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系统分析法判定文件制成时间
欧阳国亮, 崔岚, 王虹, 李彪, 王世全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110035

第一作者简介:欧阳国亮(1986—),湖南桂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言语识别与鉴定。E-mail:ouyangguoliang@126.com

摘要

某案的关键物证是一份标称为1982年的《用地协议书》,但其真实性受到质疑。由于受物证的检验条件限制,该检验无法从理化角度进行,故利用系统分析法从非理化角度对其形成时间进行了推断。经检验,文件正文系采用计算机录入打印而成,但中文计算机录入技术是1984年以后才应用;落款处字迹系中性笔书写而成,中性笔1988年才发明;正文中的人民币符号则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这些特征与文件标称时间均相互矛盾,因此判定该文件不是1982年形成,其制成时间最早不会在1984年之前。

关键词: 文件检验; 文件制成时间; 系统分析法; 伪造文书
中图分类号:DF79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7)01-0077-03 doi: 10.16467/j.1008-3650.2017.01.017
Determining the Creating-time of a Questioned Documents by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UYANG Guoliang, CUI Lan, WANG Hong, LI Biao, WANG Shiquan
National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Shenyang 110035, China
Abstract

The creating-time of a questioned document can be deduced by comprehensive analyses. In a case, one document was shown to be written in 1982. However, its authenticity was doubted by the criminal investigators, causing necessary to check the creating-time of this questioned documen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this evidential material is unable to be tested by the physical and/or chemical approaches. Therefor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btaining the following results: firstly, the characters i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were typed by computer and printed with an inkjet printer, demonstrating the document should not have been made until 1984 when the computer-inputting Chinese characters had been applied; secondly, the handwriting at the signature was written by a roller-ball pen, which was invented in 1988 by Japan; thirdly, the RMB symbol “¥” in text body appeared its very beginning vers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1980s. These results are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alleged writing date of the document. Accordingly, the conclusion was achieved that the creating-time of the questioned document should be posterior to the year of 1988.

Key words: questioned document examination; the creating-time of a questioned document; comprehensive analyses; forged document
1 案件简介

2015年某月, 某公安分局接到报案称, 该辖区内一农村妇女甲某涉嫌伪造《用地协议书》骗取政府补偿, 遂立案展开调查。在这起案件中, 对涉嫌伪造形成的《用地协议书》进行文件制成时间的鉴定, 成为本案调查取证的关键。这份《用地协议书》系用A4纸打印形成, 落款时间为1982年, 落款处有印章印文并写有签名字迹。

2 检验

经初步检验, 发现检材有如下几个特征:印刷字体规范、排版规整、落款处的印章印文及签名字迹清晰、印刷字符系喷墨打印机打印而成。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判定该文件形成时间难度较大:首先, 打印文件的形成时间的鉴定是文检界的一大难题, 目前缺乏从字迹角度判断打印文件形成时间的有效方法; 其次, 落款处签名字迹形成时间难以判定; 再次, 纸张断代检验无法确认纸张上字迹的形成年代。

针对上述情况, 鉴定人员讨论后决定采用系统分析法, 从补充印章印文同期样本、书写工具及印刷机具的断代、文字符号的使用时间与背景等方面入手, 综合推断文件形成时间的上限。首先, 以落款处的印章印文及书写字迹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一方面, 通过观察发现, 落款处的印章印文不是手工雕刻印章所形成(见图1), 但因无法获得当地村委会1982年的印章印文样本, 难以通过印文的比对来确定检材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将落款处的书写字迹进行显微放大, 观察发现笔划有较深沟痕且中间有露白(见图2), 笔划边缘还有油墨堆积现象。对于这类现象的形成, 贾玉文教授的《笔迹检验》一书在介绍“ 笔痕特征” 时有过相关论述, 认为“ 书写工具的球珠受压力带动沿着运笔方向运动, 球珠与纸面接触时, 将球珠内侧上面的油墨带出” “ 球珠的运动会形成沟痕, 同时还会因着墨不均而形成露白或边缘油墨堆积” [1]。据此, 可初步推断该字迹系球珠类的油性圆珠笔或中性笔书写而成。

图1 落款印章印文及标称时间Fig.1 Stamp seal at the signature area and the alleged date

随后对笔划的油墨堆积情况和笔划边缘的平滑度进行了分析检验, 进一步判定该书写工具应当是中性笔。关于中性笔, 国内文献有明确的记载, 该类型笔于1988年在日本发明, 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引入国内并被广泛使用[2]。显然, 这与文件标称时间“ 1982年” 是矛盾的。其次, 根据文件中印刷文字的墨迹形态特征、油墨洇散特征(见图3)以及排版方式, 判断这些文字系录入计算机后用喷墨打印输出而成。喷墨打印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发明, 查阅文献未发现有关其引入中国的确切记载, 因此无法从喷墨打印机引入中国的年代去佐证检材的形成时间上限。从字符打印输出的方式进行分析:据资料记载, 最早实现计算机的汉字打印输出的中文计算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是在1984年问世[3]。王世全教授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也对这个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 他认为“ 我国直接从国外引进的计算机及其软件都不能用汉语来操作, 它们无法识别汉字, 也不能打印汉字。直到1984年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了汉字的输入、显示与打印输出。” [4]由此可见, 在检材所署的落款时间内不可能实现汉字的计算机录入。最后, 鉴定人员对检材中出现的人民币符号“ ¥” (见图4)的出现年代进行了专门的考证。资料显示, 1955年, 中国人民银行发文正式确定“ ¥” 作为人民币符号予以使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算机排版技术开始出现, 中文字符开始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编码。1985年6月1日, 国家发布了GB2312号国标(即《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其中将人民币符号制定为“ ¥” , 此后, 计算机字库中才增加了这个人民币符号。2006年5月1日, 国家又发布了GB18030-2005号国标, 其中第八页提到人民币符号为“ ¥” , 编码为FFE5。由此可见, 检材中出现的“ ¥” 符号与文件中标称的“ 1982年” 也是相矛盾的。

图3 检材中印刷字迹的墨迹形态及洇散现象Fig.3 The ink pattern and pervasion of a printed word in questioned document

图4 检材中出现的人民币符号“ ¥” Fig.4 The symbolof “ ¥” appeared in the questioned document

3 结论

根据以上的系统分析, 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第一, 检材中落款处的书写字迹系中性笔书写而成, 而据有关文献记载中性笔由发明并走向应用是在1988年, 这与文件所标称的时间“ 1982年” 相矛盾;

第二, 检材中的印刷字迹系计算机输入后打印形成, 中文字符的计算机录入技术最早出现于1984年, 这与文件所标称的时间“ 1982年” 相矛盾;

第三, 检材中出现的人民币符号“ ¥” 是伴随着计算机的中文录入技术才出现的, 最早见于1985年, 这与文件所标称的时间“ 1982年” 相矛盾。综上, 出具如下检验意见:检材不是文件中标称的时间“ 1982年” 形成的, 其形成时间最早不会早于1984年。

4 讨论
4.1 加强印刷机具、书写工具断代问题的研究

现阶段, 文件制成时间检验是一个公认的技术难题, 尽管已有了多种检验方法, 但仍然不能满足实际检验的需要。从理论上讲, 根据印刷机具及书写工具的出现年代, 完全能够推断某份文件形成时间的上限。本文案例得出最终检验意见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中性笔的出现年代, 换句话说中性笔的出现年代就是该文件形成的时间的上限。但对印刷机具及书写工具进行断代是一个十分繁杂的问题。

本案鉴定过程中发现印刷体文字系喷墨打印机形成, 从生活经验及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看, 我国在80年代初期是不可能有此类打印机的。那么它究竟是哪年进入中国的呢?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咨询过众多业内行家但未得到满意答复,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没发现有明确的记载。因此, 加强印刷机具及书写工具断代的研究, 对文件制成时间的检验无疑有重要作用, 值得重视。

4.2 充分利用印刷体字符形态及排版规格特征在文件制成时间检验中的价值

文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纸张、文字、墨迹等一系列要素组成, 这些都为检验文件制成时间提供了条件。其中印刷字符有其特殊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印刷字符的形态特征发展很快, 这都与特定的印刷方式有关, 如铅字印刷、计算机排版等。本案中的印刷字符, 经检验系录入计算机后输出打印而成, 而实现中文字符的计算机录入, 最早是在1984年, 而普及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

此外, 从排版规格上看, 计算机排版技术与其他排版技术(如铅字排版)在行距、字间距、页眉、页脚、页边距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起案件的鉴定, 使笔者认识到应当充分利用印刷字符形态特征以及排版规格特征在文件制成时间检验中的价值。

4.3 重视时代性言语特征在文件制成时间检验中的应用

言语符号具有时代性, 也就是说字、词及其他言语符号都是在特定的年代才出现的, 这就形成了时代性言语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文字特征、词语特征、言语符号特征、标点符号特征、书写格式特征等[5]。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件的形成时间。古人已经知道利用这种时代性的言语特征来推断某份文件的形成时间, 《折狱龟鉴》《清史稿》等文献就有相关的案例记载。

本文介绍的这起案例, 检材上出现了人民币符号“ ¥” , 这个符号出现的年代显然与文件标称时间是矛盾的。笔者在检验实践中还遇到类似的情况— — 山东省某合同纠纷案, 该案需要检验的合同标称时间为2003年, 检验时发现该合同上出现了一个词语“ 交强险” , 该词语是伴随着2006年我国车辆保险制度改革才出现的, 这与词语出现的时空有序性相矛盾[6]。为此, 应当重视时代性言语特征在文件制成时间检验中的应用。

总之, 从文件检验学的角度看, 文件是一个系统, 由众多要素构成[7]。在对某份文件的形成时间进行检验时, 要注重运用系统分析法, 运用多个特征去相互印证、相互支持, 最终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贾玉文. 笔迹检验[M]. 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1]
[2] 葛千红. 中性笔的开发及其发展[J]. 中国制笔, 2001(1): 37-38. [本文引用:1]
[3] 张寿萱, 徐建毅, 张建生. 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M]. 北京: 宇航出版社, 1984. [本文引用:1]
[4] 王世全. 印刷文件检验[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1]
[5] 欧阳国亮, 李彪. 利用字形时代特征佐证文件制成时间[J]. 刑事技术, 2016(1): 70-73. [本文引用:1]
[6] 欧阳国亮. 词语的时代性与文件制成时间的判定[J]. 广东公安科技, 2015(2): 64-66. [本文引用:1]
[7] 贾玉文. 文件检验学导论[M]. 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