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尸体的法医学检验
葛延昌1, 丁金金2, 渠吉路1, 罗喜1
1.嘉兴市公安局,浙江 嘉兴 314000
2.嘉善县公安局,浙江 嘉善 314000

第一作者简介:葛延昌,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副高级任职资格,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学、法医损伤学。E-mail: 45505132@qq.com

摘要

野外尸体现场在法医实践中较多见,其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多数案情简单且尸源不明,有的经历时间较长,加上雨雪风暴等自然气候的变化和昆虫、动物、船只等对尸体、现场的破坏,在个体识别、确定死亡原因、判断案件性质及推断死亡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需根据尸检结果,结合案件调查、现场勘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野外现场的尸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检验方法,本文结合6个实际案例来初步分析此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方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野外尸体; 法医学尸体检验
中图分类号:DF79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20)05-0548-03
Forensic Autopsy on the Field Corpse
GE Yanchang1, DING Jinjin2, QU Jilu1, LUO Xi1
1. Jiax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Jiaxing 314000, Zhejiang, China
2. Jiashan Coun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 Jiashan 314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Field corpse is often found in the forensic case scene. Usually, huge difficulties are always imposed into such cases relating to personal identity recognition, death cause definition, case fact judgement and postmortem interval examination because many influential factors would make things worse: the site-wide and/or form-various corpses, rare case clue and/or cadavers of unknown source, plus the devastation to the scene and corpse that might result from long elapsing time, climate undulation with rain/snow/storm and/or rots through insects/animals/irresistible forces. Therefore, the autopsy observation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ase investigation, field scrutiny and other supportive analysis so as to build up a comprehensive judgement. Certainly, the corpse found in the field hold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at require the pertinent examination methods. With the examples of six practical cases, one preliminary analysis was here put forward into the forensic verification methods of such cases so that references would be provided to the peers.

Key words: forensic pathology; field corpse; forensic autopsy

野外尸体现场是指分布于山林、河流、湖泊、田野等野外地点的现场[1]。此类现场大多具有地点偏僻、不易被发现、尸体易被动物和昆虫破坏、现场遗留痕迹少及死亡性质复杂等特点, 加上所处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易受水流、高温、雨雪天气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各种状态[2]。因此, 做好野外尸体的检验对案(事)件的定性和侦破具有重要意义。至今, 国内文献很少对此类尸体的检验进行较为系统性的阐述, 笔者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案例, 对此类尸体的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1 案例资料

案例1:某年4月5日, 在京杭运河某段河道内发现一具高度腐败的裸体男尸, 两侧上肢上举变形, 上胸部、双上臂及颈项部有绳索缠绕, 且捆绑较紧。该绳索直径为1.5 cm, 长9 m, 局部被螺旋桨打断。右髂部、左上臂下段外侧、右上臂及左大腿中段前侧、左小腿中段前侧、左踝外侧、右大腿中段外侧、右大腿下段后侧分别检见裂创, 大部分深达肌层, 最大9 cm× 4.5 cm; 颈部皮肤及肌肉组织颜色偏深, 两侧锁骨斜行骨折, 右侧第5、6、7、8肋骨外向型骨折, 右髂骨骨折移位, 右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右腓骨中段线性骨折, 上述损伤生活反应均不明显。经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 死者绳索原始位置在胸腹部, 经螺旋桨切割和扭转作用后上提拉紧, 全身多处裂创和骨折, 为巨大暴力作用形成。后经调查及视频证实, 死者凌晨自己捆绑(固定背包)后下水游泳, 突发溺水死亡。

案例2:某年5月12日, 在郊区某国道旁小水沟内发现一具无名男尸, 已高度腐败, 呈仰卧位, 衣着完整, 无明显挫擦痕迹, 随身物品有钱包、手机、香烟、打火机等, 离尸体30 cm处的路边有一广告牌, 高度为15 m, 其上有攀爬工具及痕迹。尸检发现:背部、臀部有片状皮下出血, 体表表皮剥脱不明显, 两侧肋骨多发性骨折, 两肺多发性破裂, 纵隔血肿, 肝脏破裂。结论为高坠致内脏多发性破裂而死亡, 而非交通事故, 性质为意外。

案例3:某年10月13日, 在某郊区两幢别墅间的围墙下发现一具无名男尸, 疑是高坠。现场勘查发现:尸体上方有密集的电线网, 周围有一堆砖瓦而无一破碎, 尸体呈坐位, 背靠砖瓦, 双下肢并拢, 两只拖鞋位于尸体右侧地面。死者衣着整齐, 额部有大片状的皮下出血, 颅骨未见骨折, 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胸背部有一处长条状的皮肤挫伤带, 腰背部有一处皮下出血, 其下肌肉出血, 第二腰椎右侧横突骨折, 胸肋骨未见骨折, 胸腹腔内脏器未见损伤。认为系被他人用皮带打、拳击、脚踢等方式致颅脑损伤死亡。破案后获知其是被四名罪犯拳打脚踢致死后抛尸。

案例4:某年3月18日, 在某郊区高速公路匝道下面的绿化地里发现一具无名女尸, 呈俯卧位, 上身衣物较整齐, 左下肢只着外裤, 棉毛裤与短裤都被脱下集中于右下肢大腿中段, 无随身物品。现场及衣物上无明显拖擦痕迹, 衣物上泥土、植物等异物较少, 但现场的泥土、植物很多, 且事发当天下雨, 第一现场在车内或室内的可能性大。死者颈部有明显的掐痕, 死因为掐颈致机械性窒息, 死亡性质为他杀。破案后证实其是在车内遭性侵后被掐死, 运输至此地抛尸。

案例5:某年4月11日上午, 工人在某城郊一涵养生态林内挖掘开沟时, 在水沟内发现一具无名尸体。尸体上身赤裸, 下身穿一米色裙子, 已翻卷褪至膝盖下方, 另有一紫色三角短裤翻卷褪至两侧大腿中上段。全身大部分区域呈尸蜡化改变, 头部、双手及双足等局部已白骨化。通过对体表残留软组织的检验及骨盆、胸骨的人类学检查, 认为该尸体为女性, 25岁左右, 身高164 cm。尸检排除了机械性损伤及常见毒物中毒的可能, 死者左侧舌骨大角外1/3部位检见骨折, 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 由于尸体已高度腐败, 颈部残留皮肤、肌肉等软组织高度腐败、结构不清, 故不排除颈部受压致机械性窒息而死亡。通过DNA检验比对查明死者身份, 破案后上述分析均得以证实。

案例6:某年1月22日, 某山区一小路边的小水沟内发现一具只着棉毛衫裤的无名男尸, 呈仰卧位, 尸斑鲜红色、位于背侧, 指压不褪色, 尸僵强。解剖发现内部脏器及心血皆呈鲜红色, 胃粘膜有多处出血斑。沿路边勘查发现死者的毛衣、外套、外裤等物品。心血中乙醇含量为145 mg/100 mL, 结合当地几天为阴雨天气, 气温为0 ℃左右, 认为系冻死。

2 分析与讨论
2.1 个体识别

法医检验野外尸体首先要寻找尸源, 也就是个体识别。因为野外尸体涉及的案情一般比较简单, 所以查明尸源是此类案件的起始点。寻找尸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最重要的是规范的衣着检查和尸表检验, 如下列常用的方法:1)对死者衣着特征(如工作服)及携带的钱包、照片、证件、项链、戒指、耳环、手机等随身物品进行研究, 可以进行指向性查找或推断。2)尸体的个人特征, 如皮肤色泽、毛发性状、牙齿情况、畸形、瘢痕、纹身、痣疣、纹眉、眼线、美甲、隆胸硅胶等, 女性的处女膜、妊娠及生育情况等。例4通过死者面部的痣、瘢痕及美甲情况, 在失踪人员的初步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且发现了重大嫌疑失踪人而最终确认。3)骨骼特征, 特别是对高度腐败或者白骨化的尸体, 辨认条件差或无辨认条件, 死者的骨骼特征及测量数据可以用来推断性别、年龄、身高等, 如根据耻骨联合面推断年龄, 已成为法医工作者广泛采用的最重要手段[3], 另外可根据肋软骨、胸骨、锁骨等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有的尸体骨骼本身有陈旧性骨折, 亦可以作为排查条件。4)通过指纹、DNA信息库进行比对认定, 例5就是通过DNA检验比对而快速认定。另外, 可使用人脸检测与识别技术快速搜查[4], 特别是对于有辨认条件的较新鲜尸体, 此技术搜索排序并最终认定的效率很高。

2.2 确定是原始现场还是抛尸现场

根据尸体的尸斑、尸僵、姿势及损伤特点, 再结合案情和现场勘查情况综合判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包裹物, 有包裹的尸体一般都是抛尸; 2)尸体的衣着与姿势是否正常, 是否有随身物品; 3)有无二次形成的尸斑, 与现场尸体位置有无矛盾; 4)现场的血迹与尸体衣着上的污泥情况; 5)尸体的损伤现场是否有条件形成。例2中广告牌有形成高坠的条件, 尸体的损伤也具备一次性外轻内重的高坠伤特点, 所以此地即为原始现场。例3中现场根本没有高坠条件, 现场尸体的坐姿及周围物品无破碎亦不符合高坠的特点, 应为多次局部打击所致, 且没有震荡伤, 故认定为伤害致死; 现场较平静, 尸体的两下肢并拢, 背靠砖瓦, 该现场姿势提示抛尸可能性大。例4中死者身上衣物上的附着物与现场环境极不相符, 抛尸可能性大。

2.3 死因与死亡方式

对于许多致死方式、手段较明确的案件定性并不困难, 自杀案件中现场多有遗书(纸质, 或写在旁边石头上, 甚至树干上)。但对于时间较长、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的尸体, 确定死因是一个难点, 有的现场环境变化较大, 甚至已遭到破坏, 又没有其他重要物证进行判断, 案件性质要结合侦查情况、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等综合判断。对于尸体检验,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原始现场的尸体, 如无致命性损伤, 根据现场的情况与气温情况大多是猝死、自杀或意外, 死因多为疾病、溺水(水中尸体)或冻死等; 2)有损伤的尸体, 应该根据损伤的特点、成因机制, 结合现场情况综合判断, 注意尸体上有无昆虫或动物造成的损伤; 3)无工具性损伤一般为交通事故或高坠, 或者船体及螺旋桨损伤, 如例1开始以命案侦查, 最终明确捆绑自己可以形成, 且是溺水死亡, 尸体损伤以螺旋桨损伤为主, 性质才得以明确。当然有明显工具打击的损伤多见于他杀。抛尸现场的尸体多见于凶杀案件, 也有吸毒死亡者被其同伴抛于野外。

2.4 死亡时间推断

对于野外尸体的死亡时间推断, 除考虑尸斑、尸僵、腐败等尸体现象以外[5], 还要根据气候、气温以及现场的地势与植物生长、水温、流速、水质情况和有无包装物、沉尸物等情况综合判断。笔者曾遇到1例碎尸案, 嫌疑人将躯干、上肢及头颅用大塑料袋装好后, 外面用编织袋包裹, 编织袋中放入石块沉尸, 双下肢单独包装, 方式与躯干相同, 由于螺旋桨将躯干部的编织袋拉掉, 在抛尸后15 d上浮被发现, 而双下肢在破案后原位打捞发现, 两者的腐败程度及死亡时间的判断受到较大影响。另外根据双侧尸斑、转移性尸斑及尸斑与现场姿势不符等可以用来推断死亡时间[6]。野外尸体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检验方法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绍葵. 野外尸体现场的保护与勘验[J]. 森警业务, 2003(6): 27-28.
(HUANG Shaokui. Protec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wild corpse scene[J]. Forest Police, 2003(6): 27-28. ) [本文引用:1]
[2] 王正军, 陈敬, 晏祥杰, . 浅议植物痕迹在野外尸体现场中的应用价值[J]. 广东公安科技, 2013, 112(2): 75-78.
(WANG Zhengjun, CHEN Jing, YAN Xiangjie, et al.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lant traces of the wild corpse scene[J]. Public Security Technology of Guangdong, 2013, 112(2): 75-78. ) [本文引用:1]
[3] 张继宗. 法医人类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21.
(ZHANG Jizong. Forensic anthropology [M].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0: 121. ) [本文引用:1]
[4] 张茜. 人脸检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ZHANG Qia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face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technology[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07. ) [本文引用:1]
[5] 罗喜. 运用尸体腐败评分和累积日度法推断死亡时间[J]. 刑事技术, 2020, 45(1): 94-98.
(LUO Xi. 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into decomposed corpses by total body score and accumulated degree days[J]. 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45(1): 94-98. ) [本文引用:1]
[6] 赵子琴. 法医病理学[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6-49.
(ZHAO Ziqin. Forensic pathology[M]. 4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9: 46-4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