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遗传学群体遗传数据研究与发表规范
陈松, 赵禾苗, 凃政, 周红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 100038

第一作者简介:陈松,男,安徽宿州人,学士,主任法医师,研究方向为法医遗传学。E-mail: chensong@cifs.gov.cn

摘要

群体遗传数据是法医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中国人群的遗传多态性资料,评估遗传标记的个体识别能力、系统效能、法庭证据价值等起到重要作用。群体遗传数据的研究和发表要遵循国际通行做法。本文综述人类群体遗传数据研究的规范;介绍国际知名期刊对群体遗传数据报道的基本要求和法医学领域顶级期刊对群体遗传数据的质量审核,以及伦理审查相关法规指南。探讨了国内期刊发表线粒体DNA、Y-染色体遗传标记、常染色体-STR等群体遗传数据论文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群体遗传数据; 遗传多态性; 遗传标记类型; 质量控制; 伦理审查
中图分类号:DF7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20)06-0610-06
Review on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of Forensic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CHEN Song, ZHAO Hemiao, TU Zheng, ZHOU Hong
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are important for forensic genetics, playing crucial role in enriching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data of Chinese population, therefore valuable for evaluating the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ability, system efficiency and forensic evidence power of relevant genetic markers.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of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should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norms. This paper reviews a series of recommended guidelines releas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and introduces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famous forensic journals on publication of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including quality control and ethical approval. Quality control tools were put in place about their emphasi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arration of databasing efforts. Universally adopted principles are summarized with the precondition of conducting ethical approval on human genetic resources. Some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for the publications of mitochondrial DNA, Y-chromosome, autosomal STR and other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in China.

Key words: forensic genetics;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genetic polymorphism; types of genetic markers; quality control; ethical review

法医遗传学群体遗传数据(population genetic data)研究对遗传标记的个体识别能力、系统效能、法庭证据价值等方面的评估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商业试剂盒的不断出现, STR复合扩增技术日趋成熟, 成为法医遗传学鉴定的主要手段。国内外的法庭科学实验室对此都非常重视, 对各国人群群体数据开展研究, 并在学术期刊上广泛报道。

国际法医遗传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ISFG)DNA委员会从遗传标记检测方法、统一命名规则、质量控制、数据要求及核查、统计分析软件验证等方面对相关群体遗传数据研究发布不同的推荐指南[1, 2, 3, 4, 5]; 国际知名涉及法医遗传领域的期刊, 如《法庭科学杂志》(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JFS[6]、《国际法庭科学》(Forensic Sciences International, FSI[7]、《国际法庭科学:遗传学》(Forensic Sciences International:Genetics, FSI: Gene-tics[8, 9, 10, 11]《国际法医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Int J Legal Med[12, 13]等从论文研究最低要求、审查要素、发表栏目等方面对群体数据发表进行了规范。国内期刊也对我国人群的各种类型遗传标记群体数据进行了大量报道[14, 15, 16, 17], 但鲜有期刊对此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本文对国际上有关群体遗传数据研究和发表要求进行整理和归纳, 以期对我国学者研究有关群体遗传数据能有所帮助, 对国内期刊发表群体遗传数据论文有所借鉴。

1 群体遗传数据的研究内容

群体遗传数据(population genetic data)是法医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的统计学评价非常重要。该领域属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生物群体, 但本文将主要探讨人类群体。

1.1 研究范围

法医遗传学群体遗传数据研究主要是研究群体中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 统计调查其等位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分布及遗传突变情况, 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遗传标记的法医学应用参数, 并探讨与之相关的法医学应用问题。

DNA遗传标记有长度多态性和序列多态性, 分析方法包括片段大小电泳分离、分子杂交、测序分析等。当然, 分析两种多态性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既可以用测序的方法分析长度多态性(如高通量测序法等), 也可以利用片段长度的差异分析序列多态性(如单碱基延伸法等)。

1.2 遗传标记类型

目前, 法医遗传学上最常见、应用最多的遗传标记是STR, 包括常染色体-STR(Au-STR)、Y-STR、X-STR, 公开报道的群体数据也最多; 其它常见遗传标记类型有SNP(单核苷酸多态性)、 InDel(插入缺失多态性)、mtDNA(线粒体DNA)等。在每类遗传标记中有不同的基因座、位点、单倍型等。此外, 作为新型遗传标记,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DNAm)已被用于体液来源确证、年龄推断等研究; DIP-STR(与STR连锁的缺失/插入多态性)已用于混合DNA分离的研究。

由于Y染色体和mtDNA以单倍体方式遗传, 因此对其遗传标记研究、结果解释及应用均不同于Au-STR。ISFG对此发布了相应的技术指南, 并推荐了其单倍型频率计算方法[1, 5]。为了保证发表论文的单倍型不出现错误, 提高检验结果质量, 国外期刊要求提供的数据要分别上传至YHRD(Y chromosome haplotype reference database, Y染色体单倍型参考数据库)和EMPOP(EDNAP forensic mtDNA popu-
lation database, EDNAP线粒体DNA种群数据库)两个数据库进行审核[9, 12]。近年, 欧洲法庭科学联盟(ENFSI)开发了STRidER 数据库(STR for Identity ENFSI Reference Database, ENFSI身份认定STR数据库), 可以对Au-STR的群体数据进行审核[3]

1.3 统计学计算

群体遗传数据除了调查最基础的等位基因频率外, 还要用统计学方法计算遗传学参数, 评价遗传标记的遗传多态性。常见的群体遗传学参数包括预期纯合度(expected homozygosity, h)、预期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O)、个体识别能力(power of discrimination, PD)、排除概率(power of exclusion, PE)、典型父权指数(typical paternity index , TPI)、随机匹配概率(random match probability , PM)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等。Buckleton等详细描述了上述统计学指标的原理和计算过程[18], 本文不再赘述。

在更复杂的群体数据分析中, 还会涉及到计算特定人群的FST(θ )值, 对群体是否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进行检验, 以评估群体的亚结构、近亲关系、抽样偏倚等因素。如果用人工方法计算这些参数, 既繁琐, 又容易出错。1999年, Promega公司编制了Powerstats软件来统计群体数据[19], 并不断完善, 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 Coble等对涉及法医遗传学生物统计计算软件的验证发布了指导意见[4]

2 基本要求

随着法医DNA技术的广泛应用, 关于群体遗传数据的稿件日益增多, 但该类稿件均包含大量重复信息(通常是检验基因座及方法的描述部分), 对读者缺乏吸引力。国际知名期刊开始规范对群体遗传数据的报道[6, 7, 8, 9, 10, 11, 12, 13], 保证群体数据的高质量。

2.1 要素条件

研究和报道群体遗传数据, 应具备以下要素[8]

1)研究对象:对研究的群体进行描述, 包括群体特征、地理分布、种族、取样方法、选择原因等。

2)伦理要求:知情同意及伦理委员会审查是必须的, 且要在文中注明。一般情况下, 为了保证样本提供者的隐私, 不需要提供完整的STR分型。当伦理审查未限制以匿名方式提供完整的STR分型时, 研究者可以提供给相关学者。

3)质量控制:研究实验室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包括严格按照ISFG推荐方法和QC程序、实验室通过ISO17025实验室认可或相关能力验证、通过数据审核进行核查等。

4)特殊要求:单倍体(Y-STR、mtDNA、男性X-STR、Y-SNP等)要报道完整分型, 可以以电子版的补充材料方式缩短篇幅; 群体调查时要保证统计的所有样本分型完整(Au-STR不用报道), 遇到稀有基因或无效基因, 要予以记录。

2.2 各类遗传标记的最低要求

在发表群体遗传数据结果方面, Carracedo等对不同类型遗传标记或检测方法提出了最少所需的遗传标记数和统计样本数(见表1[11]。这些要求同样也适合于对群体遗传数据的研究。

表1 研究和发表群体遗传数据的最低要求 Table 1 Minimum requirements for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of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理区域(各大洲)基因分布情况, 鼓励不同实验室开展合作, 进行大样本量的群体调查研究。对于小的少数民族或土著群体, 有时样本数量无法达到最低要求, 可以对同一地区的不同群体一起研究, 或一次开展多类型遗传标记的研究, 如mtDNA、Au-STR、Y-STR、X-STR、SNP/ InDel等[13]

高通量测序技术(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 MPS)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Parson等对利用MPS分析法医STR分型提出了指导意见[2]; Carracedo等对利用MPS技术分析群体遗传数据提出了新要求, 除常见的STR、SNP/ InDel等外, 还包括祖先成分推断(Ancestry Panel)、表型研究(Phenotypic Panel)、mtDNA、RNA等方面的遗传标记[11], 同时要求提供样本全序列及质量控制方法。

上面提到的这些要求只是针对发表群体遗传数据而言, 对于那些不仅包含群体遗传数据, 还有对法医学应用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稿件来说, 就不必受这些框框所限。如果稿件涉及新方法、突变率、重组率、相关案例应用时, 则稿件的法医学应用价值更高[9, 13]

对遗传突变情况的研究也是群体数据研究的重要方面。由于调查遗传突变率需要分析大量家系样本, 且要评价突变率对法医学应用的影响, 相关期刊对此没有提出明确要求。

此外, 在DNAm的研究和发表方面, 由于不同细胞/组织类型间甲基化程度有差异, 使用的DNA提取方法、亚硫酸盐转化和PCR时DNA加入量及转化效率、不同定量方法都会对DNA甲基化程度结果造成影响, Naue等建议要详细加以描述, 并建议规范DNAm命名、统计学评估等[20]

2.3 发表栏目

为了促进各国群体遗传数据的发表, 1999年JFS设立“ 供记录” (For the record)栏目, 以统一格式简要报道群体数据, 并要求作者在互联网上提供详细数据[6]; 2007年JFS停止报道群体遗传数据。2000年FSI设立“ 群体数据公告” (Annoncement of population data)栏目, 规范群体数据报告[7]; 2007年, FSI:Genetics开始独立出版发行, 要求以编辑来信的方式发布群体数据[8]。2012年Int J Legal Med设立“ 群体数据” (Population data)栏目报道群体遗传数据, 要求在文中只进行简要文字描述, 频率数据等以电子版补充材料方式发表[13]。近年来, FSI:Genetics先后刊发多篇关于群体遗传数据发表指南, 对群体遗传数据的研究提出要求, 对mtDNA、Y-染色体多态性、MPS、Au-STR等的报道提出具体指导[9, 10, 11]。这些技术指南已成为群体遗传数据报道的风向标。

由于群体数据和法医学应用参数的稿件多, 此类文章多以电子版方式发表, 既能使研究人员及法医遗传学家报道更多常见基因座的群体数据, 又便于资料下载收藏和研究应用。但是, 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不能发表关于群体遗传数据研究的论著。若发表, 就要建立在新技术、新遗传标记类型基础之上, 并充分分析讨论其法医学应用价值。Int J Legal Med要求至少对三种遗传标记类型(如Au-STR、Y-STR、X-STR等)进行调查和高质量分析, 且研究群体以前未被报道或结果对评价理论有重要影响[13]

3 数据审核

数据审核主要是对研究者提供的群体遗传数据质量进行核查, 避免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目前, 本领域的顶级期刊均已要求作者在群体遗传数据类文章投稿时, 根据数据类型通过不同数据库进行审核。

3.1 审核数据库

2010年起, Int J Legal Med开始要求通过YHRD和EMPOP数据库对Y染色体和mtDNA单倍型数据进行审核[9, 12], 目前逐渐延伸到利用STRidER数据库审核Au-STR数据[11]

3.1.1 YHRD数据库[9, 12]

YHRD数据库(http://yhrd.org)创建于2000年, 服务器设在柏林。其主要目标是:1)生成可靠Y-STR单倍型频率估算值, 用于法医和亲缘关系评估; 2)根据Y-STR、Y-SNP数据对世界人群中男性人口分层情况进行评估; 3)提供Y-STR、Y-SNP的高级分析工具。YHRD中数据均可在研究者间共享。截止目前, YHRD已经存储了307 169个Y-STR单倍型数据和25 672个Y-SNP数据; YHRD还可根据检测时使用的Y-STR试剂盒种类归类不同的单倍型数据, 如当前数据库内共有73 810个使用Yfiler Plus试剂盒检测上报的Y-STR单倍型数据。根据上传的Y-STR数据, YHRD可以进行质量控制、统计学参数计算、祖先信息计算、Y-STR基因座突变率查询、法医学混合样本似然率计算等操作。

YHRD将进行强制性的质量控制检查, 包括录入5个盲测样本、检查排版错误以及命名和分型错误、系统偏差的评估等。若未通过质量控制, 提供者可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正。例如, 由于DYS596基因座的特殊序列结构, 在国内不同试剂盒之间等位基因命名时相差6个重复单位, 造成分型差异。通过YHRD核查能够避免该情况发生。

3.1.2 EMPOP数据库[9, 12]

EMPOP数据库(https://empop.online)是由EDNAP(欧洲DNA工作组)于2006年10月开始维护和运行的线粒体单倍型数据库。EMPOP旨在收集、分析和质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线粒体DNA单倍型。通过注册登录, 即可使用EMPOP的各项功能, 包括浏览单倍型、质量控制、序列审核、统计学分析等。当前EMPOP共存储了49 463个HVS-I和HVS-II单倍型、38 361个控制区(Control Region)的单倍型以及4 289个线粒体DNA全序列。

线粒体序列的主要错误来源于样本混淆、污染、命名差异、异质性等, EMPOP可通过准中值网络(Quasi-median Networks)实现质量控制, 该系统可通过可视化的形式突出显示测序、解释和转录错误的mtDNA数据, 以供数据提交者参考。

3.1.3 STRidER数据库[3, 11]

STRidER数据库(http://strider.online)是ENFSI早期数据库STRbASE的扩展增强版, 可提供STR基因型的频率估算、统计学参数计算等, 并对提交的Au-STR数据进行质量控制。该数据库可接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Au-STR数据, 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伦理学审查、投稿要求审查(如FSI:Genetics要求的最低500个样本和最低15个STR基因座等)等, 通过质量控制的数据将进入STRidER数据库保存。研究者还可以通过STRidER数据库查询特定人群的STR等位基因频率, 但根据个人隐私的要求, 用户不能查看基因型数据。未来, 随着MPS的深入研究, STRidER数据库计划从仅有长度多态性扩展到包含序列多态性, 以提供更多的遗传信息。STRidER能检测多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基因分型数与个体数的匹配、基因型完整性、统计学计算、等位基因丢失情况、稀有等位基因和三等位基因比例等。

3.2 程序步骤

在群体数据文章投稿时, 要根据群体数据类型选择对应数据库免费进行质量控制审核。上述三个数据库均可在线提交数据:首先需要根据数据库提供的模板录入遗传数据, 将数据存储为xls或txt格式; 正式提交数据时, 还需准确填写人群信息、样本类型、采集方式等基础信息; 数据库会计算相关的统计学参数, 并进行质量控制检验; 通过审核后, 数据库将向提交者返回提交编号和部分统计学信息(如基因频率), 供研究者在期刊投稿时使用。由于所有提供的数据将公开发表, 不存在数据保密情况。通过数据库审核的数据将被录入数据库, 所有研究者均可查阅。

4 伦理审查

目前, 关于人类遗传资源伦理审查的相关国际指南文件较多, 国内相关法规指南较少。世界医学会制订并不断更新的《赫尔辛基宣言》(2013)在前言中就指出, 作为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伦理原则, 包括利用可鉴定身份的人体材料和数据所进行的研究; 国际医学科学理事会发布的《涉及人的健康相关研究国际伦理指南》(2016)、国际生物和环境样本库协会的《生物样本库最佳实践》(2018)都包含生物样本的伦理审查相关内容 [21]。近年来国内对伦理审查越来越重视, 相继出台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简称《审查办法》)及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简称《管理条例》)等。

4.1 人类遗传资源

《管理条例》明确了人类遗传资源的范围, 分为材料和信息两个方面。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 人类遗传资源信息是指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数据等信息资料。采集、保藏和利用人类遗传资源, 应当符合伦理原则, 并进行伦理审查; 应当符合知情同意原则, 并尊重提供者隐私权。

4.2 伦理审查原则

根据《审查办法》, 伦理委员会负责项目研究的伦理审查工作。伦理审查原则主要有知情同意原则、控制风险原则、免费和补偿原则、保护隐私原则等; 伦理委员会主要审查研究者的资质和能力、研究方案的科学性、知情同意书是否完整、提供者个人信息的保密性、是否存在风险及利益冲突等。目前, 在人类遗传资源伦理审查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

4.2.1 知情同意原则

采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应当事先告知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采集目的、采集用途、对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及其享有的自愿参与和随时无条件退出的权利。告知的相关信息要全面、完整、真实、准确, 不得隐瞒、误导、欺骗。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要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4.2.2 保护隐私原则

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应当高于科学利益。人类遗传资源涉及提供者的隐私, 在研究和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保护提供者身体健康和遗传关系人隐私权原则。如实将个人信息的储存、使用及保密措施告知提供者, 未经授权不得将提供者个人信息向第三方透露。

4.3 涉及伦理审查的稿件

学术期刊要把伦理审查列入专家评审的审查要素。稿件应在正文中描述以下内容[22]:一是该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 二是该研究严格遵照审查方案执行; 三是提供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学术期刊将对已发表的涉嫌弄虚作假及违反伦理要求的论文予以撤稿。

5 启示

面对大量群体遗传数据的研究成果, 国内期刊在报道各类遗传标记的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以《刑事技术》为例简要介绍。该刊1998年首次发表《云南白族人群D1S80位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23]以来, 至今二十余年间累计发表涉及群体遗传数据的论文92篇, 占所有法医遗传学发文的18.5 %(92/497)。群体数据的检测方法有银染法、毛细管电泳荧光法、分子杂交、Sanger测序、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24]等, 涉及Amp-FLP、Au-STR、Y-STR、X-STR、SNP、InDel、mtDNA、DIP-STR[25]等所有遗传标记类型。自2020年起, 《刑事技术》对于单倍型遗传标记数据的录用, 要求提供完整的单倍型数据, 并以电子版形式在补充材料中发表[26], 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目前, 国内期刊对发表群体遗传数据方面没有统一具体的要求, 主要依赖于专家同行评审对稿件进行审核。通常情况下, 评审专家根据国际通行做法, 结合自身经验提出评审意见。由于专家的认识不同, 有时会造成不同的评审结论。鉴于国内学术期刊收到涉及群体数据的稿件均较多, 参考国际著名期刊的要求和建议, 应严格开展伦理审查, 遵循研究和发表群体遗传数据的基本要求, 优先录用以下几类稿件:一是应用DNA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检验的遗传标记, 对其法医学应用进行探讨; 二是使用传统DNA分型技术检验新遗传标记, 首次报道群体遗传数据, 并评价其应用价值; 三是特殊人群的多态性调查, 多指少数民族群体, 一次研究三个群体以上或对同一群体研究三类遗传标记以上, 文中要说明选择研究群体的特征、与相近报道群体差别、选择缘由、群体数据比较等。在群体遗传数据的质量审核方面, 逐步与国际接轨, 尝试应用国外著名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审核; 在发文形式方面, 可以探讨电子出版形式, 在期刊网站上予以报道。

群体遗传数据研究对丰富中国人群的遗传多态性资料、评价法医学应用有其特定学术价值。国内学术期刊需进一步规范群体遗传数据的发表, 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PARSON W, GUSMAO L, HARES D R, et al. DNA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revised and extended guidelines for mitochondrial DNA typing[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4, 13: 134-142. [本文引用:2]
[2] PARSON W, BALLARD D, BUDOWLE B, et al.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 of forensic STRs: considerations of the DNA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ISFG) on minimal nomenclature requirement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6, 22: 54-63 . [本文引用:2]
[3] BODNER M, BASTISCH L, BUTLER J M, et al.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NA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ISFG) on quality control of autosomal Short Tand em Repeat allele frequency databasing (STRidER)[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6, 24: 97-102. [本文引用:3]
[4] COBLE M D, BUCKLETON J, BUTLER J M, et al. DNA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validation of software programs performing biostatistical calculations for forensic genetics application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6, 25: 191-197. [本文引用:2]
[5] ROEWER L, ANDCRSCN M, BALLANTYNE J, et al. DNA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ISFG): recommendation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Y-STR results in forensic analysi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https://doi.org/10.1016/j.fsigen.2020.102308. [本文引用:2]
[6] GAENSSLEN R E. Journal policy on the publication of DNA population genetic data[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1999, 44(6): 1336-1339. [本文引用:3]
[7] LINCOLN P, CARRACEDO A. Publication of population data of human polymorphism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00, 110(1): 3-5. [本文引用:3]
[8] CARRACEDO A. Publication of population data for forensic purpose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0, 4(3): 145-147. [本文引用:4]
[9] CARRACEDO A, BUTLER J M, GUSMÃO L, et al. New guideline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genetic population data[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3, 7(2): 217-220. [本文引用:8]
[10] CARRACEDO A, BUTLER J M, GUSMAO L, et al. Update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genetic population data[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4, 10: A1-A2. [本文引用:3]
[11] GUSMAO L. Revised guideline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genetic population data[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7, 30: 160-163. [本文引用:7]
[12] PARSON W, ROEWER L. Publication of population data of linearly inherited DNA mark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010, 124(5): 505-509. [本文引用:6]
[13] POETSCH M, BAJANOWSKI T, PFEIFFER H. The publication of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 guideli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012, 126(4): 489-490. [本文引用:6]
[14] 刘雅诚, 霍振义, 唐晖, . 北京汉族群体9个STR位点的频率分布及法医学应用[J]. 中国法医学杂志, 1998(4): 3-5.
(LIU Yacheng, HUO Zhenyi, TANG Hui, et al. Study of allelic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9 STR loci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rensic medicine practice in the Han population in Beijing[J]. Chinese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1998(4): 3-5. ) [本文引用:1]
[15] 顾明波, 柳杰, 杜庆新, . 中国汉族人群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多态性研究[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1(1): 6-9.
(GU Mingbo, LIU Jie, DU Qingxin, et al. Polymorphism study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group[J]. Chinese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2001(1): 6-9. ) [本文引用:1]
[16] 郝宏蕾, 吴微微, 任文彦, . 浙江汉族人群19个X-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统计分析[J]. 刑事技术, 2018, 43(6): 449-453.
(HAO Honglei, WU Weiwei, REN Wenyan, 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19 X-STR loci in Zhejiang Han population[J].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43(6): 449-453. ) [本文引用:1]
[17] 冯震, 金炜, 张建, . 长春地区汉族人群24个Y-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J]. 刑事技术, 2019, 44(4): 355-358.
(FENG Zhen, JIN Wei, ZHANG Jian, et al.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24 Y-STR loci of Han population in Changchun area.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4(4): 355-358. ) [本文引用:1]
[18] BUCKLETON J, TRIGGS C M, WALSH S J. Forensic DNA evidence interpretation[M]. CRC Press, 2005: 197-216. [本文引用:1]
[19] TEREBA A. Tools for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stistics[J]. Profile in DNA, 1999, 2(3): 14-16. [本文引用:1]
[20] NAUE J, LEE H Y. Considerations for the need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result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2018, 37: e12-e14. [本文引用:1]
[21] 吴翠云, 伍蓉, 曹国英, . 基于法规指南探讨生物样本库建库伦理审查要素[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 33(5): 570-574.
(WU Cuiyun, WU Rong, CAO Guoying, et al. Study on ethical review elements of biobank construction based on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J]. Chinese Medical Ethics, 2020, 33(5): 570-574. ) [本文引用:1]
[22] D’AMATO M E, BODNER M, BUTLER J M. Ethical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on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https://doi.org/10.1016/j.fsigen.2020.102299. [本文引用:1]
[23] 李建京, 程宝文, 邹浪萍, . 云南白族人群DlS80位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J]. 刑事技术, 1998(1): 4-6.
(LI Jianjing, CHENG Baowen, ZOU Langping, et al. Study on the Amp-FLP of D1S80 loci among Bai-ethnic population in in Yunnan province[J].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1): 4-6. ) [本文引用:1]
[24] 杨凯润, 郭立亮, 吴浩, . 24个Y-STR基因座在云南苗族人群中的序列多态性[J]. 刑事技术, 2020, 45(2): 148-154.
(YANG Kairun, GUO Liliang, WU Hao, et al. Sequence polymorphism of 24 Y-STR loci among Miao-ethnic population in Yunnan province[J].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45(2): 148-154. ) [本文引用:1]
[25] 金鑫, 许思娴, 夏明英, . 在中国东北汉族人群中验证复合DIP-STR遗传标记[J]. 刑事技术, 2019, 44(3): 207-212.
(JIN Xin, XU Sixian, XIA Mingying, et al. Verification of composite DIP-STR genetic markers in northeast China’s Han population[J].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4(3): 207-212. ) [本文引用:1]
[26] 林汉光, 唐佩芝, 叶乾素, . 广西汉族群体36个Y-STR基因座多态性分析[J]. 刑事技术, 2020, 45(4): 419-421.
(LIN Hanguang, TANG Peizhi, YE Qiansu, et al.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36 Y-STR loci among Han-ethnic population in Guangxi area[J].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45(6): 419-421.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