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李文浩, 连园园
    刑事技术. 2025, 50(4): 331-33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6

    机器摹仿签名在书写风貌、布局、写法等方面的笔迹特征与被摹仿签名几乎完全一致,笼统地分析机器摹仿签名与人手写签名在各个笔迹特征上的区别意义有限,聚焦于单一笔迹特征可能更具现实参考意义。本实验以笔痕特征为研究对象,收集人手写签名样本并制作对应的机器摹仿签名,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总结两者在笔痕特征方面的异同。实验结果表明,机器摹仿签名与手写签名在墨点白点、压痕、粗细浓淡等方面存在形态和位置上的差异。机器摹仿签名的笔痕特征还受到机器自身书写特点的影响,如机器摹仿笔迹中观察不到墨线白线特征。总体而言,机器摹仿签名的笔痕特征规律性强,相似性高;而手写签名的笔痕特征随机性强,变化丰富。从笔痕角度识别机器书写笔迹是一种可行的笔迹检验方法。

  • 论著
    张斯昱, 薛静, 高珊, 吕昱帆, 范琳媛, 秦旗, 王浩宇, 辛松昊
    刑事技术. 2025, 50(4): 339-34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5

    为提高潜血手印的显现效果,本文将荧光标记技术引入到潜血手印显现中来,利用 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化学活性强、易与蛋白质的氨基反应形成酰胺化学键、能形成稳固结构的特点,合成新型的荧光素类试剂5-羧基荧光素-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CFSE荧光素),并首次运用于潜血手印显现领域。本文对该新型荧光素显现潜血手印的能力进行了系统探究,通过设置系列梯度,运用比较实验、假设检验等方法,确定了该荧光素显现潜血手印的操作方法、试剂最优配方等。CFSE荧光素能广泛运用于非渗透性复杂背景、深色背景客体上的潜血手印荧光显现,且对后续DNA提取基本没有影响;与酸性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显现纹线的精细程度、与背景反差更高;同时,研究还确定了该荧光素与常用显现潜血手印方法配合使用的顺序。CFSE荧光素具备荧光亮度较强、精细程度高、与背景反差明显、不易出现荧光斑渍、易于冲洗的优点,总体显现效果好,为潜血手印的显现提供了新方法。

  • 论著
    杨澜, 张科, 曾阔, 李晶, 钱倩, 刘俊, 刘京, 李彩霞
    刑事技术. 2025, 50(4): 349-35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7

    法医SNP系谱推断技术可基于SNP芯片数据推断远亲缘关系。为明确基于SNP芯片数据的系谱推断技术对法医微量DNA的检测能力,本研究采用Illumina CGA芯片检测样本,基于DNA投入量、检出率、样本杂合度等指标对样本初步评估,使用IBS、IBD算法进行系谱推断,通过与参考样本比较分型一致性,分析影响推断准确性的因素,确定该技术体系对不同投入量DNA的检测能力。最后通过数据分析的手段,基于信号比等指标筛选低质量数据中的准确SNP分型数据,以提升微量DNA检测数据的使用价值。研究结果发现当DNA投入量高于1.95 ng时,IBS算法推断1~5亲缘关系的平均置信区间准确率为94.33%,IBD可达91.96%;当DNA投入量为781~488 pg时,IBS算法对1~5亲缘关系平均置信区间准确率为23.11%,IBD算法为30.13%;当DNA投入量低于488 pg时,IBS、IBD两种算法均不能进行系谱推断。等位基因插入为影响系谱推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当纯合子错误达到22.5%将使样本无法用于系谱推断。通过信号比筛选,去除信号比大于1.5的杂合子SNP位点,可提高低投入量样本的系谱推断能力。本研究基于Illumina CGA芯片真实家系数据,分析了样本投入量对系谱推断准确性的影响,通过信号比优化SNP数据,提高低投入量样本在系谱推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 论著
    王蔚昕, 李志豪, 林雷祥
    刑事技术. 2025, 50(4): 357-36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50

    在文书鉴定实务中,涉及打印/复印字迹与书写字迹形成时序鉴定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多。本研究制作了不同品牌型号喷墨打印设备与圆珠笔随机组合形成的不同时序交叉笔画样本,使用VF20三维高倍视频荧光显微镜,对染料墨水和颜料墨水两类喷墨打印机墨迹与圆珠笔书写墨迹交叉笔画样本进行了检验,并通过控制变量法与单一变量法,考察了纸张、书写衬垫物、交叉笔画两种墨迹形成时间间隔、打印模式等因素对黑色喷墨打印墨迹与圆珠笔墨迹交叉时序判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类型喷墨打印墨迹分别与圆珠笔墨迹形成相同时序交叉样本时,交叉部位微观形貌表现存在差异;除打印模式因素外,其他变量因素对结果判定无显著影响。研究分别对表征交叉时序的本质性显微特征及辅助鉴别显微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归纳,能为相关案件的检验鉴定提供重要参考。

  • 综述
    范紫嫣, 王元凤
    刑事技术. 2025, 50(4): 405-41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53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发展,电子签名笔迹被广泛应用于银行、政务和商务等业务中,它是利用手指或触控笔在手机、数位板等非纸质电子屏上书写形成的文字痕迹,在其生成的同时,书写时间、笔压等动态特征也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从实现方式上,电子签名笔迹归属于电子签名,但由于验证方式的不同,电子签名笔迹不宜适用《电子签名法》检验其真实性,而应从形态学角度检验笔迹特征。而书写设备和书写载体的改变使得其在鉴定时常面临鉴定程序瑕疵、动态特征难以发挥鉴定价值、复制粘贴笔迹难以鉴定等困境。因此,在鉴定时需要收集检材的“类原件”,明确检材的书写设备,收集与检材相同或相近来源的样本,在鉴定经验的基础上,把握稳定的、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征,综合量化分析法和与电子数据的相互印证,从而有效提高鉴定意见的准确性。

  • 综述
    于郁沛, 夏鑫鑫, 朱昱, 李扬动, 林嘉宇
    刑事技术. 2025, 50(4): 413-41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56

    毛发基质标准物质是一类目标物与毛发基质相结合、目标物浓度确定的标准物质。毛发基质标准物质与法医毒物领域所涉及的真实检材具有更高的一致性,通过使用毛发基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和验证,可以降低样品前处理过程和仪器检测过程中引入的误差,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对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推动法医毒物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司法公正性等方面皆具有积极作用。论文围绕法医毒物领域常见的毛发基质检材,重点介绍毛发结构、毒(药)物与毛发生物结构结合的机制、毛发基质标准物质现存的主要制备方法等,综合评价法医毒物分析领域毛发基质标准物质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旨在为毛发基质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应用提供借鉴。

  • 研究与探讨
    云芳, 郭晓雪, 李景, 徐珍, 吴雅兰, 文静涛, 贾会会, 严安心, 彭柱
    刑事技术. 2025, 50(4): 420-42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51

    陈旧精阴混合斑作为常见的法医学疑难生物检材,因其细胞高度降解、精子含量低等因素,在检验时难以获得单一的男性DNA分型。本文分享了1起性侵积案的检验过程及成功经验,为实战中处理精子含量低的陈旧混合斑检材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解决方案。文中的案例检材为受害人阴道拭子,2004年对其进行DNA鉴定并获得单一未知男性DNA分型。2023年再次复检时,该检材PSA确证实验结果为阳性,通过常规差异裂解法,上清部分获得单一女性DNA分型及少量Y-STR分型,沉淀部分未获得DNA结果。而借助商品化免疫磁珠试剂盒以及优化后的免疫磁珠分离法实验流程,在改良的孵育条件下,从上述精阴混合斑检材中成功分离出精子细胞并获得单一男性的DNA分型。文末重点探讨了基于免疫磁珠的精子细胞分离方法在精阴混合斑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使用该方法的注意事项。

  • 研究与探讨
    姜贤波, 邢桂东, 刘宁, 曹军, 陈业盛, 林承裕, 鄢飞, 康艳荣
    刑事技术. 2025, 50(4): 426-43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52

    随着技术的进步,面对不断更新的操作系统和强化的数据加密技术,移动设备取证变得越来越困难。本文围绕一起实际案例中华为手机抖音应用的数据提取需求,探讨了新型Android手机中特定应用数据提取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具有root权限的手机对源设备进行数据克隆后提取数据的方法,成功提取到所需的数据信息。同时,针对手工分析数据库特定时间段的应用使用情况时,传统的手动时间戳转换方法效率低下、耗时长等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款新型软件工具,能够自动检索指定目录下多个数据库中关键时间段的数据,并进行快速分析,大幅提升了处理速度,提高了效率。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应对数据提取及分析难题的方法,能为相关案件的移动设备取证提供方法参考。

  • 论著
    王桂强
    刑事技术. 2025, 50(3): 221-23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33

    物证鉴定正在从传统范式向物证特征似然比和物证分数似然比范式转换,处于三范式并行时代。鉴于贝叶斯似然比范式的优势和带来的发展机遇,范式转换已经成为全球物证鉴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各个物证专业和各个国家地区的物证鉴定范式发展并不平衡,范式转换在全球范围尚未全面实现。阻碍物证鉴定范式转换的主要原因包括新范式技术方法局限、部分人员对新范式的错误认识、相关能力不足和法律应用问题。除DNA物证鉴定外,国内新范式应用和范式转换相对滞后。本文提出了在国内实施物证鉴定范式转换的实施路径,包括学者和从业者开展新范式的科学研究,主管部门制定范式转换策略和规划,鉴定机构开发和确认LR方法、制定言语量表、收集数据、培训鉴定人和参加能力验证,决策者接受相关教育和立法者调整相关法规等具体措施。

  • 技术与应用
    张艳云
    刑事技术. 2025, 50(3): 323-33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38

    在案件现场的监控中,录音能够全面记录现场的各种声音,包括言语对话、异常声响以及可能与案件有关的其他声音,这些录音证据能够起到还原案发经过、揭示犯罪事实的作用。本文以一起枪击案件中心现场监控中的录音为主要分析对象,将法庭说话人识别的方法引入与案件相关的非正常言语呼喊声和气枪枪击声分析,采用听觉-声学-语音学分析方法对呼喊声和枪击声进行检验。该案的现场录音中共出现了142次呼喊声和2次疑似枪击声音,通过检验分析,确认了呼喊声均来自于受害人,2次疑似枪击声音为气枪枪击声,结合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情况,重构再现案发前后的事件过程,准确推断案发时间和嫌疑人乘用车辆的车牌,为查明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线索。

  • 论著
    宋春辉, 贾薇, 刘翠梅, 花镇东
    刑事技术. 2025, 50(3): 243-25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0

    通过考察盐酸海洛因、可卡因碱、盐酸可卡因及掺杂物右美沙芬、对乙酰氨基酚、左旋咪唑、咖啡因、烟酰胺、非那西汀、吡拉西坦的关键定量参数,建立缴获样品中海洛因、可卡因及常见掺杂物的通用型核磁共振氢谱定量方法(1H-qNMR)。根据盐酸海洛因、可卡因碱、盐酸可卡因在不同氘代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结合样品谱图与标准品谱图分析,最终选择氘代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1,3,5-三甲氧基苯为内标。选取1H谱图中δH 6.09 ppm为内标定量信号,δH 6.87、6.71、2.24 ppm为盐酸海洛因的定量信号,δH 7.90、7.64、5.12、3.61 ppm为可卡因碱的定量信号,δH 7.88、5.49、2.79 ppm为盐酸可卡因的定量信号。采用1H-qNMR法定量分析168份缴获样品,测得海洛因、可卡因的含量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本文首次建立了可用于大批量缴获样品中海洛因、可卡因及常见掺杂物同时定量分析的通用型1H-qNMR法。该方法无需标准品,简单、快速、准确、方法耐受性和重现性好,可为缴获样品中海洛因、可卡因的定量检测和特征分析提供新思路。

  • 论著
    侯裕迪, 杨洪臣, 蔡能斌
    刑事技术. 2025, 50(3): 259-26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3

    快速、准确地识别监控视频中的打斗行为对于执法部门和安保行业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s改进的打斗行为检测模型,利用大量数据训练网络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出各种打斗行为。首先,采用开源交互式标记工具Labelimg对数据集进行标注。其次,使用轻量级网络MobileNetv3取代原来YOLOv5s模型的骨干网络,以减少模型的参数数量和计算量,提高模型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原始网络,改进后的模型检测精度值由92%提升到94.4%,计算量由原来的15.8 G减少到3.1 G,算法检测速度最快可达0.153 s,满足实时性要求。该模型适用于精度要求高、内存和计算能力有限的公安实践应用场景。

  • 论著
    刘鹏展, 王华朋
    刑事技术. 2025, 50(3): 235-24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1

    为进一步提高说话人识别的准确率,同时避免传统说话人识别方法需要手动设计特征提取工作的复杂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BAM注意力机制与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端到端说话人识别方法。在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中引入轻量级的通用模块CBAM,将其无缝集成到网络架构中,增加网络对音频信息的敏感程度,并使用端到端损失函数将整个模型看作整体进行训练;同时,提出基于广义端到端损失函数训练的嵌入的法庭说话人识别方法,通过改进模型训练的嵌入的余弦相似性得分得到似然比,为法庭提供直观且强大的证据力量;最后,以深度神经网络Bi-LSTM与GRU为例,使用主流数据集CN-Celeb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使用Zhvoice的子集Zhaishell和实战案件音频进行实战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有效提高了识别精度,并且能快速地构建模型,提高泛化能力。

  • 论著
    郭百恩, 陈福仕, 周志飞, 沈尧, 李轶昳
    刑事技术. 2025, 50(3): 252-25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2

    射击弹头痕迹图像特征的识别是枪弹痕迹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难点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高分辨率网络(high-resolution networks, 简称HRNet)框架的射击弹头痕迹特征自动标注方法,能够实现阳膛线痕迹区域、阴膛线痕迹区域和坡膛线痕迹区域的自动标注。研究构建了一个由BalScan(三维痕迹图像扫描系统)提取的5 985张、包含7种不同尺寸射击弹头痕迹图像的数据库,并按照7∶1.5∶1.5的比例,将其分为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对训练数据集进行人工标注,明确了阳膛线痕迹区域、阴膛线痕迹区域和坡膛线痕迹区域,以用于高分辨率网络模型的训练。随后,将未标注的测试数据集输入到经过训练的模型中对特征区域进行自动标注。最后,人工审核标注结果并记录准确率。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自动标注任务上的平均准确率为94.1%,证明了其有效性。这种无需手动标注的射击弹头痕迹图像标注算法,能大幅减轻检验人员的工作负担,为提升枪弹痕迹检验效率提供了可行的新途径。

  • 研究与探讨
    刘佳茜, 王兴霞, 张宁, 孟庆振, 刘耀
    刑事技术. 2025, 50(3): 307-31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34

    随着犯罪手段日趋复杂,传统犯罪调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提出构建基于多维数据耦合的犯罪调查技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旨在整合各类刑事技术方法,将其转化为数据挖掘的有效手段,以提升犯罪调查的精准度与效率。本文深入阐述了多维数据耦合机制及其应用价值,详细探讨了犯罪调查技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架构、核心内容及关键技术实现路径。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该体系的应用前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该体系的构建能够打破数据壁垒,促进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实现技术与专家判断的协同作业,推动案件受理模式从“物证受理”向“整案受理”转变以及刑事技术在犯罪调查领域的创新变革,有望为案件侦破提供强大助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综述
    杨迪之, 罗亚平
    刑事技术. 2025, 50(3): 291-29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3008

    指纹因其唯一性与稳定性长期被视为个体识别的黄金标准,然而,犯罪现场复杂环境及反侦查手段的升级,导致完整清晰指纹的提取难度显著增加,传统依赖细节特征的识别方法面临挑战。本文从现有指纹特征(一级、二级、三级)的局限性出发,探讨了其在种属认定、同一认定及供体分析中的不足,提出引入纹线曲率特征作为补充。随后梳理了纹线曲率的数学定义、计算模型(几何法、IPAN99 算法)及在计算科学与法庭科学中的研究进展,从特征特定性、稳定性及反映性三方面论证其作为个体化特征的潜力,并提出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曲率计算算法优化、变形指纹特征稳定性及不同显现条件下的特征保真性等,推动该特征从理论探索向实际鉴定应用转化。

  • 综述
    苏东斌, 董林沛, 张云峰, 赵鹏, 李开开
    刑事技术. 2025, 50(2): 189-196.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6

    干血斑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筛查、临床药物开发、治疗药物监测等场景和相关研究中。近年来,因其采样便捷性、保存稳定性和转运安全性上的显著优势,干血斑样本逐渐引起法庭科学毒物分析领域的重视。本文概述了干血斑技术在毒物分析领域的多个实战场景以及新兴的干血斑分析技术,展现了其广阔应用前景。同时总结了法庭科学毒物分析领域中仍待解决的干血斑应用挑战,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意见。

  • 论著
    朱明, 骆刚, 傅枭鑫, 王年, 鲁玺龙, 张艳
    刑事技术. 2025, 50(2): 141-14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8

    足迹特征作为人体的生物特征之一,在身份识别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不同人之间的足迹有着相似性的问题,本文将动态足迹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类特征融合的动态足迹检索方法。首先,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动态足迹的帧级特征;然后,特征融合模块通过一个可训练的权重矩阵与帧级特征进行运算,从而得到融合后动态足迹完整的表观特征;其次,通过时空融合模块的时间聚合支路提取帧级特征内长期的时间特征,再通过正交融合的计算方法将长期的时间特征与帧级特征融合,形成时空特征;最后,将表观特征和时空特征融合进行动态足迹的检索。在200人的动态足迹数据集上与现有深度学习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了更好的检索效果,其中Rank1和mAP分别为85.39%、55.28%。

  • 综述
    魏智彬, 李喜柱, 李昊, 刘哲, 孟祥超, 黄立闯, 杨超朋, 何光龙
    刑事技术. 2025, 50(2): 182-18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0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推断一直是法医病理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是利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各种人体死后变化进而推断时间。死后计算机断层扫描(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PMCT)是一种无创、快速、客观的尸检辅助手段,可以发现传统尸检可能无法观察到的影像学特征。人死后,尸体会以一定的时间规律发生系列变化,通过应用死后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观察到尸体各器官、组织随时间推移的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并可以对这些改变进行定量、客观的描述,分析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潜在的影像学指标,以及这些指标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应用尸体各部位(头部、胸部、腹部)PMCT后,器官组织(如脑、心脏、主动脉、肺脏、肝脏等)的影像学特征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可用于评估死亡时间的潜在影像学指标的研究情况,以期为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拓展虚拟解剖技术在法医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 论著
    李琛扬, 丁冬升, 邹广发, 王科文, 丰蕾, 郭向前, 季安全
    刑事技术. 2025, 50(2): 154-16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24

    本文对文献报道的由9个CpG位点构成的复合扩增体系进行有效性验证,探究该体系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选取唾液、精液、血液、阴道分泌液、月经血五种体液共236个样本,使用SNaPshot复合扩增体系检测9个CpG位点的甲基化值,位点判定阈值设为甲基化值大于0.1。使用重亚硫酸氢盐转化后DNA(模板量范围为0.5~10 ng)对该体系进行分析。选取唾液、精液、血液、阴道分泌液四种体液DNA,两两分别按照1∶1、1∶5、1∶10、1∶20的比例混合后进行检测。最后,利用五种体液共计232份样本实验数据集进行模型的构建与测试,其中训练集(n=162)用于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测试集(n=70)对体液类型进行预测,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添加外部数据集(n=40)作为验证集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直接根据特异性峰检出判定,唾液、精液、血液、阴道分泌液和月经血样本鉴定准确率分别为100%、98%、98%、94%和21%。该体系对1~10 ng的重亚硫酸氢盐转化后DNA均可有效检测。在混合样本中,1∶1比例混合的样本均可被正确鉴别;1∶5、1∶10和1∶20混合样本均能检出主要成分,次要成分检出存在较大差异。利用232份样本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测试集与验证集中的五种体液来源鉴定准确性均为100%。综上,该复合扩增体系具有良好的法医学应用价值。

  • 论著
    王桂强
    刑事技术. 2025, 50(2): 111-12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32

    人脸相似分数似然比范式是关于人脸比对分数结果证据意义解释的理论和方法,也是物证鉴定贝叶斯似然比范式的最新方法。人脸相似分数似然比(LR)是在通常分别代表控辩双方主张的两个对立命题下,基于人脸分数概率分布数据定量分配的人脸分数结果出现概率的比值。命题通常涉及犯罪现场人脸像是否来自已知身份嫌疑人的问题。人脸分数LR表达了人脸分数结果对控辩双方的人脸来源命题的相对支持方向和强度,为决策者确定有争议的人脸来源命题事实提供了量化的证据价值。决策者基于人脸分数LR意见,或基于LR经贝叶斯定律和先验几率导出的人脸来源命题后概率,结合案件其他证据排除合理怀疑地确定人脸来源事实。人脸相似分数LR范式在科学逻辑以及意见形成、表述、理解和推理应用方面完全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传统范式,与目前广泛应用的DNA特征LR范式也存在差异,这给鉴定人和决策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 论著
    柴威, 杨明浩, 韩沈飞, 何芳州
    刑事技术. 2025, 50(2): 124-13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44

    异常行为检测是维护治安的一项重要任务。快速准确地对关键场所中的异常行为进行检测是治安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关键场所中的目标检测算法来说,要在人员密集的图像中获得满意的检测结果具有一定挑战性。本文针对异常行为目标检测中存在的目标分布密集、尺度变化范围较大、检测背景较为复杂等问题,将注意力机制CA引入到主干网络部分C2f模块中,从而加强网络在复杂背景下对目标的注意力;将Swin Transformer模型集成到YOLOv8骨干网络中,增加特征图的信息交互范围,充分利用物体的背景信息提高复杂背景下物体的检测精度。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网络的可行性,并与几种主流网络进行对比,平均精度达到95.1%,与基础网络YOLOv8相比,平均精度提高2.4个百分点,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技术与应用
    吴庆玲, 伊鹏, 陈智, 张驰, 权宗雪, 肖莉, 马晶晶, 郑蕾, 王瑗, 王乐, 叶健
    刑事技术. 2025, 50(2): 206-21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2004

    目前,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Y-STR检案试剂盒单次最多检测约40个Y-STR基因座,仅报告各等位基因分型的长度多态性信息而无法报告其序列信息。STRSeqTyper Y68男性家系精细化排查试剂盒,一次实验可检测1个性别基因座及67个Y-STR基因座,依托MiSeq FGx二代测序平台同时检测Y-STR的长度及序列多态性,从而提高检验效率,为家系精细化区分提供帮助。ITO法是根据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计算两个体亲缘关系指数,评估两个体间可能的五级内亲缘关系的方法。联合应用二代测序技术与ITO法,可以有效缩小家系范围。本文报道一起8年未破的强奸命案,通过联合应用STRSeqTyperY68男性家系精细化排查试剂盒检验及ITO法评估现场检材与比对样本间可能的亲缘关系远近,逐步缩小范围,最终案件告破。

  • 技术与应用
    蒋林芳, 罗占军, 韩雪丽, 张梦婷, 董少雄, 汪彬, 凃政, 王海生, 何柏芳
    刑事技术. 2025, 50(2): 211-21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2005

    本文研究了一起在D8S1132基因座存在三步突变的亲子鉴定案例。首先选用三种常染色体STR复合扩增试剂盒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在D8S1132基因座分型均是:疑父为17/23、亲母为22、孩子为20/22。通过计算累积亲权指数肯定父权关系,并确定在该基因座上发生三步突变。随后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究突变来源,明晰了在D8S1132基因座中孩子等位基因20来源于疑父等位基因23。同时二代测序增加检测STR、SNP和线粒体DNA等不同遗传标记,累积亲权指数提高,进一步肯定了父权关系。本案例提示,在亲子鉴定中,当某基因座出现多步突变时,可以联合毛细管电泳检测和二代测序技术进行交叉验证分析,提高鉴定结果可信度。

  • 论著
    王辰灏, 何芳州, 简中易
    刑事技术. 2025, 50(1): 41-4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06

    在公安工作中,微信数据是侦查线索的重要来源。其中,在微信用户公开发布的朋友圈中,好友之间的点赞评论等互动情况实质上隐含着用户与好友间的社交关系网。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微信朋友圈关系网的提取及分析方法,来为线索获取提供新的思路及技术。首先提取朋友圈中互动情况并使用力导向图技术将之构建成一张微信朋友圈关系网,其次通过图聚类分析与中心性分析方法对关系网进行分析,筛查出其中的紧密关系人,最后使用词云技术与TextRank算法对用户与紧密关系人的聊天记录进行分析。该方法能够迅速构建涉案人员的微信朋友圈关系网并筛查其中紧密关系人,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海量聊天记录进行分析,迅速获取有价值的侦查线索,最终为侦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

  • 综述
    周波, 姚琴
    刑事技术. 2025, 50(1): 96-10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05

    手印是案件现场重要的痕迹物证之一。准确判定手印遗留时间,有利于公安机关推断案发时间和验证嫌疑人言词证据的真实性,为后续侦查破案提供线索与思路。但目前与手印遗留时间有关的实验研究并不能完全应用到公安实践工作中,因此,本文综述了手印二维(2D)和三维(3D)形态特征与手印遗留时间的相关研究,以及基于手印物质的电效应、光学特征和相关物质含量的手印遗留时间的研究,并从完善手印显现提取方法、组合使用检验设备和技术、开发新的显影试剂、深入研究手印物质的种类和降解速率、建立影响手印遗留时间判定因素的模型等方面对未来手印遗留时间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促进手印遗留时间的相关研究在公安实践工作中的应用。

  • 综述
    于博宇, 吴运涛, 刘丽
    刑事技术. 2025, 50(1): 81-8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0

    茚三酮作为氨基酸检测的常用试剂之一,在法庭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渗透性客体上陈旧手印显现的经典有效方法。但传统茚三酮显现法对于背景颜色复杂客体上的潜手印显现效果仍需进一步改善。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手印物质成分、茚三酮显现手印作用机制及传统茚三酮显现方法的改进,并较为详细地综述了自茚三酮应用于手印显现领域以来增强显现效果的方法。传统茚三酮溶液法增强显现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茚三酮溶液法试剂配方的优化,如筛选最佳溶剂、探究最适浓度以及pH值对显现效果的影响等;2)茚三酮显现方法的创新,如固体介质法、茚三酮真空熏显法、喷显法等,主要解决热敏纸易碳化干扰及背景油墨干扰问题;3)茚三酮显现指纹增强处理,主要是金属盐增强法、稀土-鲁赫曼紫配位化合物增强显现、胰蛋白酶增强法。金属盐增强法及稀土-鲁赫曼紫配位化合物增强法在未来潜手印显现发展趋势中有较大研究潜力。

  • 综述
    王雅楠, 张庆霞, 赵怡
    刑事技术. 2025, 50(1): 89-9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15

    从Sanger测序到高通量测序,测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通过法医DNA分析打击犯罪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以纳米孔测序技术为主的三代测序技术已在生命科学研究、体外诊断、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应用广泛。纳米孔测序凭借超长读数、实时测序等优势,在与法医相关的STR、微单倍型、mtDNA、DNA甲基化和RNA等人类遗传标记以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等非人源法医遗传物质的检测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仪器小巧而方便携带,为“实验室带入现场”带来新的可能性,有望实现案发现场实时测序。但纳米孔测序技术仍面临许多问题,如数据分析复杂、错误率相对较高等,离法医日常应用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综述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法医遗传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论著
    王桂强
    刑事技术. 2025, 50(1): 21-3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31

    形态特征主观似然比范式是关于形态类物证特征结果证据意义解释的理论和方法。形态特征结果主观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通常是在分别代表控辩双方主张的两个对立命题条件下,基于专家知识或专家知识与数据组合分配的形态特征结果出现概率的比值。评估形态特征结果主观LR的命题层级包括来源层级和行为层级。形态特征结果主观LR表达了物证形态特征结果对控辩双方命题的相对支持方向和强度,为决策者确定有争议的命题事实提供定性的证据价值。决策者基于形态特征结果主观LR意见,或基于LR经贝叶斯定律导出的命题后概率,结合案件其他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确定命题事实。形态特征主观LR范式在科学逻辑以及意见的形成、表述、理解和推理应用方面完全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传统范式,与DNA特征结果客观LR范式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给鉴定人和决策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 专题: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一)
    严圣东, 杜卫军, 彭斯璐, 孟祥超, 解鹏达, 王明直, 李观, 石屹
    刑事技术. 2025, 50(1): 16-20.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1003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犯罪现场要素识别与重建方面的应用进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犯罪现场要素识别与重建面临挑战,文章通过讨论人工智能的应用优势、人工智能在现场勘验领域的相关应用和人工智能应用于犯罪现场要素识别与重建的关键步骤,探讨该方法应用于犯罪现场要素识别与重建的可能性。同时,文章也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现场勘验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其或在提高现场勘查智能化水平和案件侦破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期待相关领域研究将为公安机关现场勘查人员技术转型提供方案,为刑事技术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

  • 专题: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一)
    李伟, 谢兰迟, 黎智辉, 郝灿, 李志刚, 侯成刚
    刑事技术. 2025, 50(1): 8-1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1002

    随着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深度交融,人脸识别、图像(视频)生成、图像分类等一批先进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然而,深度学习模型由于其内部过程和结果预测都难以解释而被视为“黑盒模型”,这给法庭科学领域内影像证据的可解释性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此,本综述概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问题;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特征可解释性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如可视化、基于扰动、基于分数/统计等方法,梳理其在人脸识别等相关领域,尤其是法庭科学人像专业方面的应用;结合现有研究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人脸特征可解释性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特征可解释性未来发展方向。

  • 专题: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一)
    赵禾苗, 姚岚, 白一帆, 孙辉, 胡兰
    刑事技术. 2025, 50(1): 1-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1001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法医DNA检验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技术革新,AI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法医DNA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智能化DNA专家系统、AI辅助优化检验流程、AI辅助DNA统计与分析创新、基于AI的电泳数据快速分析、复杂混合样本分析以及大数据推断模型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法医DNA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然而,AI技术的引入也带来了数据隐私、模型可解释性、算法偏见和法律监管等挑战,技术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各类问题除了需要法医DNA专家、生物信息学专家和AI专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之外,还需要合适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监管框架的约束,以确保AI技术的应用既符合伦理要求,又能有效促进司法公正。本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医DNA检验领域的应用,通过分析AI技术在法医DNA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揭示了AI技术如何助力法医DNA分析向自动化、智能化、高通量化转进,同时也指出了AI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挑战,以期为法医DNA领域的AI技术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 论著
    王桂强
    刑事技术. 2024, 49(6): 551-56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30

    DNA特征客观似然比范式是关于DNA物证特征结果证据意义解释的理论和方法。它是物证鉴定贝叶斯似然比范式的典型代表。DNA特征结果客观似然比(LR)是在通常分别代表控辩双方主张的两个对立命题条件下,基于模型和数据定量分配的DNA特征结果出现概率的比值。命题层级包括亚-亚来源、亚来源、斑痕来源和行为层级。DNA特征结果LR表达了DNA结果对控辩双方命题的相对支持方向和强度,为决策者确定有争议的命题事实提供了量化证据价值。决策者基于DNA结果LR意见,或基于LR经贝叶斯定律导出的命题后概率,结合案件其他证据排除合理怀疑地确定命题事实。DNA特征客观LR范式在科学逻辑以及意见的形成、表述、理解和推理应用方面完全不同于人们已经习惯的传统范式,这给鉴定人和决策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 论著
    李康, 陈世韬, 罗亚平
    刑事技术. 2024, 49(6): 566-57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03

    建立科学的指纹证据量化评价体系,尤其是将似然比统计学方法引入指纹鉴定意见的数字化表达,是当前法庭科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指纹证据似然比评价模型,需要丰富的同源和异源指纹数据库来获得具有稳定分布规律的似然函数,因而,同源和异源数据库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了似然比模型的性能优劣。本研究通过活体采集仪和录屏软件获取每枚指纹在不同变形方式下产生的1 000枚以上变形指纹图像,200枚模拟现场指纹共得到20万枚同源指纹,进而构成同源指纹数据库;异源指纹数据库则选用公安实战中千万人级的十指指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查询比对,并评估比对得分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变形方式的指纹数据差异较大;压力大小和捺印时间对指纹的比对得分影响很小。由对样本总量不同程度缩减后的子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每枚指纹的同源样本数量在少至155枚时仍然能形成稳定的分布规律。因此,所构建的数据库中同源和异源指纹样本数量丰富,结构合理,具备形成稳定分布规律的数据基础,有助于后续似然比评价模型的建立。

  • 论著
    管旭, 朱焕慧, 彭聪, 孙立敏, 林贤文, 王松才
    刑事技术. 2024, 49(6): 574-57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04

    本文旨在建立一种人体血液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检测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作为前处理方法,过膜后经Aglient SB-C18(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分离,含0.1%(体积分数)甲酸水-乙腈作为流动相,以0.4 m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质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血液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成分在10~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 ng/mL和10 ng/mL。在10、100、500 ng/mL三种浓度水平,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6.2%、95.3%、97.0%和87.9%、84.9%、92.9%,不同个体血液的基质效应均不超过±25%,日内准确度和日间精密度(n=6)在3.6%~9.8%和7.3%~12.8%范围内,准确度在2.4%~9.5%范围内。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能充分满足法庭科学对血液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成分的检测工作要求。

  • 论著
    高阳, 李喜柱, 黄立闯, 谢杨, 杨超朋
    刑事技术. 2024, 49(6): 580-58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88

    成人骨龄鉴定是法医人类学年龄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包含了成人活体骨龄鉴定、未知名尸体骨龄鉴定、白骨化尸体骨龄鉴定等项目。传统鉴定方法主要适用于未知名尸体及白骨化尸体,成人活体年龄鉴定需要提取骨盆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简称VR)高清模型,再参照传统方法检验鉴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建立骨盆容积重建高清模型的必要条件,解决成人骨龄鉴定骨盆三维影像取样过程中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扫描与重建参数设置问题。本研究使用Precision32(开影公司)MSCT,在协议固定管电压120 kV、管电流 250 mA、螺距1.05、层厚1.1 mm、层距0.8 mm、矩阵512×512等条件下扫描新鲜尸体骨盆,调整滤波、层厚、层距、矩阵等重建参数,比较骨盆容积重建影像的清晰度,筛选出建立骨盆容积重建高清模型的必要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滤波、层厚、层距、矩阵等对容积重建影像清晰度有较大影响,选择骨盆滤波、薄层厚、短层距、大矩阵能够提高骨盆VR模型的清晰度,为建立骨盆容积重建高清模型提供了重要借鉴。

  • 论著
    陈溪月
    刑事技术. 2024, 49(6): 586-59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6022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公安执法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及时、准确、智能地处理各类前端采集设备所传送的海量且繁杂的多源异构警务数据。在此情境下,警务工作成效的关键在于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处理的准确性和决策的智能化,这要求警务数据系统应具备快速响应、精准分析和智能决策的能力。然而,目前的警务数据处理系统仍然依赖于人力进行筛查和分析,导致在应对重大事件时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深度应用海量警务数据,充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是警务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在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警务数据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提出深化警务数据应用的对策,将数字孪生与知识图谱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海量警务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与应用,为探索构建具备安全防范风险感知与态势分析效能的全新警务模式提供了参考。

  • 研究与探讨
    张驰, 康克莱, 李蓓, 孙博雅, 缪磊, 焦瑞莲, 孟洋, 赵杰, 贺琳, 季安全, 王乐
    刑事技术. 2024, 49(6): 639-64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0001

    基于传统毛细管电泳技术的STR检验仅关注长度多态性,不能报告STR等长等位基因间的SNP、InDel等序列差异信息。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检出更丰富的STR序列多态性,既包括重复区的重复序列和非重复间隔序列信息,也包括侧翼区的序列信息,支撑更精准的比对分析。本文报道一起长达21年未破的入室杀人案,用传统Y-STR检测方法得到了38个Y-STR基因座长度多态性分型。通过二代测序方法,使用STRSeqTyperY68试剂盒检验1份现场物证和8份比对样本,均得到了全部67个Y-STR基因座序列多态性分型。其中DYS448基因座N42“折叠序列”中的一个单碱基变异为案件指明方向,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本文进一步探讨了DYS448基因座N42“折叠序列”在不同人群中的序列变异情况,以及STRSeqTyperY68试剂盒中具有“折叠序列”的基因座详细信息,为相关研究和案件应用提供参考。

  • 技术与应用
    刘振平, 傅燕芳, 童继军, 翟仙敦
    刑事技术. 2024, 49(6): 651-655.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4.6026

    使用ABI Yfiler华夏白金、中德美联AGCU Y SUPP Plus、SureID PathFinder Plus三种试剂盒对一四代家系中的五例样本进行检验和复核,获得样本Y-STR分型,发现其中1例样本与其他4例样本在DYF387S1、DYS527、DYF404S1、DYS459共4个基因座分型不同,共计11个步长,其他样本上述基因座均为“两条带”,而该样本均为“一条带”,不符合逐步突变模型。对该样本Y染色体序列标签位点检测发现,样本Y染色体AZFc区部分缺失(gr/gr),结合家系遗传结构图,分析认为系父-子遗传时发生片断缺失。AZFc区的部分缺失突变会导致位于该区域的DYF387S1等多个多拷贝基因座分型与家系样本分型不一致,实际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可对样本进行Y染色体STS检测,为Y分型家系排查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
    赵一霞, 王哲, 胡胜, 赵丽, 叶健, 孙启凡, 季安全
    刑事技术. 2024, 49(6): 594-60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3.0082

    为实现常见法医体液类型的快速鉴定,本研究挑选出10种具有体液表达特异性的mRNA及3种管家基因,并通过筛选一步法RT-PCR试剂盒、调整引物浓度、优化反应温度和时间,成功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13种mRNA的一步法RT-PCR实验体系。使用该体系对144份样本(包括外周血、月经血、精液、唾液、阴道分泌液)进行检测并分析,多数目标基因特异性良好,检测时长在3 h以内,对外周血样本检测灵敏度可达0.01 ng RNA,可在混合样本中检测到混合成分的目标mRNA。虽然室温保存3~4年样本会有标记未检测到,但本实验体系具有操作简单、混合样本鉴别能力强、耗时短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实战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