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董超秀,女,山西榆次人,硕士,中级警务技术任职资格,研究方向为法医损伤病理学。E-mail: 984603604@qq.com
一氧化碳(CO)气体中毒致人死亡多见于自杀和意外事件,采用纯CO气体杀人的案例国内罕有报道。本文报道了一起采用瓶装纯CO气体致人中毒死亡的案例,作案方式隐蔽,作案手段鲜见,且伪造了作案现场,给侦查带来一定困难。经刑事技术人员认真细致地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和物证提取检验,结合调查访问,最终明确了案件性质,认定了犯罪嫌疑人,全面还原了其作案过程。笔者总结分析了该案刑事技术工作中的要点和难点,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Death from poisoning of carbon monoxide (CO) gas is common in cases of suicide and/or accident. It is rare to be reported of a murder using pure CO gas in China or abroad. This paper narrates a homicidal case where a bottle of pure CO gas was adopted to bring the victim into death, such a covert and seldom-seen homicide. In order to avoid legal punishment, the suspect even falsified the crime scene, resulting in difficulties for the investigators. Through carefu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rime scene plus autopsy, evidential material extraction and examination, together with scrutinous survey and interview, the death cause was finally clarified and the suspect was identified, eventually having the crime process fully reconstructed.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were here made on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in solving the case, with purpose to provide assistance and reference to the peers.
某年3月30日23时许, 某派出所接林某报警称, 其女婿邢某在家中自己卧室的床上死亡。经法医初步检验, 死者邢某尸斑呈樱桃红色, 符合CO中毒死亡征象。随后林某与其女儿王某到派出所, 林某向民警自首说邢某是她害死的, 王某证明邢某系被林某害死。漏洞百出的两份笔录引起了办案民警的怀疑。
经调查, 死者邢某, 男, 36岁。其妻王某, 36岁, 二人均为再婚, 育有一8个月大的男孩。其岳母林某, 61岁, 离异。邢某夫妇和7岁长子(王某与前夫所生)、8个月大的次子及林某一起生活(住房为林某所有)。
现场勘查:现场位于某居民小区复式单元房, 房门完好。在1层林某卧室发现减压阀1个, 铝合金气瓶4个。厨房东侧阳台地面上发现1根直径0.6 cm、长10 m的塑料软管, 一端横切呈圆形, 另一端斜切呈楔形。死者邢某仰卧在2层自己卧室的床上。卧室东西长4.25 m, 南北宽3.05 m, 卧室窗户呈闭锁状, 窗帘呈关闭状, 北侧为一衣帽间, 未见明显异常。对面卧室为王某和8个月大次子居住。灶具以管道天然气为气源, 呈关闭状态; 输气管道上的气阀呈关闭状。死者卧室及其他房间内均未发现木炭等燃烧易产生CO气体的物品及燃烧残留物。
尸体检验:死者邢某尸斑呈典型樱桃红色, 口唇粘膜轻度发绀。双侧颞肌呈鲜红色, 脑水肿, 双侧肺叶淤血, 呈鲜红色。全身未见明显损伤。
理化检验:死者心血中检出碳氧血红蛋白, 其饱和度为77.6%。心血中检出乙醇, 含量为22.7 mg/100 mL。心血、尿液均未检出常见安眠镇静类药物、毒物和毒品。
其他物证检验:1)现场发现的4个铝合金气瓶总高51 cm, 瓶体高38 cm, 直径13.5 cm, 瓶体上均印有“ 标准气” 等字样。其中3个阀门呈开启状态, 称重5.2 kg; 另1个阀门呈关闭状态, 称重5.65 kg。根据瓶体标识和电话询问生产厂商获悉, 每个气瓶内原盛装有体积4 L、浓度99.99%的高纯度液化CO。2)脱落细胞DNA检验, 4个气瓶中有3个提手上检出林某、王某母女二人混合DNA分型; 有2个气瓶阀门上检出王某DNA分型; 减压阀和塑料软管两端均检出王某DNA分型。3)对王某的手机进行电子数据勘查发现, 其于3月25日网上购买CO纯气瓶4瓶、减压阀门1个和塑料软管1条, 在之前又有浏览查询“ 如何报复自己打不过的人” “ CO不同浓度致人损伤的情况” “ CO浓度测算方法” 等内容。
根据尸体检验和理化检验等分析死者邢某符合CO中毒死亡[1]。
现场可排除意外泄漏和物品燃烧产生CO, 现场发现提取的3个盛装高纯度液化CO空瓶成为CO的唯一来源。
王某陈述, 3月23日其母亲林某让她从网上购买4瓶CO纯气, 从而倒卖给化工厂赚取中间差价。3月30日下午, 林某在家里洗手间告知她用CO气体将邢某毒死。王某声称自己从未碰过CO气瓶和减压阀。CO气瓶阀门、减压阀和塑料管接口是作案人实施释放CO行为必须接触的关键部位, 具有较高的排他性。通过有针对性地对上述部位固定、提取、检验, 2个气瓶阀门、减压阀和塑料软管两端均仅检出王某DNA分型, 未检出其他人DNA分型, 充分证明王某拧动过气瓶阀门并接触过塑料软管两端。有3个气瓶的提手上检出王某、林某二人混合DNA分型, 说明此二人都触碰过气瓶提手。王某手机上网信息显示其学习了用CO杀人知识并购买了相关物品。因此相关证据充分证实了王某从犯罪预谋到犯罪实施的全部过程。
王某与邢某自2017年结婚后, 邢某经常对其家暴, 王某怀恨在心。3月20日前后, 王某上网查询CO不同浓度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特定空间CO浓度计算公式。3月25日, 王在网上商城咨询卖家, 购买瓶装CO纯气等作案工具, 3月27日, 趁家人不注意偷偷藏在自己卧室。3月29日17时许, 等林某带着次子去学校接长子放学, 家里没有其他人后, 王将3瓶气搬到邢某卧室, 逐一打开放气, 当“ 嗞嗞” 放气声停止后, 又迅速将气瓶搬回房间藏好。晚上林某和两个孩子回家后, 王某告诉林某, 让长子晚上在她1层的房间睡觉。20时许, 邢某回到家里进入2层卧室休息, 后再也没有走出房间。30日上午, 王某进邢某房间查看, 发现他“ 没有呼吸, 身体已凉” 。中午, 王某告诉林某邢某已死。因孩子年幼需要照顾, 二人商定让林某顶罪, 并伪造林某杀害邢某的现场。
在该案中, 笔者接到警情为死者在自己家中CO中毒死亡, 起初怀疑是一起非刑事案件。经刑事技术人员的一系列细致工作, 结合调查访问, 最终明确该案是一起由死者妻子网购纯CO气体实施故意杀人的案件。此案带来的一些启示供同行参考。
CO中毒多见于意外和自杀事件, 譬如火灾事故中物品燃烧, 取暖或洗澡时燃气热水器管道老化, 汽车内空调长时间开启等发生意外CO中毒死亡, 以及个人在密闭房间内烧炭自杀等[2, 3, 4]。因CO毒性强, 较难控制浓度, 采用CO杀人的案件十分罕见[5]。本案中采用瓶装CO纯气致他人死亡, 作案方式非常隐蔽。刑事技术人员在勘查CO中毒现场时, 往往首先考虑意外或者自杀, 容易忽略寻找他杀证据, 不能及时揭露犯罪, 故勘验时应非常慎重, 排除合理怀疑。
本案在现场勘查过程中, 家中天然气管道完好, 管道、燃气灶阀门关闭, 可排除燃气泄漏引起的CO意外中毒, 也未发现物品燃烧痕迹, 可排除物品不充分燃烧产生CO。初步考虑现场发现的瓶装CO纯气为本案CO来源。为进一步确定作案人, 刑事技术人员经过认真思考, 明确了气瓶阀门、减压阀、塑料软管两端是实施作案动作的关键部位, 具有较强的排他性。通过脱落细胞提取检验, 最终认定了犯罪嫌疑人王某, 厘清企图包庇顶罪的林某的嫌疑, 并排除死者邢某自杀的可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嫌疑人可以很方便地从网上学习到专业知识, 并从网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作案工具, 不仅是生活用品, 还有可能是用于工业生产、实验室科研的专业器具。作案手段更加多样化, 给技术人员在识别作案工具、推断作案过程方面带来很大困难。刑事技术人员的工作难度会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检验鉴定水平及现场勘查能力, 特别是对特殊作案方式方法保持警觉, 为今后侦破疑难案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1] |
|
[2] |
|
[3] |
|
[4] |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