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 全选
    |
    论著
  • 王桂强
    刑事技术. 2025, 50(2): 111-12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32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脸相似分数似然比范式是关于人脸比对分数结果证据意义解释的理论和方法,也是物证鉴定贝叶斯似然比范式的最新方法。人脸相似分数似然比(LR)是在通常分别代表控辩双方主张的两个对立命题下,基于人脸分数概率分布数据定量分配的人脸分数结果出现概率的比值。命题通常涉及犯罪现场人脸像是否来自已知身份嫌疑人的问题。人脸分数LR表达了人脸分数结果对控辩双方的人脸来源命题的相对支持方向和强度,为决策者确定有争议的人脸来源命题事实提供了量化的证据价值。决策者基于人脸分数LR意见,或基于LR经贝叶斯定律和先验几率导出的人脸来源命题后概率,结合案件其他证据排除合理怀疑地确定人脸来源事实。人脸相似分数LR范式在科学逻辑以及意见形成、表述、理解和推理应用方面完全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传统范式,与目前广泛应用的DNA特征LR范式也存在差异,这给鉴定人和决策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 柴威, 杨明浩, 韩沈飞, 何芳州
    刑事技术. 2025, 50(2): 124-13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4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异常行为检测是维护治安的一项重要任务。快速准确地对关键场所中的异常行为进行检测是治安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关键场所中的目标检测算法来说,要在人员密集的图像中获得满意的检测结果具有一定挑战性。本文针对异常行为目标检测中存在的目标分布密集、尺度变化范围较大、检测背景较为复杂等问题,将注意力机制CA引入到主干网络部分C2f模块中,从而加强网络在复杂背景下对目标的注意力;将Swin Transformer模型集成到YOLOv8骨干网络中,增加特征图的信息交互范围,充分利用物体的背景信息提高复杂背景下物体的检测精度。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网络的可行性,并与几种主流网络进行对比,平均精度达到95.1%,与基础网络YOLOv8相比,平均精度提高2.4个百分点,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王英杰, 张晟源, 李浚哲, 金静, 邓亮
    刑事技术. 2025, 50(2): 132-14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9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聚乙烯PE为烟源,采用宏、微观观察法及色差分析等对比研究了无烟气与PE燃烧产生的非腐蚀性烟气环境中,Q235低碳钢在400 ℃、600 ℃、800 ℃受热15 min后表面产生的热蚀痕迹特征及其之后在常温下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受热温度越高钢板表面氧化层越粗糙,O元素占比越高;PE烟气对钢板高温腐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无烟气钢板高温氧化后有氧化皮凹凸起褶,随温度升高逐渐出现氧化皮破裂、脱落现象,整体偏白、红、黄色;PE热解气氛作用的钢板表面金属光泽暗淡,倾向于变暗、绿、蓝,钢板形成的氧化层较无烟气钢板相对致密平滑,400 ℃时表面氧化较不均匀,其形貌比无烟气钢板更为复杂,600 ℃表面变色严重,但表面氧化相对平整均匀,800 ℃受热后表面较为粗糙,部分区域存在凸起状氧化物,但整体并未出现明显的起鼓和脱落情况。随常温腐蚀时间增加,两种钢板在常温下腐蚀痕迹的变化均相对较小,特别是PE烟气作用下钢板的常温腐蚀速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 朱明, 骆刚, 傅枭鑫, 王年, 鲁玺龙, 张艳
    刑事技术. 2025, 50(2): 141-14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8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足迹特征作为人体的生物特征之一,在身份识别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不同人之间的足迹有着相似性的问题,本文将动态足迹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类特征融合的动态足迹检索方法。首先,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动态足迹的帧级特征;然后,特征融合模块通过一个可训练的权重矩阵与帧级特征进行运算,从而得到融合后动态足迹完整的表观特征;其次,通过时空融合模块的时间聚合支路提取帧级特征内长期的时间特征,再通过正交融合的计算方法将长期的时间特征与帧级特征融合,形成时空特征;最后,将表观特征和时空特征融合进行动态足迹的检索。在200人的动态足迹数据集上与现有深度学习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了更好的检索效果,其中Rank1和mAP分别为85.39%、55.28%。

  • 陈小松, 卞可可, 张桦蕲, 韦刚
    刑事技术. 2025, 50(2): 148-15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7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角磨机是一种可用于对金属、木材、塑料等材料进行磨削加工的工具,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一些盗窃铁路线缆案件中。由于该工具形成的切割痕迹与锯类工具有相似之处,给实际案件中分析判断工具种类带来一定难度。本文通过模拟实验,使用角磨机、钢锯切割不同规格的铜芯线缆,显微镜观察线缆断端处形成的工具痕迹,归纳、总结两者形成的工具痕迹的特点及差异。观察发现,角磨机与钢锯切割形成的线缆断端截面形态整体相似,均较平整,但钢锯形成断端截面形态多呈阶梯状,角磨机切割形成的则较平滑;角磨机在断面处会形成一定弧度且呈平行排列的线条痕迹,钢锯形成的线条痕迹则呈多直线且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形;同时两者在形成的起点痕迹、终端痕迹及切屑形态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对角磨机切割线缆形成的工具痕迹特点及形成机制的研究,能够为相关案件中判断工具种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李琛扬, 丁冬升, 邹广发, 王科文, 丰蕾, 郭向前, 季安全
    刑事技术. 2025, 50(2): 154-16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4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文献报道的由9个CpG位点构成的复合扩增体系进行有效性验证,探究该体系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选取唾液、精液、血液、阴道分泌液、月经血五种体液共236个样本,使用SNaPshot复合扩增体系检测9个CpG位点的甲基化值,位点判定阈值设为甲基化值大于0.1。使用重亚硫酸氢盐转化后DNA(模板量范围为0.5~10 ng)对该体系进行分析。选取唾液、精液、血液、阴道分泌液四种体液DNA,两两分别按照1∶1、1∶5、1∶10、1∶20的比例混合后进行检测。最后,利用五种体液共计232份样本实验数据集进行模型的构建与测试,其中训练集(n=162)用于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测试集(n=70)对体液类型进行预测,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添加外部数据集(n=40)作为验证集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直接根据特异性峰检出判定,唾液、精液、血液、阴道分泌液和月经血样本鉴定准确率分别为100%、98%、98%、94%和21%。该体系对1~10 ng的重亚硫酸氢盐转化后DNA均可有效检测。在混合样本中,1∶1比例混合的样本均可被正确鉴别;1∶5、1∶10和1∶20混合样本均能检出主要成分,次要成分检出存在较大差异。利用232份样本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测试集与验证集中的五种体液来源鉴定准确性均为100%。综上,该复合扩增体系具有良好的法医学应用价值。

  • 余梦娜, 薛静, 陈纳川, 李孝君, 林雅锶, 张巍
    刑事技术. 2025, 50(2): 162-16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3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基于荧光标记技术使用荧光素显现潜血手印的可行性,探究其显现的最佳条件,选择两种常用荧光素(FITC荧光素和DCFH-DA荧光素)作为本次实验的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荧光标记技术显现潜血手印的原理,设计了使用荧光素显现非渗透性客体上潜血手印的方法及步骤。在此基础上,利用PBS缓冲液改变荧光素溶液pH环境,利用丙酮分别对两种荧光素溶液进行5倍、10倍、100倍的稀释,以探究手印的最佳显现条件。结果显示:利用FITC荧光素及DCFH-DA荧光素显现非渗透性客体上潜血手印的效果均较好。其中,FITC荧光素显现的最佳条件为:显现时间为10 min,pH环境值为9.35,浓度为原浓度;DCFH-DA荧光素显现的最佳条件为:显现时间为20 min,pH环境值为13.01,浓度为原浓度。因此,基于荧光标记技术使用荧光素显现非渗透性客体上的潜血手印是可行的,但还需对配制好的荧光素溶液的保存时间以及这种显现技术对血手印中DNA的破坏情况等进一步探究,综合分析其实际应用价值。

  • 蔡玉刚, 吴永富, 任瑾瑜, 田佳怡, 唐雪, 罗旬, 王燕军
    刑事技术. 2025, 50(2): 169-17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6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固相支撑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SLE-HPLC-MS/MS)检测血、尿中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阿托品的方法。本文考察了沉淀蛋白法、固相萃取法和固相支撑液液萃取法对血、尿样本中药物的提取效果,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对血、尿样本中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阿托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固相支撑液液萃取回收率最高,在0.1~100 ng/mL(血液)和0.5~100 ng/mL(尿液)范围内,血、尿中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阿托品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大于0.999 2);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在血液中最低检出限均为0.01 ng/mL,定量限为0.1 ng/mL;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阿托品在尿液中最低检出限均为0.05 ng/mL,定量限为0.5 ng/mL。固相支撑液液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操作简单、溶剂使用量少、回收率高的特点,适用于血、尿中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和阿托品的检验。

  • 金彬书, 王平, 刘晓云, 关浩泉, 罗德杭, 周航, 梁桂巧
    刑事技术. 2025, 50(2): 175-18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5
    摘要 ( ) PDF HTML ( ) 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毒品的传播手段与形式日益多样化,对公安侦查、法规监管和检验鉴定构成巨大挑战。在鉴定技术方面,即使是微小差异的同分异构体也具有较高的检测难度,极易导致误判。综合分析多维度检测方法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以应对新型毒品的识别和监管。现有一种合成卡西酮物质2-二甲氨基-1-[3,4-(亚甲二氧基)苯基]-1-戊酮(N,N-dimethylpentylone)较为流行,值得关注。本文建立一种新型合成卡西酮N,N-dimethylpentylone的鉴定方法,样品经前处理后分别使用气质联用法(GC-MS)、液质联用法(LC-MS)、核磁共振检测技术(1H-NMR、13C-NMR、H-H COSY、HSQC、HMB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GC-MS分析结果显示,未知样品的定性离子碎片为m/z 100.1、m/z 58.1、m/z 121.1、m/z 149.0,保留时间11.888 min;LC/MS分析结果显示,母离子m/z 250.05,产物离子分别为m/z 100.10、m/z 205.10、m/z 135.10,保留时间9.772 min;FTIR分析结果显示,在1 676 cm-1处有羰基吸收峰,在1 506、1 441 cm-1处有苯环振动吸收峰;核磁共振分析结果显示,一维核磁谱提示该未知化合物中有9种不同化学位移的氢信号和14种不同化学位移的碳信号,二维核磁谱分析该未知化合物符合N,N-dimethylpentylone的结构。经综合分析,该未知样品中检出N,N-dimethylpentylone成分。

  • 综述
  • 魏智彬, 李喜柱, 李昊, 刘哲, 孟祥超, 黄立闯, 杨超朋, 何光龙
    刑事技术. 2025, 50(2): 182-18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0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推断一直是法医病理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是利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各种人体死后变化进而推断时间。死后计算机断层扫描(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PMCT)是一种无创、快速、客观的尸检辅助手段,可以发现传统尸检可能无法观察到的影像学特征。人死后,尸体会以一定的时间规律发生系列变化,通过应用死后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观察到尸体各器官、组织随时间推移的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并可以对这些改变进行定量、客观的描述,分析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潜在的影像学指标,以及这些指标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应用尸体各部位(头部、胸部、腹部)PMCT后,器官组织(如脑、心脏、主动脉、肺脏、肝脏等)的影像学特征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可用于评估死亡时间的潜在影像学指标的研究情况,以期为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拓展虚拟解剖技术在法医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 苏东斌, 董林沛, 张云峰, 赵鹏, 李开开
    刑事技术. 2025, 50(2): 189-19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6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干血斑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筛查、临床药物开发、治疗药物监测等场景和相关研究中。近年来,因其采样便捷性、保存稳定性和转运安全性上的显著优势,干血斑样本逐渐引起法庭科学毒物分析领域的重视。本文概述了干血斑技术在毒物分析领域的多个实战场景以及新兴的干血斑分析技术,展现了其广阔应用前景。同时总结了法庭科学毒物分析领域中仍待解决的干血斑应用挑战,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意见。

  • 袁颖
    刑事技术. 2025, 50(2): 197-20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78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检索数据集,以VOSviewer1.6.20和CiteSpace6.2R6可视化分析软件为研究工具,检索了痕迹类物证统计学量化研究相关文献509篇,涉及57个国家、976个机构、267份期刊,从发文量、发文载体、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四个方面对本领域文献各个节点进行了梳理,以详尽直观地了解痕迹类物证统计量化研究脉络与前沿热点。研究结果表明,痕迹类物证的统计量化方法研究文献量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波动式增长;欧洲国家对于这一主题有较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较为紧密的区域合作网络,荷兰法庭科学研究所为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指纹是痕迹类物证统计量化研究的重要对象,统计量化方法主要聚焦于似然比、贝叶斯网络等基于贝叶斯定理的方法;研究热点呈现从主观量化方法聚类(主观似然比)到客观量化方法聚类(基于特征的似然比方法、基于分数的似然比方法)转变的趋势。痕迹类物证统计量化研究目前存在高维数据解释困难、模型的误差率挑战、模型参数估计挑战等问题。本文建议从量化高维数据证据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动态调整容错率模型、采用多重验证和评估策略、拓展痕迹类证据新范式专家共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 技术与应用
  • 吴庆玲, 伊鹏, 陈智, 张驰, 权宗雪, 肖莉, 马晶晶, 郑蕾, 王瑗, 王乐, 叶健
    刑事技术. 2025, 50(2): 206-21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2004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Y-STR检案试剂盒单次最多检测约40个Y-STR基因座,仅报告各等位基因分型的长度多态性信息而无法报告其序列信息。STRSeqTyper Y68男性家系精细化排查试剂盒,一次实验可检测1个性别基因座及67个Y-STR基因座,依托MiSeq FGx二代测序平台同时检测Y-STR的长度及序列多态性,从而提高检验效率,为家系精细化区分提供帮助。ITO法是根据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计算两个体亲缘关系指数,评估两个体间可能的五级内亲缘关系的方法。联合应用二代测序技术与ITO法,可以有效缩小家系范围。本文报道一起8年未破的强奸命案,通过联合应用STRSeqTyperY68男性家系精细化排查试剂盒检验及ITO法评估现场检材与比对样本间可能的亲缘关系远近,逐步缩小范围,最终案件告破。

  • 蒋林芳, 罗占军, 韩雪丽, 张梦婷, 董少雄, 汪彬, 凃政, 王海生, 何柏芳
    刑事技术. 2025, 50(2): 211-21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2005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一起在D8S1132基因座存在三步突变的亲子鉴定案例。首先选用三种常染色体STR复合扩增试剂盒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在D8S1132基因座分型均是:疑父为17/23、亲母为22、孩子为20/22。通过计算累积亲权指数肯定父权关系,并确定在该基因座上发生三步突变。随后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究突变来源,明晰了在D8S1132基因座中孩子等位基因20来源于疑父等位基因23。同时二代测序增加检测STR、SNP和线粒体DNA等不同遗传标记,累积亲权指数提高,进一步肯定了父权关系。本案例提示,在亲子鉴定中,当某基因座出现多步突变时,可以联合毛细管电泳检测和二代测序技术进行交叉验证分析,提高鉴定结果可信度。

  • 邹亚晶, 姚建, 陈小坤, 徐理想, 朱团结, 窦国宴, 张开乔
    刑事技术. 2025, 50(2): 215-21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2006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头面部遭钝性暴力作用引起外伤性椎动脉破裂致死的案件。检验中采用当下最前沿的新型光学显微技术——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超景深显微镜)检查动脉管壁微小破口、明确出血来源以辅助案件定性。该手段具备准确、快速、直观等显著优点,弥补了传统检查方法的不足,满足了快侦快鉴的需求。同时对类似案件的成伤机制、鉴定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为办理外伤性脑基底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相关案件中判断死亡原因、判定案件性质提供借鉴。

  • 经验交流
  • 曾彦彬, 孙宏如, 朱天才, 张越, 刘静, 孟运乐
    刑事技术. 2025, 50(2): 218-22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2007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尸体动物损伤在法医检验中较为常见,但鸟类啄食形成的损伤较少见,尤其是单纯啄食眼球更罕见,此类损伤易被误认为人为损伤,引起死者家属甚至法医检验人员误解,导致案件办理陷入僵局,甚至引发上访事件。本文以1例鸟类啄食尸体眼球形成的洞状缺损为例,介绍动物损伤的特征及鸟类啄食形成的损伤特点,以及如何分析判断此类损伤,进而为案件性质及损伤的定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