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火案件中固体酒精检验1例
刘祥伟1, 林小龙1, 林瑾珲1, 吴升武1, 郭建1, 赵飞2
1.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350003
2.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福州 350003
摘要
关键词: 固体酒精; 助燃剂; 消化纤维素; 甲醇; 纵火
中图分类号:DF79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3)01-0068-02

固体酒精也被称为“ 酒精块” 或“ 固体燃料块” 。固体酒精并不是固体状态的酒精(乙醇的熔点是-114.1℃, 常温下是液体), 而是将工业乙醇或甲醇中加入凝固剂使之成为固体型态。

纵火现场助燃剂的检验一直是刑事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难点[1, 2]。而固体酒精因其携带方便, 点燃隐蔽, 燃烧延时等特性, 时常被不法分子用做助燃剂纵火, 并且一旦火烧起来后固体酒精很快就燃烧殆尽, 在犯罪现场也无法找到有价值的物证。所以用固体酒精作为助燃剂纵火不仅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还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困难。

某日, 某市正处于盛夏, 路面温度高达40℃以上, 某路公交车连续发生燃烧事件。是自燃还是人为纵火情况不明了。几日后, 一名公交司机回场后检查车辆时在汽车的座椅上发现一块正在燃烧的白色固体, 蓝色的座椅已有少许被引燃烧黑, 在迅速灭火后从现场提到白色固体2g。经有关部门检验确定该固体为消化纤维素类固体酒精。

1 检 验

使用仪器:Variant CP3800气相色谱仪(带顶空进样装置); Nexus 470 FT-IR红外光谱仪(KBr压片)。

检材的处理:取现场提取的白色固体0.05g, 经挤压后用KBr压片, 供IR分析; 取1g白色固体置于10mL顶空瓶中, 顶空进样供气相色谱分析。

分析方法:IR光谱是采用KBr压片; 波数范围:400cm-1~4000cm-1; 分辨率:4.0cm-1。GC色谱采用CP-WAX 52 CB 30m× 0.25mm× 0.25μ 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进样口温度200℃; FID检测器温度:250℃; 恒流:1mL/min; 分流比:10∶ 1; 柱温程序:50 ℃(5min)40 ℃/min210 ℃(10min); 进样针温度:85 ℃; 加热池温度:70 ℃; 加热时间:20min。

2 结果和讨论
2.1 IR光谱分析

市场上出现的固体酒精常用工业乙醇或甲醇中加入硝基纤维素、硬质酸钠和乙酸钠等凝固剂使之成为固体形态。因此分析固体酒精的成份主要是分析凝固剂类型和醇的种类。

本例为用IR吸收光谱法对涉案的检材进行了光谱分析, 涉案检材的IR吸收光谱见图1、硝基纤维素标准IR吸收光谱见图2。从IR吸收光谱图上可以看到检材的IR吸收光谱特征与硝基纤维素的标准IR吸收光谱一致, 因此认为涉案检材中含有硝基纤维素凝固剂。为了验证该结论, 笔者又做了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对照品的IR吸收光谱(见图3), 经与检材的IR吸收光谱对照确认检材与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的IR吸收光谱一致。因此通过与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对照品和硝基纤维素标准IR吸收光谱的比对, 可以认定纵火案中涉及的检材含有硝基纤维素凝固剂。

图1 检材IR吸收光谱

图2 硝基纤维素标准IR吸收光谱

图3 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对照品IR吸收光谱

2.2 GC色谱分析

为了进一步认定检材为固体酒精, 本文对涉案检材进行顶空气相色谱分析, 结果发现样品中的醇类主要是甲醇, 通过检索发现一种专利就是使用甲醇、硝化纤维素生产固体酒精[3], 为了进一步验证, 笔者对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对照品进行的顶空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其也主要含有甲醇成份(见图4~图7), 因此可以确定涉案检材含有的醇类主要是甲醇。

图4 检材气相色谱图

图5 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对照品气相色谱图

图6 标准甲醇气相色谱图

图7 标准乙醇气相色谱图

经IR吸收光谱和GC色谱图的综合分析, 可以认定本案所涉及的检材为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 其成份与专利报道的成份一致。

本案例根据固体酒精的成份特点, 建立了用IR吸收光谱和GC色谱法检测硝基纤维素类固体酒精的定性分析方法, 从而确认涉案检材为固体酒精, 为案件的定性提供了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何洪源. 纵火案件现场可燃液体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 18-21. [本文引用:1]
[2] 丁军凯, 宋鸣, 李杰敏, . 应用SPME-GC/MS/PFPD技术测定烃类及硫化物标记物鉴别汽油、煤油、柴油燃烧残留物 [J ]. 刑事技术, 2010(3): 7-10. [本文引用:1]
[3] 蔡福龙. 膏状固体酒精及其制造方法: 中国, 031071 60. 0[P]. 2004-09-0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