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技术与应用
    宋丽娟,赵培铎,张广华
    刑事技术. 2015, 40(3): 256-25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3.023
    目的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在无法实施尸体解剖时,通过测定血液或尿液中丙酮的含量为某些非正常死亡案件提供死因判定的依据。方法 利用丙酮易挥发性,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S-GC/FID)进行分离检测;通过与平行操作的对照品比较,以保留时间为依据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为依据,采用内标法(叔丁醇作为内标物)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通过对死者血液和尿液测定,分析丙酮含量异常数据,同时结合前期调查所获取的案件相关信息,为死因判定提供了依据。结论 该分析方法基质干扰小,重现性良好,操作简单,普通刑事化验室均可进行,对缺乏病理学数据的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死因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 案例分析
    徐鹏, 钱振华, 刘克林
    刑事技术. 2013, 38(3): 62-64.
  • 专题研究
    刘世权,罗亚平,吴剑
    刑事技术. 2015, 40(1): 1-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1.001
    指纹鉴定主要是解决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是否为同一人所遗留问题,其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关系着被检验对象是否有犯罪嫌疑,责任重大。指纹鉴定人员根据指纹鉴定方法与标准,结合从业经验对指印进行分析与比较,并最终给出鉴定意见,在此过程中,对现场指印的分析是否客观及准确,直接影响后续比对检验、综合评断及得出的意见。本文重点针对指纹鉴定人员在指印分析阶段的细节特征选择、信息判断等问题进行研究,邀请106家指纹鉴定机构参加4组指纹的测试,实验使用一款基于网络的指纹鉴定分析系统,记录每个机构在指纹鉴定中的工作过程,并使用统计学R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指纹鉴定机构之间做出判断与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选取特征的数量与现场手印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 专题研究
    张婷,杨瑞琴
    刑事技术. 2015, 40(1): 24-2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1.006
    指纹上覆盖着一排排的汗孔,分泌有特殊化学成分,诸如药物及其代谢物等,则反映着人体的生活习惯和代谢规律。在案件侦查和司法鉴定中,可以通过分析指纹中化学成分对指纹遗留者的过往行为进行刻画。指纹中化学成分的检测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红外光谱及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拉曼光谱及拉曼成像技术、质谱技术、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免疫分析技术等,其中免疫分析技术是通过制备抗体并与纳米材料相结合,这种功能化的免疫材料显现含有特殊成分的指纹,在获得指纹形态的同时能分析指纹中化学成分,具有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可视化等特点,有利于获得更多来源于指纹的个体信息。本文着重介绍了免疫技术在指纹中毒品、违禁药物,以及氨基酸成分的分析应用和进展。
  • 论著
    刘烁
    刑事技术. 2016, 41(1): 1-4.
  • 论 著
    段严兵,罗文华
    刑事技术. 2015, 40(2): 138-14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2.013
    获取送检介质曾经挂载的USB设备使用痕迹,是电子数据取证实践中典型鉴定需求之一。虽然现有取证工具有的声称支持此类信息的分析,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其提取到的痕迹(特别是USB设备序列号)并不准确,同时也不够全面(如缺少USB设备被分配的盘符信息),难于满足取证实践的需要。传统的此类痕迹调查完全依靠注册表中的USBSTOR表键,为弥补其不足,本文基于电子数据取证视角,在详细说明USBSTOR表键取证关键的基础上,增加了USB和UMB表键的分析;并阐述了在相关注册表键被清除的情况下,如何依靠系统文件补充调查USB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留有的痕迹。实践证明,所述方法准确高效。
  • 论 坛
    刘冰
    刑事技术. 2015, 40(4): 318-32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5
    经过15年发展,我国DNA数据库集聚了3000万以上的STR数据,在超过100万起案件中发挥了作用。随着Y-STR、SNP等新遗传标记被引入法庭科学领域,对DNA数据库的应用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直接匹配和简单亲缘关系检索。现阶段我国DNA数据库究竟该向何处发展,文章认为:(1)关于增加DNA数据库支持基因座数量的必要性已在法医遗传学领域达成共识,但常染色体STR基因座数量的增加必须以确定核心基因座为前提。(2)对于SNP等新型遗传标记的采用,DNA数据库应本着“善意期待”和“审慎观望”的态度,在数据库已经进入千万级容量的今天,采用SNP的可能性已经极低,未来能够对DNA数据库带来变革的,很可能是全基因组DNA测序。(3)复杂亲缘关系检索是DNA数据库人口覆盖率不足情况下的合理补充和必然选择,但应遵循严格的规则。(4)在没有通过严谨演绎推理构建起理论框架,特别是结果评价的数学模型之前,Y-STR数据库的应用还只是经验的而不是科学的。综上,作为千万级大容量DNA数据库,涉及发展方向、安全、稳定的根本性问题要慎重从事,用科学的方法思考、规划和推动工作的进行。
  • 技术与应用
    李忠杰, 徐杰, 何伟, 吴虎
    刑事技术. 2016, 41(2): 170-17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2.021
    目的 检验和分析日常工作积累的盗窃类现场手套印拭子4例,探讨此类生物检材的现场勘验提取经验和DNA检验策略。方法 使用改良的硅珠法提取脱落细胞DNA,AmpFISTR 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复合扩增,3500XL遗传分析仪电泳检测和GeneMapper® ID-X软件基因分型。结果 检验的4例手套印拭子均成功获得分型。17起相关案件被侦破。结论 案件现场遗留的手套印经规范勘验和提取,采取有效检验策略和手段,可明显提高DNA分型成功率。
  • 专题研究
    王震,刘晋,燕宇,何晨皎
    刑事技术. 2015, 40(4): 269-27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04
    针对骨骼上的工具痕迹,研究一种既能增强工具痕迹特征又有利于物证长期保存的预处理方法。选择猪的棒状骨骼为实验材料,模拟现场骨骼上的工具痕迹形成条件,锯割棒状骨骼制作痕迹样本;研究不同种类有机溶剂的处理效果,以及处理步骤、处理时间对脱脂脱水率及工具痕迹特征的影响。选定乙醇石油醚作为骨骼预处理方法的有机溶剂,确定预处理步骤为超声波清洗、乙醇脱水、石油醚脱脂及红外干燥,确定乙醇浸泡时间为300 min、石油醚浸泡时间为300 min、红外干燥时间为120 min。本文建立的基于乙醇石油醚及红外干燥的预处理方法对骨骼上的工具痕迹特征无影响,且可增加痕迹的反差,利于痕迹特征的观察及拍照提取,处理后的骨骼经长时间保存不产生刺激性气味,便于物证保管。
  • 经验交流
    郭志铭
  • 技术与应用
    石穗东,李蒙,雷鸣
    刑事技术. 2015, 40(4): 327-329.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4.017
    安卓智能手机的取证法一般需要开启手机USB调试模式,遇到设有密码且未开启USB调试的手机,如果嫌疑人不配合工作往往很难进行取证。文章介绍一种新的工作思路:由于安全原因官方版recovery功能较少,可以刷入第三方recovery利用其备份系统功能,从备份文件中提取密码文件后进行破解,或刷入删除密码文件的补丁来清除密码。文章最后介绍了刷recovery的注意事项。
  • 论著
    杜海鹰 江吉勇
  • 案例分析
    赵长磊,李雷
    刑事技术. 2012, 37(3): 12-12.
  • 技术与应用
    田蕊
    刑事技术. 2015, 40(1): 79-8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1.019
    由制式64式手枪改制的枪支,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位置、形态也因改制手法和部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给检验增加了难度,利用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对发射枪支进行同一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案中,笔者在非制式64式手枪的拉壳钩上使用颜色标记,并对标记枪支发射的带有自制底火的改制弹壳进行检验,从而对拉壳钩在异常位置遗留的痕迹进行了确认,为使用异常位置拉壳钩痕迹进行发射枪支的同一认定提供了依据。
  • 案例分析
    邓亚军 邓军虎 李生斌
  • 专题研究:法医遗传学
    王乐, 叶健, 白雪, 杨帆, 赵兴春
    刑事技术. 2015, 40(5): 353-35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5.002
    从DNA指纹图谱到STR复合扩增检验,30年来法医DNA工作者目睹着技术的深刻变革以及在此推动下案件侦查模式的巨大转变。自从二代测序技术问世以来,遗传学的研究方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但是相比其在癌症和遗传病诊断、基因组从头测序和重测序、转录组重测序、药物研制等领域的应用,二代测序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二代测序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综述了二代测序技术在STR分型、SNP分型、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等几个重点领域近两年的最近动态,最后结合二代测序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展望提出可能遇到的挑战,希冀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论 著
    赵露, 康艳荣, 郭丽莉, 龙源
    刑事技术. 2018, 43(1): 17-2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8.01.003
    智能手表由于其体积小巧功能丰富的特点在近年来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它存储着大量有重要取证价值的信息,如通话记录,即时消息,GPS记录,健康数据记录等。这些电子数据无疑会丰富电子物证数据资料,为侦查破案和立案诉讼提供重要线索和有力证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智能手表取证研究和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总结,然后通过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智能手表进行数据提取和解析的实验,总结出了可被迅速投入实战的可行取证方法。研究发现,本文中提到的方法可以对市面上常见的智能手表进行电子数据取证。本文还通过对智能手表的硬件架构和软件数据结构进行的研究,分析了智能手表取证的难点,并在最后提出了未来智能手表取证研究的方向,为广大电子物证研究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 综述
    赵海雨, 王晓飞
    刑事技术. 2014, 39(5): 45-48.
    本文综述了HMTD炸药的合成和检验方法,并对DESI、DART等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技术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液质联用在检验HMTD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介绍。
  • 案例分析
    钱振华,徐鹏,高利生
    刑事技术.
  • 案例分析
    薛之一, 董利民, 李磊, 杨军, 陈坤, 李棨, 吴荣奇, 江涛, 陈新
    刑事技术. 2013, 38(4): 15-16.
  • 案例分析
    赖跃
  • 其他
    秦关尧
    本文初步探讨了原子印章的构成、生产工序特点及其印文特征,可供检验原子印章时参考。
  • 论著
    葛百川, 彭建雄, 刘冰
    刑事技术. 2016, 41(4): 259-264.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4.001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DNA数据库规模化、精细化、效益化的应用特征日益凸显,已成为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个体识别率最高、应用效果最显著的信息系统。本文就DNA数据库在长期实战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法和支撑这些战法的能力建设要素进行综述,探讨在信息化形势下,如何更充分地拓展DNA信息应用范围,挖掘DNA信息应用潜力,更好地适应打击犯罪的新形势、执法办案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 论著
    闵建雄
    刑事技术. 2015, 40(5): 388-39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5.010
    本文是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第四篇,阐述被害人身体损伤对命案现场分析的作用和价值。重点放在案犯有意实施的损伤,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损伤程度、特殊工具损伤、加固损伤、发泄损伤、威逼损伤、左利手损伤。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 论著
    董会, 王晶, 秦翠娇, 张涛, 贾竟, 叶健, 李彩霞, 刘超
    刑事技术. 2016, 41(3): 173-17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3.001
    目的 生物物证在运送至实验室检验时会保存在专用的物证袋中,物证袋转移的DNA越少越有利于检材的检验,本文研究两种物证袋在保存不同种类物证时是否发生DNA二次转移以及其转移率的差别。方法 制备样本,模拟密封的塑料物证袋和纸质物证袋提取物证的过程,分别使用常规程序对物证袋和物证进行DNA提取、定量和扩增,并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中使用了3种微量接触类样本和4种非微量接触类样本,样本制备完成后由工作人员通过行走等模拟样本的运输过程,样本直接剪碎进行DNA提取,而物证袋使用两步擦拭法进行前处理后再进行DNA提取。最终使用转移率来比较DNA转移情况。结果 实验观察到100 %的样本发生DNA转移,其DNA转移率平均为22.06 %。纸质物证袋和塑料物证袋的转移率有差别(P=0.023),纸质物证袋和塑料物证袋的转移率分别为26.27 % 和17.85 %,结论 使用物证袋保存物证的过程中,会发生DNA转移造成潜在的DNA丢失,其转移率在不同类型的物证袋和不同类型的样本之间存在差别,并最终将会对分型结果产生影响。总体上微量接触类样本的转移率高于非微量接触类样本,纸质物证袋的转移率高于塑料物证袋。
  • 论坛
    孙振文, 刘冠华, 王明直, 孙玉友, 张宁
    刑事技术. 2016, 41(5): 398-40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5.013
    近年来,无人机产业发展迅速,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的微型无人机开始在市场涌现,无人机逐渐从军用市场走向商用。无人机可作为操作平台搭载不同的设备,具备侦查攻击、影像传输、物品投放、现场干预等功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事故救援、森林防火、地质勘探、空中测绘、环境保护等领域。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以无人机作为搭载平台,通过专用照相机、摄像机以及视频无线传输技术从不同高度和角度俯瞰拍摄的方式获取图像和视频信息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可直观、快捷地获取案件现场的全景图像,解决大范围或大面积现场、特殊区域(海上、山区)发生的案事件或事故现场、道路交通事故及铁路事故现场、高层建筑火灾现场的全景拍照及快速取证问题。本文从试用情况和实际案例两方面介绍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犯罪现场勘查方面的应用现状,对该技术在犯罪现场勘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技术与应用
    崔鹤群, 刘俊华
    刑事技术. 2017, 42(2): 165-167.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2.019
    本文介绍了支付宝交易数据存储机制及电子数据取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支付宝交易密码的重置方式,给出了一种利用“验证短信+验证身份证件”方式重置支付宝交易密码后获取犯罪嫌疑人交易记录的方法。此方法目前可以解决智能手机因密码无法破解导致支付宝应用交易记录无法提取的问题。使用此方法,一起杀人案件中手机支付宝的交易记录得以远程提取并检验。本文可为公安机关后续开展各类手机应用中的电子数据远程勘验操作提供参考。
  • 专题研究:法医遗传学
    刘冰
    刑事技术. 2015, 40(5): 345-35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5.05.001
    始建于2003年的全国公安机关DNA数据库目前已聚集了大量数据信息,除DNA分型等技术数据外,还包括犯罪的时间、空间、类别、手段以及涉案人员的地域、民族、行为等多个维度的海量数据。将数据挖掘引入DNA数据库的应用,通过分类、估计、预测、相关性分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可以实现对DNA数据库中DNA分型、人员背景和行为、案件特征等复杂类型数据的进一步挖掘。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DNA数据库中2011~2014年采集的数据信息从犯罪的时间、空间、类别等维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共超过45万起刑事案件、超过2000万个违法犯罪人员和超过100万条通报。包括:杀人、抢劫、盗窃、强奸等4类案件的时间、空间分布;数据库中4类涉案人员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数据库人员重复采集情况分析等。文章同时对DNA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做了SWOT分析。虽然受到基础数据条件的限制,上述分析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数据挖掘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富有挑战性的新兴技术,将其引入DNA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中是信息化社会开放思维的体现,也是DNA数据库面对挑战,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选择。随着DNA数据库的数据总量的增长、数据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数据质量的提高,通过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相对成熟的信息化手段,文中的分析模式可以在动态条件下和更深层次中实现,如基于人员、案件背景信息分析的典型犯罪行为在时空中的分布呈现、演化及预测,基于DNA和身份信息查重的高危人群与时间、空间等维度的动态关系分析和预警等。DNA数据库数据挖掘的情报产品所具有的实时性、可靠性,特别是人员身份识别的识别精准性,使其在犯罪规律研究、犯罪动态分析、公共安全管理决策等领域具有特殊的潜力和价值。
  • 论著
    曾令华, 樊武龙, 石屹, 潘炎辉, 王明直
    刑事技术. 2016, 41(3): 178-182.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3.002
    目的 提出公交车放火案件的现场勘验分析工作的要点,为制定科学规范的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勘验分析工作规程提供一定方向。方法 从具体公交车放火案件入手,归纳总结10起典型案例的要素特点,结合犯罪现场勘验分析理论和工作经验等提出以现场勘验、物证溯源、现场分析重建等新的技术为支撑的该类案件的现场勘验分析要点内容。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该类案件具有动机明显、伤亡大、多用易燃液体助燃物等典型特点,并结合当前现场勘验、现场分析新理论和技术提出了包括现场勘验与调查、物证认定、物证归类梳理、综合研判四个步骤的现场勘验分析的要点内容。
  • 论 坛
    董健,杨永川
    刑事技术.
  • 案例分析
    梁英,刘战强
    刑事技术.
  • 其他
    苗翠英
    刑事技术.
  • 技术交流
    冯计民, 刘世海
    刑事技术.
    目的 提高用红外光谱法鉴定海洛因、咖啡因纯品、混 合物伪品的水平。方法 用红外光谱法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征峰,探明海洛 因、咖啡因红外光谱与结构的关系。 结果 获得海洛因、咖啡因的特征峰。结论 该方法克服了 鉴定中的盲目性。
  • 综述
    马荣梁
    刑事技术. 2016, 41(4): 302-308.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6.04.012
    本文旨在总结指纹技术的新发展,并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指纹技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1. 更灵敏的显现试剂。以荧光试剂和纳米粒子为代表的两种技术最为重要和突出。纳米粒子较常规粉末吸附性好,而荧光试剂具有高灵敏度且能克服背景干扰的优点,二者结合表现更加显著,有关研究表明其前景广阔。2. 疑难客体上的指纹显现技术。指皮肤、胶带粘面、塑料纸币及背景发荧光的材质等表面上的指纹显现。3. 时间分辨和相分辨技术。它们都涉及到一系列复杂仪器的使用,另外与传统荧光使用不同,时间分辨技术是根据指纹试剂及背景的荧光寿命或者相位的不同,通过复杂仪器分辨出该微小差异并加以放大,从而将指纹显现出来。此方法能显现传统荧光法处理不了的指纹。4. 光谱成像技术。包括红外、紫外及可见光、拉曼成像等。光谱成像技术特别是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显现指纹的同时,能够分辨出指纹物质的成分,比如手上粘附的一些外源性物质像毒品、爆炸残留物等。因而,光谱成像技术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能解决一些疑难指纹显现的技术,但光谱成像一般需要大型昂贵的仪器设备。5. 生化核危害性物质污染的检材上的手印显现。甲醛处理生化类污染的指纹检材有报道,但核污染材料本文未涉及。6. 免疫学和适配体技术。使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学反应来显现指纹也是人们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免疫学和适配体技术都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强的优点,但反应条件较为苛刻。7. 指纹来源的情报信息获取。从指纹中探测毒品、爆炸残留物等信息属于指纹信息学的范畴。此外,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指纹信息也是侦查破案所需的重要情报信息。8. 指纹鉴定及三级特征的应用。现有指纹鉴定是以二级特征数量为标准的,但在实际案件中,常有二级特征不足的情形,汗孔及指纹纹线微小形状等三级特征可作为重要辅助特征而帮助鉴定。9. 指纹遗留时间的判断。该技术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但也一直存有难点。有报道通过测定指纹遗留物质中棕榈酸的扩散速度,初步确定出其与指纹遗留时间的相关性。但影响判断指纹遗留时间的因素太多,建立通用的指纹遗留时间判断模型仍需艰苦的工作。10. 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技术(AFIS)。AFIS在中国发展很不均衡。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AFIS,而是由各省分别建立,这导致了指纹工作总体效率较低。为此,公安部建立了指纹协查平台,出台了系统认证等办法,部分解决了既有难题。指纹大库建设现正在准备和论证中。
  • 专题:DNA 分子画像
    赵雯婷, 江丽, 刘京, 赵蕾, 马新, 季安全, 李彩霞
    刑事技术. 2017, 42(4): 259-263.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4.001
    在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总有现场物证DNA无法通过数据库、嫌疑人样本和大规模排查比中已知个体的情况,从而使得案件侦破陷入被动,甚至导致悬案、积案的出现。为了给案件提供更多侦查线索,深入挖掘生物检材中的遗传信息,DNA来源人的面部表型特征刻画成为近年来法医学的研究热点。人类面部形态特征具有很高的遗传保守性,早期研究所发现的面部相关基因位点多数与先天遗传病或生长发育相关,如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相关基因、PAX3、FGF和GHR基因等,常用分析方法为传统性状研究所使用的单变量标量分析法。近年来出现的三维图像解析和高密度整体特征分析等技术显著促进了DNA面部特征刻画研究的进展。本文综述DNA面部分子画像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并对该技术服务于实战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 国内外刑技动态
    方德明 龚炎舫
  • 论著
    黄妍, 王磊
    刑事技术.
  • 案例分析
    肖泉
  • 经验交流
    王利权 贺锡祥 钟辉 郭伟 马东奇
  • 论著
    周密, 汪军
    刑事技术. 2017, 42(1): 28-31. 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17.01.006
    目的 以随机模拟法分析混合样本的表观组分数,探讨混合样本组分数的测算规律。方法 首先,在ID(Identifiler)系统中以随机模拟法分别模拟2~7组分混合样本100万个,统计混合样本表观组分数累积概率(CPA)的分布。其次,自行推导2组分混合样本中表观组分数为1的单基因座概率PA2-1和表观组分数累积概率CPA的公式。继之,设计两组模拟实验,以模拟值对比公式值的方式,分别对两公式进行实验验证。最后,提出非混排除率(PEM)和累积非混排除率(CPEM)概念,以及CPEM的近似值计算公式,计算ID系统的CPEM近似值。结果 本文模拟计算获得了ID系统2~7组分混合样本CPA的分布。自行推导的两个公式均符合模拟实验验证。ID系统中的CPEM近似值为1-1.23298×10-9(0.999999998767)。结论 本文CPA分布及其公式推导在混合样本组分数估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建议以累积非混排除率(CPEM)作为单组分样本排除其为混合样本的鉴别指标,所建立的相应近似值计算方法,可用于法医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