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2005版100元人民币水印特征初探
孙华清1, 梁鲁宁2, 张翎飞2, 田丽丽2, 林雷祥2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2.公安部反假币实验室,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孙华清(1987—),男,安徽灵璧人,在读研究生,从事文件检验研究工作。Tel:18910631909,E-mail:shq1262006@126.com

摘要

目的 建立伪造2005版100元人民币水印检验方法。方法 利用紫外光源、透光光源对伪造人民币上水印进行显现和检验。结果 伪造黑水印、伪造白水印在印刷方式、印刷工艺及图文形态等特征上存在不同。结论 本方法的建立,可为识别假币制作地点提供线索。

关键词: 伪造人民币; 黑水印; 白水印; 检验
中图分类号:DF79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2)05-0015-03
Analysis on watermark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erfeit RMB currency
SUN Hua-qing, LIANG Lu-ning, ZHANG Ling-fei, TIAN Li-li, LIN Lei-xiang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identify the watermark characterisitics counterfeit RMB currency.Methods The forge watermark on counterfeit RMB were observed under UV light and transmitting light.Resul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forged watermark and real watermark, such as printing mode, printing proces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onclusion The class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forged watermark can be used to trace clues in investigation of counterfeit currency cases.

Keyword: counterfeit RMB; black watermark; white watermark; examination

水印是一幅加工在纸张中的图像(肖像或印章), 它是通过在纸张不同区域改变纤维的厚度, 从而改变纸张的透明程度来表现图像的[1]。按照水印的厚度特征, 可以将其分为白水印和黑水印; 按照水印在纸张中的分布情况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固定水印、半固定水印和不固定水印(又称满版水印)3种。通过对伪造2005版100元面额人民币的检验, 不仅可以辨别真假币, 还能区分假币与假币之间的不同。本文试图根据伪造水印的印刷方式、伪造水印出现的位置(正面、背面或纸张之间)以及伪造水印的图文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2011年收集的200张伪造2005版100元人民币。

UV-CS高清扫描式文检仪(北京和众视野科技有限公司); VSC5000型文检仪(英国); PHOTOSHOP CS3图像处理软件。上述仪器所对应的具体实验参数见表1

表1 实验仪器所对应的条件
1.2 方 法

1.2.1 紫外扫描实验 选择表1中的参数, 对票样的正反面进行紫外荧光扫描, 并观察扫描过的图片。

1.2.2 透光扫描实验 紫外扫描实验中正反面均未检出水印的票样, 按照表1中的参数条件进行透射光扫描。

1.2.3 图像处理 票样扫描结束后运用PHOTOSHOP CS3图像处理软件对水印区域进行加工制样。

1.2.4 观察与判断 针对印刷方式、印刷工艺、水印位置、图文形态特征对伪造水印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伪造黑水印的检验

伪造黑水印的制作方法是在所需位置印刷一层浅淡色油墨, 使得该区域光线透过的强度相对减弱, 当透光观察时就出现黑水印的效果。在200张票样中只检出一张没有伪造黑水印, 所以通过有无黑水印来判断人民币真假的可能性非常小。

2.1.1 按伪造黑水印出现的位置区分 伪造黑水印出现的位置, 是指其出现在票样的正面、背面或者是出现在票样的纸层之间。根据伪造黑水印出现的位置可以将票样分为3大类, 第1类是出现在票样正面, 有186张票样的黑水印属于这一类, 占总票样的93%, 该类票样的黑水印经过紫外扫描后, 就可在正面显现毛泽东头像(见图1); 第2类是出现在票样的背面, 有5张票样的黑水印属于这一类, 占总票样的2.5%, 该类伪造黑水印经过紫外扫描后出现的水印为反像, 需要反转后才可见正像(见图2~图4); 第3类是出现在票样纸层之间, 有8张票样的伪造黑水印属于这一类, 占总票样的4%, 该类伪造黑水印经过正反面紫外扫描后均未检出水印图像, 透光观察时才能见到水印图像(图5~图7)。

图1 伪造黑水印在正面的扫描图

图2 伪造黑水印在背面的正面扫描图

图3 伪造黑水印在背面的背面扫描图

图4 图3的水平反转图

图5 伪造黑水印在票样纸层之间的正面扫描图

图6 伪造黑水印在票样纸层之间的背面扫描图

图7 伪造黑水印在票样纸层之间的透光图

2.1.2 按伪造黑水印的印刷方式区分 根据伪造黑水印印刷方式的不同, 可以将现有票样分为3大类。第1类为胶版印刷形成, 该类型的黑水印图文墨迹平淡、印迹墨色均匀, 具有胶版印刷的特征; 第2类为丝网印刷形成, 该类型黑水印的墨层较厚, 图文浮起, 有立体感[2]; 第3类为盖印形成, 该类型黑水印是由印章盖印形成。对于伪造黑水印出现在纸张中间的票样, 存在胶版印刷、丝网印刷、丝网涂布和模具盖印4种方式。

2.1.3 按伪造黑水印的图文形态特征区分 现有的伪造黑水印在形态特征上也与真币的水印存在明显不同。本文根据面部轮廓形态特征、面部的线条特征、衣胸部位的形态特征对伪造黑水印进行分类。以冠字号码为HB6866 4526、KM69862123、NW28635414 3张假币的伪造黑水印(见图8~图10)为例, 其中图7图8图9在上述3个特征上均存在明显不同, 而图8图9在上述3个特征上均相符合, 在其它特征上也未发现明显差异。对于这种与真币不同, 形态特征相同的, 可以将其归为同一类。

图8 冠字号码为HB68664526的伪造黑水印形态特征

图9 冠字号码为KM69862123的伪造黑水印形态特征

图10 冠字号码为NW28635414的伪造黑水印形态特征

2.2 伪造白水印的检验

在200张票样中, 因笔画不清、纸张荧光较强、漏加工等各种因素导致16张票样在透光和荧光下均未检出伪造白水印或者未检出清晰的伪造白水印, 占总票样的8%。

2.2.1 按伪造白水印出现的位置区分 伪造白水印出现的位置, 是指其出现在票样的正面、背面, 或者是出现在票样的纸层之间。根据伪造白水印出现的位置可以将票样分为2大类, 第1类是出现在票样正面, 有180张票样的伪造白水印属于这一类, 占总票样的90%; 第2类是出现在票样纸张之间, 有4张票样的伪造白水印属于这一类, 占总票样的2%。

2.2.2 按伪造白水印的制作工艺区分 制作伪造白水印有三种工艺, 第一种是数字“ 100” 笔画未增加浅淡色油墨, 只是在其字迹笔画边缘印刷一层油墨, 数字“ 100” 笔画处的透光能力比笔画边缘的透光能力强, 透光时可以观察到明亮的数字“ 100” , 具有类似真币的白水印效果(见图11); 第二种是根据数字“ 100” 的笔画形态, 在其笔画处印刷一层无色油状物质, 随后油状物质渗透到纸张之内。因液体流动性填平了粗糙不平的纸张内部空隙, 光线透过的时候浸有油状物质的纸张部分就变得透明, 产生了类似真币的白水印效果(见图12)。此种工艺加工出来的伪造白水印, 因油渍在空气中长久暴露, 无色渐渐会变成黄色, 很容易识别; 第三种是在数字“ 100” 笔画处增加一层浅淡色油墨, 透光观察时为黑的伪造白水印(见图13)。

图11 第一种印刷工艺白水印

图12 第二种印刷工艺白水印

图13 第三种印刷工艺白水印

2.2.3 按伪造白水印的图文形态特征区分 根据数字“ 100” 字体大小、字体形态、字间距等特征对伪造白水印进行分类。以冠字号码为LN37638307和冠字号码为WF66810857的两张假币的伪造白水印为例。两者均为丝网印刷形成, 印刷工艺均为第一种方式形成, 但两者在字体大小、字体形态、字间距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见图14图15)。

图14 冠字号码为LN37638307的伪造白水印

图15 冠字号码为WF66810857的伪造白水印

2.3 其它特征

除了检验上述特征外, 在部分伪造水印上还存在拼版、挖补、疵污点等独特特征, 通过对这类特征的检验, 有可能对伪造水印特征进行同一印版的比对和认定。

综上所述, 对水印进行印刷方式、制作工艺、水印位置、图文形态特征检验, 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加工窝点制作的假币, 因而可为假币案件的串并提供科学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Richard D. Warner, Richard M. dams Ⅱ 著 (陈虹, 赵志强译). 防伪印刷 [M]. 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0: 38. [本文引用:1]
[2] 王世全. 印刷文件检验[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7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