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rowse Online first

Online first

The manuscripts published below will continue to be available from this page until they are assigned to an issue.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9
    Online available: 2025-11-21
    本文定量分析了青年男性不同摆臂姿态下足底压力的分布规律。选取 35 名健康青年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利用 Qualisys Track Manager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两臂摆臂关节角度,应用 Tekscan’s Strideway 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同步采集足底压力数据。通过 K-means 聚类方法将摆臂姿态分类为体前摆臂、前后摆臂和外展摆臂三种,并运用 t 检验、Wilcoxon 检验和Kruskal-Wallis 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足底 12 个区域的压力差异。结果表明,右臂分类标准为体前摆臂<10.47°,前后摆臂 10.47°≤α≤14.63°,外展摆臂>14.63°;左臂分类标准为体前摆臂<8.97°,前后摆臂 8.97°≤β≤13.22°,外展摆臂>13.22°。体前摆臂姿态下 5 个区域存在显著左右差异,足跖区内侧压力高于外侧;前后摆臂姿态下 3 个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左右足压力相对对称;外展摆臂姿态下 6 个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前掌区右足压力普遍高于左足。第一跖骨区域(M1)在所有摆臂姿态下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左右差异。体前摆臂与外展摆臂在足底压力分布上存在相似性,足趾区在各摆臂姿态下保持左右对称性。此外,不同摆臂姿态与足底压力分布之间存在明确对应关系,第一跖骨区域(M1)是鉴别前后摆臂姿态与另外两种摆臂姿态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为传统刑事侦查中通过足迹特征推断嫌疑人摆臂姿态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因不同摆臂姿态引起的足部病理提供理论基础。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8
    Online available: 2025-11-21
    为探究脑电测谎的有效范式,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刺激类型(与个人经历相符、与个人经历不符)和不同反应类型(诚实、欺骗)下句子线索启动的情景记忆再认的时间进程和大脑神经机制,以及诚实、欺骗任务下的大脑认知差异。实验发现,与个人经历不符的虚假陈述比与个人经历相符的真实陈述诱发了更负的FN400(300~500 ms);与个人经历相符的真实陈述诱发了更大的 LPC(500~700 ms)和更大的 RFE(800~1 000 ms);在额叶区,诚实比欺骗诱发了更大的晚期正成分(1 900~2 100 ms)。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刺激类型存在早期额叶新旧效应、顶区新旧效应和晚期额叶新旧效应,与个人经历相符的情景记忆再认至少存在熟悉性、回想和源监测等过程。句子启动的情景记忆再认或可用于涉案事人员甄别。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7
    Online available: 2025-11-21
    针对现场灰尘足迹与彩色压力足迹的多模态转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ix2Pix网络的足迹转化算法。首先,在生成器跳跃连接处加入注意力模块,抑制灰尘足迹背景噪声、光照噪声等对足迹转化的干扰,并在生成器最内层加入残差连接,增强足迹关键特征的传递;其次,构建加权融合判别器,通过融合PatchGAN与PixelGAN的双重判别机制,实现对生成足迹图像与目标彩色压力足迹图像的局部纹理判别及像素一致性判别;然后,设计包含最小二乘损失(least squares GAN loss, LSGAN)、感知损失(perceptual loss, Perc)和L1损失的多任务加权损失函数,其中对抗损失权重λGAN=1、感知损失权重λP=10、L1损失权重λ
    L1=100;最后,将改进Pix2Pix网络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改进Pix2Pix网络相比基准网络,生成足迹图像轮廓更完整、纹理更清晰,视觉一致性更强;在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 SSIM)、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cosSim)、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PSNR)指标上分别提升12.7%、19.3%、
    10.8%,能够高效实现灰尘足迹与彩色压力足迹的相互转化。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2
    Online available: 2025-11-21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系谱图与血缘同一性系数的亲缘关系指数通用计算方法。通过量化系谱图中连接两个体的额外分支数 n 值,建立血缘同一性系数与亲缘等级的数学关系,突破了传统方法仅适用于三级以内亲缘关系的局限性。进一步将 11 种基因型组合简化归纳为 7 种,结合联合基因型概率及似然率法,推导出覆盖任意 N 级亲缘关系的亲缘关系指数普适公式。验证表明,本方法与国家标准及经典文献在三级内亲缘关系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且可扩展至五级及以上亲缘关系。与传统的 ITO 法相比,本方法简化了公式推导步骤,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本研究首次实现任意两个体间 N 级亲缘关系的亲缘关系指数通用化公式推导,其参数化特性为未来人工智能辅助复杂家系分析提供了可解释性算法基础,在跨国寻亲、灾难身源认定等场景中具有重大应用潜力。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5
    Online available: 2025-11-18
    本文旨在测试混合DNA分析软件SMART跨实验室间共享分析参数的可行性,为此类软件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利用已知的DNA样本制备188份不同类型的单一来源DNA样本及125份2~4人不同混合比例和浓度的混合DNA样本,基于NHID 25A案件试剂盒和3500xL基因分析仪,分别在A、B两家DNA实验室开展检测并建立实验室特异分析参数。针对混合DNA样本的真实贡献者以及随机模拟生成的100个非贡献者,分别使用本实验室特异参数和非本实验室参数计算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 LR)值。结果显示,使用本实验室参数测试时,A、B实验室在2~3人混合的真实贡献者测试中,均仅有1次结果偏离预期,准确率超过99%,在2~4人混合的非贡献者测试中,均仅有1次结果偏离预期,准确率超过99.99%。分别使用本实验室参数和非本实验室参数开展交叉测试时,在2~3人混合DNA样本的真实贡献者测试中,有两次结果因模板量过低(6.25 pg)导致不同分析参数的结论不一致,但LR值相差较小,ΔLog(LR)分别为2.22和3.36。在累计23 300次的非贡献者测试中,使用非本实验室参数计算时,未出现错误支持包含非贡献者的情况。本研究表明,当不同实验室间使用相同的STR试剂盒与电泳平台时,利用完全连续概率模型SMART软件分析混合DNA可共享分析参数,但需注意模板过量等因素对图谱质量的影响。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3
    Online available: 2025-11-07
    在火灾现场提取的机械硬盘通常存在故障,其中一类问题是磁头起落架被高温烘烤熔化并附着于盘片,导致数据无法获取。本文针对此类情况,探索研究了对应的修复方法,旨在清除起落架附着物,同时避免对盘片造成二次损伤,从而可以开展数据提取与恢复。首先,通过红外光谱仪分析磁头起落架的材料成分及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变化;然后,筛选出可溶解起落架残留物的有机化学溶剂,并通过加热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最后,在确保不损伤盘片及存储数据的前提下,确定最佳的溶剂、加热温度和时长。实验表明,本文的修复方法可行有效,能够为此类受损硬盘的数据恢复提供解决思路。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6
    Online available: 2025-11-07
    刃顶是指断线钳的单个片体上,介于两条刃口间、类长方形的结构部位。当断线钳用于破坏硬度较大的客体时,刃顶会在断头的立顶上形成印压痕迹,本文旨在探讨印压痕迹在工具鉴定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通过分析一系列盗窃案件中被破坏的挂锁、门把手及保险柜上的痕迹,并结合力学原理,使用显微镜观测与实验样本比对的方法,对涉案的两把嫌疑断线钳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刃顶印压痕迹的宽度可用于工具排除(容差±0.1 mm),刃顶表面的铣削加工花纹在立顶上形成的线状印压痕迹可以用于排除嫌疑工具及分析具体的留痕部位,磨削加工花纹的印压痕迹则可以用于认定嫌疑断线钳。因此,刃顶印压痕迹能为工具痕迹检验提供有效的认定与排除依据,拓展了工具痕迹的检验维度与方法。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4
    Online available: 2025-11-07
    针对赤足迹长度特征自动识别缺乏精度和效率指标,以及赤足迹特征点检测不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 SCTNet 进行优化的高分辨率网络(high resolution network, HRNet)模型,用于自动识别 13 个赤足迹特征点。该模型基于高分辨率网络框架,识别了 13 个赤足迹特征点,并提出了用于评估识别精度和速度的指标,衡量赤足迹长度特征的识别精度和效率。通过分析 2 142 人的赤足迹长度特征,利用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 XGBoost 回归模型,探讨了赤足迹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赤足迹特征点识别方面表现良好,特征点识别的最大平均距离误差为 0.177 cm,单张赤足迹检测时间为 0.125 s。身高预测的误差在前 2、3、5、10 cm 的准确率最高分别为 34.99%、48.99%、73.17%、98.13%。建立的回归方程丰富了残缺足迹身高的预测研究。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6
    Online available: 2025-11-07
    激光打印文件朱墨时序的判定是法庭科学文件检验领域的重点及难点,对文件真伪鉴定至关重要。现有研究报道了多种检验方法,文件检验人员也持续致力于开发更有效的新技术。然而,各类方法均存在特定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尚无单一方法能解决所有朱墨时序问题。本文基于激光打印文件朱墨时序检验基本原理,系统评述了当前主要检验方法(显微检验、荧光检验、光谱检验、化学成像技术及剥离法等)在时序中的适用性与实际可行性,以期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在实际鉴定中,鉴定人员需深入理解各方法的检验原理,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关注朱墨相互作用机制,以科学选择适用的检验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7
    Online available: 2025-10-22
    在视频侦查工作中,嫌疑人面部图像常存在模糊、遮挡或低分辨率问题,准确捕捉嫌疑人面部形状五官比例、面部轮廓等关键几何特征对于侦查工作至关重要。传统网络结构缺乏对复杂图像中关键区域的针对性提取能力,难以有效捕捉关键的面部几何特征,导致识别精度低且实时性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低秩分解YOLOv5s的刑事图像嫌疑人面部几何特征识别方法。在YOLOv5s网络的Backbone部分引入BiFormer注意力模块,结合金字塔结构提取面部几何特征,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动态筛选高关联区域,并基于邻接矩阵和TOP-k操作强化关键特征表达,提升YOLOv5s网络模型对模糊、遮挡图像的鲁棒性。采用Tucker低秩分解对YOLOv5s进行轻量化,通过分解卷积核减少计算复杂度,在保持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优化资源效率。设计复合损失函数结合滑动识别框机制,通过多次迭代训练优化识别框生成准确性,并结合交并比(IoU)筛选最符合嫌疑人面部特征的识别框,实现精准的特征识别与标注。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保持较高识别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实时性,模型收敛速度快,能够快速输出最优识别框,有效满足了刑事侦查工作的实际需求。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4
    Online available: 2025-10-22
    本文旨在评估微单倍型(microhaplotype, MH)–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结合概率基因分型(probabilistic genotyping, PG)方法在法医混合 DNA 样本分析中的应用效能,并与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repeat, STR)-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图谱结合 PG 分析流程进行比较。选取来自 4 起真实案件现场的 8 份混合样本和其对应的 9 个参考个体样本,分别采用 MHseq Typer47 混合 DNA 鉴定试剂盒和 VeriFiler™ PlusPCR 扩增试剂盒进行 MH-NGS 与 STR-CE 分型。随后,使用 SinoMixID 和 EuroForMix 两种 PG 体系对 STR-CE 图谱进行分析,并采用四川大学课题组自主开发的 MH 概率基因分型方法对 MH 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体系下获得的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 LR)结果进行平行比较。结果显示:MH-NGS 数据无 Stutter 峰干扰,整体数据结构较STR-CE 图谱更为简洁清晰;MH 体系对混合样本中真实贡献者等位基因的完整检出率高于 STR;基于 MH 的 PG 分析在所有案件中均获得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 LR 结果。在 83.3%(15/18)组对比分析中,MH 体系计算获得的支持或排除力度显著高于 STR 体系。由此得出结论:MH-NGS 体系结合 PG 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法医现场混合 DNA 样本的分型与数据解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8
    Online available: 2025-10-22
    为解决Android设备usagestats目录数据在数字取证中面临的结构复杂、提取困难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Android usagestats目录的分析工具,以精准提取用户行为数据。该工具能够高效读取目录文件、精准记录锁屏/解锁事件、并统计应用的使用时长与频率,成功实现了对usagestats数据的自动化解析与可视化分析,能够精确重构用户行为时间线。通过一起真实案例的应用表明,该工具可有效缩小案发时间范围,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证据。同时,对比研究了adb shell dumpsys usagestats命令作为应急提取手段的可行性,本文提出的工具在数据完整性、时序精度与可视化分析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0
    Online available: 2025-10-22
    本文提出一种自动化的证件真伪鉴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图像分类技术实现,通过对证件具有防伪特征的局部图像区域的底层纹理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其制作所使用的图文印制技术,然后与标准证件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对比,实现证件的真伪鉴别。该方法可与常见的基于图像高层语义相似度判断证件真伪的方法形成互补,进一步增加证件自动鉴别的准确性。为测试上述方法的效果,基于出入境证件图像数据构建了包含5种常见图文印制技术、总计约2 500张图像的分类数据集。对多种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参与对比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包括LBP、GLCM、HOG,用于图像特征分类的模型包括SVM、VGG网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归一化图像数据的VGG网络分类效果最好,精确率可达89.8%,基于GLCM特征的SVM分类方法速度最快,CPU上单张图像预测时间仅需约2 ms。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91
    Online available: 2025-10-22
    现场足迹照相提取过程中的操作误差(如拍摄角度偏差、立体足迹深度差异)是导致后续足迹检验失准的关键因素之一。为量化此类误差并建立修正方法,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了镜头光轴绕比例尺短边倾斜(与地面成 60°~90°)拍摄对平面足迹尺寸的影响,以及不同深度(0~2.0 cm)下垂直拍摄立体足迹上/下底面足长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拍摄角度偏离垂直方向会系统性增大足长、掌宽、跟宽的测量值,角度越小误差越大;2)立体足迹深度增加会系统性减小下底面足迹尺寸的测量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针对拍摄角度和足迹深度的误差修正方法,为更准确地还原足迹原始特征、提升足迹检验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9
    Online available: 2025-10-15
    在法庭科学领域,指纹与血液都是可以用作人身同一认定的关键性物证,但在涉火案件现场勘查中,火场的复杂环境可能导致上述关键物证表面被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烟尘所覆盖,这给物证发现和检验鉴定带来干扰,因此有效去除烟尘是物证发现和提取的前提,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的系统研究。本文总结了火场中指纹和血液物证表面烟尘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擦拭法、粘取法、洗涤浸泡法、超声波浴法及液体乳胶技术等常见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并对烟尘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涉火刑事案件现场的勘验和物证检验鉴定提供参考。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5
    Online available: 2025-10-15
    森林火灾案事件中,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主要围绕火灾现场勘查、证据收集、原因分析及定性等方面展开。与其他类型火灾案件相比,森林火灾案事件在火灾成因、现场环境、调查难度、社会影响以及司法实践等方面具有显著特殊性。本文在实际案事件经验战法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试从勘验时机、第一手资料的取得、静态勘验和动态勘验、划定起火区域的依据及新技术应用几方面对森林火灾案事件调查所涉的刑事技术工作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实战参考。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3
    Online available: 2025-10-15
    分子指纹技术可将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复杂信息转换为二进制字符串,为计算机辅助分析药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关系提供量化基础。针对毒品市场中频繁出现的结构高度类似管制毒品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以及整类列管框架下新型衍生物的鉴定难题,当前缺乏科学化的相似度量化评估指标。本研究基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及《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通过提取列管毒品的 CAS 号并转换为标准 SMILES 结构式,构建了基于二进制分子指纹的化合物相似度量化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目标化合物与管制毒品的指纹相似度,实现了查缉现场新型滥用物质与已知毒品的快速结构比对。研究系统阐述了分子指纹编码方法、相似度计算模型及系统验证流程,初步结果表明其可有效区分结构相似化合物,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智能化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0
    Online available: 2025-09-30
    城市生活污水中毒品成分监测工作是科学、客观评价当地毒情发展态势的有效手段。相较传统的离线固相萃取前处理方式,在线固相萃取(on-line SPE)具有样品利用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交叉污染少、污水样品量少等显著优势,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采用大体积直接进样,优化在线固相萃取洗脱条件、液相色谱参数、质谱参数等,建立全自动在线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测定污水中 71 种目标化合物的方法。验证表明,该方法在0~100 ng/L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均低于 0.5 ng/L,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低于 1%、4%(n=6),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稳定可靠等特点,适合于污水样本中毒品及代谢物监测。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2
    Online available: 2025-09-30
    快速预测案发现场血迹时长对侦破暴力性案件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地砖为血迹承载介质,用相机记录 96 h 内血迹图像,提取 4 个颜色空间中 9 种颜色值平均值和裂纹比率作为数字图像特征。随后,利用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1D)预处理方法处理特征值,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算法建立血迹时长快速预测模型,并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SVM)所建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实验显示,LSTM 算法测试集决定系数为 0.94,高于 LSSVM(0.72)和 CNN(0.24),且均方根误差远低于二者。研究表明,基于数字图像特征值和 LSTM 算法可高效、快速、无损、准确预测血迹时长,为刑事案件血迹时长预测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81
    Online available: 2025-09-25
    指纹鉴定作为法庭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个体识别与司法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 犯罪形态的复杂化、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司法透明度的提升,传统指纹鉴定技术面临范式转型、认知偏差干扰、 科学基础薄弱等多重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指纹鉴定的技术瓶颈,提出构建多元化结论体系、建立概率化 模型和似然比框架,推动人机协同智能化管控等发展方向。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国际标准化合作,在 当今物证鉴定范式发展和变革时代,本文旨在为指纹鉴定的科学化与精准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推 动主观经验向客观模型的转化,为指纹鉴定从经验判断向科学论证转型提供可操作的范式参考,以应对未来司 法实践的高效需求。
  • Online available: 2025-09-18
    纸基微流体技术(paper-based microfluidic technology)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 technology)的一 个分支,它以纸或纸基复合材料为载体,通过对纸张进行物理、化学改性或结构设计,构建微米至毫米级的流 体通道网络,实现对微量液体(如生物样本、化学试剂等)的操控、传输、混合及反应,进而完成分析检测等 功能的技术体系,具有低成本、快速、便捷和易于操作等特点。近年来,该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展现出广 泛应用潜力,特别是在生物检材、毒品和毒物的快速筛查等方面。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梳理纸基微流体 技术的发展背景、结构类型,重点综述其在刑事技术中用于血液和玻璃体液检测、毒品及毒物筛查等方面的研 究进展,为推动该技术在我国刑事科学实务中的转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依据。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7
    Online available: 2025-09-18
    面对犯罪态势数字化、智能化的变迁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刑事技术工作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 求。将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理念引入刑事技术工作,有利于助推刑事技术实现从“打击犯罪”向“社会 治理”转变,在强化支撑侦查打击犯罪的基础上,提升预防犯罪以及服务公众和社会的能力,进而助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本文介绍了“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理念的缘起与理论基础,三元一体 理念之于刑事技术工作的合理性及引导刑事技术工作的实践样态,并提出三元一体理念下刑事技术工作的行动 进路。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9
    Online available: 2025-09-18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日益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和全球科技竞争的 角力场。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人工智能确立为国家战略,出台发展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培养引进人 才、加强安全治理,以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高地。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法规,梳理人工 智能国家战略、技术标准规范、安全治理政策法规、合作治理平台等情况,全面了解掌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及其 发展态势,以期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助力法庭科学提供参考。总体来看,新一代人工智 能走上了一条重大技术突破与国家战略支持相辅相成、技术持续发展与安全合作治理协同并重的发展路径,各 国基本达成了确保安全、可靠可控、造福人类的共识。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8
    Online available: 2025-09-16
    随着虚拟货币在犯罪活动中使用的频率日益增加,如何有效地提取和分析智能手机中存储的与虚拟币 相关的交易数据,已成为数字取证领域的重要挑战。虚拟币钱包作为用户存储和管理数字资产的重要工具,其 交易数据的提取对于调查犯罪案件、追踪资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Redmi和OPPO两款智能手机为研究对 象,模拟了从火币交易所购买虚拟币并将其提币至Redmi手机中的虚拟币钱包,再进行不同类型的钱包之间的转 账操作,最终将虚拟币转移至OPPO手机中的钱包的全过程。通过手工搜索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火币交 易所未发现明文存储涉及用户买币和提币的任何信息,然而,部分品牌的钱包却详细记录了每一笔交易的关键 信息,如交易时间、金额及交易方等。此外,通过复制私钥并导入新钱包的操作,私钥会被保存在剪贴板数据 库中,这一发现为虚拟币钱包数据的提取提供了新的线索。实验中使用的四种国产取证工具中,仅有一种成功 提取到实验中五种虚拟币钱包中的一种钱包的交易数据,揭示了现有数据提取工具在面对虚拟币交易数据时的 局限性。本文为虚拟币交易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提供了实践依据,并对提升国产取证工具虚拟币数据取证技术提 出了改进建议。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5
    Online available: 2025-09-15
    近年来,随着对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的不断加强,非法药物市场中新型合成阿片类物质不断增加。以尼 秦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阿片类毒品替代物的出现,给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 家出现滥用致死案例,形势较为严峻。这类物质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瑞士研发的阿片类镇痛药候选化合物,虽 因严重不良反应未获临床批准,但其镇痛效力可达吗啡的数百至数千倍。2019 年以来,尼秦类物质在全球毒品 市场频繁出现,在国内常被非法添加在电子烟等制品中,吸毒者对其强大的潜在危害性知之甚少。本文以监测 发现频率较高的美托尼秦为研究对象,系统综述了该类物质的基本特性、国际国内滥用现状、管控情况、致死 案例及药理毒理等性质,希望增强禁毒工作者对尼秦类物质现状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8
    Online available: 2025-09-15
    本文旨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 法(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多种技术 手段,对缴获的疑似毒品白色粉末进行检验分析。通过GC-MS分析,保留时间为9.03 min的可疑化合物主要碎 片离子为m/z 259、216、202、188、152、121、91、70;通过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可疑化合物 准分子离子峰为m/z 260.201 2,二级质谱主要特征碎片离子为m/z 189.127 3、147.080 3、121.064 8、91.054 2、 81.069 8、72.080 7;FTIR分析测得可疑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为2 943、2 850、1 600、1 503、886、793、724、 1 331、1 250、1 035、1179和1 126 cm-1,表明该化合物结构中含有苯环、环烷基、甲氧基和C-N结构等官能团; 经过NMR进一步解析可疑化合物结构,通过分析碎片离子结构推测分子裂解途径,结合谱库检索、文献报道信 息比对,确认该可疑化合物为1-[1-(3-甲氧基苯基)环己基]吡咯烷(3-甲氧基咯环利定,3-MeO-PCPy)。该物质 系苯环利定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其相关数据在中国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协同表征的思路,建立了未知 化合物3-MeO-PCPy的解析方法,全面地总结了其各种图谱信息。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为3-MeO-PCPy的鉴定 和新兴苯环利定类似物的识别提供参考。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1
    Online available: 2025-09-15
    本文运用沉淀法将氯化镝六水合物与2,6萘二羧酸二钠盐反应,冰乙酸作为辅助配体增敏发光,表面活 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分散剂合成新型镝基荧光MOF(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材料。观察其在汗/油汗/油 潜指纹和血指纹表面的显现情况并探讨吸附机制,该试剂对不同类型潜指纹均展现了良好的吸附性能,材料通 过疏水、配位、键合作用增强潜指纹可视化效果。实验对不同客体上潜指纹进行适用性考察,展示了在瓷砖、 不锈钢、木柄等15种非渗透性客体和4种半渗透性客体表面潜指纹的显现情况。该试剂绿色环保、适用范围 广,显现时间短,适用的长波紫外对指纹客体的生物毒性较小,激发后发出强烈的蓝色荧光,系一种新型蓝色 荧光MOF功能材料。该材料弥补了在指纹显现领域蓝色荧光MOF开发不足的现状,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及研 究价值,为后期定向开发新型试剂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持。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4
    Online available: 2025-09-08
    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禁毒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司法实践中对毒品的检验,能够为毒品案件的定性和量刑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情报线索,是揭露和证实毒品犯罪行为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犯罪手段的多样化和毒品种类的不断更新,禁毒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这就促进了毒品检验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发展。本文系统综述了当前主流的毒品检验技术,包括形态学检验、化学分析、光谱法、色谱法、质谱法及免疫法等,详细阐述了各类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及优缺点。形态学检验通过感官和微观特征实现快速筛查;化学分析法基于显色反应提供即时检测;光谱技术通过分子特征谱实现无损分析;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兼具高分离效率与结构鉴定能力;免疫法则凭借高特异性适用于现场初筛。文章还探讨了各类技术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为毒品检验技术的优化与创新提供参考。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6
    Online available: 2025-09-05
    建立了巧克力中氟胺酮、甲基甲卡西酮、ADB-BUTINACA 等 9 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样本经甲醇提取离心后,采用 DB-5MS 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保留时间和特定离子定性,基质外标法定量。在 1~100 µg/mL 范围内,9 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5,定量限均不高于 0.57 µg/mL。以市售某巧克力为空白基质,5、25、75 µg/mL 等 3 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均处于 84.2%~11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高于 3.9% (n=6)。采用本方法对 10 份案件样品进行检测,在其中 4 份样品中检出氟胺酮、3-甲基甲卡西酮及 ADB-BUTINACA 等 3 种目标化合物,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巧克力中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分析。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7
    Online available: 2025-09-05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安定和麻醉作用的药物,其镇静麻醉药效容易引发药物滥用。新型苯二氮䓬类策划药是近些年不法分子为了逃避监管,在地西泮、三唑仑等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修饰或添加基团得到的一系列新物质。过量使用上述药物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不法分子用其实施强奸、抢劫和凶杀等犯罪。因此,苯二氮䓬类药物是医院急诊、法医毒理学、犯罪现场勘查等领域的重要分析对象。同时,该药物在体内代谢后,可通过尿液排出,因此,生活污水中也可检出苯二氮䓬类药物。本文从生物样本、环境样本、食品药品样本三个分类,总结国内外对苯二氮䓬类药物的研究成果,为从事苯二氮䓬类药物检验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 Online available: 2025-09-05
    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技术的不断发展,犯罪分子通过使用 MikroTik 软路由设备,结合 PPPoE 协议匿名上网,规避追踪与侦查。MikroTik 软路由凭借低成本、高度可定制化和强大功能,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诈骗的常见工具。本文从技术原理入手,探讨了破解 MikroTik 软路由镜像的加密保护、提取关键信息和进行取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详细分析镜像绕密技术、开放端口分析、Winbox 连接原理、PPPoE 拨号配置分析等,为数字取证人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并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研究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2
    Online available: 2025-09-02
    :为研究个体的语音情感特征与情感引发的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100名大学生在有情绪激发状态下的语音和相应的生理反应进行采集分析,计算个体的语音情感特征,分析其与呼吸振幅、呼吸频率、指脉振幅、心率、皮肤电、皮温这6种生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情感性语音特征与呼吸振幅、心率等6种生理参数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呼吸振幅对情感性语音特征的影响最大。由此可推测,相较于指脉、心率、皮肤电和皮温这四类生理参数,语音情感特征的变化主要受呼吸变化的影响,语音情感分析具有被应用到心理测试中的生理基础。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9
    Online available: 2025-09-01
    随着低空经济战略的全面推进,低空飞行安全日益成为国家维稳安全的重要挑战。无人机犯罪正从潜在风险向现实威胁加速演变,其案件数量与危害层级均呈指数级攀升态势。针对无人机“低空监视难、目标识别难、及时处置难”等治理痛点,本文提出构建“全域智感网络-立体勘查体系-精准溯源技术-协同快速处置”四维联动的技术侦防路径。该体系首次提出针对涉无人机案事件调查的重点方向,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贡献系统性解决方案。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2
    Online available: 2025-08-29
    关键词:双面重叠指印;透明客体;指印纹线特征;刑事摄影;综合量化指标
    中图法分类号:DF794.1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4
    Online available: 2025-08-29
    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非法网络攻击、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手段不断涌现,案件侦查难度持续加大,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破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现有协同分析平台在电子物证鉴定应用中存在的数据处理困难、协作功能局限、自动化研判能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优化。为此,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全新的涉案检材协作平台。该平台采用多语言混合架构,集成了电子数据传输、BCP数据包解析、数据清洗与批量提取等核心功能,并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单机一键化部署、关键词提取算法及词云可视化。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能有效提升案件侦破效率与数据分析能力,显著增强办案的实时性、移动性与便捷性。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0
    Online available: 2025-08-29
    本文报道1例电子烟油缴获物中主要违禁添加成分的结构表征与分析结果。样品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后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鉴定表征其结构,结果显示其为依托咪酯的类似物——“异丁咪酯”。可通过其特征信息(GC-MS的m/z 272、LC-MS的m/z 273.1601、169.0974和57.0698以及氢谱高场区的特征峰)与其他依托咪酯类化合物区分。其中,LC-Q-TOF-MS的高分辨质谱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其分子式与碎片离子信息,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NMR)则提供了详细的官能团与分子骨架信息,为结构确证提供了关键依据。异丁咪酯存在一定的毒品替代和滥用风险,本研究建立的异丁咪酯的分析与表征数据可为公安机关鉴别依托咪酯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提供参考依据。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71
    Online available: 2025-08-29
    新型苯环利定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甲基胺酮存在一定的毒品替代和滥用风险。为填补其分析鉴定和代谢分布等数据的空白,有必要开发其标准品合成方法以及分析代谢轮廓。本研究采用有机合成技术制备甲基胺酮(2-MDCK)及其代谢物标准物质。从环氧环己烷出发,经过格氏反应、氧化反应、羟基化反应以及磺化与胺化得到相应的最终产物。经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RMS)和核磁共振波谱(NMR)表征标准品结构。在体外代谢实验中,取 10 μL 混合人肝微粒体,加入 10 μL NADPH 再生 A 液、2 μL NADPH 再生 B 液、2 μL 甲基胺酮标准品以及 176 μL 磷酸盐缓冲液。混合均匀后在 37°C 条件下恒温孵育 1 h。再依次加入 10 μLUDPGA、10 μL D-葡萄糖二酸-1,4 内酯和 10 μL 丙甲菌素溶液,混匀后继续孵育 1 h。孵育结束后以冰乙腈淬灭,离心,取上清液,氮吹挥干,用 100 μL 流动相复溶后进样。经与去甲甲基胺酮标准品比对,确认其脱甲基标志性代谢物(M8)结构。本研究给出的标准品制备方法以及体外代谢实验结果可为该类物质的实际检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5
    Online available: 2025-08-12
    随着电子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取证领域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本文系统综述了人工智能在电子取证生命周期(数据提取、恢复、挖掘、分析、保存和展示)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当前技术的关键进展与局限性。现有的各项研究表明,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在数据恢复准确率和自动化分析方面表现突出,但存在计算复杂度高、模型泛化性不足等问题。此外,大语言模型在电子取证中的初步应用研究显示其在自动化报告生成与内存分析中的潜力,但仍需解决“幻觉”输出与领域适配性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电子物证+AI”分阶段发展路线图,在电子数据的发现、提取、恢复、分析、保存、展示等多个环节,引入并改进合适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算法,以全面提升电子物证检验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从而为电子取证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63
    Online available: 2025-08-12
    本研究采用笼捕、网捕和腐尸案件收集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乌鲁木齐市区嗜尸性蝇类(sarcosaprophagous flies),筛选出常见的10种嗜尸性蝇类:丝光绿蝇、伏蝇、红头丽蝇、厩腐蝇、红尾粪麻蝇、常麻蝇、埃及亚麻蝇、急钩亚麻蝇、银口亚麻蝇、肥须亚麻蝇。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对这10种常见嗜尸性蝇类建立了一种方便、快捷的种属鉴定方法,为乌鲁木齐地区腐尸案件中法医昆虫学的应用奠定基础。
  •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5.0057
    Online available: 2025-07-01
    以对人使用兽用麻醉剂为手段的犯罪时有发生,但涉及赛拉嗪、氟哌啶醇的案件报道较少。法医实践工作中,赛拉嗪、氟哌啶醇中毒者没有特异性尸体征象,也缺乏具有绝对诊断价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亦尚无公认的赛拉嗪和氟哌啶醇人体中毒血浓度和致死血浓度标准,这些都给法医明确赛拉嗪、氟哌啶醇中毒或死亡造成困扰。本文对一起注射兽用麻醉复合制剂联合其他方式杀死 2 人案例进行分析报道,从了解案情、现场勘查、衣着检验、尸体检验、毒化检材收集等方面总结了法医处置中毒案件的经验做法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在这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鉴定中,应注意规范、系统检验尸体以确保鉴定意见完整准确全面。本文提供了两名死者血液和部分组织的赛拉嗪和氟哌啶醇含量数据,为法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