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丁杨,男,江西抚州人,硕士,主检法医师,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学、法医现场勘验。E-mail:503073239@qq.com
本文旨在探讨自杀者自缚行为特征,为现场勘查及分析提供依据。笔者收集了2011~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区存在自缚行为的自杀现场14例并收集相关文献14篇,共统计31例存在自缚行为的自杀案件,死因包括溺死、缢死、头套塑料袋窒息、电击、CO中毒、烧死。经分析归纳,发现自缚者束缚特征表现为:自缚行为与死亡原因存在联系;双手的束缚情况能提示束缚行为是否自己形成;复杂自缚体现出细致、低效的特点。因此,自缚自杀勘验要点包括通过实验论证束缚行为单人是否可以完成、按照命案标准详细调查现场及案情等。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 self-binding behavior of suicide for scene investigation. Methods Thirty-one cases were collected of suicide with self-binding behavior occurring from 2011 to 2018 in Pudong New Area of Shanghai, together with fourteen relevant published literatures. All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For the thirty-one suicidal cases with self-binding behaviors, the death causes were involved with drowning, hanging, asphyxiation from covering head with plastic bag, electric shock, charcoal burning and fire. Conclusions The characteristic self-binding behaviors are of associability with the death cause. The conditions of binding hands can indicate whether the binding behavior was done by oneself of the suicide, demonstrating the complex self-binding conduct being meticulous and inefficient. The investigation points of suicidal cases with self-binding should focus on the achievability by experiments of finishing the conduct by just one single person, carefu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cene and every aspects/items of the ca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ed homicidal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自杀者自缚情况虽然少见, 但是一旦发生容易造成家属不解。尤其出现复杂捆绑、束缚的行为时, 容易造成他人捆绑的印象。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案件, 对自缚行为特征进行归纳。
1)收集2011~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区存在自缚行为的自杀现场14例, 所有案件均经过详细现场勘查、尸表检验、毒物化验、案件情况调查, 案件性质及死因均明确; 经过实验模拟, 所有案件的束缚情况均单人可以形成。2)采用万方数据库及知网数据库, 以“ 自杀” “ 绑” “ 缚” 作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搜索; 采用pubmed数据库, 以“ suicide” “ bound” “ forensic” 作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搜索, 并对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搜索, 共得到文献14篇(其中1篇为3例分析、1篇为2例分析, 其余均为单例案例报道)。
通过统计死者情况、死因、束缚方式等, 得出一般性结论。
![]() | 表 1 自缚案例详细情况(按挣脱难度排序) Table 1 Detailed self-binding behaviors from the collected suicidal cases (Placing cases under the order to begin with easy getting-free) |
共31例存在自缚行为的自杀案件, 死因分别为溺死(17例)、缢死(7例)、闷死(头套塑料袋窒息, 4例)、电击(1例)、CO中毒(1例)、烧死(1例)。除2例因为自杀者想被家属快速找到而自缚(例7和例11)外, 其余自缚原因均为防止自救。
2.2 自缚情况
双手被束缚者23例(其中双手捆绑打结者18例, 简单缠绕绳索、未打结者5例), 未被束缚者9例。双手反绑于身后腰部者4例(例23、24、30、31), 除此4例外, 其余所有案例的绳结均打结于身体前侧或两侧。与死者其他部位捆绑情况相比, 双手捆绑均较松散(采用约束带、拉扣等自带固定能力的物品除外)。根据实验模拟结果以及被束缚者的双上肢活动度, 将挣脱难度分为四等级:简单(双上肢基本不被束缚, 共13例)、一般(例如双手腕缠绕绳索并于双手前侧中间打结, 共8例)、困难(共7例)、无法挣脱(共3例)。溺死自缚者捆绑重物常见, 共9例(占溺死者53%), 重物为数量不等的砖(石)块(5~20kg)、水泥柱、摩托车。所有案例的捆绑物品均与死者职业习惯、随身(或住所处)物品相关。
2.2 自缚情况
死亡原因与自缚行为存在一定联系。自缚直接目的是使自杀者持续处于一种危险的环境中直至死亡, 如溺水、缢吊、头套塑料袋(造成缺氧环境)等。因此自缚行为在持续时间长的自杀过程中较易出现, 而诸如高坠等瞬间死亡情况, 则很少出现自缚行为。
判断束缚性质关键在于观察双手的束缚情况。因为被束缚者主要依靠双手进行挣脱, 他人捆绑会着重捆绑被害人双手; 而自缚者主要依靠双手进行捆缚, 受个体局限其双手捆绑程度往往松散。如捆绑重物的自杀溺死者(例16、例19)容易造成他人沉尸的假象, 但实际上死者双上肢活动度尚可, 挣脱难度不大。自杀者在自缚双手时存在以下三点特征:1)其他身体部位捆绑细致、整齐、打结紧密, 双手腕绳索捆绑情况相对松散(图1); 2)由于自缚双手有一定难度, 会以某种方式进行辅助并留下相应特征, 如利用反复扭转绳索的方式将双手缚紧(例6、例27, 图2)、留有较长的绳索末端方便打结(例2、例22、例29, 图3)、双手套入绳索时造成的滑动损伤(例22、例31)、用嘴咬紧绳索造成的黏膜下出血(例26); 3)会以事先做成套环方式或采用有固定能力的约束带方式进行双手的捆缚(图3)。
复杂自缚体现出细致、低效的特点。自缚者欲达到最佳的束缚效果, 但又因个体受限, 只能通过复杂的捆绑方式完成自缚动作, 而且部分捆绑方式奇异(例25、例28)。一方面, 自缚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捆绑(例15、27、28、29死者双下肢均反复缠绕麻绳并打结), 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式(例17麻绳穿过裤腰带空隙)进行捆缚; 另一方面, 自缚成效却一般, 与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不成正比, 如溺死者多见于复杂自缚, 但挣脱难度一般(例16~21)。如果由他人捆绑, 完全可以采取更加高效、快捷的捆缚方式。
自缚的前提是“ 必须自己可以形成” 。在准确记录原始捆缚、打结情况后, 勘验人员要提出合理自缚过程, 并能够实验论证。即使实验者可以形成, 还要考虑死者自身条件、环境是否支持。如例29需考虑在头套塑料袋的情况下, 死者能否完成后续动作; 例27需考虑形成束缚过程的时间, 因为死者是在炭盆燃烧的环境下完成自缚动作, 随时会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此外还需排除意识障碍(醉酒、中毒等)情况, 再慎重下结论。由于自身可以完成的动作, 他人均可完成, 因此除关注自缚行为本身特征外, 还需详细调查勘验现场, 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现场重建。法医及技术员在现场勘验过程中需做到:1)明确死因, 详细记录尸体损伤情况(有无抵抗伤、挣扎造成捆绑处皮肤表皮剥脱等); 2)详细记录死者衣着情况、捆缚及打结情况, 包括绳套的圈数、结扣松紧程度及位置等; 3)详细记录死者原始位置及与周围物品位置关系(如例25两被角在小腿前的绳套内, 符合双脚伸入套环所致, 他人捆绑则较少出现这种情况); 4)详细记录现场痕迹情况, 如攀爬痕迹、出入口痕迹、现场鞋印及指纹; 5)完善相关DNA物证(包括捆绑物、死者十指指甲擦拭物、颈部擦取物等)及毒化检验; 6)找寻捆绑物来源(自缚者使用的捆绑物常与自身职业、生活相关)、了解死者捆绑物体的习惯和特点。各部门相互配合、深入调查。自缚自杀案件相对少见, 仅凭法医分析对案件性质定性存在隐患。应按照命案标准常规排除他杀, 并综合案情、动机、现场、工具、死因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