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碳复写笔迹特征分析
李晓
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西安 710122

作者简介:李晓,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物证技术。E-mail:773616276@qq.com

摘要

无碳复写笔迹是借助无碳复写纸这种特殊的媒介,根据无碳复写的原理,由一次书写动作而在复写联形成的多份笔迹。无碳复写笔迹的形成依赖于化学反应,故形成的笔迹特征有别于正常手写的笔迹。基于此,通过实验探究,以量化的方式阐述无碳复写笔迹同一认定的科学性,并分析无碳复写笔迹所独有的特征,以期为此类笔迹的检验鉴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 无碳复写; 同一认定; 笔迹特征
中图分类号:DF79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9)04-0351-04
Analysis into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LI Xiao
School of Public Security,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122, China
Abstract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refers to the handwriting that has been resulted from one successive writing action to leave on the special medium of carbonless copy paper. According to the involving principle,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depends on the relevant chemical reactions so that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handwriting. Through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is here analyzed on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in quantitative way, wit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 handwriting being analyzed.

Key words: carbonless copying; identity recognition; handwriting characteristics

无碳复写笔迹, 是指根据无碳复写的原理, 借助无碳复写纸这种特殊的媒介, 当书写人在第一联上进行手写时, 在第二联及以后的每一联上所形成的复写笔迹。即一次书写动作形成多份笔迹, 并将无碳复写纸复写联上的复写笔迹简称为“ 无碳复写笔迹” 。依据笔迹特征进行书写人的同一认定已具备完善的理论, 然而由于形成机制的特殊性, 无碳复写笔迹的特征有别于正常手写笔迹(简称“ 正写笔迹” ), 须通过实验探究无碳复写笔迹的特征, 并对其进行同一认定的科学性分析。

1 无碳复写笔迹形成原理

根据显色方式的不同, 无碳复写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偶合型无碳复写纸, 另一种是自载型无碳复写纸(SC纸)。偶合型无碳复写纸包括上页纸(CB纸)和下页纸(CF纸), 两联以上的需要在上页纸和下页纸之间添加一层或者若干层中页纸(CFB纸), 因此, 偶合型无碳复写纸必须配套使用。自载型无碳复写纸, 无需上中下层配套使用, 可自动显色, 多用于打印[1]

CB纸的背面涂有若干层微胶囊, 微胶囊中主要包含染色剂。CF纸是在原纸的正面涂有显色剂层。CFB纸, 又称正反双涂纸, 正面涂层同CF纸, 背面涂层同CB纸。书写人在第一联书写时, 通过书写工具施加一定的压力, 使CB或CFB纸背面的微胶囊破裂, 含有染色剂的液体流出与下联CFB或CF纸正面的显色剂接触, 瞬间发生显色反应, 显现出深色, 形成无碳复写笔迹[2]

SC纸是在原纸的正面同时涂布着含有染色剂和显色剂的微胶囊, 可以不配套使用。

2 无碳复写笔迹特征
2.1 实验设计

司法鉴定中涉及无碳复写笔迹鉴定的多为合同、收据、货款单等文件上的签名笔迹, 笔者以无碳复写签名笔迹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设计。

随机选取30位年龄处于20~50岁之间的书写人(书写习惯用手均为右手), 使用0.5 mm的黑色中性笔分别在A4纸、六种品牌无碳复写纸(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两联无碳复写纸, 韵达快递四联无碳复写纸, 超市出售的deli牌两联无碳复写纸)和拓蓝纸上书写本人签名两个, 并将上述实验样本进行扫描(扫描时的分辨率为600 dpi)。

实验共采集了三种签名笔迹(共计840个), 具体包括:正写签名笔迹420个; 无碳复写签名笔迹360个(第二联); 复写签名笔迹(使用拓蓝纸复写所形成的笔迹)60个。针对这三种笔迹, 进行两两比对, 分析特征, 汇总数据。

2.2 无碳复写签名笔迹特征有别于正写签名笔迹

1)正写笔迹易被油墨晕染, 而与之相对的无碳复写笔迹则无此特征。此特征的产生具有随机性, 没有特定的规律。在书写时, 书写人通常是前三指握笔, 然后以手掌外部边缘和小拇指支撑, 有时中性笔的油墨风干的较慢, 书写人在书写时, 用作支撑的部位就会沾染尚未风干的油墨, 导致正写笔迹被晕染, 却并不会使微胶囊破裂, 对应的无碳复写笔迹依旧清晰可见。示例见图1。

图1 正写笔迹(左)与无碳复写笔迹(右)有无油墨晕染的比对Fig.1 Ink shading into normal handwriting (left) and the unaffected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right)

2)无碳复写笔迹较正写笔迹笔画线条细。除了3个模糊不清的签名无法辨认外, 其余无碳复写笔迹均较正写笔迹笔画线条细, 此特征出现率达99.2%。这是由于无碳复写笔迹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书写人在书写时, 笔尖对纸张施加一定的压力作用, 受压之处微胶囊破裂, 染色剂流出, 在受力之处与显色剂发生化学反应, 显现出笔画线条, 无碳复写笔迹的笔画线条反映的是正写笔迹的“ 笔骨” [3]。示例见图2。

图2 正写笔迹(左)与无碳复写笔迹(右)线条比对Fig.2 Comparison between lines of normal handwriting (left) and those from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right)

3)正写笔迹的个别笔画线条出现断缺时, 相对应的无碳复写笔迹笔画线条完整。书写时, 有些书写工具因某种原因, 会有短暂的断油现象, 导致正写笔迹的个别笔画线条断缺, 但书写人在书写这些断缺的笔画线条时依然施加了压力, 微胶囊仍会破裂, 在第二联上形成的无碳复写笔迹的笔画线条却是完整的。如图3所示。

图3 正写笔迹(左)与无碳复写笔迹(右)线条断缺比对Fig.3 Discontinuous lines in normal handwriting (left) and their presence in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right)

4)正写笔迹笔画可能因重叠交叉而无法辨认, 而与之对应的无碳复写笔迹清晰可辨。书写人在运笔和连笔时, 尤其是在有些书写工具形成的线条较粗的情况下, 很容易将某些笔画重叠交叉在一起, 导致这部分笔迹的笔顺和运笔特征无法辨认; 但是, 无碳复写笔迹是正写笔迹的“ 笔骨” , 它不会受到油墨的影响, 从而能够清楚显现出交叉重叠部位的笔顺及运笔特征。示例见图4。

5)与正写笔迹相比, 无碳复写笔迹的起收笔特征和连笔特征容易丢失。书写人在书写中所施加的力度是随着运笔过程而变化的, 尤其是在起收笔或连笔时会自然地减小力度, 当力度小到某种程度时, 就不足以使微胶囊破裂, 那么此处便不会形成无碳复写笔迹, 进而导致这些特征丢失。示例见图5。

图4 正写笔迹(左)与无碳复写笔迹(右)笔画重叠交叉比对Fig.4 Line overlapping/crossing in normal handwriting (left) and the real representation in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right)

图5 正写笔迹与无碳复写笔迹细节特征比对(①起笔特征; ②收笔特征; ③连笔特征)Fig.5 Specific details at start, end or turn during writing course represented in normal handwriting (left) and carbonless copying handwriting (right)

2.3 无碳复写签名笔迹特征有别于复写签名笔迹

拓蓝纸的制作工艺以及复写原理与无碳复写完全不同, 它是利用分子之间的吸附作用将色料涂布在纸张的表面, 在复写时利用书写人的笔力将色料转印在下层纸张上。拓蓝纸上的色料是很容易转移和脱落的, 形成的复写笔迹与无碳复写笔迹特征有很大区别。

1)复写签名笔迹易被污染从而失去鉴定条件。拓蓝纸的复写原理, 使色料很容易转印到与之接触的任何物体上, 这既是拓蓝纸实现复写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弊端[4]。在轻微接触时, 拓蓝纸上的色料微粒部分转印在下层纸张上, 不会影响到复写笔迹, 但当力度稍大时, 在下页纸上就会形成颜色很深的点状或线状的污染, 这些污染如果在纸张的空白部位不会对笔迹产生影响, 但若恰好覆盖或添加在复写笔迹上时, 就会影响原复写笔迹的固有特征, 给检验鉴定增加难度。

2)使用拓蓝纸复写时, 上层纸的背面会留下复写痕迹, 而无碳复写时上层纸的背面没有复写痕迹。依据拓蓝纸色料转移的特点, 任何与拓蓝纸接触的部位都会形成复写痕迹, 而无碳复写纸的上层纸背面只有微胶囊, 没有显色剂, 因此在上页纸的背面不会留下无碳复写痕迹。示例见图6。

图6 传统复写(左)与无碳复写(右)上页纸背部比对Fig.6 Script on the back of front paper written with carbon copying paper (left) and no script there with carbonless copying paper (right)

3)复写笔迹与无碳复写笔迹的特征丢失率不同。在复写效果良好的前提下, 复写笔迹和第二联无碳复写笔迹都能将与之对应的正写笔迹的一般特征保留下来, 大部分细节特征也可保留, 但起收笔、连笔和搭配特征会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为了深入研究复写笔迹与无碳复写笔迹特征丢失率的差异, 笔者分别对30位书写人在相同条件下书写的复写笔迹和第二联无碳复写笔迹进行统计, 分析各自的特征丢失率。根据统计结果可知, 无碳复写笔迹的起收笔特征和搭配特征的丢失率都高于复写笔迹的丢失率; 而复写笔迹的连笔特征丢失率高于无碳复写笔迹。由此可见, 无碳复写笔迹的起收笔、搭配特征易丢失, 而复写笔迹的连笔特征更易丢失。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复写笔迹与无碳复写笔迹特征丢失率比对 Table 1 Handwriting characteristics sustained with carbon/carbonless copying
3 利用无碳复写笔迹进行同一认定的科学性

笔迹能够进行同一认定的科学依据是笔迹特征的反映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特征的总体特殊性[5]。人的书写活动是发展的, 比如人的书写水平可能从低到高发展, 也可能从高到低发展, 一部分新特征的出现会代替旧特征, 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 即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书写习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不同书写人的笔迹可能存在相同的特征, 但每个人笔迹特征的总和一定是具有特殊性的。

无碳复写笔迹是书写人书写动作的记录, 尽管具有不同的形成方式, 但它仍具有与普通笔迹相同的特定性和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笔迹的特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书写人自身的书写习惯, 例如在不同的纸张上书写, 形成的笔迹均能稳定的反映书写人自身的书写习惯。因此, 无碳复写笔迹具备同一认定的两个前提条件, 即笔迹特征的特定性与相对稳定性。但是, 笔迹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和特殊性都要依赖于反映性而存在, 如果不具有反映性, 相对稳定性和特殊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 决定无碳复写笔迹能否进行同一认定的关键在于无碳复写笔迹是否具有反映性。基于此, 笔者对360个正写笔迹和与之对应的360个第二联无碳复写笔迹分别进行统计。其中, 书写水平、字体、字间组合特征以及比例特征以签名为统计单位; 字形、字的大小和笔顺特征以单字为统计单位; 起收笔、连笔和搭配特征以单个特征为统计单位。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实验样本反映性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al analysis into the representability of characteristic handwriting from carbonless copying

360个第二联无碳复写笔迹样本中, 有3个是模糊不清, 无法辨认的。一般特征即概貌特征, 它的反映性取决于笔迹的整体特性, 清晰的无碳复写笔迹都可以反映出笔迹的一般特征。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无碳复写笔迹一般特征的反映性达到了99%以上, 而细节特征的反映性中, 比例特征的反映性最高, 起收笔特征的反映性最低。根据数据可知, 无碳复写笔迹特征的反映性最高为99.3%, 最低为33.3%。由此可见, 无碳复写笔迹特征是具有反映性的, 可以反映出书写人的书写习惯。但起、收笔特征的反映性较低, 作为无碳复写笔迹最容易丢失的一类特征, 除非鉴定材料反映清晰, 否则此类特征不建议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 无碳复写笔迹具有特征的反映性, 相对稳定性和总体特征的特殊性, 具备同一认定的基础, 利用无碳复写笔迹进行同一认定是具备科学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利用无碳复写笔迹进行同一认定时, 在细节特征的选取上有“ 优” “ 劣” 之分, 应优先选择反映性好的特征, 比如搭配、笔顺和比例特征等“ 质量好” 的细节特征, 而将反映性差的起收笔特征和连笔特征作为辅助参考特征。这也是无碳复写笔迹鉴定与普通笔迹鉴定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刘建伟, 王晓光, 孙金阳. 无碳复写笔迹的检验[J]. 刑事技术, 2009(2): 61-64. [本文引用:1]
[2] 曾艳平, 陈思思, 雷艳波. 无碳复写笔迹特征变化研究[J]. 科学时代, 2014(13): 80-81. [本文引用:1]
[3] 陈雷, 陈明春. ‘形、力、神’—签名笔迹鉴定三要素[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2(4): 50-53. [本文引用:1]
[4] 李江春. 复写笔迹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9(6): 105-108. [本文引用:1]
[5] 黄建同. 文检检验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5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