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证据的量化评价模式
谭铁君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重庆高校刑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

作者简介:谭铁君,男,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指纹检验技术。E-mail: tantiejun200291@163.com

摘要

国际上,法庭科学证据的检验鉴定正朝向定量化和客观化方向转变。传统的指纹鉴定一直采用基于特征相似性比较的“认定、否定、无结论”评价模式。随着国际上对法庭科学的准确性、可靠性、客观性、透明性和可重复性等科学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指纹证据的检验评价也开始向以量化评价为核心的似然比框架模式转变。本文首先对传统的“ACE-V”指纹比对识别方法及其证据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然后从国际上对法庭证据技术的科学性要求出发,对指纹证据量化评价新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方法、国际研究进展以及司法实践情况进行综述评析,重点对似然比方法体系、指纹特征的量化提取方法、特征的统计模型进行评述,最后结合指纹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对其实践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指纹; 似然比; 量化评价; 证据评价
中图分类号:DF7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20)06-0616-06
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ingerprint Evidence
TAN Tiejun
School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Key Laboratory of Forensic Science of Chongqing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Forensic evidence is internationally going into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vity with its exa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raditionally, the notion of “identification, exclusion and inconclusiveness” is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about forensic evidenc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vidential materials from the scene and the suspect’s.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the scientificity of forensic evidence and progresses of technologies, evaluation is presently paid more attentions on the eligibility for the relevant methods of exa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drawing focuses on accuracy, reliability, objectivity, transparency and repeatability. Following the trend, the fingerprint evidence is also being assessed from qualitative feature similarity to the likelihood ratio quanti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nalytic summarization was first of all made on the traditional “ACE-V”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roaches and the relevant evide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Successively, the new paradigms of fingerprint evidence evaluation were reviewed about the core contents, main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forensic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requirements of forensic technological scientificity, having stressed into the fingerprint features that were scaled from the likelihood ratio framework, quantitative extraction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models. Finally, the fingerprin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was expatiated about its developme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ive trend.

Key words: fingerprint; likelihood ratio;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ensic evidence evaluation

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庭证据, 指纹在各类案件的调查和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纹鉴定通过将检材指印与嫌疑人捺印的样本指印进行比较检验, 识别二者的同一性, 即鉴定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是否来源于同一人的同一手指, 或者检材指印是否为嫌疑人的某一手指所留。指纹鉴定一般采用特征比对方法, 通过种类特征和细节特征的综合评价认定同一或否定同一。加拿大皇家骑警队的科学家大卫· 阿什博发明了“ ACE-V” 指纹比对识别方法。“ ACE-V” 是分析、比对、评估和验证的缩写。分析(Analysis-A)是指分析判断检材手印和样本手印的遗留方向、质量、形态和纹线流向等。如果没有观察到相符的特征, 那么检验终止, 得出否定结论。如果分析结果是二者特征一致, 下一步就进行比对。比对(Comparison-C)是把检材手印和样本手印以相同方向放置, 找出它们共同拥有的某个特征作为比对的起点, 逐步扩展到其他区域纹线的细节特征, 直到所有的特征都检验完毕, 而且没有无法解释的差异存在。评估(Evaluation-E)时, 如果两枚手印存在明显的差异点, 将得出否定结论。如果两枚手印反映出的细节特征完全一致, 将得出认定结论。如果手印缺少足够的细节, 那么汗孔的分布情况、纹线的形态和边缘也可作为识别特征使用。复核确认(Verification-V)应该在事先不知道第一名检验人员结论的条件下, 由第二名检验人员独立进行。无论得出的结论是认定同一还是否定同一, 都要由另外一名检验人员利用上述方法再行检验一次, 以验证得出的结论。目前, 各国的法庭科学实验室基本上都是采用“ ACE-V” 四阶段检验模式。在“ ACE-V” 模式中, 首先检验花纹的整体形态和纹线的流向; 其次比对细节特征, 一个特征点接着一个特征点比对, 包括特征的类型和位置; 最后比对三角的形态、位置、数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边缘特征的形态和面积也要比对。在检验过程中, 检材手印与样本手印之间任何无法解释的差异都会导致得出“ 否定” 结论。如果检材手印与样本手印之间所有检验特征都一致, 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就代表了特征总和, 检验人员就可以得出“ 认定” 结论。利用上述分析法可以得出三种结论:“ 认定” “ 否定” “ 没有足够的细节特征来形成一个鉴定结论” 。

对于指纹证据的价值评估, 传统上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识别特征最低数量法, 即要求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的特征符合点至少达到一定数量, 才能进行同一认定; 另一种则是识别特征数量与质量结合法, 即检验人员对特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整体评估, 当特征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可以进行同一认定。关于特征符合点的最低数目要求, 各个国家的规定并不相同, 少则8个, 多则16个, 大部分为12个。目前, 在指纹比对的实践中更关注手印的质量和符合点的质量, 而不仅仅是符合点的数量。特征符合点数目的规定来源于法国法庭科学家埃德蒙· 洛卡德(Edmond Locard)的标准, 但是现在被很多人认为缺乏足够的科学基础。鉴于此, 国际上逐渐放弃了对特征数量的规定, 转而采用综合考虑特征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方法, 但并没有对此方法进行明确和具体规定。不同检验人员对此方法的运用也存在一定差异, 缺乏客观依据, 可重复性较差。这也导致了自 1993 年以来, 指纹作为证据在美国法庭上的使用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1]。随着近年来多起指纹鉴定错案的曝光, 对指纹鉴定技术方法是否科学的质疑越来越多。其中, 比较典型的错案就是著名的马德里爆炸案。2004年, 西班牙的马德里发生了一起爆炸案, 造成191人死亡、2 000多人受伤。联邦调查局通过指纹比对, 逮捕了美国公民布莱登· 梅菲尔德, 后来西班牙警方通过指纹比对鉴定出另外一个人, 最终梅菲尔德得以释放。此案中联邦调查局就是基于15个特征点, 得出的同一认定结论。这一结论是两名检验人员各自独立分析得到的, 该结果也得到了另一位资深指纹专家的确认。这些错案的发生打破了指纹鉴定“ 零错误率” 的神话,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指纹鉴定的可靠性等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而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 指纹鉴定意见存在一定的错误率。2014年美国迈阿密警察局开展的一项关于指纹鉴定错误率方面的研究表明, 指纹鉴定人员在分析、比对、评估阶段做出的错误认定率为3%, 错误否定率为7.5%[2]。2015年国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 指纹鉴定人员在鉴定异源指纹时的错误率高于对同源指纹鉴定的错误率[3]

1 指纹证据量化评价模式的提出

近年来, 国际上对于包括指纹在内的法庭证据的科学性要求不断提高, 如美国的Daubert标准[4]、NRC报告[5]、PCAST报告[6]、NIST报告[7], 英国的法庭科学从业人员业务及行为规范[8], 以及欧洲法庭科学联盟的证据评价报告指南[9], 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广泛开展技术方法的基础性研究, 加强法庭证据检验的科学性, 提高其准确性、可靠性、客观性、透明性和可重复性。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在其2009年发布的关于“ 加强美国法庭科学之路” 报告中, 对现在指纹鉴定的特征形态比对方法进行了批评, 指出:目前的指纹鉴定是基于形态观察的专家解释[5]7, “ ACE-V” 方法提供的皮肤脊纹分析框架太过宽泛, 不够具体, 无法保证其准确性、重复性和透明性, 以及不同检验人员鉴定结果的一致性, 不能作为已验证方法来使用[5]164。同时建议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 解决法庭科学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问题, 建立法庭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量化方法、不确定性衡量标准, 以及加强法庭分析的自动化技术等[5]212

2016年, 奥巴马的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resident’ 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AST)在关于“ 确保法庭特征比较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报告中再次强调:对于以指纹、DNA等为代表的“ 特征比较方法” , 需要明确法庭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科学标准, 需要对具体的法庭分析方法进行评估, 以明确它们是否已经“ 被科学地验证为有效可靠” [6]1。同时建议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牵头, 联邦调查局配合, 共同将目前偏主观的潜指印等特征比较方法转化为客观方法[6]28, 并进行比较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科学评价[6]121。而NIST在“ 指纹检验中的主观因素” 报告中指出, 从分析比较到评价确认, 目前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 而不是基于正规的决策阈值或统计模型, 而解释和判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主观倾向[7]。除了特征比较方法存在问题以外, “ 认定、否定、无结论” 的分类结论框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 认定和否定结论属于百分之百的确定。在实际案件现场提取的潜指印中, 真正特别清晰的高质量指印并不多, 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残缺、模糊、重叠和变形, 特征反映、特征数量和特征质量都很难达到清晰、明确、充分, 这种情况下, 给出绝对结论(种类特征反映明确而给出否定结论的除外)不仅夸大了证据的价值, 同时也增加了错误风险[10]。其次, “ 无结论” 的鉴定意见虽然表明了不确定性, 但是并没有表明不确定的程度, 也没有对证据价值进行合理评估。事实上, 特征符合点数量不足或特征质量较低的指印并非任何价值都没有, 而“ 无结论” 否定了事实上可能有用的信息, 使其完全没有发挥证据作用[11, 12]。而司法实践中, 为了降低错误认定的风险, 相当一部分指印的鉴定结果都是无结论, 使其丧失了应有的证据价值。因此, 正确逻辑框架和合适的评价方法非常重要。

2 基于似然比框架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 国际上提出了基于概率方法的法庭证据评价新模式[13]。该框架基于相关数据、定量测量和统计模型, 量化评估同源假设和不同源假设条件下获得证据的概率之比— — 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 LR)。作为DNA证据评价的标准模式, LR框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被认为是目前为止逻辑上最正确的法庭证据评价框架[14]。现在, 该模式已经被推广应用到法庭证据的其他分支, 如指印、足印、工具、语音、笔迹、玻璃、油漆、纤维等。作为一种逻辑框架, LR体系适用于所有需要通过特征比较推断检材与样本同源性的法庭证据检验。2015年9月, 欧洲法庭科学联盟(The European Network of Forensic Science Institutes, ENFSI)还发布了基于LR框架的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9], 倡导其所属法庭科学实验室, 对全部科学证据的检验统一采用似然比评价模式。LR代表两种竞争假设条件下获得证据的相对概率, 其通用表达式如式(1)所示:

$LR=\frac{P(E|H_{1})}{P(E|H_{2})}$(1)

其中, P代表概率(Probability), E代表证据(Evidence), 即检材与样本的特征比较, H1代表同源假设(假设检材与样本同源), H2代表不同源假设(假设检材与样本不同源), “ |” 代表条件。LR就是同源假设条件下获得证据的概率与不同源假设条件下获得该证据的概率之比, 以此作为证据价值的量化表达— — 支持同源假设或不同源假设的程度。LR值大于1, 证据支持同源假设; LR值小于1, 证据支持不同源假设。LR值距离1越近, 证据的价值越小; 反之, 越大。LR等于1, 表明支持两种假设的程度相等, 因此无价值。LR的分子代表检材与样本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分母代表检材特征在相关人群中的典型性(或特殊性)。LR框架在指纹检验领域的应用相对较晚, 但是近十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研究进展。荷兰法庭科学研究所(Netherlands Forensic Institute, NFI)早在2012年就已经将LR框架方法应用于指纹证据的检验评估[15]。2015年, ENFSI专门发布了基于LR框架的指纹检验最佳实践手册[16], 对该框架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2018年, 美国科学委员会组织(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rea Committees, OSAC)下的摩擦脊纹分委会在最新发布的“ 摩擦脊纹检验结论标准” 草案中, 也明确提出使用似然比框架体系。尽管后者比较简单、笼统, 甚至有一定逻辑瑕疵, 但是它突破了传统的“ 认定、否定、无结论” 分类结论模式。我国的指纹检验目前采用的仍是传统模式。

3 基于LR方法的指纹证据量化评价
3.1 假设的提出

LR是针对特定假设条件下, 对特定证据价值的评估和特定问题的回答。司法实践中, 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假设。对于指纹检验来说, 现场指印或者来源于嫌疑人, 或者来源于其他人。因此, 一般案件中的典型假设是:1)H1: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同源(来源于嫌疑人); 2)H2: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不同源(来源于相关人群中的其他人)。

这两种竞争假设是互斥的, 同源假设指向的是嫌疑人, 不同源假设指向的是相关人群中嫌疑人以外的其他人, 相关人群是指检材指印可能来源的特定相关人群。证据价值LR就是:同源假设条件下获得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比较特征的概率与不同源假设条件下获得二者比较特征的概率之比。LR值需要通过量化特征、相关(人群指引特征)数据和统计模型计算得出, 而不同的特征量化方法和特征比较方法决定了不同的统计模型。

3.2 指印特征的量化提取

一直以来, 指纹鉴定都是依据指印乳突纹线的形态特征的分布比对。这些特征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属于种类特征, 如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等纹型特征; 第二级别属于细节特征, 如分歧、结合、起点、终点、小沟、小眼、小棒等; 第三级别特征更为微观, 如细点线和汗孔等。这些特征(特别是细节特征)的分布、位置、距离、方向等构成特征量化和统计建模的核心和基础。

指印特征的量化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工标注特征的量化方法, 另一种是基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AFIS)的得分量化方法。AFIS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 但是目前主要用于案件调查阶段。将检材指印输入AFIS系统, 与数据库中的指印逐一进行比较, 系统根据相似性得分进行排序, 对潜在嫌疑人进行检索、筛查。而在检验鉴定阶段, 目前还主要依靠专家对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的一对一比较。由于AFIS的特征提取和比较识别都是高度集成的, 因此可以将其看做是个“ 黑匣子” 。对于人工专家标注(或人工监督下自动标注)的细节特征, Neumann等提出了基于一组细节特征构成的特定多边形特征矢量提取方法[15]。如图1所示, 将指印的各个特征点的顶点顺时针相连构成一个多边形, 通过笛卡尔坐标(Cartesian Coordinate)算术平均值方法确定多边形的中心, 每两个相邻的特征点与中心构成一个三角形, 进而形成一组连续三角形。最后, 构成了一组包括半径(δ )、边长(σ )、角度(θ )、面积(α )等参数在内的特征矢量。特征的类型则单独用一组数字表示, 如终点为1、分歧为2、不明类型为3等。经研究测试, 该方法提取的特征结构稳定, 具有较好的抗旋转、抗变形特性[17, 18, 19]。此外, 他们的研究还表明, 虽然较少的细节特征也可以具有很高的证据价值, 但是使用的细节特征越多, LR值越大, 证据价值越高。

图1 指印细节特征的量化结构图示Fig.1 Quantitative structural minutial characteristics of fingerprint

3.3 指印证据的LR计算模型

指印证据的LR模型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特征矢量的模型, 一种是基于相似性得分的模型。基于特征矢量的LR模型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两个概率密度函数或模型, 一个是利用样本特征数据构建的样本特征分布模型, 另一个是利用相关背景人群特征数据构建的相关人群特征分布模型, 检材特征值对应的样本特征模型的概率与其对应的相关人群特征模型的概率之比, 即为LR值。基于特征矢量的LR计算模型的基本表达式, 见公式(2):

$LR=\frac{P(E|H_{1})}{P(E|H_{2})}=\frac{P(x|\Omega_{y})}{P(x|\Omega _{I})}$(2)

其中, P代表概率密度函数, x代表检材指印特征, y代表样本指印特征, Ω y代表样本指印特征数据, I代表相关人群指印, Ω I代表相关人群指印特征数据。基于相似性得分的LR模型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概率密度函数或模型, 将检材与样本的测量特征作为输入, 将比较的得分作为输出, 然后再将得分转换为LR值。将得分转换为LR值的过程也称校准, 需要用相关人群数据库中大量的、已知同源和不同源样本的特征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基于得分的LR模型表达式, 见公式(3):

$LR=\frac{P(E|H_{1})}{P(E|H_{2})}=\frac{P(s(x, y)|H_{I}, I)}{P(s(x, y)|H_{2}, I)}$(3)

其中, x代表检材指印, y代表样本指印, s(x, y)代表相似性得分(来源于检材指印与10个样本指印的最大AFIS得分), P(s(x, y))代表相似性得分的概率密度函数, 代表相关人群指印的背景信息。相对基于特征矢量的LR模型而言, 基于得分的LR模型的最大优势就是将复杂的指印特征比较简化为单一的得分, AFIS的自动识别算法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因此目前基于得分的模型也被称为基于AFIS得分的LR模型[20]。国际司法实践中, 目前对于LR方法的指纹证据评价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 通过主观概率分配来评估; 另一种是基于概率统计模型, 利用软件系统来计算。前一种虽然也是采用LR框架, 但是由于主观分配概率缺乏透明性和量化依据, 不同检验人员的赋值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很难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当然, 这是LR模型系统还不完善情况下的折中选择。

4 结语

LR方法证据评价的核心要素就是相关数据、定量测量和统计模型。它的最大优势在于程序方法客观透明, 系统性能可以验证测试, 检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基于LR方法的指纹检验符合法庭证据评价的国际逻辑框架, 符合法庭证据检验的科学性标准及要求。虽然大量研究已经表明了LR模型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及其法庭应用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但是司法实践中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 法庭和指纹检验从业人员对于新框架和新模式的接受和认可还需要一定过程; 另一方面, LR模型系统在技术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LR方法的指纹证据评价需要大规模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系统验证, 人工专家的比较评判在这些方面受到很大局限, 而指纹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级大型指纹数据库的建设为LR方法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优势和技术保障。目前, LR模型系统主要依赖AFIS的相似性得分, 而理想的LR模型系统应该同时考虑相似性和典型性。因此, 未来的AFIS技术还应该考虑典型性得分算法, 开发专门用于指纹证据评价的LR模型系统。当然, 人工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仍是必需的, 其作用将主要体现在选择合适的模型、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方面。

参考文献
[1] 罗亚平, 柳佳. 指纹证据地位在美国面临的挑战——多伯特审听[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03(3): 123-124.
(LUO Yaping, LIU Jia. Challenges of fingerprint evidence statu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2003, 103(3): 123-124. ) [本文引用:1]
[2] LANGENBURG G. A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ACE-V process: a pilot study to measure the accuracy, precision, reproducibility, repeatability, and biasability of conclusions resulting from the ACE-V process[J]. Journal of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2009, 59(2): 219-257. [本文引用:1]
[3] 刘世权, 罗亚平, 蔡伟思, . 指纹鉴定能力测试的鉴定结果准确性问题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83(1): 20-24.
(LIU Shiquan, LUO Yaping, CAI Weisi, et al. Research on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bility test[J]. Journal of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83(1): 20-24. ) [本文引用:1]
[4] Daubert v. 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 Inc. 113 S. Ct. 2786, 1993. [本文引用:1]
[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trengthening forensic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ath forward[M].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9. [本文引用:1]
[6]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nsic science in criminal courts: ensuring scientific validity of feature-comparison methods[EB/OL]. [2019-07-16].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administration/eop/ostp/pcast/docsreports/. [本文引用:3]
[7] TAYLOR M K, KAYE D H, BUSEY T, et al. The report of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on human factors in latent print analysis - latent print examination and human factors: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hrough a systems approach[R/OL]. [2019-07-16]. http://www.nist.gov/manuscript-publication-search.cfm?pub_id=910745. [本文引用:2]
[8] Forensic Science Regulator. Codes of practice and conduct for forensic science provid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Version 2. 0)[EB/OL]. [2019-07-16].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forensic-science-providers-validation. [本文引用:1]
[9] ENFSI. ENFSI guideline for evaluative reporting in forensic science (approved version 3. 0)[S/OL]. [2019-07-16]. http://enfsi.eu/wp-content/uploads/2016/09/m1_guideline.pdf. [本文引用:2]
[10] 张翠玲, 谭铁君. 基于贝叶斯统计推理的法庭证据评价[J]. 刑事技术, 2018, 43(4): 11-17.
(ZHAGN Cuiling, TAN Tiejun. Evaluation of forensic evidence based on Bayesian statistical reasoning[J].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43(4): 11-17. ) [本文引用:1]
[11] LENNARD 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how far have we come?[J]. Austral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13, 45(4): 356-367. [本文引用:1]
[12] LEEGWATER A J, MEUWLY D, SJERPS M, et al. Performance study of a score-based likelihood ratio system for forensic fingermark comparison[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17, 62(3): 626-640. [本文引用:1]
[13] SAKS M J, KOEHLER J J. The coming paradigm shift in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science[J]. Science, 2005, 309(5736): 892-895. [本文引用:1]
[14] EVETT I W, AITKEN C G G, BERGER C E H, et al. Expressing evaluative opinions: a position statement[J]. Science & Justice, 2011, 51(1): 1-2. [本文引用:1]
[15] NEUMANN C, EVETT I W, SKERRETT J. Quantifying the weight of evidence from a forensic fingerprint comparison: a new paradigm[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2012, 175(2): 371-415. [本文引用:2]
[16] ENFSI. Best practice manual for fingerprint examination[EB/OL]. [2019-07-16]. http://enfsi.eu/wp-content/uploads/2016/09/6._fingerprint_examination_0.pdf. [本文引用:1]
[17] NEUMANN C, CHAMPOD C, PUCH-SOLIS R, et al. Computation of likelihood ratios i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for configurations of three minutiae[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06, 51(6): 1255-1266. [本文引用:1]
[18] NEUMANN C, CHAMPOD C, PUCH-SOLIS R, et al. Computation of likelihood ratios i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for configurations of any number of minutiae[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07, 52(1): 54-64. [本文引用:1]
[19] NEUMANN C, EVETT I W, SKERRETT J E, et al.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vidential weight for a fingerprint comparison I. Generalisation to the comparison of a mark with set of ten prints from a suspect[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11, 207(1-3): 101-105. [本文引用:1]
[20] ABRAHAM J, CHAMPOD C, LENNARD C, et al. Modern statistical models for forensic fingerprint examinations: a critical review[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13, 232(1-3): 131-15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