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李健(197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主任法医师,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学。E-mail:lijian199307fy@163.com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创伤性脑损伤的常见类型。DAI发生后,在脑内剪切力、“Waller变性”等机制的作用下,轴索迟发性肿胀、断裂,轴突收缩球形成,同时产生β-APP、FE65、MBP、NSE、S100B、NF、C-tau等多种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可能源自于损伤的神经元胞体、骨架蛋白等,或者关联于某些神经炎性反应,部分具备高度敏感性、特异性。不同标志物有的会加重脑损伤,有的则能促进脑修复,在脑内稳态平衡中联合发挥作用。本文对DAI后轴索损伤的神经生物学改变,尤其是加重脑损伤的因素进行综述,评估其多种生物标志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DAI诊断及法医鉴定水平,并为减轻DAI后脑损伤、促进脑修复提供新视角。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a common typ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can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delayed axonal swelling/fracture and axonal contractive ball formation after it occurs and joins into complications from both the intracephalic shearing and “Waller degeneration” plus the other effectual mechanisms. Meanwhile, a variety of biomarkers would be produced, such as β-APP, FE65, MBP, NSE, S100B, NF and C-tau, those substances associated with neurological inflammation, neurons injury, cytoskeletal proteins lesion and cell apoptosis. Many biomarkers are of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ble to either aggravate brain damage or promote cerebral repair so as to jointly maintain the encephalic homeosta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urobiological changes after DAI occurrence and evaluates the forensic applicability of multiple relevant biomarker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factors that aggravate brain injury. This effort should be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DAI diagnosis and forensic actualization, capable of providing new reference in relation to alleviate post-DAI brain damage and promote encephalic repair.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常见的交通事故、高坠或钝器打击类脑损伤。DAI易发部位有胼胝体、大脑脚、脑干背外侧、脑白质、小脑、脑室旁、内囊及基底节等, 分布密度与位置随损伤程度、受伤物种类别、观察方法及检测时机的不同而异。研究表明, 瞬时加减速负荷作用产生脑内剪切力, 可以牵拉轴索骨架, 改变相应的通透及运输功能, 是DAI发生的启动要素。DAI引发神经元迟发性、渐进性、持续性凋亡和坏死, 轴突出现肿胀、断裂, “ Waller变性” 形成特征性的收缩球。钙蛋白酶参与诱导DAI后损伤。DAI还能影响神经元兴奋性, 导致不同放电类型的动态变化[1]。目前, DAI生物标志的发现数量日趋增多, 部分具备高度敏感性、特异性, 有的源于神经元胞体或细胞骨架损伤, 有的与神经炎性反应、细胞死亡等关系密切, 有的加重脑损伤, 有的促进脑修复, 共同在脑内稳态平衡中发挥作用。本文在关注DAI后微观形态变化的同时, 重点分析了相关生物学标志的研究成果, 评估其作为替代标志和鉴定指标的价值和意义, 并探讨了其在科研和实际办案中的应用前景。
DAI的发展变化呈迟发性、进行性征象, 损伤早期神经元凋亡并不明显, 但随着轴索受损后形态、分子的改变而迅速加剧。在光镜下, DAI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形态特点。轴突损伤与自身走向有关, 同区域内轴突越粗大, 其轴膜越易受到损害。轴突断裂随时间推移逐步完成, 先是轴膜分层、断裂, 接着挫伤处微丝、微管断裂, 最后轴突断裂, 细胞器溢出。损伤中期细胞器积聚于断裂处近端, 远端紊乱消失, 出现收缩球现象, 至晚期即消失。电镜下观察DAI后发现, 6 h内轴索开始出现形态学改变, 轴索髓鞘板层分离, 间隙增大; 轴膜外突, 其上形成微结节凝块; 轴索内细胞器集聚, 12 h后收缩球明显形成。轴索可仅见轴膜内折、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肿胀断裂常见于朗飞节(Ranvier’ s node)处。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者可能发生改变的生化指标, 这在DAI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AI发生一段时间后, α 突触核蛋白(α -syn)、β 淀粉样前体蛋白(β -APP)、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在轴索内显著聚集, 血清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及BFGF、IGF-1、TNGF等生长因子也规律性地出现。DAI后, 这些标志物或与组织碎裂有关, 或与炎性反应相关, 或与神经营养密切相关, 从而有助于诊断DAI并了解其发展转归。DAI后脑组织、脑脊液(CSF)和血清中特异蛋白发生改变, 反映神经轴索或血脑屏障受损的程度, 能帮助诊断DAI并判断伤情发展。DAI相关生物学标志可以包括特异性标志、指示性标志和基因表达的相关变化, 但特异性标志、指示性标志并非绝对概念, 有的可能在与神经内分泌组织起源有关的肿瘤中有过量的表达, 这只是在当前研究水平下, 对生物标志诊断价值的倾向性判断, 且部分动物实验结果有待在人体上进一步验证。
β -APP是神经元跨膜糖蛋白, 胞质内合成后通过轴浆运输至突触。正常情况下检不出β -APP, DAI后免疫组化技术也只发现30 %~50 %的损伤轴索, 但神经元受损后, β -APP mRNA升高, β -APP 695亚型作为快速反应蛋白在损伤处聚集表达。排除缺氧、低血糖等影响代谢的疾病, 可将其作为诊断DAI的指标。FE65蛋白高度保守, 可调控β -APP易位至神经胞膜并诱导其聚集。大鼠FE65 mRNA表达的规律与轴索断裂过程相一致, 实验结果有望适用于人。中枢性髓鞘碱性蛋白(MBP)由少突胶质细胞合成、分泌, 参与维持CNS髓鞘结构和功能稳定。DAI后, 轴索肿胀、断裂, 髓鞘崩解, CSF中MBP显著升高, 可准确地反映神经细胞、轴索及髓鞘的损害程度。血清MBP水平不仅能反映神经组织的受损情况, 还能评估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但受其影响难以及时反映病情变化。
Defazio MV等研究发现, S100B由活化的胶质细胞分泌, 为钙离子结合蛋白。DAI患者脑损伤越严重, S100B进入血液的量越高, 预后往往越差。由于脂肪、肌肉、骨骼等组织损伤在短时内也能引起S100B血清浓度升高, 因而用其评价DAI预后时, 要考虑存在CNS外严重损伤的情形, 避免判断预后失误[2]。早在2008年, Anderson KJ等提出了神经微丝(NF)主要参与轴索细胞骨架组成和轴突运输的观点。随DAI加重, NF由局部排列紊乱发展到致密区出现、稳定性降低。在酶清除或去磷酸化作用下, 神经丝蛋白亚单位水解, NF塌陷造成轴索骨架破坏[3]。Melissa等[4]研究发现, 用SMI-32抗体能检测到早期磷酸化反应, 认为可用于诊断DAI。张鹏等研究认为, 微管相关蛋白tau (MAP-tau) 在轴索内含量较高, 能促进微管合成, 稳定结构并维持神经功能。DAI导致大量神经细胞坏死, tau蛋白大量释入CSF。DAI后, 由MAP-tau裂解成的多肽分子C-tau迅速释入CSF和血清。但受清除率和半衰期影响, 血清C-tau水平较低, 只能反映急性期的轴索损伤程度。另外, 脑组织中MAP1B 表达水平也增高, 但尚未明确其表达水平是否与致伤程度相关[5]。
此外, 还有载脂蛋白E(apo E)、血影蛋白α -Ⅱ 亚基(spectrin α -Ⅱ )等其他一些标志物也具有组织特异性, 这些标志物要么在损伤之前就存在于神经结构中, 要么在损伤后呈规律性生成, 检测其含量有助于诊断DAI, 定位分析则可以判断损伤的范围。据现有研究数据, DAI常见生物学标志的特点和意义如表1所示。其中, β -APP、apo E、FE65 mRNA、NF68的灵敏度相对最高, 均在伤后0.5 h即表达; β -APP、FE65、MBP、NF、MAP、NSE等因与神经元组分相关, 都有较高的特异性。尽管目前有多种生物标志或替代标志从各个方面反映DAI, 却没有一种标志物既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 又能独立反映其严重程度, 还能反映根本的病理机制及评估患者的预后。因此, 我们认为, 对法医实务工作, 应建立一组有效的生物学标志, 有效应用这些标志物以提供更好的损伤评估信息。
![]() | 表1 DAI常见生物学标志的特点和意义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mmon biomarkers related to DAI |
刘霖等研究认为, DAI后发生炎症级联反应, 多种生化标志参与继发损伤过程[17, 18, 19]。胶质细胞释放的IL-1β 、IL-2、IL-6、TNF-α 、IFN-γ 等表达增加具时间规律性, TNFa、IL-1的表达与β -APP聚集相关。损伤部位小胶质细胞大量表达iNOS、COX-2, 反映了DAI后的继发性损伤、炎症反应。COX-2、水通道蛋白4等均与DAI后脑水肿的形成及变化相关。赵永林等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大鼠DAI后, 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内caveolin-1表达减少, 引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升高,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20, 21]。急性脑干损伤部位的GFAP、IP3R1可能产生继发性损伤作用。丘脑中, 硫氧还蛋白、脑红蛋白表达增高, 微管蛋白β 5、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同工酶L1、谷氨酸脱氢酶前体表达均降低。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早期, 尤其伤后6 h内, 脑内α -syn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呈双峰状规律性改变[22]。Tate CM等认为, 上述蛋白均可辅助诊断DAI[23, 24]。
陈仁辉、张磊、刘伟等研究发现, 嗜银染色法可于DAI病变前就能检测到C-Fos基因片段的表达。DAI后0.5 h, Fos蛋白表达开始增加, 1 d达到高峰, 遂逐渐下降而于12d后基本消失。结合整体及病史, C-Fos可用于早期诊断DAI[25]。DAI后, Homer1蛋白的表达具时序性规律, 亚型即早基因(IEG)Homer1a在损伤急性期即在皮层、海马、脑干等组织表达, 有助于早期诊断DAI及推断损伤时间[26, 27], 且对照组未见该蛋白阳性表达[28]。
核蛋白PARP-1是一段蛋白编码基因, 参与调控基因表达。郗磊、Alano等研究发现, DAI后PARP-1在皮质、脑干呈显著规律性表达, 与结构变化呈同步性动态改变[29], 其过度激活可以消耗细胞内NAD+和ATP, 诱导神经元凋亡并导致继发性CNS功能障碍[30, 31]。单华等研究认为, DAI后在大鼠新皮层、海马及脑干组织中miRNA表达谱发生广泛改变, 有的可能通过靶基因影响继发性轴突断裂[32]。汪枫等曾报道过, 热休克蛋白HSP70 mRNA、bFGF mRNA在临近24 h的表达量也都有显著升高[33]。李丹东等学者认为, 大鼠DAI后, bax、bcl-2等凋亡基因表达而参与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这可能与JAK、Mapk信号通路启动激活Statl有关。DAI后RhoA和Nogo-A的表达量均随时间延长、损伤加重而增加, 与在脑内的表达趋势呈高度相关。抑制相关信号通路可改善神经功能, 减弱轴突损伤[34]。
研究DAI显微与超微结构改变的同时, 进一步探讨相关生物学标志的特点, 有助于科研和法医办案水平的提高。
由上可知, DAI发生后, 轴索细胞骨架并非伤后迅速分解, 轴索断裂大约在伤后4~24h之间发生。DAI后脑组织发生系列的神经生物学变化, 既有加重损伤的因素, 也有促进修复的改变。胶质细胞激活后发生形态、功能改变, 通过胶质瘢痕形成、释放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MAG等)等加剧损伤, 干扰神经修复。β -APP、FE65、MBP、NSE、S100B等蛋白分子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与DAI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有助于判断预后、研究机制或鉴定损伤。由于血脑屏障阻隔作用、其他组织损伤干扰, 以及清除率和半衰期的影响, CSF中标志物浓度往往高于血清浓度, 其规律稳定而特异性高, 更能准确反映脑损伤程度。一些指示性标志及基因表达变化也可辅助分析损伤程度, 探索治疗方法, 例如, 抑制Homer1b/c之类的加重性因素, 或促进Homer1a等的表达将可能减轻DAI后神经元损伤。进一步阐明神经细胞和相关分子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深入探讨DAI相关生物标志的意义, 有助于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典型DAI患者伤后立即出现昏迷且程度较深、时间较长, 主要是由于大脑广泛性轴索损伤, 使大脑皮层与中枢联系中断所致。DAI后在脑组织中髓鞘碎片长时间聚积, 海马区、乳头体内胆碱酯酶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都可能继发而影响预后, 导致记忆功能损害。DAI患者死亡率较高, 存活者多遗留有记忆障碍、智能损害、人格改变等神经功能障碍, 甚至表现重度残疾或植物状态等严重后果, 及时确诊则可以采取积极措施, 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 维持并调节神经元的存活生长, 促进轴突再生修复。在司法鉴定中发现, DAI导致被鉴定人的临床症状越严重, 对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越大, 伤残等级也随之越高。DAI具有自身特点、与外伤直接相关, 对其诊断既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特征, 注重影像学检查, 又要重视生化指标的验核。在确定一组可联用的有效评估DAI的相关指标, 并明确其改变规律的同时, 针对相应指标寻找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手段也十分重要。磁共振波谱技术采集的信息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 但目前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能准确灵敏地检测组织细胞内物质基团分子振动水平变化, 筛选较多有关化学功能基团, 反映出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构型和含量的改变, 具有较高的疾病和损伤诊断价值。加强此方面研究, 有望在法医学的实际应用中提高DAI法医鉴定的准确度和科学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