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纱线印痕特征检验方法探讨
谈科
湖南省岳阳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414000
摘要
关键词: 纱线手套; 织物印痕; 特征检验
中图分类号:DF79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3)06-0049-02

某日晚上, 某公司财务室被盗, 犯罪分子作案时带手套撬防盗网翻窗入室, 后将二楼财务室内保险柜搬至户外撬开, 盗走现金数万余元。时隔一星期后, 该地某工厂也发生财务室被盗案。此次犯罪嫌疑人撬门入室, 在室内将财务室保险柜撬开并盗走现金数万余元。为迅速查明两案是否同一伙人所为, 重点对两案现场遗留的手套印痕进行提取检验。通过检验发现, 两案中手套印痕分别反映出的纱线配置密度、组织循环、纱线捻向等形象特征均有高度相似点(误差数小于2~5), 从而推测出是同一种粗纱线手套所留印痕。以此依据为突破口并案侦查, 很快抓获犯罪嫌疑人易某、许某并证实推论(见图1图2)。

图1 现场一手套纱线印

图2 现场二手套纱线印

在对织物类手套印痕的检验中, 如果从纱线印痕特征入手, 通过测算配置密度、检验组织循环、区分纱线捻向、检验细节特征等方法来分析判断留痕手套的形象特征, 是一种可操作性的方法, 介绍如下。

1 测算配置密度

对现场上发现的手套织物痕迹, 可仔细观察该印痕反映的纱线配置数量, 因而正确判断留印手套的种类。手套印痕检验中, 最常见的是线条状痕迹, 因而多从该印痕单位面积中反映出来的纱线数量、配置密度来区分留痕手套的种类。图3图4显示, 检验中以5倍放大为检验条件, CCD光源下观察现场提取手套印痕, 并测量计算纱线粗细和单位面积内配置密度。以单位长度(5cm) 印痕线条所反映出来纱线根数计算, 数量大于40~45根, 换算后纱线直径等于或大于0.09cm的归类于粗纱线类手套, 反之, 则归类于细纱线类手套。另外, 针织物手套的基本单元, 是由多根纱线弯曲成线圈并相互串套联接而成, 其织物中纱线配置的立体感、粗细、密度与粗纱线手套相比较肉眼观察更为明显, 而且两者在现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痕迹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区别。

图3 5倍放大配置密度(细纱)

图4 5倍放大配置密度(粗纱)

2 检验组织循环

放大观察可见, 纱线类手套由经纱(经线)和纬纱(纬线)两个系统的纱线相互呈一定角度交织而成, 相交点可称组织点或浮点。检验中可将经纱在纬纱之上定为经浮点, 将纬纱在经纱之上定为纬浮点, 并用方格图记录。图5图6显示, 手套织物的纱线经浮点或纬浮点的沉浮规律是按照一定的循环周期变化的, 当沉浮规律达到重复时, 称为完全组织或组织循环。在完全组织中, 经、纬纱的根数和经、纬浮点数固定不变。通常粗纱线手套1cm2面积内的经(纬)浮点小于或等于70~75, 反之则为细纱线类手套。

图5 现场手套表面的经纬结构

图6 黑色经浮点与白色纬浮点

3 区分纱线捻向

在尘土较多或松软潮湿的泥土客体上形成的手套痕迹, 能反映手套纱线的立体结构形态, 其中少数能反映出手套纱线的捻向。手套纱线的捻向对手套的外观和印痕的形象特征影响很大。检验过程中, 可注意利用循环组织检验与经纬纱捻向检验配合, 从而区分单纱中的纤维或股线中单纱呈现的倾斜方向。当纱丝的捻向从右下角倾向左上角, 倾斜方向与“ S” 的中部相一致的称S捻或顺手捻; 纱线的捻向从左下角倾向右上角, 倾斜方向与“ Z” 的中部相一致的称Z捻或反手捻[1], 捻向特征属于区分纱线手套的种类特征。

4 检验细节特征

细节特征的检验, 是在手套印痕所反映出来的纱线配置密度、经纬方向、组织循环、捻向等种类特征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根据痕迹反映的具体织物形态特征、加工特征和修补特征(补丁、接缝、封边、磨损)与已知手套样本痕迹特征进行对照[2], 观察测量其位置、大小、边界形态是否与现场痕迹吻合等, 此文不再赘述。

综上, 手套纱线印痕中的组织循环及经、纬纱和经、纬浮点的特殊表现, 构成了手套织物痕迹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引导检验员发现和利用现场手套印痕具有重要作用。实际勘查工作当中, 一方面现场上承痕体的可塑性、颗粒度及表面潮湿程度和表面光洁度对手套痕迹特征影响很大, 通常在潮湿的细土、粉尘较大的客体表面及粘性客体表面上能够形成较好的手套印; 另一方面, 手套自身的新旧磨损程度、表面粘附物质的种类及数量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手套痕迹形成的质量与特征。另外, 检验过程中也可根据承痕体客体的表面形状、光洁度、客体物质的颗粒大小和形成痕迹的物质种类等因素进行分析, 如外有血渍和油垢等物质形成的加层手套印痕迹, 通过显现后也能形成较好的特征痕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解云, 张书杰. 刑事科学技术大全. 痕迹检验[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1]
[2] 任保健, 郭晶晶. 特殊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 0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