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刺创形态学特点的初步研究
刘四海1, 迪力夏提2, 李峰3, 戴建宇1, 张勇1
1.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刑警大队, 武汉 430015
2.新疆克州公安局刑侦支队,克州 845350
3.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华盛顿 22031

作者简介:刘四海(1973—),男,汉族,湖北阳新人,副主任法医师,学士,主要从事法医病理损伤学、法医临床学检验鉴定工作。Tel:027-85395538; E-mail:liusihai815@126.com

摘要

目的研究玻璃刺创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分别用3个厚度为0.31cm带尖状突起的啤酒瓶残端及3块厚度为0.29cm有尖的普通窗玻璃碎片按设定的不同方向刺击带皮猪肉组织,重复此过程3次,形成198例创口,观察、编号、拍照、测量各创口。结果198例创口的整体形态可分为5种类型,即“”型、“”型、“”型、“ ”型与“一”型,各型在不同刺击方向的分布上存在差异,其中前4种为主要类型,共约占总数的93%,其共同点为在损伤的中部出现了一段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创口,啤酒瓶残端所致垂直创口的长度为0.31±0.01cm(x±s),窗玻璃碎片所致垂直创口的长度为0.29±0.01cm(x±s)。结论损伤中部有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短创口是玻璃刺创中易出现的一种形态学特点,垂直创的长度与致伤玻璃的厚度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法医损伤学; 玻璃刺创; 形态学
中图分类号:DF7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3)02-0017-05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rphology of the glass stab injury
LIU Si-hai, DILI Xia-ti, LI Feng, et al
Wuhan Municipal Public Security Bureau, Jiangan Branch, Wuhan 4300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of the glass stab injury.Methods Three fragments(0.31 cm thick) of broken beer bottle and three sharp fragments(0.29 cm thick) of flat glass were used to stab pig’s skin tissue at different angle three times. The injuries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Results Based on overall shape of injury, a total of 198 inju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namely, “”type, “” type, “” type, “”type and “一”type. The injuries stabbed at different angle displayed differences shape. Among them, the first four types accounted for about 93% of the total. And these types all have a distinct w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injury, and the wound’s direction is vertical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overall injury. For injuries stabbed with broken beer bottles, the length of the vertical wound is 0.31±0.01cm(x±s), and the length of the vertical wound caused by sharp fragments of flat glass, it is 0.29±0.01cm(x±s).Conclusion The vertical w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overall injury is the most typical morphology of the glass stab injury, and the length of the vertical wou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glass fragment.

Keyword: forensic traumatology; glass injury; morphology

玻璃刺创在尸检案例中不多见, 虽见诸案例报道, 但对其形态学特点的阐述并不充分。实践中, 通常以在创口内留有玻璃碎屑作为推断致伤工具的主要依据, 但有研究表明:在玻璃形成的锐器创口内遗留玻璃碎屑的比例并不高, 只有约15%[1], 因此, 研究玻璃刺创的形态学特点对于推断、鉴别致伤工具仍有较大意义。本文实验针对玻璃刺创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旨在为这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玻璃刺器

本实验设计的玻璃刺器为两种:一是使用三个玻璃厚度均为0.31cm 的“ 雪花” 牌啤酒酒瓶, 手握酒瓶瓶颈在石头上磕破, 形成带尖状突起的残端; 二是使用一块玻璃厚度为0.29cm的普通窗玻璃, 在石头上磕破后, 选取3块有尖的碎片。将啤酒瓶残端编为Ⅰ 、Ⅱ 、Ⅲ 号, 将有尖的窗玻璃碎片编为Ⅳ 、Ⅴ 、Ⅵ 号。选取的玻璃刺器有基本相似的形态, 均形成了有刃有尖的刺器。与刀、匕首等其它刺器不同的是, 因为有相对较大的厚度, 它的尖端不是一个点, 而是一条短线, 它的刃是与尖端垂直相连的4条锐利的斜行棱边, 同时它还有4个面, 其中两个较宽的面为玻璃原有的光滑平面, 两个较窄的面为玻璃的破裂面(见图1)。

图1 有尖的窗玻璃碎片之一

1.2 刺击客体

超市购买带皮猪肉7块, 大小分别为17.01cm× 6.98cm× 2.50cm、17.02cm× 6.51cm× 2.51cm、29.40cm× 11.01cm× 2.48cm 、34.20cm× 19.02cm× 2.49cm、3837cm× 16.14cm× 2.53cm、38.49cm× 18.37cm× 2.54cm、39.25cm× 17.91cm× 2.47cm。

1.3 实 验

制作一个“ ” 形木板装置, 立板由两块大小分别为48.20cm× 46.02cm× 1.76cm、47.85cm× 45.98cm× 1.76cm的木板组成, 底板由一块大小为58.40cm× 45.52cm× 1.76cm的木板组成。以底边中点为原点在内侧立板上用量角器测量并画出15° 、30° 、45° 、60° 、75° 、90° 的角度线, 沿角度线开出宽0.32cm的槽道。再用两块大小分别为10.65cm× 4.51cm× 0.30cm、4.51cm× 3.52cm× 0.30cm的木板制作一个“ T” 形滑板。先后将Ⅰ ~Ⅵ 号玻璃刺器用胶带固定在滑板上, 使其尖状突起与槽道方向保持一致, 戴上手套, 手握啤酒瓶颈或窗玻璃碎片体部, 沿槽道用尖状突起刺击在底板上的带皮猪肉, 形成创口。每刺一次均用红色颜料笔将玻璃刺器的类三角形尖状突起的尖端与四条棱边着色。刺击方向为:与客体呈90° 夹角, 向光滑面倾斜与客体呈75° 夹角, 向光滑面倾斜与客体呈60° 夹角, 向光滑面倾斜与客体呈45° 夹角, 向光滑面倾斜与客体呈30° 夹角, 向光滑面倾斜与客体呈15° 夹角, 向破裂面倾斜与客体呈75° 夹角, 向破裂面倾斜与客体呈60° 夹角, 向破裂面倾斜与客体呈45° 夹角, 向破裂面倾斜与客体呈30° 夹角, 向破裂面倾斜与客体呈15° 夹角。上述过程重复3次。观察、编号拍照、测量各创口。形成的创口依次编为1~198号。

2 结 果
2.1 创口整体形态的类型

198例创口的整体形态有5种类型:“ ” 型(见图2)、“ ” 型(见图3)、“ ” 型(见图4)、“ ” 型(见图5)、“ 一” 型(见图6)。前4种类型均在损伤的中部出现了一段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创口。其中曲面的啤酒瓶残端所形成创口的横行部分略呈弧形。啤酒瓶残端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见表1, 由表1可知3个啤酒瓶残端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无明显差异(P> 0.05)。窗玻璃碎片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见表2, 由表2可知3块窗玻璃碎片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无明显差异(P> 0.05)。由表3可知啤酒瓶残端与窗玻璃碎片之间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有差异(P< 0.05), 啤酒瓶残端所形成的刺创更易出现“ ” 型(约占41%)、“ ” 型(约占23%)和“ ” 型(约占20%), 而窗玻璃碎片则更易形成“ ” 型(约占23%)、“ ” 型(约占33%)、“ ” 型(约占30%)的刺创。

图2 1号创口整体形态呈“ ” 型

图3 9号创口整体形态呈“ ” 型

图4 12号创口整体形态呈“ ” 型

图5 6号创口整体形态呈“ ” 型

图6 17号创口整体形态呈“ 一” 型

表1 啤酒瓶残端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
表2 窗玻璃碎片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
表3 啤酒瓶残端与窗玻璃碎片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比较
2.2 创口整体形态类型与刺击方向的关系

创口整体形态类型与刺击方向的关系见表4, 由表4可知:“ ” 型创口在刺击方向与客体呈60° 夹角以上(含60° 夹角)时出现; “ ” 型在刺击方向与客体呈45° 夹角以下(含45° 夹角)时出现; “ 一” 型创口仅出现于刺击方向为向光滑面倾斜与客体呈15° 夹角时; “ ” 型与“ ” 型创口在玻璃刺器向破裂面倾斜刺击客体时可在15° ~90° 出现, 在玻璃刺器向光滑面倾斜刺击客体时则出现于30° ~90° 。

表4 创口整体形态类型与刺击方向的关系
2.3 创口细节特征的观察、测量结果

198例创口中, 有41例创口出现一侧创角为钝角(约占21%), 其余创角均表现为锐角, 有48例出现创缘参差不齐的现象(约占24%), 所有创口的创壁均较整齐, 创腔内无组织间桥形成。

呈“ ” 型、“ ” 型、“ ” 型、“ ” 型的创口共184例(共约占总数的93%), 94例由啤酒瓶残端形成, 90例由窗玻璃碎片形成, 其中部出现的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创口长度测量结果见表5

表5” 型、“ ” 型、“ ” 型、“ ” 型创中部垂直创口长度测量结果(x± s单位:cm)
2.4 实际案例中玻璃刺创的观测结果

案例1 某男, 腹部啤酒瓶残端刺创, 共见3处创口。第一处创口整体形态呈“ ” 型(见图7), 第二处创口呈“ ” 型(见图8), 均见横行创口呈弧形, 其中的长段哆开明显而短段哆开不明显, 损伤中部的垂直创口长0.30cm; 第三处创口为刺切创, 创角钝, 创缘不整, 有多个皮瓣形成, 其左下方创缘见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及平行的短创口, 从局部看创口呈“ ” 型(见图9), 垂直的短创口长约0.30cm。本案凶器瓶壁厚度为0.30cm。

图7 案例1腹部啤酒瓶残端刺创一, 创口呈“ ” 型

图8 案例1腹部啤酒瓶残端刺创二, 创口呈“

图9 案例1腹部啤酒瓶残端刺切创三, 局部看创口呈“ ” 型(黑箭头所示)

案例2 某男, 颈部被啤酒瓶残端损伤(见图10), 损伤上部表现为创口, 并多个创口融合为一个大创口, 可见损伤中部出现的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及平行的短创口, 局部看创口呈“ ” 型, 垂直的短创口长约0.31cm; 本案凶器瓶壁厚度为0.31cm。

图10 案例2颈部啤酒瓶残端损伤, 局部看创口呈“ ” 型(黑箭头所示)

案例3 某男, 左手掌被破碎的窗玻璃损伤(见图11)。刺创位于左手第一、二掌骨间, 其尺侧创缘可见宽0.29cm的游离皮瓣, 呈方条形, 将皮瓣与创缘合拢则可见损伤的整体形态为“ ” 型。本案凶器窗玻璃厚度为0.29cm。

图11 案例3左手掌窗玻璃损伤, 损伤的整体形态为“ ” 型

3 讨 论

一般认为, 玻璃刺创的形态学特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玻璃刺创的创角可钝可锐, 创缘有的整齐, 有的不整齐, 创壁大多光滑, 创腔内无组织间桥[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酒瓶残端所造成的刺创形态多不规则, 如被刺人体有足够的接触面, 则多易形成弧形或类圆形的创口, 有时可出现在同一弧线上数个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较特殊的创口[2, 3, 4, 5]; (3)平面玻璃形成的刺创在一侧创角易出现切划损伤痕迹[2, 6, 7, 8, 9, 10], 是玻璃碎片以小角度作用人体时棱边切划皮肤的结果, 当同一破裂面的两棱边同时切划时, 会形成间距与玻璃厚度一致的两条平行划伤, 有人称之为Canuto’ s ends[10, 11]。本文实验及实际案例观察结果与上述特点一致。

实验观察到单个尖状突起形成的玻璃刺创还有如下形态特点:依据不同的刺击方向, 其创口的整体形态可分为“ ” 型、“ ” 型、“ ” 型、“ ” 型、“ 一” 型等5种类型。其中前4种类型为主要类型, 共约占总数的93%,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均在损伤的中部出现了一段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创口。“ 一” 型创则出现于特定刺击方向。分析前4种类型的形成原因, 依据实验观察, 笔者认为应是玻璃刺器的短线状尖端突破组织形成垂直向创口, 同时依据不同的刺击方向, 与尖端垂直相连的4条锐利的斜行棱边中的两条或3条或4条也对组织产生剪切作用形成横行创口。上述成因也可被创口整体形态类型与刺击方向的关系所证实, 因为从表4中可看出刺器与客体的夹角越大, 垂直创两侧与棱边相对应的横行创数目就越多。刺击方向在75° 及以上时, 创口主要表现为“ ” 型(约占89%); 刺击方向为60° 时, “ ” 型创(约占39%)、“ ” 型创(约占17%)比例增高; 刺击方向为45° 及30° 时, “ ” 型创(约占47%)、“ ” 型创(约占42%)成为主要类型, 刺击方向为向破裂面倾斜与客体呈15° 夹角时, 则主要表现为“ ” 型(约占67%)。至于“ 一” 型创口的出现, 实质是玻璃刺器的短线状尖端在组织上形成的切创, 因为此类创口只出现于刺击方向为向光滑面倾斜与客体呈15° 夹角时, 此时相当于玻璃刺器的尖端以近切线方向作用于组织。根据实验结果, 笔者认为, 损伤中部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短创口是基于玻璃尖状突起的特别结构, 即短线状的尖端及与其垂直相连的4条锐利的斜行棱边所形成的, 是玻璃刺创中易出现的一种形态学特点, 对于推断、鉴别致伤工具有法医学意义, 这一点也被实际检案所证实。

损伤中部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短创口的测量结果也支持其为玻璃刺器的短线状尖端突破组织所形成的推测。由表5可知, 啤酒瓶残端与窗玻璃碎片所致垂直创长度之间存在差异(P< 0.05), 啤酒瓶残端所致垂直创长度与啤酒瓶玻璃厚度一致(P> 0.05, 无明显差异), 窗玻璃碎片所致垂直创长度与窗玻璃厚度一致(P> 0.05, 无明显差异)。因此, 可以运用这种垂直创长与玻璃厚度的一致性来推断致伤玻璃刺器的厚度。

本实验中, 啤酒瓶残端与窗玻璃碎片之间所形成的创口形态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但这种分布差异主要存在于前4种类型间, 并不影响损伤中部与损伤整体走向垂直的短创口的出现。本实验对于刺击的力量大小难以控制, 然而玻璃瓶残端较窗玻璃碎片显然更易使力, 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是否为上述差异形成的原因, 尚待进一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Mark T Steele, Luan V Tran, William A Watson, et al. Retained glass foreign bodies in wounds: Predictive value of wound characteristics, patient perception, and wound explo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98, 16(7): 627-630. [本文引用:1]
[2] 闵建雄. 法医损伤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306-307, 217. [本文引用:3]
[3] 薄台利. 酒瓶伤四例[J]. 中国法医学杂志, 1997, 12(1): 51-53. [本文引用:2]
[4] 刘军, 杨璐, 王磊, . 啤酒瓶致伤死亡2例[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 19(4): 238-239. [本文引用:2]
[5] 刘晓, 章海山. 103例玻璃酒瓶致活体损伤分析[J]. 刑事技术, 1996(4): 8-9. [本文引用:2]
[6] M A Rothschild, B Karger, V Schneider. Puncture wounds caused by glass mistaken for stab wounds with a knife[J], Forensic Sci Int, 2001, 121: 161-165. [本文引用:2]
[7] P T O’Callaghan, M D Jones, D S James, et al. A biomechanical reconstruction of a wound caused by a glass shard—a case report[J]. Forensic Sci Int, 2001, 117: 221-231. [本文引用:2]
[8] T Fracasso, B Karger . A glass fragment for a dagger—Never mind your own hand [J]. Forensic Sci Int, 2009, 188: 15-16. [本文引用:2]
[9] Vera Sterzik, Beat Kneubuehl, Wolf Rupp, et al. Stab or throw? Biomechanical studies on the injuring potential of glass fragments[J], Forensic Sci Int , 2010, 199: 1-4. [本文引用:2]
[10] T Bajanowski, E Paldauf, B Brinkmann. Morphologie von glasschnittverletzungen[J]. Rechtsmedizin 1, 1991, 47-50. [本文引用:3]
[11] Vera Sterzik, Beat P. Kneubuehl, Dirk Ropohl, et al. Injuring potential of drinking glasses[J]. Forensic Sci Int, 2008, 179: 19-23. [本文引用:2]
[12] 夏秀利, 宋庆茂. 玻璃片贯通胸、腹腔多脏器致死1例[J]. 法医学杂志, 1997, 13(4): 238-239. [本文引用:1]
[13] 王卫华. 爆炸致玻璃碎片抛出刺切颈部死亡一例[J]. 中国法医学杂志, 1995, 10(4): 228. [本文引用:1]
[14] B Karger, M A Rothschild, H Pfeiffer. Accidental sharp force fatalities—beware ofarchitectural glass, not knives[J]. Forensic Sci Int, 2001, 123: 135-13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