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1月16日当事人林某(男, 39岁)因交通事故头面部受伤, 于某县级医院就诊, 查体见前额、右眼、鼻部挫擦伤伴明显肿胀。第二天行螺旋CT扫描检查示:右鼻骨骨折, 右侧上颌骨额突骨折, 右眼眶、上颌部软组织肿胀(见图1)。
某年2月24日当事人因琐事与他人纠纷, 第二天就诊门诊病历记录:鼻部可见挫伤、压痛。行螺旋CT扫描检查示:右鼻骨骨折, 右侧上颌骨额突骨折(见图2)。2月26日于某省级医院进行复查时门诊病历没有检见其头面部有损伤征, 螺旋CT扫描检查示:右鼻骨骨折, 右侧上颌骨额突骨折。
当事人于3月28日进行伤情鉴定, 此时法医对其检查时其头面部未见任何损伤征。鉴定人检视了林某所提供的两张CT片(2月25日及26日), 未发现有骨痂形成征象, 认为系新鲜骨折, 数天后予以出具轻伤二级的法医学鉴定书。对方当事人知晓此次法医鉴定依据后, 了解其早些时候交通事故受伤史, 向办案单位举报并提供有关材料。鉴定机构经详细的调查研究, 比对了交通事故与此次纠纷鼻部影像学资料, 其右侧鼻骨骨折及上颌骨额突骨折线位置相同, 未见骨痂形成, 结合交通事故时CT片上骨折相应处右眼眶软组织严重肿胀, 而本次CT片上却无软组织肿胀, 认为系骨折延迟愈合, 骨折应系交通事故中形成, 与本次纠纷无关。
实际办案中鼻部骨折极为常见, 在轻伤害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例出现了错误鉴定, 要吸取很多经验教训。
骨折愈合时间有着一般性的规律, 一般于伤后2~4周左右即可形成骨痂, 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 骨痂出现及骨折愈合的时间不同。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 软组织厚的部位骨痂形成多, 出现早。本案中当事人系男性青壮年, 鼻骨(并上颌骨额突)单纯线性骨折, 对位良好, 且鼻骨属扁平骨, 骨松质成份多, 局部血运丰富, 骨折后较管状骨更快修复并形成骨痂, 理论上本应较快愈合; 但此当事人伤后近40天影像检查却未见任何的骨痂形成迹象, 其愈合出现延迟愈合, 有其特殊性。其原因较复杂, 可能与未及时进行相关治疗、营养及身体状况有关。
笔者认为对于鼻部骨折的伤情鉴定, 首先应把握的就是鼻部外伤史及外伤情况。以笔者在实际检案中总结, 凡是出现鼻骨骨折的, 短期内就诊基本上均能检见其鼻区皮肤软组织外伤, 如外观畸形、皮肤软组织肿胀、挫擦伤、挫裂伤、鼻出血等, 如未能检见, 应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已非常先进, 借助高分辨螺旋多排CT扫描、重建, 特别是结合影像学资料颌面部局部软组织及眼外肌的肿胀, 辩别排查鼻区骨折的新鲜及愈合程度应不难; 与办案部门的沟通也很关键, 对于伤后报警、出警时见到的当事人鼻部情况、纠纷过程等笔录材料应尽可能详尽地收集。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