迹变化的影响最大。结论 检验鉴定时,应注意枪管口部和尾部膛线改变对弹丸膛线痕迹的影响,注意发现原始痕迹,得出正确的结论。
  • 案例分析
    严奕材
    刑事技术.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四日,台山县附城公社社员陈××(男,39岁)被其岳父陈炳夫用毒蛇杀死。死者是一九六八年由陈炳夫介绍与其女儿结婚的,婚后生活贫困,感情不和。一九七四年后,陈炳夫父女两人会多次向死者提出离婚,均遭死者拒绝,因此怀恨在心。
  • 专题:DNA 分子画像
    赵雯婷, 江丽, 刘京, 赵蕾, 马新, 季安全, 李彩霞
    刑事技术. 2017, 42(4): 259-26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4.001
    在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总有现场物证DNA无法通过数据库、嫌疑人样本和大规模排查比中已知个体的情况,从而使得案件侦破陷入被动,甚至导致悬案、积案的出现。为了给案件提供更多侦查线索,深入挖掘生物检材中的遗传信息,DNA来源人的面部表型特征刻画成为近年来法医学的研究热点。人类面部形态特征具有很高的遗传保守性,早期研究所发现的面部相关基因位点多数与先天遗传病或生长发育相关,如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相关基因、PAX3、FGF和GHR基因等,常用分析方法为传统性状研究所使用的单变量标量分析法。近年来出现的三维图像解析和高密度整体特征分析等技术显著促进了DNA面部特征刻画研究的进展。本文综述DNA面部分子画像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并对该技术服务于实战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 其他
    余庆太
    近10年来,某县发生了10例精神病杀人案,凶手经精神病院鉴定为突发性、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精神病杀人案中死20人,伤6人。笔者试图对这些案例所收集的资料作一分析,探讨精神病患者杀人与一般凶杀案在作案特点上的区别。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作案的关系 10例精神病杀人案的精神病患者均为男性,21~30岁4例(40%);31~40岁4例(40%),41~50岁2例(20%)。
  • 论著
    范皓杰, 黄益, 于奎栋
    刑事技术. 2024, 49(2): 141-14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64

    在对新型涉网犯罪的打击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手机数据的采集是取证的关键环节,而在实战中,手机中存在至关重要线索和证据的微信聊天记录通常会被删除。如何能够快速、高效地恢复犯罪嫌疑人手机中已删除的微信聊天记录,是相关案件侦查过程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了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四款取证系统的最新版本,分别对当下主流的三十余款型号的华为和苹果手机进行微信数据采集,并在第一次采集完成后,对旧系统版本的实验手机进行系统升级后再次采集数据,以此比对分析不同取证系统恢复华为、苹果手机已删除微信聊天记录的效果。本文能为相关案件侦办中取证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

  • 论著
    李骏波, 廖红祝
    刑事技术. 2019, 44(1): 30-3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9.01.006
    N-异丙基苄胺是甲基苯丙胺的同分异构体,两者外观及物理性质都非常相似。越来越多的案件显示,N-异丙基苄胺不只是作为冰毒的稀释剂,还被用于贩卖与吸食。本文分别建立体外及尿液中N-异丙基苄胺的GC/MS检验方法,并对样品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能够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实现对N-异丙基苄胺和甲基苯丙胺有效检出。确定N-异丙基苄胺造成甲基苯丙胺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呈假阳性的浓度界线,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能够满足公安办案中对N-异丙基苄胺的检验要求。
  • 专题:DNA 分子画像
    刘京, 乔露, 赵雯婷, 江丽, 季安全, 王桂强, 叶健, 唐鲲, 李彩霞
    刑事技术. 2017, 42(4): 264-26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4.002
    通过犯罪现场的DNA分析刻画供者的体貌特征正渐成为法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DNA特征刻画可以为案件侦查提供线索、缩小排查范围,尤其是当常规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分型数据不能比中时,其作用更加凸显。相比于其他体貌特征,人面部形态具有更高的遗传保守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基因分析与图像技术相结合,显著推动了面部形态特征相关基因挖掘和面部分子画像技术的研究发展。本文为首次进行DNA面部分子画像技术的法医学应用研究,经对24名男性(18名维吾尔族,6名汉族)的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出了350个与面部特征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并对其分型,以此构建了面部分子画像的预测模型。用所建模型对24份样本进行人脸预测并与真实脸作比较,评估其效力和准确性,归纳分析了该技术服务于实战的可行性和下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技术与应用
    石穗东,李蒙,雷鸣
    刑事技术. 2015, 40(4): 327-32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7
    安卓智能手机的取证法一般需要开启手机USB调试模式,遇到设有密码且未开启USB调试的手机,如果嫌疑人不配合工作往往很难进行取证。文章介绍一种新的工作思路:由于安全原因官方版recovery功能较少,可以刷入第三方recovery利用其备份系统功能,从备份文件中提取密码文件后进行破解,或刷入删除密码文件的补丁来清除密码。文章最后介绍了刷recovery的注意事项。
  • 其他
    叶信隆
    刑事技术.
    正确判定现场手印遗留的时间和新鲜程度,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又必需研究解决的实际课题。现场手印按遗留的时间和条件可分为新鲜手印、陈旧手印和原有性手印。下面介绍一些鉴别的方法,供参考。一、新鲜手印系发案前后一天时间内遗留在各种物体上的手印(灰尘手印和立体手印例外)。在不吸水的光滑物体上,一般可用400目铝粉呈现。
  • 论著
    汤家全, 刘建锋
    刑事技术. 2018, 43(5): 378-38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5.007
    目的 探讨密闭室内烧木炭致CO中毒死亡的案件特点,并提出这类案件死亡方式的鉴别要点。方法 对本地区近三年发生的20例密闭室内烧木炭引起的CO中毒死亡案件资料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密闭室内烧木炭引起的CO中毒死亡方式多系自杀,偶有意外。遗书是认定死亡方式的直接证据,其存在的载体可以是纸质材料,也可以是电子物品或个人社交媒体。结论 死者对现场处置行为的自主性是CO中毒自杀案件的主要特征,是认定死亡方式为自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 论著
    徐杰, 梁广俊, 徐家骐, 马壮, 丁兆锟, 史向东, 印杰
    刑事技术. 2023, 48(5): 459-46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16

    窝点勘查中涉案电子设备勘查及电子数据提取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关键环节,而内存数据现场取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诈窝点现场环境通常复杂多样,涉案设备类型多、数量大,同时现场取证设备功能往往受限且对取证时间有较高要求,这给内存数据的现场取证带来了较大的技术难度和挑战。本文调研了当前常用的内存提取方法,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窝点现场取证环境下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涉案设备的实际情况,依据《电子证据数据现场获取通用方法》中的相关原则,对窝点勘查现场内存数据的提取方法、使用工具和工作流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内存数据现场取证方案,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为此类案件的勘查取证提供借鉴参考。

  • 经验交流
    钟继荣
    他杀死亡案的检验是法医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探索他杀案的一般规律,提高对他杀案的识别能力及防范能力,现将我县18年来检验的他杀死亡案例作如下统计分析.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资料来自本局法医室自1980年至1997年12月检验的他杀死亡案例,共140例,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逐年逐例查阅填表,然后统计出死者的性别、年龄、发案时间、加害手段发案原因等项目,并与正常人口资料及自杀死亡案对此分析.
  • 痕迹检验
    高林 王秋波 张国辉 关国权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寻找出JW—20型小口径步枪射击弹壳上稳定的枪种痕迹特征。
  • 专题研究
    刘世权,罗亚平,吴剑
    刑事技术. 2015, 40(1): 1-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1.001
    指纹鉴定主要是解决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是否为同一人所遗留问题,其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关系着被检验对象是否有犯罪嫌疑,责任重大。指纹鉴定人员根据指纹鉴定方法与标准,结合从业经验对指印进行分析与比较,并最终给出鉴定意见,在此过程中,对现场指印的分析是否客观及准确,直接影响后续比对检验、综合评断及得出的意见。本文重点针对指纹鉴定人员在指印分析阶段的细节特征选择、信息判断等问题进行研究,邀请106家指纹鉴定机构参加4组指纹的测试,实验使用一款基于网络的指纹鉴定分析系统,记录每个机构在指纹鉴定中的工作过程,并使用统计学R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指纹鉴定机构之间做出判断与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选取特征的数量与现场手印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 论著
    吕晓森, 田富睿, 刘思冶
    刑事技术. 2019, 44(4): 303-30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9.04.005
    目的 总结七种手枪(NP22手枪、瓦尔特P38手枪、斯太尔GB手枪、FN M1935手枪、勃朗宁BDA手枪、QSZ92式手枪、格洛克19型手枪)的射击弹壳的枪种痕迹特征,以期利用射击弹壳痕迹识别7种9mm手枪。方法 使用每支手枪各射击20发DAP92式9mm子弹后,分别收集每种手枪的射击弹壳,利用体视显微镜对弹壳上的痕迹进行观察并记录,研究总结每种枪支的枪种痕迹特征。结果 格洛克19手枪射击弹壳上的矩形击针头孔痕迹,斯太尔GB 9mm手枪射击弹壳上的抛壳挺让位槽痕迹,QSZ92式手枪射击弹壳上的马蹄形弹底窝痕迹、扇形刮擦痕迹,以及各种枪支射击弹壳上抛壳挺痕迹的形状、位置差异,是否出现有舌痕和弹匣口刮擦痕迹,这些痕迹特征都是进行枪种区分的重要依据。结论 通过观察和分析七种手枪的射击弹壳,我们找到七种枪支在射击弹壳上对应的枪种痕迹,可以利用七种9mm手枪的射击弹壳痕迹进行区分枪种。
  • 论著
    蔡立红, 袁兆锋
    刑事技术. 2016, 41(1): 62-6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1.013
    目的 研究建立指纹膜及印章膜印痕的检验方法。 方法 制作指纹膜、印章膜样本,以红色印泥为介质,在收据纸上捺印指印、印章印及指纹膜、印章膜印痕,观察指纹膜、印章膜印痕的特点及其与真实造型体形成痕迹之间的差异。结果 对于指纹膜印痕的检验,可根据指纹特征点进行比对,得出指印与膜印同一认定的结论;但相比指印,膜印的纹线较为粗糙、无明显汗孔特征、其边缘易起角、有气泡、有印泥堆积等特征。对于印章膜印痕的检验,当特征反映不明显时,也易得出印章印与膜印同一认定的结论;相比印章印,印章膜印痕容易出现变粗、字体细节变形、印章膜底部特征、印泥深浅不一及气泡等特征,印痕纹线也相对较宽。结论 对硅胶材料制作的指纹膜、印章膜印痕的检验,应抓住其本质特征,注意其制作特征,寻找其使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