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命案指纹查询失败的反思
王军1, 张良2
1.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指纹室,230001
2.安徽省巢湖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室,238000
摘要
关键词: 命案指纹; 查询失败; 反思
中图分类号:DF79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3)06-0055-03
1 案件简介

某年8月19日, 某镇一机井中发现一疑似女尸, 经现场勘查证实死者为郑某, 死者双脚及右手被尼龙绳捆绑, 口部被胶带缠裹后头朝下投入到该机井中, 现场勘验人员在胶带上提取指纹1枚(见图1)。

图1 现场胶带提取指纹(白圈为重迭部分)

该枚指纹经编辑特征后入库比对, 根据比对筛选出的大量指纹进行人工一一检索, 在比对结果反馈的嫌疑人指纹中没有发现与现场指纹一致的指纹, 送部级数据库协查。9月26日, 另一案件比对查询时, 利用本案现场指纹比中案发地的1名嫌疑人, 当天在该市一旅馆内将嫌疑人抓获。为什么同1枚指纹第1次在案发地没有被比中, 经过1个月后又能被另一地技术员比中呢?

2 讨 论
2.1 分析指纹纹线流向观察是否有重迭和变形

比中地技术员首先根据纹线的形态、弧度和流向规律进行判断, 该枚指纹(见图1)红圈内的纹线多为短纹线, 弧开口方向为四点钟方向, 流向为七点方向到一点钟方向, 红圈外纹线多为长纹线, 弧开口方向为五点钟方向, 流向为八点到两点钟方向。两部分纹线差异明显, 分析得出这两部分纹线不是1枚指纹上的。

其次分析重迭指纹的覆盖情况。根据两部分指纹面积大小, 图1红圈内纹线面积小于红圈外纹线面积, 如果红圈内纹线先于红圈外纹线印在客体上, 红圈内纹线将会错综复杂, 不会如图1那样纹线清晰, 因此红圈内纹线后于红圈外纹线印在客体上。

再观察图1顶部纹线, 纹线较长, 纹线流向为九点到三点钟方向, 且几乎是水平流向, 正常指尖部位纹线较短, 有弧度, 且弧口为六点钟方向, 如果这枚指纹上下关系为图中所示, 则顶部纹线发生变形, 分析为指尖先接触客体, 且向根基部位用力, 造成了这种变形。

2.2 通过寻细微特征判断指纹的上下关系

根据屈肌折纹、三角的细微特征在指纹中的位置, 判断指纹的上下关系, 同时通过观察纹线间的距离关系, 结合考验是否变形, 来判断指纹的上下关系(见图2)。

观察图2中红圈内较粗的浅色纹线, 该纹线边缘光滑、颜色均匀分布, 周围黑色纹色隐约穿过这条较粗的浅色纹线。如果红圈内的这条粗纹线是擦蹭形成, 则纹线边缘棱角清晰, 界线分明, 与图2所反应的相矛盾。分析形成这条较粗的浅色纹线的部位, 是由于没有能够充分接触到承痕体, 附合屈肌折纹的特征。

根据对图1的分析, 将重迭部分删除, 再观察图3红圈十二点方向、四点钟方向和八点钟方向的纹线的流向, 可以分析出图3红圈内反映的是一个三角系统, 三角系统一般出现在指纹的根基部位, 所以将图3旋转180° 后, 符合前3张图的分析。

观察图4红圈内纹线间距和红色方框内纹线间距, 红圈内纹线间距明显大于红色方框内纹线的间距。如图1分析的指尖先接触客体, 且向根基部位用力, 指纹中的纹线从指尖部位开始越向下, 纹线间距越小, 这与图4红圈内纹线间距和红色方框内纹线间距关系相矛盾。比中地技术员认为, 该枚指纹的上下关系如图5

图4 纹线间距观察

图5 指纹的上下关系

2.3 用软件辅助处理模糊指纹

比中地技术员除了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外, 还结合运用Photoshop软件, 辅助处理模糊指纹(见图6)。

图6 亮度较暗特征点反映不明显

图6红圈内亮度较暗, 特征点反映不明显, 红圈外亮度较高, 如果使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自带的亮度与对比度调整, 往往会厚此薄彼, 损失一部分特征点。针对这类情况, 比中地指纹工作人员使用Photoshop的“ 图像— 调整— 暗调/高光” 功能对该案指纹进行明暗调整, 解决图6红圈内亮度低于红圈外的亮度问题。处理效果如图7

图7 软件处理后特征点反映明显

2.4 对非理想指纹的特征点编缉

指纹海量数据要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检索能力, 而能力的体现就要看技术员编辑指纹特征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对指纹特征的自动提取能否尽量一致。技术员对指纹特征点的编辑越是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自动提取的指纹特征一致, 则指纹检索识别就会越准确。

在进行指纹特征点编辑前,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了解自己使用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知道该系统对特征编辑的特点, 即出现了什么样的误差不会影响指纹终端系统检索的能力。笔者经过大量的指纹比对实验和验证, 以具体指纹为例加以说明。

(1)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识别方式对指纹特征编辑的影响之“ 数线” 的误差。根据所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使用说明书, 笔者使用的指纹系统对指纹特征点的识别方式是“ 数线” , 即计算特征点间线的数量关系。而且对特征点间线的数量关系的计算是有一个误差范围的, 在这个误差范围内的数量关系,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都会认为是一个数量关系。

图8显示的是某案的指纹经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检索后的比中效果图。图中蓝色正方形标注的特征点为纹线的分歧或结合, 蓝色圆形标注的特征点是纹线的起点或终点。观察图8发现, 特征点2在图8左边标注为起点, 在右边标注为分歧, 特征点3在图8左边和右边均标注为终点, 特征点2、3在图8左边线的数量关系是1, 右边线的数量关系是0, 两边数量关系误差为1, 此型自动识别系统将这两组对应数量关系判定为相同。再观察图8中的特征点4、5, 特征点4在图8左边标注为结合, 在右边标注为终点, 特征点5在图8左边标注为分歧, 在右边标注为起点, 特征点4、5在图8左边线的数量关系是0, 在右边线的数量关系为2, 两边数量关系误差为2, 此型自动识别系统也将这两组对应数量关系判定为相同。这些误差判定给了我们一个信息, 那就是分歧、结合特征点(标注为正方形)与起点、终点特征点(标注为圆形)误差域值是1, 即一个分歧、结合与一个起点、终点互换得出误差是1条线。把握这个误差域值, 将可以使技术员更好地处理指纹中似连似断的两条纹线的特征点编辑问题。

图8 某案指纹比中效果图

(2)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识别方式对指纹特征编辑的影响之变形的误差。数线识别方式的一大优势是对变形指纹的识别效果较好。观察图8左右两边6~18号特征点的分布形状, 可见图8左边6~18号特征点所在纹线的弧度较大, 图8右边6~18号特征点所在纹线的弧度较小。这反映的是指纹存在变形, 而此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仍然可以检索出这枚指纹。

比中地技术员把握了数线识别的这些特点, 就对指纹特征的编辑方法有所侧重, 结合对指纹的分析和对指纹图片的清晰处理, 从而为准确有效地编辑指纹特征提供了保障。而发案地技术员在开始比对时已将指纹方向分析错误, 特征编辑也不准确, 导致发送的比对请求与嫌疑人的指纹的匹配得分过低, 嫌疑人指纹没有进入查询结果的候选列表中, 致使查询比对失败。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系统, 指纹比对人员要能够准确的认识、分析所查指纹, 熟悉指纹系统的各项性能, 再经过大量的实践, 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分析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才能顺利的比中破获案件, 达到人与系统良性互动的效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