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Ⅴ)
闵建雄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

作者简介: 闵建雄,主任法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学、法医损伤学、命案现场分析与重建。 Email: mjx269501@163.com

摘要

本文是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系列文章第五篇,阐述被害人行为反应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重点介绍被害人在犯罪过程(犯罪行为发生的接触阶段和杀人阶段)中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顺从行为、抵抗行为、应急反应。顺从行为是指被害人自愿听从案犯的要求而发生的行为。抵抗行为是指被害人面对案犯致命攻击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应急反应是指被害人遭遇突然变故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实践中,可以根据被害人的行为反应状况,分析判断被害人与案犯的关系和案犯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 被害人学; 命案现场; 被害人; 顺从行为; 抵抗行为; 应急反应
中图分类号:DF7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5)06-0467-03 doi: 10.16467/j.1008-3650.2015.06.007
Victimology in Homicide Crime Scene Analysis (PartⅤ)
MIN Jianxiong
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As the fifth portion of the serial treatise of victimology in homicide crime scen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tinues to study victim of homicides and explores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victim’s reaction in homicide crime analysis. Here it focuses heavily on victim’s behavior which generated in the progress of crime, namely, contact and attack stage. The victim’s behavior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jor aspects. One is the submissive behavior that refers to the victim’s voluntary compli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uspect, and second is the resistant behavior that occurred to the victims when they confront the fatal attack. Emergency response is the third one that occurres to the victims when they suffer a sudden accident. These three behaviors are discussed and clarified assisted with three specific cases. Given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victim, we might be abl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ctim and the suspect, and go further to profile the criminal.

Keyword: victimology; homicide scene; victim; submissive behavior; resistant behavior; emergency response
5 被害人行为反应与命案现场分析

被害人行为反应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反应, 本文所提到的犯罪过程, 主要指得是犯罪行为发生中的接触阶段和杀人阶段。在接触阶段中, 被害人的行为反应大多是针对案犯的要求而产生的; 在杀人阶段里, 被害人的行为反应则是面对案犯致命性攻击而产生的。在实践中, 常根据被害人的行为反应状况, 分析判断被害人与案犯的关系和案犯的身份特征[1]

5.1 顺从行为

顺从行为是指被害人自愿听从案犯的要求而发生的行为。被害人之所以自愿听从, 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被害人没有意识到面临的危险, 或者认清案犯的面目。所以, 被害人的顺从行为通常发生在接触阶段, 而能使被害人自愿顺从, 无疑表明被害人与案犯之间存在某种密切的关系, 据此就可以揭示双方的关系。实践中顺从行为通常发生在夫妻、情人以及亲属之间。案例18就是一起发生在情人之间的杀人案件[2], 情人让被害人自愿被束缚, 从而很顺利地实施了杀人。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有时被害人与案犯并不熟识, 但在威逼胁迫下也可能发生顺从行为。因此, 利用顺从行为判断双方关系之前, 首先要排除威逼胁迫的可能。

案例18 2001年12月28日, 某市一住宅楼租赁房内发生一起凶杀案, 租赁户主夏某(男, 38岁), 被人发现死在房内床上。现场勘查发现, 门窗完好, 房间西侧双人床有一呈左侧卧位男尸, 身体被粘附大量血迹的毛毯和棉被覆盖, 尸体头上有一白色毛巾。左手腕被蓝白相间领带系于床头北侧, 右手腕被黄色领带系于床头南侧, 两条领带中均系有一只丝袜; 尸体颈部系有一根蓝白花纹的睡衣腰带, 较松, 于颈前打死结。尸检发现:尸体上身赤裸, 下穿三角内裤。赤足, 足底干净。右颞部有多次砍切形成的巨大创口, 后枕及右枕部有8处横形创口, 面部有约20处斜形砍创。颈部有环形索沟压痕, 索沟处皮下出血不明显; 颈前部有多条皮肤表浅划伤痕。前胸部有10余处平行创口, 左上肢共有5处砍切创; 右手五指背侧均有裂创。双手腕部有环形捆绑压痕, 可见少量皮下出血痕。毒物检验阴性。现场分析认为, 根据尸体损伤特点, 结合衣着和捆绑特征分析, 死者是被捆绑后被害, 而且捆绑物品多样提示, 被害人应该是在床上清醒状态下自愿或顺从被捆绑的, 这足以反映案犯很可能系死者的性伙伴, 领带上附系丝袜显然说明应该符合女性所为。破案后证实了这一点。

5.2 抵抗行为

抵抗行为是指被害人面对案犯致命攻击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尸体上最能体现抵抗行为的特征就是抵抗损伤, 最典型的抵抗损伤出现在上肢, 尤其是手的损伤。根据是否存在抵抗损伤, 可将抵抗行为分为有抵抗和无抵抗; 根据抵抗损伤存在的位置特点, 可将抵抗行为分为主动抵抗和被动抵抗; 根据抵抗损伤的数量和严重程度, 可以将抵抗行为分成强抵抗和弱抵抗。在实践中, 被害人抵抗行为的特点常与被害人的生理状态和案犯的身份、双方的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 这在命案现场分析中可以为我们所利用。

5.2.1 有抵抗和无抵抗

尸体尤其上肢有无损伤是判断有无抵抗的重要依据。当案犯实施杀人行为时, 如果杀人的条件允许被害人做出抵抗反应(如被害人处于清醒状态、案犯需要靠近被害人才能攻击、双方有面对面的现场条件等), 但实际上被害人却没有做出抵抗反应, 那么或许可以判断, 因为案犯与被害人熟识, 被害人因此失去戒备, 使得案犯可以靠近被害人并伺机突然实施攻击。在实践中, 当利用被害人有无抵抗反应来判断双方的关系时, 严格把握好条件非常关键, 也就是说, 一定要排除被害人没有出现抵抗的其他可能的因素。

5.2.2 主动抵抗和被动抵抗

尸体上主动抵抗的典型特征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一是手掌的损伤, 显示被害人伸手抓夺的行为; 二是前臂损伤为主, 显示被害人的手已经抓捏固定。被动损伤的典型特征则体现手背的损伤, 显示手是处于隔挡或护卫的状态。被动抵抗常是人的本能反应所致, 而主动抵抗常发生在被害人认为有可能阻止案犯的攻击时。一般来说, 被害人认为可以阻止案犯攻击的可能性最常见的是案犯属于特殊人群, 如未成年人、老人以及女人等。此时, 被害人在力量对比的基础上, 自认为有可能夺取攻击的工具或者制服案犯本人。因此在实践中, 根据被害人主动抵抗行为, 分析案犯是否属于特殊人群的可能性。

5.2.3 强抵抗和弱抵抗

尸体上反映抵抗强弱的征象主要是抵抗损伤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其实, 要利用的并非是单纯的抵抗强弱, 而是通过抵抗强弱来反映攻击持续的时间, 通过攻击持续的时间, 来反映案犯攻击的效能。最后, 通过案犯攻击效能的高低, 结合被害人身份、现场环境、使用工具等因素, 综合判断案犯的身份。案例19是一起15岁未成年人杀5岁男童的案件[3], 一般情况下, 5岁男童的抵抗能力和防护能力都非常弱, 但尸体上却呈现明显的强抵抗征象, 这无疑表明, 杀人者的攻击效能受到明显的限制, 而这种限制往往是与攻击者的生理条件或者心理状态有关。

案例19 2011年12月31日凌晨6时许, 某市水泥厂家属区某住所易某(男, 5岁)被人发现死于家中床上, 放在床头柜中的7600余元现金被盗。现场勘查发现, 卧室单人床上一具男尸, 头下脚上呈仰卧状, 头部浸泡在地面上的旧高压锅水中。单人床北侧边沿距床东端40 cm处有一把无柄的不锈钢菜刀, 靠东墙有一把木柄附着有疑似血迹和铁锈脱落的新鲜痕迹的铁锹。房间地面及物品上有多处血迹。尸体检验发现, 双眼睑球结合膜点状出血, 头面部有10余处锐器创和10余处钝器伤, 颅骨骨折外露, 脑组织挫碎外溢。颈前正中有一8.5 cm横行划痕和散在点片状出血。左右手掌和手指有多处锐器伤和钝器伤。解剖见双肺浆膜下散在点状出血, 肺水气肿, 胃内有约30 mL咖啡色液体。现场分析时认为, 此案最明显的特点是针对一个几乎没有自卫能力的5岁的男童, 案犯居然使用了钝器和锐器打击头面部、徒手扼颈、溺水等多种手段攻击, 但不仅没有在短时间内制服死者, 反而遭到了死者的剧烈反抗。破案后证实, 案犯秦某(男, 15岁), 系死者哥哥的同学, 因到死者家行窃时被死者发现, 故就地取材用菜刀、铁锨、扼颈等手段攻击死者, 临走时发现死者还未死亡, 将死者头部置于锅内水中。

5.3 应急反应

应急反应是指被害人遭遇突然变故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比如趋利避害, 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正常的应急反应。其实在杀人案件中, 抵抗行为就属于人的应急反应的范畴, 就像主动抵抗和被动抵抗代表着被害人不同的心理一样, 有时候, 某些特定的应急反应也明显反映出被害人的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 当这样的心理状态与案犯相关联时, 就可以用来分析刻画案犯。案例20报道了一例男扮女装利用性交易实施盗窃引发杀人的案件[4]。当被害人遭受致命攻击的突然变故后, 所做出的应急反应行为是较长时间去追击案犯, 而非呼救或者自救。针对这一应急反应, 有理由认为, 被害人很可能根据某种因素, 判断追击值得首选。事实证明, 让被害人判断值得追击的因素, 很可能就是案犯的女装, 让被害人误认为案犯是一个跑动速度有限而容易追上的女性。

案例20 2009年9月25日20时许, 某市有群众发现滨河里小区14栋下房西侧路边一人死亡, 地面有血迹, 遂报案。现场勘查发现, 在死者倒地位置有血泊, 与血泊相连可见有一成趟血迹, 距离长达105 m左右, 内见带血皮鞋足迹, 该血迹的终点有一处7 cm× 7 cm范围的滴落状血迹。经检验血迹均系死者所留。尸体检验发现, 死者衣服穿戴整齐, 左腿衣服及左脚皮鞋均被血浸染, 左腿裤子上见一破损口, 对应腹股沟处见一1.7 cm创口。切开创口见左侧股动脉离断。口袋内无任何物品。调查发现, 死者孙某(男, 55岁), 系退休职工, 晚餐后习惯去公园露天舞场跳舞。当天携带现金800元, 准备交舞蹈班学费。现场走访当日晚8点左右, 现场附近有群众发现一穿白色裙子的人曾急促奔跑。现场分析认为, 本案作案过程较为清楚:死者在去公园锻炼的路上, 偶然遇到意外情况, 案犯悄然盗取了死者身上现金, 死者发现后索取, 案犯用刀直接刺击死者大腿后逃走, 死者较长距离追击后不支倒地死亡。此过程中有两个值得推敲的细节, 其一, 案犯如何能接近死者并悄然盗取死者的现金, 而死者当时并无察觉?其二, 当发现现金被盗并被案犯刺伤后, 死者并不叫喊而是自己追击?破案后证实, 案犯唐某(男, 26岁), 系男扮女装的同性恋者, 案发当晚唐某身穿白色长裙, 在路边看到死者走来, 于是上前搭讪, 两人商量好做“ 口交” , 在“ 口交” 时唐某趁机盗取了此死者钱包, 完事后死者在准备付钱时发现钱包被盗, 于是抓住唐某责问, 唐某立即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刀刺击死者大腿后逃跑。

(未完待续)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闵建雄. 命案现场重建概论.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2] 刘明树. 一例凶杀案件的现场分析//第二届全国法医杀人案件现场分析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103-105. [本文引用:1]
[3] 向伟, 陈天智. “12. 31”易礼俊被杀案的法医学分析//第四届全国法医杀人案件现场分析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 233-237. [本文引用:1]
[4] 王风辰. 一起男扮女装抢劫杀人案犯罪分子的刻画//第四届全国法医杀人案件现场分析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 15-1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