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Z92式9mm手枪射击弹壳击针痕迹次种类特征的研究
王晓琳1, 刘亚勤2, 白冬寒3, 马新和1, 李轶昳1, 鲍立垠1
1.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 100038
2.海南省三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572000
3.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公安局,072650

作者简介:王晓琳(1982—),女,山东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枪弹痕迹鉴定及科研工作。Tel:010-66269508;Email:xxkk323@163.com

摘要

目的 研究QSZ92式9mm手枪击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潜在的次种类特征,以区别于个体特征。方法 用超景深体式显微镜对特定工序连续生产加工的10件QSZ92式9mm手枪击针的射击痕迹进行观察比对。结果 不同击针形成的击针痕迹痕底特征具有特定性,而痕壁特征中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具有相似性,属于次种类特征。结论 同一认定过程中不能将击针痕迹中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作为个体特征使用。

关键词: 次种类特征; 击针痕迹; QSZ92式9mm手枪
中图分类号:DF7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4)05-0037-04
The study on subclass characteristics of firing pin marks of Model QSZ92 cal.9mm Pistol
WANG Xiao-lin, LIU Ya-qin, BAI Dong-han, MA Xin-he, LI Yi-die, BAO Li-y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ubclass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firing pin marks for Model QSZ92 cal.9mm Pistol. Methods Ten consecutively manufactured firing pins of Model QSZ92 cal.9mm Pistol were tested and the firing pin impressions on cartridge cases 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Results Circumferential marks of the firing pin impressions on cartridge cases displayed similarity among ten different firing pins, which belong to a kind of subclass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s Circumferential marks of the firing pin impressions should not be wholly reliable for identification of a specific firearm.

Keyword: subclass characteristics; firing pin marks; Model QSZ92 cal.9mm Pistol

次种类特征是一种物体表面可被识别的且相对于种类特征更具有限定性的特征。这种特征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伴随生产加工过程产生; 二是出现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属于某一种类的子集; 三是由一种表面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客体引起[1, 2]。比如, 在具有一定磨损程度的同一把工具连续生产加工的多个客体表面有可能会出现次种类特征, 这种特征应与个体特征相区别。

国外枪弹痕迹检验学科在次种类特征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 主要是对一些不同枪支制造商连续制造的枪管、击针、拉壳钩、枪机前表面等枪支零件形成的射击痕迹[3, 4, 5, 6, 7, 8]进行比较检验。研究表明, 有的枪支零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确实有可能产生某种次种类特征, 如果检验人员将这种特征混同为个体特征用于同一认定, 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鉴定结论。相较之下, 国内枪弹痕迹检验学科尚未见次种类特征方面的研究报道。

本文以QSZ92式9mm手枪作为研究对象, 在掌握其击针零件生产加工工艺的基础上, 通过对特定工序连续生产加工的10件QSZ92式9mm手枪击针生产加工痕迹及其射击痕迹的检验, 试探性地研究了该种手枪射击弹壳击针痕迹的次种类特征。

1 QSZ92式9mm手枪简介
1.1 结构和主要诸元

QSZ92式9mm手枪是国内新近研制、装备的轻武器。该枪自1992年开始论证, 1994年正式批准立项进行研制, 1998年设计定型生产, 使用DAP92式9mm普通弹, 也可通用9× 19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该枪射击方式为半自动, 闭锁机构为枪管回转式, 击发方式为击锤式, 发射机构为拉杆分离式, 可单动或联动击发。QSZ92式9mm手枪的主要诸元见表1

表1 QSZ92式9mm手枪主要诸元
1.2 射击弹壳的主要枪种特征

1.2.1 击针痕迹和击针孔间隙痕 QSZ92式9mm手枪击针前端呈圆锥状, 头部为半圆弧形, 射击形成的击针痕迹呈圆形, 痕底为圆弧面。该种手枪击针孔直径2.3mm, 射击过程中, 由于击针前端与击针孔之间存在间隙, 底火帽表面击针痕迹周边会出现击针孔间隙痕。

1.2.2 弹底窝痕迹 QSZ92式9mm手枪枪机前表面加工有排污槽, 槽宽1.1mm, 枪机前表面凸出面直径8mm。在射击过程中, 由于弹壳底面与枪机前表面紧密接触, 弹壳底面会留下枪机前表面凸出面边缘的印压痕迹, 并反映出拉壳钩和抛壳挺的让位缺口。

1.2.3 抛壳挺痕迹 QSZ92式9mm手枪的抛壳挺位于9时位, 形状为长方体, 抛壳挺挺面为2mm× 1.5mm的长方形。射击过程中, 弹壳底面9时位处会形成长方形的抛壳挺痕迹。

1.2.4 拉壳钩痕迹 QSZ92式9mm手枪的拉壳钩位于1~3时位, 钩齿较宽, 中间沟槽将钩齿分为左、右两部分, 其中左侧钩齿倒角大, 右侧钩齿倒角小。射击过程中, 弹壳底槽棱边以及底槽内对应1~3时位处会形成拉壳钩痕迹, 有的底槽内的拉壳钩痕迹可反映出拉壳钩的结构特征。

1.2.5 弹匣口刮擦痕 在抛壳过程中, QSZ92式9mm手枪弹匣扣弹齿与射击弹壳相互作用, 在弹壳壳体中下部对应弹壳底面4~5时位处形成刮擦痕迹, 形状像一面小旗, 又称小旗痕。

1.3 生产加工工艺

QSZ92式9mm手枪击针零件的生产原料为棒料, 在生产加工时, 首先需要按照长度进行切断, 经过无心磨表面处理后, 车加工击针尾部台阶, 再经过无心磨表面处理, 利用数控车床的普通车刀加工头部锥度, 锥角为31° ± 16'。击针头部锥度加工完成后, 将对头部半圆弧SR进行两道加工, 一道为粗加工, 即使用数控车床的SR专用车刀车出半圆弧, 另一道为精加工, 即表面光洁度处理。击针头部经过半圆弧SR加工后, 将进行淬火处理以提高击针的硬度, 通过打硬度检测合格的零件会被送去进行人工抛光处理, 这里的抛光处理主要是指对击针头部的抛光打磨, 通过人工靠磨砂轮完成。然后击针再通过线切割方式完成结构和尺寸的加工, 经过对线切割部位的抛光处理后, 送交最后一道工序即氧化处理。

在QSZ92式9mm手枪击针加工的整个过程中, 击针头部的加工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道加工工序, 即击针头部锥度的加工、半圆弧SR的加工以及击针头部的抛光处理。其中, 前两道工序是生产加工击针零件的关键, 后一道工序是击针头部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 在此之后的线切割等加工工序均不再与击针头部接触。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设备

使用超景深体式显微镜对QSZ92式9mm手枪击针头部的加工痕迹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 运用三维弹道鉴别系统获取射击弹壳击针痕迹的3D扫描图像。这种3D扫描图像在获取时不受人员操作和光源条件的影响, 能够使检验人员快速观察到击针痕迹痕底的各种特征, 有利于对击针痕迹的快速比对分析。此外, 利用比对显微镜观察、比对击针痕迹痕壁特征。

2.2 实验材料

QSZ92式9mm手枪1支; 9mm手枪弹30发; 定制生产加工的QSZ92式9mm手枪击针10件(见图1)。

图1 QSZ92式9mm手枪击针10件

10件击针在特定工序加工时是按顺序连续生产加工完成的。所谓特定工序是指击针头部锥度、头部半圆弧SR及头部抛光打磨等三道加工工序。要求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刀具具有一定的磨损程度, 刀具在10件击针加工过程中不进行更换, 同时, 生产出的10件击针要在不影响完成击发动作的部位标明相应的生产加工顺序。

2.3 实验方法

2.3.1 观察击针头部的生产加工痕迹 将10件击针依次置于超景深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比较, 固定击针, 使其头部表面与显微镜同轴光源垂直, 采用相同的放大倍率对每件击针头部的生产加工痕迹进行拍照记录。

2.3.2 制作并收集样本弹壳 将10件击针按照生产加工的顺序分别安装到QSZ92式9mm手枪上进行射击试验。每件击针试射3发枪弹, 并按照射击顺序收集弹壳并分别编号。

2.3.3 比对检验击针痕迹 利用扫描获得的击针痕迹3D图像对10件击针发射的30枚射击弹壳击针痕迹的痕底特征进行快速比对。同时, 利用比对显微镜对这30枚射击弹壳击针痕迹的痕壁特征进行比对检验。

2.4 实验结果

(1)实验发现, 10件击针头部均呈半圆弧状, 击针头顶面反映有不规则的擦划线痕和凸凹特征, 击针头弧形部反映有同心圆状或圆弧状的车削加工痕迹。不同击针头顶面的生产加工痕迹形态反映不同, 痕迹特征具有特定性(见图2)。不同击针头弧形部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具有相似性。实验中, 经对10件击针弧形部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进行比对检验, 发现相邻生产加工的击针弧形部有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线痕形态、间距相似(见图3图4)。

图2 10件击针头部的生产加工痕迹

图3 7号击针与8号击针头部圆弧状加工痕迹的比对;

图4 8号击针与9号击针头部圆弧状加工痕迹的比对

(2)同一击针形成的击针痕迹具有稳定性。通过对每件击针各自射击样本间击针痕迹的比对检验, 发现同一击针头部顶面的特定性特征能够重复出现在其制作的射击样本击针痕迹中(见图5)。此外, 同一击针头弧形部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能够重复出现在其制作的射击样本击针痕迹的痕壁表面。

图5 2号击针制作的3枚样本击针痕迹的3D扫描图像比对

(3)通过对不同击针的射击样本击针痕迹的比对检验, 发现不同击针形成的击针痕迹痕底特征形态不同, 具有特定性, 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区分; 不同击针形成的击针痕迹痕壁表面均反映有同心圆状或圆弧状的痕迹特征, 其中有些圆弧状线痕形态、间距相似(见图6~图8)。

图6 10件击针制作的首枚样本击针痕迹的3D扫描图像比对

3 讨 论

QSZ92式9mm手枪击针在前端锥度和头部半圆弧SR这两道工序的加工过程中, 使用相同刀具连续生产加工的击针头表面会出现相似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的车削加工痕迹。这种痕迹在同一认定过程中应视为次种类特征使用, 而不能混同于个体特征使用。

图7 1号与4号击针制作的样本击针痕迹中出现相似的痕壁圆弧状痕迹;

图8 8号与9号击针制作的样本击针痕迹中出现相似的痕壁圆弧状痕迹

此外, QSZ92式9mm手枪击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击针头部会经过人工抛光打磨, 这一工序会使击针头部随机出现不规则的擦划线痕和凸凹特征, 这些特征在连续生产加工的击针表面反映不同, 具有特定性, 能够被作为个体特征用于同一认定。

本文虽然以QSZ92式9mm手枪作为研究对象, 但实验结果对于击针加工工艺相近的其他种类枪支具有借鉴作用。在同一认定鉴定中, 检验人员应注意不能仅依据击针痕迹中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的加工痕迹特征即认定射击弹壳为某一枪支所发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ubclass characteristics [EB/OL]. http://www.firearmsid.com/glossary/index.asp, Glossary of AFTE. [本文引用:1]
[2] Defending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f the Firearms and Tool Mark Identification Discipline: Responding to Recent Challenges[J]. J Forensic Sci, 2007, 52(3): 586-594. [本文引用:1]
[3]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secutively Manufactured Extractors[J]. AFTE Journal, 2009, 41(3). [本文引用:1]
[4] Firearm and Tool Mark Identification: the Scientific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AFTE theory of Identification Discus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Study of Ten Consecutively Manufactured Extractors[J]. AFTE Journal, 2004, 36(1). [本文引用:1]
[5]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Production Tooling and Repeatable Characteristics on Ten Remington Model 870 Production Run Breech Bolts[J]. AFTE Journal, 2003, 35(1). [本文引用:1]
[6] Anvil Marks of the Ruger MKII Target Pistol—an example of subclass characteristics[J]. AFTE Journal, 2003, 35(1). [本文引用:1]
[7]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secutively Rifles Gun Barrels[J]. J Forensic Sci, 1980, 25(4). [本文引用:1]
[8] Bullet Markings From Consecutively Rifles Shilen DGA Barrels[J]. AFTE Journal, 1983, 15(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