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地区暴力犯罪现状分析与科技对策
庄斌雄1, 庄健鸿2, 崔冠峰3, 孙振文3, 刘慧念3,*
1.汕头市公安局龙湖分局,广东 汕头 515041
2.汕头市公安局,广东 汕头 515021
3.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 100038
*通讯作者:刘慧念(1976—),男,广东饶平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视频图像分析。E-mail:liuhuinian@cifs.gov.cn

第一作者简介:庄斌雄(1975—),男,广东汕头人,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场勘验分析。E-mail: 759443598@qq.com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不断凸显,暴力性的极端事件呈现出高发、易发的态势。本文在对以汕头市、潮州市、汕尾市等地为代表的粤东地区近几年来严重暴力犯罪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其规律特点,针对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管控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当前公安机关打击暴力犯罪的科技装备发展和当地实际情况,从加强网络舆情管控技术应用、建设刑事技术大数据和加强通用科技装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科技对策建议。

关键词: 暴力犯罪; 科技对策; 网络舆情管控; 刑事技术大数据; 通信反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DF79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7)05-0418-04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ainst Violent Crimes in Eastern Guangdong
ZHUANG Binxiong1, ZHUANG Jianhong2, CUI Guanfeng3, SUN Zhenwen3, LIU Huinian3,*
1. Longhu Branch of Shantou Public Security Bureau, Shantou 515041, Guangdong, China
2. Shantou Public Security Bureau, Shantou 515021, Guangdong, China
3. 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With deep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onstruction, various conflicts have arisen in the transitional societies, leading to even extremely vicious incidents happening easily and frequently somewhere. This paper takes as the sample of three eastern Guangdong’s cities, Shantou, Chaozhou and Shanwei, where the recent-year severely violent crimes had been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refore concluding the regular patterns and peculiarities of such crimes so that the relevant policing deployment can be drawn up. Targeting the problems in suppressing and combatting the violent crimes in the three cities indicated abov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based on the local actuality and the public security’s pres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quipment to fight against the violent crimes, given from aspects of controlling and managing the public opinions, building and improving the forensic big data, strengthening and reinforcing the general-technology equipment setting-up.

Key words: violent crim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untermeasure; public-opinion control; forensic big data; communication counter-technology
1 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基本情况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 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不断凸显, 暴力性的极端事件呈现出高发、易发的态势。可以说, 每一起暴力事件的背后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情境因素, 其发生的过程、指向的对象以及利益的诉求均存在不同。但是在这些事件的背后, 一个基本的特征已经逐渐清晰起来, 那就是暴力事件的发生越来越表现出“ 个体化” 与“ 底层化” 特征, 部分暴力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1-2]

以下介绍以汕头市、汕尾市为代表的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其中揭阳市的基本情况与汕头市的情况类似, 潮州市的基本情况与汕尾市的情况类似, 本文仅给出汕头市和汕尾市的具体数据)。

1.1 汕头市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基本情况

汕头市公安局2010~2014年立案的各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如表1所示。

表1 汕头市公安局2010~2014年立案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一览表 Table 1 Cases of violent crime in Shantou during 2010~2014

汕头市公安局几类主要严重暴力犯罪案件2010~2014年立案数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汕头市几类主要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发展趋势Fig.1 Trend of violent crimes in Shantou

1.2 汕尾市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基本情况

汕尾市公安局2010~2014年立案的各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如表2所示。

表2 汕尾市公安局2010~2014年立案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一览表 Table 2 Cases of violent crime in Shanwei from 2010-2014

汕尾市公安局各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2010~2014年立案数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汕尾市各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发展趋势Fig.2 Trend of violent crimes in Shanwei

2 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的规律特点

从犯罪主体、发案地点、作案手段、作案工具等方面来看, 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存在比较突出的特点。

1)从犯罪主体看, 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青壮年及未成年人犯罪突出; 二是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 特别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低文化程度现象突出; 三是无固定职业或有业不务人员犯罪突出。犯罪嫌疑人多为游手好闲的社会闲散人员, 或者是过早辍学、父母离异流入社会, 找不到工作或无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四是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五是外籍人口(越南为主, 偷渡)犯罪抬头。

2)从发案地点看,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城乡差异较大, 乡镇发案所占比重较大; 二是从犯罪嫌疑人与受害人居住位置看, 突出发生在家庭、亲族、乡邻之间。由于居住较近, 复杂的利益交织较多, 一旦产生矛盾, 因为居住较近往往使这些矛盾得不到淡化处理形成积怨, 成为暴力案件产生的重要诱因; 三是街头、娱乐场所或网吧等公共复杂场所发案较多。在公共复杂场所, 年轻人聚集较多, 在处理一些琐事纠纷的过程中, 在面对社会公众的时候喜欢逞强称能, 导致部分突发恶性案件的产生。

3)从作案手段看, 暴力化、智能化、动态化倾向突出, 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更加残忍, 往往包含杀人、焚尸、碎尸、抛尸、匿尸等环节, 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往往会对现场进行破坏, 毁灭作案证据, 迅速逃离现场, 迅速地在粤东四市之间或闽粤两省之间流动, 给公安机关破案带来各种难度。

4)从作案过程看, 突发性暴力犯罪占比重较大, 预谋性作案较少。部分案件是因琐事引发, 或在吵打中自控能力较差引发的激情伤害、杀人, 或者是犯罪嫌疑人在实施图财或性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对受害人进行胁迫, 遭到受害人强烈反抗后转化为伤害、杀人案件。在伤害致人死亡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并没有要致人死亡的故意, 而在吵打过程中的故意杀人, 犯罪嫌疑人的杀人故意是突发的, 在作案工具和作案手段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抢劫杀人和强奸杀人案中, 犯罪嫌疑人虽持有刀具, 但多是作为胁迫的工具而携带, 在受害人强烈反抗后, 由胁迫工具转化为杀人工具。

3 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从各地公安机关的反馈情况来看, 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管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网络舆情管控能力亟待加强

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高度开放自由的言论空间, 人们在网上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评论、跟帖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但各类媒体对公安机关的负面报道、对犯罪分子的美化, 给了人民群众甚至犯罪分子严重的错觉[3, 4]。一些宗族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 通过互联网勾联, 时常会酝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打斗伤人案件。另外针对影响社会安定的谣言、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 公安机关反应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得当, 容易削弱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信心, 引发更大社会矛盾和暴力冲突事件, 因此亟待加强网络舆情管控能力。

3.2 公安科技人才队伍流失严重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粤东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政策环境, 但收入的差距也对公安机关人才队伍造成一定的冲击[5]。刑事技术部门是公安警种中投入多、有形产出少、无形产出大的拳头部门, 但由于投入不足, 技术人员政治经济待遇较低, 严重影响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下, 近年来刑侦部门人才流失严重、技术人员缺少、高端技术人才稀缺, 越来越难以适应刑侦部门承担的繁重任务。

3.3 科技应用系统建设不平衡

针对严重暴力犯罪案件, 目前涉及到的技术部门有技侦、网监、图侦(视频侦查)、刑事技术等。由于技侦、网监、图侦等系统发挥作用时间短, 效果显著, 各级业务系统的建设推进有力; 而刑事技术所获得的证据是定案、定罪的关键, 但发挥效用时间长, 难以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普遍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另外由于粤东四市的经济水平也差别较大, 汕头、揭阳等地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建设在打击犯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潮州、汕尾等地还存在部分不发达地区, 科技应用系统建设落后, 乡镇监控覆盖少, 地区的不平衡问题比较明显, 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建设还需进一步健全。

4 粤东地区严重暴力犯罪综合管控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从科技发展的角度,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供粤东地区公安机关以及国内与粤东地区情形类似的公安机关参考。

4.1 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监管技术应用

建设专门的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 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监管技术应用, 及时采集和分析舆情数据, 了解舆情热点、突发事件对网民的影响, 减少网络谣言对人民群众的鼓惑, 及时引导网络负面信息, 避免负面舆情发酵引发群体性暴力犯罪[6, 7]。同时加强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规范化建设, 在规范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媒体舆论管控能力, 全面提高突发舆论事件的应对能力。通过内强基础、外强监管, 队伍建设与科技建设相结合, 各级部门才能针对媒体对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不实报道及时介入、准确定性, 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 减少不良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污蔑, 进而坚定基层民警打击犯罪的信心。

4.2 加强各类数据资源的融合应用

刑事技术相关的指纹、足迹、DNA等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越来越成熟, 在侦查破案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也是近年来破获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DNA技术的快速发展, 成为当今破案的科技“ 福尔摩斯” [8]。但是, 这些数据库各自为战, 不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建议整合各类数据库的资源, 形成真正的国家级数据库资源或者区域数据库资源, 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指掌纹、足迹、人脸、虹膜、声纹等多生物特征综合应用系统。粤东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 文化基因相近, 社会经济区域协作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通过各类数据资源的共享、融合和应用, 实现区域警务数据一体化应用, 将对打击暴力犯罪发挥重要作用。

4.3 加强公安通用科技装备建设

为应对各种潜在的暴力犯罪和恐怖袭击, 建议还应进一步加强公安通用科技装备建设, 主要包括:

4.3.1 防范检测装备

在重要场所安全保卫和各类查缉管控工作中, 配备必要安防安检技术装备和现场快速检测装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建议在重点场所配备X光安检机、高清网络摄像机、毒品查缉与检测装备、辐射剂量报警仪、化学毒剂检测仪、快速水质检测仪等检测装备。

4.3.2 指挥通信装备

在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情况下, 现场通信管制是综合管控中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公网切断的情况下, 应急队伍之间必须有应急通信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才能实现快速处置[9]。具体可加强包括北斗定位系统、无线通信指挥车、手持(车载)电台、电子地图、卫星电话、保密便携电脑等科技装备的配备和建设, 形成一体化通信指挥和警员位置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4.3.3 侦查破案装备

在现场处置及事后调查工作中, 远距离侦查装备和现代化的数字装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10]。建议配备穿墙雷达、夜视仪、定位跟踪、手机采集及分析、侦察无人机、保密电话、图侦设备、人像识别、声纹识别、移动警务通、非线性节点探测器等装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靳高风. 当前中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个案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8(5): 126-134. [本文引用:1]
[2] 汪庆华.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探析[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3(6): 69-72. [本文引用:1]
[3] 韩美芳.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动机及策略选择分析[J]. 新闻传播, 2016(20): 66-68. [本文引用:1]
[4] 杨兴玉. 我国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及其政府治理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4. [本文引用:1]
[5] 王一川, 朱瑞珍. 浅谈我省公安科技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东公安科技, 2004(S1): 109-111. [本文引用:1]
[6] 侯雷. 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研究[J]. 行政与法, 2016(10). [本文引用:1]
[7] 缪金祥.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与管控研究[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6(2): 28-33. [本文引用:1]
[8] 袁颖. 试论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刑事技术“大数据”工作体系[J]. 法制博览, 2016(3): 73-74. [本文引用:1]
[9] 方超, 刘银燕. 无线通信反制技术研究[J]. 通讯世界, 2015(19): 24-24. [本文引用:1]
[10] 王佳慧. 基于“科技强警”观念的公安装备管理探究[J]. 法制博览旬刊, 2013(4): 32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