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强酸引爆TATP爆炸伤害案件勘验1例
夏攀, 吕小宝, 凌友青, 王长富, 戴维
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 上海市现场物证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上海 200083
摘要
关键词: TATP; 强酸; 爆炸; 勘验
中图分类号:DF79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3)05-0036-01
1 案件简介

某日, S市一居民区停车棚过道内发生一起爆炸伤害案件, 被害人系该停车棚管理员, 他在拿起过道凳子上放着的一棕色玻璃瓶准备坐上去时, 该玻璃瓶发生爆炸, 将其手指炸断3根, 造成重伤。

现场除了大量血迹外, 无爆炸高温灼烧等其它痕迹, 炸点(摆放玻璃瓶的凳子)周围物品位置及结构均无因爆炸产生的明显破坏痕迹。经现场仔细勘查, 在周围地面上发现少量细碎棕色玻璃残粒和白色塑料残粒。在案发小区另一居民楼门口地面上发现15mL无色试剂瓶一个, 内有透明状液体。

经检验, 现场提取的细碎棕色玻璃残粒和白色塑料残粒上未检见常见有机炸药成分, 两者去离子水溶液中均检见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摆放玻璃瓶的凳子上部分部位经pH测试呈酸性; 在案发小区另一居民楼门口地面上提取的试剂瓶, 内部透明液体为浓硫酸。

2 讨 论

分析认为, 此次爆炸基本排除固体炸药爆炸的可能性, 液体或气体爆炸的可能性较大, 结合检验结果, 认为液体化学品爆炸的可能性最大。勘查检验后认为犯罪嫌疑人应具有相关化学知识, 并具有良好的化学品操作技能, 有条件接触化学品及相关耗材。

TATP(三过氧化三丙酮)是化学家Richard Wolffenstein 在1895年发明的, 是由丙酮和双氧水在催化剂作用下低温合成的一种极为敏感的炸药, 轻微摩擦或升温都可引起爆炸。结合本案现场分析和排查, 侦查人员很快找到犯罪嫌疑人刘某(28岁), 其系某公司化学试验员, 住在现场对面的楼上, 由于与停车棚管理员存在矛盾, 进而利用自制的爆炸装置伤害被害人。

TATP的爆炸是一个分解的过程, 一个TATP分子分解产生4个分子, 即臭氧(部分产生氧分子)和丙酮, 从理化检验的角度来看, 爆炸完成后很难对其原体进行定性检测。因此, 此类案件的检验应偏向于对丙酮的检测分析, 而丙酮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所以此类案件的现场勘查和物证提取要及时。

TATP极不稳定, 属极危险物质, 对其原体的检测具有相当的难度, 而合成TATP所使用的催化剂一般为强酸(通常为盐酸或硫酸), 因此, 炸后现场残留物的检验可从检测酸碱性和酸根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着手, 本案即是如此。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