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心理学方法的运用探讨
付旭东1, 张惟真2, 张欣3
1.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430019
2.上海市公安局黄埔分局,200020
3.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 200080
摘要
关键词: 摹拟画像; 沟通; 心理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DF7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4)04-0059-04

摹拟画像是一种再现手段, 从琐碎的记忆片段到完整的头脑意象, 从主观印象到客观构建, 体现了由虚入实、去伪存真的过程。无论是观察、回忆、再认, 还是分析、比较、判断, 以及情绪、注意力等等, 都与认知和思维活动息息相关。

沟通的目的是对犯罪嫌疑人相貌的复原和重建, 不仅仅涉及启发、引导和记忆搜索策略的实施, 还涉及目击条件、目的与动机、易受暗示性、从众等方面。

心理学方法的运用为沟通提供了支撑, 不仅使整个沟通过程摆脱了程式化问答模式带来的困扰, 还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回忆, 并且有效避免暗示、诱导和主观臆断导致的错误发生。

1 运用心理学方法的目的

简要来说, 运用心理学方法的目的在于保护记忆、营造氛围、把握整体、突出特征和避免暗示。

1.1 保护记忆

保护记忆是记忆本身所具有的可变性决定的。目击者的记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是目击者主观愿望的产物, 而非客观事物的翻版, 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刻在发生改变, 包括遗忘、模糊、混淆、修订等等。

1.2 营造氛围

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使沟通双方获得信任, 有效地降低压力,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 记忆搜索等策略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沟通中目击者面临着来自于目击活动和沟通本身的双重压力。目击活动特别是暴力侵害犯罪给目击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目击者同事也是受害人, 承受的压力会更大。大多数强奸案、抢劫案、诈骗案都反映出这一点。沟通活动本身也会给目击者带来压力。由此产生的紧张、焦虑、顺从、敷衍心理会直接影响到目击者的回忆和描述。

1.3 把握整体

沟通活动具有整体性和有序性, 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过于随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问题设计上, 过于琐碎、杂乱无章或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会让目击者感到无所适从。对整体的把握反映出主导者对沟通活动的驾驭能力, 不会因细节问题偏离方向, 出现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1.4 突出重点

记忆具有选择性, 最显著的特性是突出重点, 这一特性体现在感知、识记、保持、回忆以及再认等各个环节。每个目击者记忆的重点不尽相同, 取决于目的、动机、注意力、兴趣、习惯等等因素, 这些重点可能是凶器、声光, 也可能是异常的行为或特殊的体貌特征, 它们将作为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被应用到记忆搜索中。

1.5 避免暗示

沟通面临一些潜在因素的干扰, 比如暗示。每个人的易受暗示性不同, 不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易受暗示性较强的目击者来说, 会因来自于对方的暗示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 包括有可能产生暗示的表情、肢体语言、语气语调, 以及可能导致暗示的辨认、再认、比较、选择、问与答等等。关键在于, 暗示往往是在沟通双方毫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生的。心理学方法的运用使沟通脱离了随意性的轨道,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暗示的发生。

2 心理学方法的运用

正确运用心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回忆, 还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描述内容和分析判断活动的准确性。

2.1 保护记忆的方法

2.1.1 在第一时间进行沟通 抢在第一时间与目击者沟通, 所获得的材料更原始、更真实。记忆是主观意愿的体现, 随主观愿望的变化而变化。为避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沟通必须抢占先机, 防止遗忘、污损等现象的发生。

2.1.2 避免重复询问 很多案件特别是大要案件发生后, 作为犯罪活动的重要证人, 目击者往往被反复询问。在这一过程中, 询问人、询问对象、询问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 很容易形成压力, 让被询问对象产生厌烦情绪、抵触和回避心理。

2.1.3 避免非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人像辨认 并非所有的侦查员都接受过关于人像辨认的专门训练。实际案例中发现:有时侦查员将不符合辨认规范和条件的照片交目击者辨认, 有时侦查员急于寻找破案线索采取“ 海量辨认” 的方式。参差不齐或数量众多的人像照片往往让目击者无所适从, 同时也直接导致记忆混淆、修订等现象的发生, 对原始记忆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2.1.4 避免多名目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对同一目击活动或目击对象, 不同的目击者因注意力、兴趣、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可能获得不同的感受。在易受暗示性、自信心、从众、服从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下, 目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可能导致对原始记忆的修改和加工, 形成虚假、趋同的记忆内容。

2.2 营造氛围的方法

2.2.1 减缓压力 沟通活动本身会给目击者带来压力。要创造一个相对安全、平等的环境, 营造轻松、自如的良好氛围。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出信任、宽容、热情和友好。不要以讯问者的姿态出现, 高高在上、一脸威严是不可能让对方敞开心扉的; 语言和肢体语言要有亲和力, 无论语气语调还是措辞都要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 多倾听, 即使发现话题有所偏离也不要冒然打断, 给对方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不要让对方感受到过于强烈的主导意识。

2.2.2 懂得包容和理解 要意识到每一个目击者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苛求, 不要因为对方态度、情绪、记忆力或表达能力上的差异有所责难; 要懂得包容, 不要勉为其难, 更不要迁怒于对方; 不要表现出心不在焉、厌倦或烦躁情绪, 当沟通受到阻碍时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寻找解决途径, 适时调整主题、节奏, 选择更有效的沟通策略。多给对方一些鼓励, 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多传递一些肯定、友好的信息, 相比之下, 一个微笑比一个问答更重要。

2.2.3 把握节奏 良好的沟通氛围需要松紧有驰, 不宜步步紧逼也不宜散漫无章。生搬硬套的问答模式不利于启发回忆和自主表达, 所以通常会选择无结构访谈的方式, 在这一前提下, 沟通的节奏显得非常重要。在具体实施中, 要遵循“ 松引导、紧主题” 的原则, 在引导目击者进入状态的过程中保持相对平缓的节奏, 之后要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2.3 把握整体的方法

2.3.1 主导作用下的整体推进 整个沟通过程应该体现出整体推进和循序渐进。沟通通常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式, 无结构并不意味着随意或松散, 正确的方法是受主导作用支配的有序推进。主导者必须驾驭局面, 以免出现过于偏离主题的现象, 以及显而易见的主观臆断、违背客观事实和常理的观点或评价。

2.3.2 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转换 无论启发回忆、分析判断还是相貌刻画的过程中, 都应当注重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转换。由局部到整体, 再由整体到局部, 在突出细节的同时把握主题的整体性, 然后通过对整体的拿捏继续深入到细节中。比如刻画相貌特征时, 要将相貌中的整体特征、人格特征和细节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分析、构建的过程中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相互依存、补充、限制等关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具有鲜明个体性和协调统一性的整体。

2.4 突出重点的方法

2.4.1 紧扣直觉 直觉发之于最初, 没有经过思维的加工, 保持着感知世界最原始的状态。当目击者说“ 直觉告诉我这个人就是作案人” 、“ 凭直觉我认为他是有备而来的” 之类的话时, 可以肯定其观察和记忆是意志力努力的结果, 具有相应的真实可靠性。直觉为记忆属性的分析判断提供了依据, 也为随后的记忆搜索提供了切入点。

2.4.2 紧扣印象最深的部分 观察和记忆的选择性使目击者对目击活动的保持很少能够完整、清晰。相对而言, 印象最深的部分总是最先浮出水面, 比如“ 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圆滑世故的家伙” 、“ 我只记得他穿着一件很打眼的黄色羽绒服, 其他的好像没什么印象了” 、“ 他从头到尾一直在玩手机, 偶尔抬头往我们这儿张望一下” 等等, 这部分相对巩固的内容有助于启发回忆。

2.4.3 紧扣最突出的相貌特征 除非对一张脸的观察具有显著的目的和动机, 一般情况下, 目击者不可能对所有的相貌特征都面面俱到。较多时候他们会说“ 我只记得他长着一只酒糟鼻” 、“ 戴眼镜的家伙, 其他的没什么印象” 、“ 大胖子, 秃头, 满脸横肉, 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人” 、“ 长得白白净净, 看上去蛮斯文” 等等, 这些描述仅仅反映出相貌特征中的某个重点, 但特征突出且形象生动, 为由此及彼地展开分析、推断指明了方向。

2.5 避免暗示的方法

2.5.1 恰当运用语言、语气和语调 语言、语气和语调是沟通的重要表达形式, 也是情绪、愿望、观点和态度的集中体现。根据目击者不同的感受性和敏感程度, 在沟通中他们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就同一个事实而言, 质疑或肯定的口吻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在不自信、服从等心理状态下, 目击者可能过于在意对方的反映, 并因此表现出妥协和顺从, 从而放弃最初的观点, 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

2.5.2 恰当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 表情和肢体语言往往是在不经意中产生的, 因此比语言更加真实、生动、具有表现力。比如一个微笑所传递的信息可能在含义、程度上是千差万别的。不要让目击者从表情和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冷漠、散漫、厌烦、失望、恼怒、怀疑、嘲讽等消极情绪, 更不要让他们感受到某种态度、观点并被后者所左右。

2.5.3 恰当地提问 提问最好选择宽泛的问题, 一方面能够为回答问题提供更多答案, 一方面有助于引导, 能够为自主思考创造更自由的空间。尽量避免选择性问题, 目击者回答问题时只能囿于可供选择的答案, 而失去了更多的其它的选择。比如当问题是“ 他穿着白色羽绒服还是红色羽绒服?” 时, 目击者只能在“ 红色” 与“ 白色” 之间作出选择, 即使他看到的是这两种颜色以外的其它颜色。提问不宜包含问题以外的某种意图或明确的指向, 比如“ 就是这种头发吧?” 、“ 难道不是这种头发吗?” 等带有明显指向性的问题。

2.5.4 避免诱导 在沟通中, 无论是问题设计、照片辨认或画像确认等环节都可能存在诱导。诸如“ 他们(其他目击者)都说那个家伙是个大块头” 、“ 有人看见她从右边的巷子走出来, 然后往西去了” 、“ 那个人皮肤很白, 你不这么认为吗?” 、“ 你说他脸很宽, 照常理他的鼻梁一定不高” 、“ 像不像这种眼睛?” 之类的话都存在一定的诱导。

为避免诱导, 表达力求简洁、清晰、具体, 不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重点突出、意思明确, 不应有隐藏的其它意思, 如果目击者从一句话中感觉到双重或多重意思, 会因此受到干扰并表现出无所适从; 尽量不要假设; 问题设计要简单、易于回答, 不要让目击者意识到可能存在其它的答案。

3 讨 论

可以发现, 心理学方法在沟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实施和运用心理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把握好目击者心理活动的规律, 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 结合不同群体及个体的心理特征, 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方法。此外还要结合目击活动的性质以及沟通的环境因素, 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 最大限度地达到启发、引导的目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蔡璐, 张欣. 口述记忆画像计算机信息化的思考[J]. 刑事技术, 2013(3): 43-45. [本文引用:1]
[2] 付旭东. 与目击者沟通[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1]
[3] 张欣, 付旭东. 影响画像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J]. 刑事技术, 2004(1): 47-48. [本文引用:1]
[4] 张欣. 谈口述记忆画像的操作[J]. 刑事技术, 2000(1): 4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