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特征客观似然比范式是关于DNA物证特征结果证据意义解释的理论和方法。它是物证鉴定贝叶斯似然比范式的典型代表。DNA特征结果客观似然比(LR)是在通常分别代表控辩双方主张的两个对立命题条件下,基于模型和数据定量分配的DNA特征结果出现概率的比值。命题层级包括亚-亚来源、亚来源、斑痕来源和行为层级。DNA特征结果LR表达了DNA结果对控辩双方命题的相对支持方向和强度,为决策者确定有争议的命题事实提供了量化证据价值。决策者基于DNA结果LR意见,或基于LR经贝叶斯定律导出的命题后概率,结合案件其他证据排除合理怀疑地确定命题事实。DNA特征客观LR范式在科学逻辑以及意见的形成、表述、理解和推理应用方面完全不同于人们已经习惯的传统范式,这给鉴定人和决策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建立科学的指纹证据量化评价体系,尤其是将似然比统计学方法引入指纹鉴定意见的数字化表达,是当前法庭科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指纹证据似然比评价模型,需要丰富的同源和异源指纹数据库来获得具有稳定分布规律的似然函数,因而,同源和异源数据库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了似然比模型的性能优劣。本研究通过活体采集仪和录屏软件获取每枚指纹在不同变形方式下产生的1 000枚以上变形指纹图像,200枚模拟现场指纹共得到20万枚同源指纹,进而构成同源指纹数据库;异源指纹数据库则选用公安实战中千万人级的十指指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查询比对,并评估比对得分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变形方式的指纹数据差异较大;压力大小和捺印时间对指纹的比对得分影响很小。由对样本总量不同程度缩减后的子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每枚指纹的同源样本数量在少至155枚时仍然能形成稳定的分布规律。因此,所构建的数据库中同源和异源指纹样本数量丰富,结构合理,具备形成稳定分布规律的数据基础,有助于后续似然比评价模型的建立。
本文旨在建立一种人体血液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检测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作为前处理方法,过膜后经Aglient SB-C18(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分离,含0.1%(体积分数)甲酸水-乙腈作为流动相,以0.4 m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质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血液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成分在10~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 ng/mL和10 ng/mL。在10、100、500 ng/mL三种浓度水平,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6.2%、95.3%、97.0%和87.9%、84.9%、92.9%,不同个体血液的基质效应均不超过±25%,日内准确度和日间精密度(n=6)在3.6%~9.8%和7.3%~12.8%范围内,准确度在2.4%~9.5%范围内。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能充分满足法庭科学对血液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成分的检测工作要求。
成人骨龄鉴定是法医人类学年龄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包含了成人活体骨龄鉴定、未知名尸体骨龄鉴定、白骨化尸体骨龄鉴定等项目。传统鉴定方法主要适用于未知名尸体及白骨化尸体,成人活体年龄鉴定需要提取骨盆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简称VR)高清模型,再参照传统方法检验鉴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建立骨盆容积重建高清模型的必要条件,解决成人骨龄鉴定骨盆三维影像取样过程中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扫描与重建参数设置问题。本研究使用Precision32(开影公司)MSCT,在协议固定管电压120 kV、管电流 250 mA、螺距1.05、层厚1.1 mm、层距0.8 mm、矩阵512×512等条件下扫描新鲜尸体骨盆,调整滤波、层厚、层距、矩阵等重建参数,比较骨盆容积重建影像的清晰度,筛选出建立骨盆容积重建高清模型的必要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滤波、层厚、层距、矩阵等对容积重建影像清晰度有较大影响,选择骨盆滤波、薄层厚、短层距、大矩阵能够提高骨盆VR模型的清晰度,为建立骨盆容积重建高清模型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公安执法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及时、准确、智能地处理各类前端采集设备所传送的海量且繁杂的多源异构警务数据。在此情境下,警务工作成效的关键在于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处理的准确性和决策的智能化,这要求警务数据系统应具备快速响应、精准分析和智能决策的能力。然而,目前的警务数据处理系统仍然依赖于人力进行筛查和分析,导致在应对重大事件时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深度应用海量警务数据,充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是警务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在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警务数据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提出深化警务数据应用的对策,将数字孪生与知识图谱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海量警务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与应用,为探索构建具备安全防范风险感知与态势分析效能的全新警务模式提供了参考。
为实现常见法医体液类型的快速鉴定,本研究挑选出10种具有体液表达特异性的mRNA及3种管家基因,并通过筛选一步法RT-PCR试剂盒、调整引物浓度、优化反应温度和时间,成功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13种mRNA的一步法RT-PCR实验体系。使用该体系对144份样本(包括外周血、月经血、精液、唾液、阴道分泌液)进行检测并分析,多数目标基因特异性良好,检测时长在3 h以内,对外周血样本检测灵敏度可达0.01 ng RNA,可在混合样本中检测到混合成分的目标mRNA。虽然室温保存3~4年样本会有标记未检测到,但本实验体系具有操作简单、混合样本鉴别能力强、耗时短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实战应用前景。
本文对近期禁毒部门缴获的白色晶体和无色液体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核磁共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进行分析。对样品的主要成分检测发现,两种物质的谱图与现有的数据库没有匹配的数据,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通过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得它们的精确质量数相同,但两种物质具有不同的保留时间,对两种物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进行二级质谱分析发现,白色晶体的二级质谱中有甲苯基碎片,白色液体的二级质谱中有苯基碎片和乙胺基碎片,故推断两种物质为同分异构体。利用核磁共振对两种物质的质子归属和碳的类型进行分析,利用红外光谱对羰基、胺基等官能团进行确认,白色晶体中的主要成分为2-(邻甲苯基)-2-(甲胺基)环己酮,无色液体中的主要成分为2-(苯基)-2-(乙胺基)环己酮。两种物质系目前滥用最为活跃的苯环己哌啶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但相关数据在国内文献中未见报道,缺少相关的结构数据参考。本文全面地对两种物质的结构数据进行检测,为打击新型毒品犯罪及两种物质的管制提供参考。
通过测量骨骼进行性别判定是法医人类学的重要内容,而某个时期一个种群的骨骼数据库往往并不适用于另一时期或另一种群。牙齿和颌骨较其他骨骼有较高的稳定性,往往能保存得更完整。而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对骨骼的三维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也成为法医人类学研究的趋势。本研究旨在针对中国中部地区个体,建立利用上颌牙弓多个测量指标判定性别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判定效果进行评价。首先,测量了180例(男性83例,女性97例)来自中国中部地区个体的上颌牙弓锥形束CT样本上的21项指标;然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筛选出具有性别差异的指标;最后,对具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的测量数据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判别分析,得出性别判定数学模型,并计算其用于性别判定的准确性。结果显示,21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且男性的上颌牙弓变量均值均高于女性均值;对这10项指标进行单变量判别分析,建立10个判别公式,经过交叉验证得出准确率为57.2%~72.2%,其中,上齿槽弓宽变量的准确度最高,达72.2%;进行多变量判别分析,直接法所得判别公式经交叉验证准确率为73.4%,逐步法经筛选变量后,将上齿槽弓长、上齿槽弓宽两个变量纳入判别分析,交叉验证准确率为72.2%,直接法准确率高于逐步法。本研究表明,所选的上颌牙弓测量指标具有一定的性别判定价值。下一步的研究将探索更多的颅骨骨性标志在法医人类学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DNATyperTM 21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种属特异性、分型准确性和位点扩增均衡性,可用于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等法医遗传学分析。为进一步提升该试剂盒的抗抑制物能力,在存在不同浓度靛蓝、腐殖酸、血红蛋白、血红素和黑色素的情况下,探索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BSA)、牛凝血酶(BT)以及4种不同的DNA聚合酶:FastStart Taq DNA聚合酶(FastStart Taq)、TaKaRa Ex Taq Hot Start Version DNA聚合酶(EX Taq HS)、Klentaq DNA 聚合酶(Klentaq)、MyFiTM DNA 聚合酶对该试剂盒分型能力的提升程度。研究结果表明,BSA在提高STR基因座的检出率方面皆表现出高效性;BT仅有助于克服靛蓝、黑色素、腐殖酸和血红素引起的分型抑制;4种DNA聚合酶对不同的抑制剂产生不同的抗抑制效果,其中以EX Taq HS抗抑制效果最佳,但其对血红素的抗抑制性远不如BSA和BT。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为该试剂盒后续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电子探针元素分析和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对铝导线和铜导线的火烧熔痕与短路熔痕进行微区元素偏析和晶粒分布形态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铝导线在火烧和短路情况下均呈现铁元素的显著偏析,但分布形态不同,火烧熔痕中铁元素呈粗大环状,而短路熔痕则为细长链状。铜导线中,火烧和短路熔痕均表现出氧元素的偏析,且氧化物形态各异,火烧熔痕中氧化物偏析聚集,主要为细长棒状或点状,而短路熔痕中则分散为网状。此外,铝导线和铜导线的火烧与短路熔痕在晶粒分布及取向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火烧熔痕以粗大等轴晶或枝晶状为主,短路熔痕则以粗大柱状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短路熔痕中的晶粒生长具有明显择优取向,而火烧熔痕则无此现象。
本文为实现对马匹进行亲缘鉴定及个体识别,基于STR分型技术建立了一套包含20个STR基因座和1个性别识别位点的复合扩增体系,并对其进行性能评价以及实际样本扩增测试。应用荧光标记技术,选择HTG06、HTG07、COR022、CA425、HTG04、COR082、LEX54、COR069、AHT05、HMS03、HMS01、HMS06、HMS07、COR058、HTG10、ASB17、VHL20、HMS02、ASB02、LEX34、Amelogenin共21个遗传标记,进行引物设计、PCR复合扩增、CE平台测序,验证该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耐受性。对128份实际样本进行检测以及亲缘关系比对,并对其中的66份未知亲缘关系的样本基因做多态性统计。结果显示:该复合扩增体系检测128份马样本能够获得完整STR分型,在实际扩增中,无非特异峰产生,对于不同种属动物,例如牛、羊、猪、鸡、猫、狗、人DNA样本扩增时不出现特异性扩增峰;0.075 ng马标准品在10 μL体系下仍可以获得完整分型;对于4种常见抑制剂的耐受性可以分别达到血红素200 μmol/L、血红蛋白200 μmol/L、腐殖酸100 ng/μL、EDTA 1.2 mmol/L。本研究建立的马STR复合扩增体系分型准确、性能优,可满足实验室对马匹亲权关系鉴定和个体识别的需求。
基于传统毛细管电泳技术的STR检验仅关注长度多态性,不能报告STR等长等位基因间的SNP、InDel等序列差异信息。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检出更丰富的STR序列多态性,既包括重复区的重复序列和非重复间隔序列信息,也包括侧翼区的序列信息,支撑更精准的比对分析。本文报道一起长达21年未破的入室杀人案,用传统Y-STR检测方法得到了38个Y-STR基因座长度多态性分型。通过二代测序方法,使用STRSeqTyperY68试剂盒检验1份现场物证和8份比对样本,均得到了全部67个Y-STR基因座序列多态性分型。其中DYS448基因座N42“折叠序列”中的一个单碱基变异为案件指明方向,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本文进一步探讨了DYS448基因座N42“折叠序列”在不同人群中的序列变异情况,以及STRSeqTyperY68试剂盒中具有“折叠序列”的基因座详细信息,为相关研究和案件应用提供参考。
欧洲法庭科学学会(ENFSI)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包括《欧洲法庭科学领域2030年愿景》《ENFSI战略计划2023—2026》《ENFSI行动计划2023—2024》,这些文件共同描绘了欧洲法庭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欧洲法庭科学领域正面临着新兴技术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旨在提高法庭科学结果的可靠性和效率。ENFSI通过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致力于推动欧洲法庭科学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深入了解并借鉴欧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推动我国法庭科学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法治建设和司法公正提供有力支撑。
使用ABI Yfiler华夏白金、中德美联AGCU Y SUPP Plus、SureID PathFinder Plus三种试剂盒对一四代家系中的五例样本进行检验和复核,获得样本Y-STR分型,发现其中1例样本与其他4例样本在DYF387S1、DYS527、DYF404S1、DYS459共4个基因座分型不同,共计11个步长,其他样本上述基因座均为“两条带”,而该样本均为“一条带”,不符合逐步突变模型。对该样本Y染色体序列标签位点检测发现,样本Y染色体AZFc区部分缺失(gr/gr),结合家系遗传结构图,分析认为系父-子遗传时发生片断缺失。AZFc区的部分缺失突变会导致位于该区域的DYF387S1等多个多拷贝基因座分型与家系样本分型不一致,实际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可对样本进行Y染色体STS检测,为Y分型家系排查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