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15
  

  • 全选
    |
    专题:指纹鉴定
  • 马荣梁, 刘寰, 吴春生
    刑事技术. 2023, 48(1): 1-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9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指纹是少数可以直接认定人身的法庭科学物证之一,在侦查破案及法庭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指纹只有三种鉴定结论,认定、否定和不够条件。长久以来,现场指纹存在着大量不够鉴定条件的指纹并被废弃不用,但这些指纹具有重要的侦查及应用价值,采用概率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这些指纹发挥重要的证据作用。本文阐述了一种对指纹进行扇形分区划分和特征统计的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统计了1 500万枚指纹图像的特征分布,拟合出各个扇区内部特征的概率密度函数,并采用贝叶斯准则和添加噪声进行修正,最终得出指纹鉴定结论的概率。本研究所计算出的指纹鉴定概率与指纹匹配特征点的数量、价值及特征稳定度成正相关,与扇区内部特征出现的概率成负相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指纹匹配特征的相似概率问题,为指纹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办法。研究结果能够使大量不够鉴定条件的指纹重新发挥证据价值,使指纹鉴定从定性走向定量。指纹鉴定结论概率化表达方式结合其他法庭科学证据进行量化分析,在认定犯罪嫌疑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法庭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 张嘉宇, 唐玮, 姜雨彤, 张丽梅, 张忠良, 孙灏琳
    刑事技术. 2023, 48(1): 10-1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3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索人类十指指纹纹型手性对称的规律,为现场指印的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指纹遗传的研究提供基础的统计数据。本文收集整理了500名男性十指指纹卡,按照六步分类法将指纹纹型分为十种类型,统计分析左右手同名手指上纹型对称的概率,并利用SPSS软件对纹型出现数与对称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纹型在十指指纹上的对称率均较高,其中弓形纹在拇指中更易对称,箕形纹和斗形纹则在小指中更易对称。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可得:食指、小指和中指的相关性最强,环指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但就系数而言仍然较高。左右手同名手指的纹型对称性良好,归纳总结出的指纹对称性规律体系可以为实际公安工作提供参考。

  • 柳菁莹, 罗亚平
    刑事技术. 2023, 48(1): 16-2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7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现场指纹质量的变化,鉴定标准的多样化以及错案带来的挑战,使得指纹鉴定人员把目光从宏观的指纹特征转向微观的指纹特征。随着指纹显现提取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级特征逐渐出现在指纹鉴定人员的视野并被理解和应用,对三级特征的研究也处于活跃状态。本文从指纹三级特征的基本属性、可靠性、自动识别以及鉴定属性四个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指纹三级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归纳,明确了三级特征研究的进程,并对未来三级特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三级特征融入指纹证据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余梦娜, 吕昱帆, 秦旗, 刘寰
    刑事技术. 2023, 48(1): 23-3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55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利用静电压痕仪检验光敏印章伪造指印的可行性,探究光敏印章伪造指印与手指遗留指印的静电压痕检验结果差异。以同一枚指纹为模板,分别制作8种不同光敏印油的盖、捺印指印样本及8种不同印台印油的捺印样本,用静电压痕仪对遗留5 d样本的正反面进行检验,并初步考察不同遗留时间(最长30 d)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敏印油捺印样本正面经静电压痕检验后,形成的痕迹对指印纹线的表现能力强于光敏印章盖印样本,但弱于印台印油捺印样本;2)静电压痕仪检验后的部分印台印油捺印指印,形成了超出红色印油范围的黑色补充纹线;3)光敏印油盖、捺印样本经静电压痕仪检验后,印痕周围均出现光晕状痕迹;4)静电压痕仪检验后,少数光敏印章盖印指印周围出现不完整章面印痕;5)对样本背面进行静电压痕检验,光敏印油盖、捺印样本均可显现出明显指印印痕,且边缘出现明显光晕状痕迹,印台印油捺印样本背面痕迹不明显;6)样本遗留30 d时,仍然能够依据上述5条实验现象对三类样本进行区分。静电压痕检验一定程度上能作为纸张上光敏印章伪造指印的有效检验方法之一,但还需就遗留时间、印油种类、盖印/捺印力度、章体新旧程度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系统考察。

  • 唐玮, 陈世韬, 张丽梅, 张忠良
    刑事技术. 2023, 48(1): 32-3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5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指纹鉴定标准、指纹特征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AFIS)均是指纹鉴定中重要的研究内容。近年来,鉴定结论概率化成为了鉴定标准的发展趋势,指纹特征研究也逐步从二级特征走向三级特征,进入到了更微观的领域。然而随着指纹大库的建立以及三级特征的研究,AFIS的发展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并亟待加入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因此,本文对以上三方面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展开综述,在总结指纹鉴定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几点展望,力求给指纹的研究提供新视野和新思路。

  • 秦旗, 吴浩, 李孝君, 王子政, 吕昱帆, 余梦娜, 胡文锋, 刘寰
    刑事技术. 2023, 48(1): 40-4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41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文书上伪造红印油指印的鉴别方法。首先,利用光敏指纹印章制作不同遗留时间的伪造红印油指印,手指直接捺印不同遗留时间的真实红印油指印。其次,利用转移介质完成真伪红印油指印的印迹物质转移,并对介质进行手印显现(茚三酮显现方法)处理,具体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在物质转移过程中,使红印油指印的印迹物质与转移介质上的手印显现工作液物质发生显现反应,即物质转移与显现反应同时进行;模式二:先将红印油指印中的印迹物质通过转移工作液转移至介质上,再对介质上的印迹物质进行显现处理,即先进行物质转移,后完成显现反应。最后,观察显现处理前后的转移介质上指印变化情况(有无赫鲁曼紫物质生成)。结果表明:1)模式一与模式二均成功实现红印油真伪指印物质转移及显现反应,介质上真实红印油指印位置处有赫鲁曼紫物质生成,而伪造指印无赫鲁曼紫物质生成;2)模式二的显现处理效果更优于模式一;3)采用模式二成功实现遗留时间分别为1、2、7、15、30 d的红印油指印物质转移,且转移介质经茚三酮显现处理,介质上真实红印油指印位置处均有赫鲁曼紫物质生成,伪造指印均无赫鲁曼紫物质生成。本文成功验证了真伪红印油指印的物质成分的分布存在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质转移原理鉴别真实和伪造红印油指印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得到有效验证;利用该方法成功实现文书上遗留时间分别为1、2、7、15、30 d的真伪红印油指印的有效鉴别。

  • 马艺宁, 梁永宽, 金晓东, 徐同祥
    刑事技术. 2023, 48(1): 47-5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7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建立使用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显现潜指纹的方法。以氧化二乙酰丙酮合钒和过氧化氢水溶液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一步合成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合成粉体进行表征。最后采用撒粉刷显法对不同客体上的汗潜指纹、油潜指纹进行显现,并与传统粉末的显现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成的VO2为深蓝色粉体,纯度高,形貌均匀,为纳米棒组成的亚微米球多级结构;该粉体可以与指纹遗留物质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显现的指纹纹型清晰,纹线连贯,对比度高,细节特征显著。与传统粉末相比,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在载玻片和透明塑料杯上潜指纹的显现效果要好于金粉、银粉和磁性粉;在铝箔上VO2的显现效果好于金粉和银粉。VO2多级纳米结构材料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制备的VO2纯度高、无杂相;潜指纹显现实验证明该粉体可有效显现非渗透和渗透性客体上的汗潜、油潜指纹,并且在载玻片、透明塑料杯和铝箔上潜指纹的显现效果优于传统粉末。

  • 论著
  • 张翌阳, 唐云祁, 陈子龙, 苗迪
    刑事技术. 2023, 48(1): 53-6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5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虹膜识别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虹膜鉴定方法研究成为了法庭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虹膜图像中可用于鉴定的特征主要有块状特征、线状特征和环状特征。本文以虹膜块状特征为研究对象,对异源虹膜块状特征的相似性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虹膜图像做归一化处理,并利用Tophat算法消除背景噪声,进而提取块状特征;然后基于Hu矩特征和位置坐标信息对块状特征的相似度进行描述;在952张虹膜图像的数据集上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两枚不同的虹膜上1个块状特征相似的比率为4.38%,2个块状特征相似的比率为0.534%,3个块状特征相似的比率为0.043 7%,4个块状特征相似的比率为0.003 53%。本文提出的异源虹膜块状特征相似性的统计方法,可用于计算大规模虹膜数据集下异源虹膜间出现不同数量相似块状特征的概率,为解决鉴定过程中需要多少个块状特征相同才能认定同一的问题奠定基础。

  • 焦台风, 李亚庆, 康刚, 陈深树, 钟超群, 程良红
    刑事技术. 2023, 48(1): 62-6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17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快速定性定量检测电子烟油中58种合成大麻素的分析方法。在研究中,选择适宜液相色谱柱,对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进行优化。样品中的目标物经甲醇萃取后,使用五氟苯基丙基(PFPP)色谱柱(100 mm×2.1 mm×5 μm)分离,以乙腈和20 mmol/L乙酸铵+0.1%(体积分数)甲酸缓冲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模式下,采用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d-MRM)测定,使用特征离子碎片的峰面积进行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8种合成大麻素在0.5~5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检出限(LOD,S/N=3)为0.5~1 μg/g,定量限(LOQ,S/N=10)均为2 μg/g;58种合成大麻素在空白基质中高、中和低三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9.9%~144.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基质效应考察结果表明,78%的合成大麻素呈现为基质增强效应,其他为基质抑制效应;仅5%的合成大麻素表现为强基质效应,其他为中等或弱基质效应;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校正,可有效降低基质效应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本年度内深圳市办案机关提供的电子烟油检测,其中涉及的6种合成大麻素均被准确筛查和定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覆盖范围广,耗时少,准确度高且检出限低,适用于电子烟油中合成大麻素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

  • 蔡承羽, 周展威, 林梓浩, 刘雅芸, 陈烜, 陈宁
    刑事技术. 2023, 48(1): 70-7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9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一种利用立体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对医用口罩进行检验的方法,根据医用口罩各层的立体显微特征和偏光特性可对医用口罩进行区分。首先使用立体显微镜检验医用口罩并观察其各层的立体显微特征。基于医用口罩各层的显微图像,以特定面积内口罩轧点的平均数量代表口罩该层轧点的密度,使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不同品牌的医用口罩及其轧点密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再根据医用口罩的轧点密度对口罩样品进行区分。其次使用偏光显微镜检验医用口罩并观察其纤维部分的整体干涉颜色,根据不同品牌口罩纤维干涉颜色的差异对医用口罩进行区分。本文建立的方法实现了对不同品牌不同来源的医用口罩的快速无损鉴别,该方法快速简单,易推广,为打击生产制造伪劣口罩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在犯罪现场检验此类物证、追踪犯罪嫌疑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 应迪通, 张彦春
    刑事技术. 2023, 48(1): 76-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26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LS-PrePost是一款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爆炸仿真软件。*INITIAL_VOLUME_FRACTION_GEOMETRY和*LOAD_BLAST是LS-PrePost中的关键字卡片,而SPH是一种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都可以用来施加爆炸载荷。为研究球形装药爆炸仿真建模方法,使用以上方法进行建模,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选择最优建模方法研究1 kg TNT炸药不同形状装药爆炸产生空气冲击波的不同。本文在研究爆炸仿真建模现状的基础上,查阅文献资料,选择最优建模方法。在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上进行爆炸仿真,模拟实验仅改变装药形状参数,对球形、柱形、方形装药的有限元爆炸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不同比例距离下的超压峰值,制作图表比较各组超压峰值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比例距离小于等于1.0 m·kg-1/3时,柱形装药的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更接近,而方形装药超压峰值与球形装药差异更大;随着比例距离的增加,柱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变化不大,而方形装药的峰值超压与球形装药的比值逐渐增加,变化较大。不同装药形状对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研究实际爆炸案件的装药及其爆炸破坏作用时,应尽可能采用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装药形状。在通过爆炸仿真方法研究问题时,也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装药条件,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 吴永富, 王燕军, 周向阳, 陆银, 蔡玉刚, 代勇
    刑事技术. 2023, 48(1): 83-8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01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对新型氨基烷基吲哚类合成大麻素ADB-BUTINACA进行结构确认。对缴获的电子烟油经柱层析法提取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核磁共振(1H-NMR、13C-NMR)、红外光谱(IR)进行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式。通过UPLC-QTOF获得未知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数为330.212 7,结合1H-NMR 确定质子数为26及其归属,13C-NMR确定碳的类型,GC-MS及UPLC-QTOF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离子为m/z 286.2、201.1(基峰)、145.0、257.1推断其结构可能断裂路径,IR的吸收特征确定其含有苯环、酰胺、伯胺、仲胺、叔胺、甲基及偕二甲基等官能团,确认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18H26N4O2,化学名称为N-(1-amino-3,3-dimethyl-1-oxobutan-2-yl)-1-butyl-1H-indazole-3-carboxamide ,即ADB-BUTINACA。利用GC-MS 、UPLC-QTOF、1H-NMR 、13C-NMR、IR多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应用于未知精神类活性物质的检验。

  • 陈伟卿, 于跃, 兰胤, 黄日辉, 张翼, 靳跃群, 冯海, 刘威恒, 姜福鑫
    刑事技术. 2023, 48(1): 89-9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36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基于复杂花纹切分与配对的鞋印上裂缝特征的自动检测方法。对于鞋印花纹局部图像,首先进行连通域分析,计算每个连通成分的复杂度,并基于边界到边界的方向距离算法进行复杂花纹的切分,然后根据简单花纹段的方向、宽度和空间关系进行裂缝花纹配对,根据配对花纹的间隙,确定裂缝特征的位置和范围,完成裂缝特征检测,并在实验室采集的直线型、网格型、波折型等鞋印花纹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实验数据集上裂缝特征的检出率为87.5%。裂缝特征自动检测算法能够应用于鞋印检验鉴定中,可有效降低对人员经验的依赖,消除人为因素影响。

  • 论坛
  • 刘铭, 刘道前, 牛勇
    刑事技术. 2023, 48(1): 97-10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1001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前进号令,公安刑事技术法治化是全面法治化的一环,是落实“严格公正司法”的重要科技保障。公安刑事技术法治化建设需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深刻理解“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公安刑科技领域的目标任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具体工作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意识、证据意识;积极推进法律健全,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狭义立法,在立法层面为公安刑事科学技术法治化建设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全局性、前瞻性完善公安刑科技广义法律体系和法庭科学标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将刑事科技领域的制度创新纳入法律框架之内,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刑事科技领域现有问题,并防护刑事科技人员免受责任追究风险威胁;力争增进法律效果,不断探索提升法庭科学质量的各种路径,融合数字刑技、智慧刑技等更多新兴领域的新内容、新方法。

  • 技术与应用
  • 魏智彬, 林海弘, 杨超朋, 何光龙
    刑事技术. 2023, 48(1): 102-10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13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颅骨骨折的致伤方式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判断颅骨骨折的致伤方式提供可视化、可量化的辅助分析技术。根据实际案例信息,利用有限元法模拟比较:1)高坠时,THUMS4.02(Total Human Model for Safety4.02)人体模型以8.04 m/s速度左头顶部着地时的应力分布;2)钢管击打时,钢管模型以5.8 m/s 速度击打左头顶部时的应力分布。模拟结果结合案例信息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颅骨骨折的致伤方式。应力云图显示,高坠时应力最先从接触部位开始,随着颅骨塌陷,应力向四周传导,最后形成类圆形应力区,而钢管击打时应力最早分布在钢管与头部的接触区,中心区应力分布不明显,结合案例左顶骨凹陷骨折形态呈锥形,提示受力由圆心向内推挤,分析认为左顶骨凹陷骨折符合高坠形成。利用有限元法可实现颅骨凹陷骨折致伤方式可视化、量化的分析。

  • 乔晓晓, 王伟, 张善超, 马杰
    刑事技术. 2023, 48(1): 107-11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1002
    摘要 ( ) PDF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使用常见材料设计制作一种简易抓弹装置,用于在案发地收集小口径枪弹样本弹头,从而有效减少因办案单位直接送检枪支而带来的诸多不便,达到降低运输安全隐患和办案成本、提高检验鉴定效率的目的。使用该装置收集小口径步枪发射的5.6 mm枪弹弹头54颗,观察不同组别的样本弹头形态,并与未击发的弹头和经制式的筒式纤维抓弹器收集的弹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装置收集的小口径枪弹弹头形态良好,均未发现明显变形或碎裂,能够达到检验鉴定和分析研究的要求。由此得出结论:该装置可以简单、便捷、安全、可靠地抓取高质量的小口径枪弹弹头,同时制造和使用成本相对低廉,有利于推广利用。本文方法提供了枪弹痕迹检验鉴定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