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实验室在公共活动食品安保工作中的应用
董颖, 栾玉静, 王瑞花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市现场物证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第一作者简介:董颖(198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庭毒物分析。 E-mail:dy010@126.com

摘要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食品中毒事件的现状,特别是群体性食品中毒案例。分析了食品安保的概念内涵,论证了移动实验室对食品安保,尤其是在大型公共活动食品安保工作中的必要性。相对于固定实验室,移动实验室具备移动的功能,可直接运转到现场进行检测,可为公共活动食品安保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文中指出了目前移动实验室在应对公共食品安保危机中的不足,阐述了移动实验室的建设需求和能力要求,介绍了新一代移动实验室的建设应用情况,并对移动实验室在公共活动食品安保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和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为今后进一步完善移动实验室在食品安保工作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法庭科学; 移动实验室; 食品安保
中图分类号:DF7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8)03-0235-04
Application of Mobile Laboratory in Food Security for Public Activities
DONG Ying, LUAN Yujing, WANG Ruihua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rime Scene Evidence Examination & 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capitul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n food poisoning home and abroad,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food security are here elucidated,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incidents of mass food poisoning. Mobile laboratory, designed for food security in large public events, is necessary because it can sit at the site of activity, allow testing directly, therefore the technical support can be provided immediately. However, there are shortcomings for the present available mobile laboratory to deal with the urgent crisis from public food security. Thus, both the construction and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of mobile laboratory are forthwith analyzed suggestivel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expectable researches are also expounded of the mobile laboratory in food security for public events, thereby extending th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mobile laborat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forensic science; mobile laboratory; food security
1 国内外食品中毒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表明, 全世界每年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达数亿人, 如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食物中毒(约占总人口的1/3, 或者是27.9%), 其中住院325 000人, 死亡约5000人[1, 2, 3, 4, 5]。英国每年有食物中毒患者1050万人, 其中直接与食品消费有关的为240万人, 年损失7.5亿英镑[6, 7, 8, 9, 10]。针对公众人物的投毒手段也日益翻新, 2004年乌克兰总统遭人投毒毁容; 2006年韩国某人气组合喝下假扮的歌迷给的饮料, 经韩国国立司法鉴定部门进行成分鉴定, 结果显示饮料中被加入疑似强力黏结剂; 2013年美国一名女演员涉嫌向总统和纽约市市长投毒, 该演员在网上购买材料, 自己制作了蓖麻毒素, 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倍, 7 mg剂量便可致1名成年人死亡; 2013年日本工人投毒速冻食品致2800人中毒。

在中国, 食品中毒事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我国自1956年以来公开报道的27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 属于人为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有16起, 例如:2009年5月, 武汉沈某某两次向张某某厨房的食盐盒内投放硫酸铊, 造成中毒8人, 死亡2人; 2010年10月, 四川发生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盐加入早餐中的事件, 造成中毒57人, 死亡1人等。从发展趋势上看, 蘑菇中毒和农药、鼠药中毒是导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人为食品安全事件呈整体上升趋势[11, 12, 13, 14]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虽然有专门部门负责食品安保工作, 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控机制, 但由于食品安保工作千头万绪, 毒物种类和投毒手段不断翻新, 食品安保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国内外公共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 我国的反恐维稳形势受到严峻挑战, 毒物种类和投毒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公安工作的复杂性、突发性和艰巨性日益增强。在当前加强反恐维稳工作大环境下, 公安机关对用管制刀具、爆炸装置实施暴恐行为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暴恐分子必然会寻求其他的袭击手段以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 危险化学品、环境施毒将有可能成为暴恐行为的重要手段。

2 食品安保的概念内涵

美国为提高食品安全性管理效率, 把食品中毒区分为食品安保和食品安全两类, 食品安保归属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g and Security, DHS)监管, 食品安全归属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监管[15, 16, 17]。其中, 食品安保(Food Security), 是指如何防止在食品中人为投放或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在食品中人为有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属于食品安保范畴。在食品中投毒, 一般是以恐怖威胁为目的, 其结果会造成社会恐慌与动乱。投毒者所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既有生物的, 也有化学的, 毒源往往来自非食品原料(生物毒素、化工原料等)。食品安保(Security)与食品安全(Safety)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概念与性质却完全不同, 前者是有意投放, 后者是无意识地被污染。前者投放的物质一般是食品中不允许存在的, 后者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 但有量的限制[18, 19, 20, 21, 22]

考虑到食品投毒事件的重大危害性, 我们重点关注食品安保工作, 特别是研究适应于公共活动特点的食用品安全检测方法手段。

3 食品安保工作的难点

食品安保工作具有检验对象种类多、时间紧、要求高等特殊性。目前食品安保工作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3.1 如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 公共活动现场安保的食品安保技术手段相对单一, 主要依赖快速检测产品, 该产品优点是便于携带, 能快速得到检测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检测原理多为化学方法, 检测灵敏度低; 二是部分方法假阳性检出率很高, 可靠性差; 三是现场检测质控不便, 如检测质量无法保障时只能再进行相关动物实验。

3.2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结果

大型公共活动中欢迎宴会、酒会、茶歇等用餐人员众多。在活动开始之前的准备阶段, 大量的食品、饮品和调味品需要在宴会之前几小时内全部进行毒物排查。在活动开始后的用餐阶段, 数十道菜品都须在上桌前几分钟内检验完毕, 迫切需要高效的工作模式。

如果为了快速得到结果, 直接在现场采用快速检测产品进行检测, 那么结果的准确性会降低。如果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先采样, 再送回固定实验室, 采用大型仪器设备检测, 那么满足不了时间上的要求。

因此, 只有建设移动实验室才能满足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可靠结果的要求。应加强移动检测、现场检测仪器等现场设备的投入, 建立更加快速有效的工作模式, 提高快速侦毒及应急处置能力, 以完备的实验流程保障检测水平。

4 移动实验室在食品安保工作中的必要性和应用情况

为有效应对新的形势需求, 更好地履行食品安保职责, 只有进一步提升快速反应、快速检验能力, 才能确保食品安保工作万无一失。近年来, 随着安全、环境、疾病等领域突发事件的频繁爆发, 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危机,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特殊关注。由于移动实验室被视为是当前应对该类突发事件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因此, 对移动实验室的刚性需求日益显现出更多、更广、更高的趋势。

国际上, 有的国家率先研发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移动实验室, 为开展现场检测、实现快速反应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23], 移动实验室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应用涉及多个领域, 例如美国的移动生物科学实验室、泰国的野病毒新一代移动实验室、以色列农药移动实验室等。在国内, 随着国家对现场检测的重点扶持和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移动实验室行业应运而生, 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4], 例如2008年保障奥运的食品安全保障移动检测车、2009年首台考古用移动实验室投入使用[25]。应该说, 移动实验室在以往国内应急事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应用来看, 由于设备耐用性、可靠性差, 功能单一、不能出具有效数据等原因[26], 移动实验室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真正发挥的效用远未达到其理应在突发事件和现场检测中大显身手的期盼要求。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移动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

5 食品安保工作对新型毒物检测车载移动实验室的建设需求

公共活动的食品检测具有工作地点分布广、检测内容品种复杂、检测时间要求紧、检测结果要求精确等特点, 因此新型毒物检测车载移动实验室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建设特点和能力要求。

5.1 快速响应, 具有较强机动能力

车载移动实验室最大特点是应急监测、现场检测。需要快速到达现场并第一时间得到可靠分析结果。因此实验室的车载平台必须具有良好机动性能, 能长距离机动行驶, 能适应高原、高寒环境, 具备一定的越野机动能力。同时, 能通过火车、集装箱等方式进行远程托运。

5.2 分区明确, 防止检材交叉污染

车内可分为两个主要功能区域:毒物前处理区和仪器检测区。分别进行毒物提取及仪器分析。各区域之间要有隔断以及明确的标识。尤其检材存储、人员出入方式等需要详细设计规划。

5.3 空间充足, 可搭载多台仪器设备

需同时搭载毒物检测常规大型仪器, 还要预留搭载多款小型前处理设备及快检产品的空间。只有仪器设备配备齐全, 辅以车载毒物快速检测箱, 才能真正做到随时进行常规毒物快速筛查, 保证毒物检测快捷、实用、有效。

5.4 供电完善, 需保证多台仪器同时开启运行

毒物检测中的大型仪器多功率较大, 车内需要配备多台且同时运行工作, 因此移动实验室车型和电源供电系统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6 新一代毒物检测车载移动实验室建设应用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活动食品安保工作中毒物检测的高效性、覆盖性和准确性, 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安保工作需求, 新一代毒物检测车载移动实验室开始建立, 构建了以检测仪器为核心, 以奔驰底盘为运载平台, 以供电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减震系统和辅助设备为保障的新型移动检测实验平台。该平台配备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重金属检测仪等多种仪器设备, 建立了农药、鼠药等多类毒物快速筛查方法, 具备毒物快速精准检测分析能力, 再辅以动物实验等手段, 实现对食品安保检测的全面覆盖。

2016年开始, 新一代毒物检测车载移动实验室投入应用, 先后承担了G20杭州峰会等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食品安保工作, 发挥了重大的实战作用。

7 前景展望

当前毒物种类和投毒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公安部门越来越感到责任重大, 因此急需进一步发展更加快速有效的工作模式, 加大移动检测车、现场检测仪器等现场设备的投入, 进一步提高快速侦毒及应急处置能力。另外, 积极适应移动实验室的工作实践, 尽快建立一整套区别于一般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评定方法, 建立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切实可行的比对移动实验室实验能力的验证方法, 进而对移动实验室的性能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也将是今后面临的重要工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正明. 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 食品安全, 2003(7): 38-40. [本文引用:1]
[2] 钱玲玲, 霍增辉, 盛敏.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企业技术开发, 2006, 25(5): 93-95. [本文引用:1]
[3] YANG S, ANGULO F J, ALTEKRUSE S F. Evaluation of safe food-hand ling instructiongs on raw meat and poultry products[J]. Journal Food of Products, 2000, 63(10): 1321. [本文引用:1]
[4] EUROPEAN COMMISSION. Health Food for Europe’s Citizens[S]. Belgium : The European Union and Food Quality, 2000. [本文引用:1]
[5] BERMUDEZ-MILLAN A, PEREZ-ESCAMILLA R, DAMIO G, et al. Food safety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mong Puerto Rican caretakers living in Hartford, Connecticut[J]. Food Prot, 2004, 67(3): 512-516. [本文引用:1]
[6] WILLIAMS A P, SMITH R A, GAZE R, et al. An international future for stand ards of HACCP training[J]. Food Control, 2003(14): 111-121. [本文引用:1]
[7] DABROWSKI W M, SIKORSKI Z E. Toxins in Food[M]. Florida: CRC Press, 2005. [本文引用:1]
[8] 张惠喜.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和建议[J]. 职业与健康, 2005, 21: 1979-1980. [本文引用:1]
[9] 陈伟红. 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J]. 卫生经济研究, 2005(2): 21-22. [本文引用:1]
[10] 钟凯, 韩蕃璠, 姚魁, .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现状、问题、挑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24(6): 578-586. [本文引用:1]
[11] 唐振柱, 李秀桂, 孙贵娟, . 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在保障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应用预防医学, 2012, 18(6): 325-331. [本文引用:1]
[12] 张承才, 李蕴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与探讨[J].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1): 113-116. [本文引用:1]
[13] T, SHAO R. Discussion on China’s food security control[J]. Food and Drug, 2007, 9(10): 66-68. [本文引用:1]
[14] LI J H, ZHAO S. Discussion on China’s food safety stand ard system[J]. Food Science, 2004, 25(11): 383. [本文引用:1]
[15] 曹立亚, 郭林. 美国药品安全监管历程与监测体系[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16] 金培刚. 我国食品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展望[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5(2): 56-57. [本文引用:1]
[17] 倪方, 樊永祥. 中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 9(5): 258-261. [本文引用:1]
[18] 汪春华, 王强, 赵雪.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5): 107-108. [本文引用:1]
[19] 顾钟毅, 李德涛. 质量检验基础[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1]
[20] 杨明亮, 赵亢.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召回制度概要及思考[J]. 中国卫生监督, 2006, 13(5): 7-13. [本文引用:1]
[21] 李聪, 黄逸民. 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22]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 中国食品安全——挑战、问题、认识和办法[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1]
[23] 黄超越, 那宏坤. 移动实验室发展现状及标准化工作对策研究. 品牌与标准化, 2012(12): 9-10. [本文引用:1]
[24] 王迪. 移动实验室在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山西水利, 2017(3): 33-34. [本文引用:1]
[25] 万宇平, 马寅生, 刘清珺, . 基于物联网的移动实验室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2013, 4(8): 46-49. [本文引用:1]
[26] 孔鲁裔. 移动实验室检测能力评定方法研究[J]. 生命科学仪器, 2012, ( 10)1: 27-3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