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起杀人碎尸案谈如何提高心理测后谈话交待率
马晓锋, 康永乐
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362000
关键词: 心理测试; 交待率; 碎尸案
中图分类号:DF7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2)04-0067-02
1 案例资料
1.1 案件简介

某年6月18日, 泉州市一河床上发现一截尸块, 为人体部分躯干至双大腿, 其中双大腿断面整齐, 垂直于长轴, 系人为工具损伤, 判断为碎尸案, 于 7月23日经DNA比对, 查明死者系辖区罗某。侦查发现, 死者罗某的妻子苏某及儿子罗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但因案件已发生月余, 且无任何直接物证指证犯罪嫌疑人, 专案组经慎重研究后决定, 嫌疑人到案后先行测谎, 再予审讯。

1.2 测试经过

同年7月28日下午, 经了解案情、密勘嫌疑人住所、探讨案情后, 测试人员精心编制了测试题目, 7月29日 上午, 对刚从广西归来的嫌疑人罗某某进行了测试。测试中, 在保持平和环境下, 除准绳测试法外, 先后围绕死因、分尸地点、分尸工具、是否冰冻尸体、发现尸块形态等对嫌疑人进行了探索线索测试, 并在测后向嫌疑人展示测试图谱, 经简单测后谈话, 犯罪嫌疑人做出了向测试人员下跪, 伸出双手让测试人员上铐的动作, 很快承认了其与母亲于某年6月8日 晚用老鼠药毒死其父亲罗某, 并在其住处的地下室进行碎尸并抛尸的整个犯罪过程。当晚, 根据犯罪嫌疑人罗某某和苏某的供述及现场辨认, 重勘现场提取了作案工具, 并根据两人指认, 挖出了死者罗某的人头、其余躯干、四肢及装药酒瓶, “ 6.18杀人碎尸案” 成功告破。

2 讨 论

心理测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在目前尚不能作为法庭认可证据被采纳之前, 测后预审突破口供, 通过口供进一步收集相关物证对于案件的侦破尤为重要, 结合本例测试实例与多年测试经验, 笔者认为, 测后能否成功突破口供取决于以下几点:

(1) 案件的恶性程度及犯罪嫌疑人的负罪感

心理测试等同于心理现场勘查, 出于“ 现场必勘” 理念要求, 心理测试人员对被测案件性质无可选择, 但从多年心理测试实践来看, 被测案件的恶性程度及犯罪嫌疑人的负罪感, 特别是后者与测后直接交待率成正比。

心理测试成功与否要受到心理痕迹的稳定性、确定性影响, 犯罪恶性程度越高, 心理痕迹稳定性、确定性越好, 如本例杀亲碎尸案, 现场杀人碎尸场景令人胆颤心惊, 持续时间又较长, 嫌疑人对现场某些细节会留下稳定、确定印象, 加之属偶犯、杀亲碎尸案, 心理负罪感强, 测后当场交待的可能性本身就较大。又如一起故意杀人案, 虽离案发已有5年多时间, 但对于一个故意犯罪且意识到自已犯罪的行为人来说, 其心理痕迹相当稳定, 杀人后五年间的其它经历并未对其心理现场痕迹产生过多干扰, 测试图谱也较为明确。而对于许多犯罪过程历时较短、偶发现场、意外事故等, 其心理现场遗留痕迹本身就少, 随时间推移有用部分可能被逐渐掩盖, 甚至许多犯罪嫌疑人对当时犯罪行为并未有明确意识, 心理痕迹确定性较差, 测试难度相对较大, 心理测试人员要在每起案件的题目编制中注重发现能稳定、明确留下心理痕迹的情节, 测后谈话中启发其负罪感, 以促成早日突破口供。

(2) 案件测试时机的选择

心理现场勘查时, 嫌疑人的长久审讯对心理现场的影响即是一种现场污染, 容易在心理勘查时难以提取有效信息或难以区分真伪, 所以心理测试应选择及早进行。另外一些犯罪嫌疑人长久关押, 心灵接受一场大的洗礼, 心理已产生一定程度扭曲, 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虽未达到精神病的程度, 但测试难度已大大增加, 难以产生很好的测试效果, 所以心理测试一般应早期进行, 测试时尽可能测试过程一步到位。要充分吃透案情, 打好有准备之战, 给嫌疑人以措手不及。

(3) 充分利用好测前谈话、数字测试游戏及测后图谱展示

测前谈话是在测试之前交待测试注意事项、掌握被测人对案情了解程度的重要步骤, 测试人员可通过测前谈话了解被测人性格、成长经历、价值取向等, 对被测问题进行修改, 同时测前谈话也是测试双方建立平和交流氛围的一个重要步骤。测前数字测试游戏是在测试前利用猜数字的方式进行真实心理测试, 其测试步骤与真实测试完全相同, 但测试内容却是与案件毫无联系的一个数字游戏。测前数字测试游戏不但可调整测试仪器与被测人间的配合, 更可让被测人熟悉测试过程, 它与测前谈话一样, 可促使测试双方间建立平等平和、相互信任的环境氛围, 测试中得到嫌疑人的充分配合, 再加上测后展示图谱, 进一步增加心理压力, 等同于预审中的“ 亮证据” 、“ 亮底牌” , 拿出了虽不是现场提取, 但却是看得清、摸得着的实证, 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自然也就更容易突破心理防线。

(4) 测试题目选择

心理测试的过程, 就是一步步唤醒犯罪嫌疑人回忆的过程, 其中许多情节测试时已能证实, 这部分情节对于情节测试法编题相当重要, 但现实操作中, 仍有大量未知情节, 心理测试可以选择一些重要情节进行探索线索测试, 大量的未知情节, 只要稳定性、确定性好, 选择得当, 往往更能唤醒嫌疑人回忆, 增大其心理压力。本例碎尸案, 除准绳测试法外, 对死因、分尸地点、抛尸位置及具体何种尸块等均一无所知, 分尸工具及死亡时间推断依据也不十分充分, 但均可简单划一范围, 组织一些可选项, 在准绳测试法测后有重大怀疑基础上, 利用大量以上内容题目对嫌疑人进行了长时的探索线索测试, 一步步唤醒嫌疑人对杀人及碎尸过程的回忆, 促成了案犯的当场交待。

(5) 要充分利用时间因素

磨刀不误砍柴功, 任何测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心理测试是测试双方的一场持久心理战争, 其成败关键在于看双方谁能经受时间的磨砺, 测试人员稍有松懈或失望情绪都可能被被测人员察觉, 所以它要求测试人员有能经受测试时间磨砺的良好身体、心理素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测中一分钟可能能抵得上测后谈话几小时。

(6) 测后谈话突破点的选择

测后除了以上的发掘其心理负罪感, 展示测试图谱“ 抖料” 外, 更应该发掘其它心理薄弱点、突破点, 争取早日突破口供。本例案件在尚未进入实质测后谈话时已做出交待, 当然实践中这样的案件不多, 大量的案件仍应有测后谈话过程, 测试人员应有一定的预审常识, 应有测谎仪、测谎图谱、测试过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预审工具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发现心理薄弱点, 早日突破案件。如侦办的一起锐器致肝脏破裂的故意重伤案中, 现场包括伤者在内共有4人, 但均称不知伤者如何受伤、不知致伤工具、均未看到致伤过程, 经案情分析, 嫌疑人与其母亲均有作案可能, 其余两人可能性较小, 测后虽对嫌疑人展示图谱并做说服工作, 但其迟迟不做交待, 但当告知其母亲已交待工具去向并有可能揽下全部过程时, 嫌疑人出于母子亲情, 当即痛快交待作案过程。

总之, 测后能否交待, 除了合理编题, 认真正确测试外, 还建立在测试双方能否建立一种表面上非对抗的平等交流环境上, 建立在测试人员能否把心理测试作为一种预审工具正确充分发挥其作用上, 建立在测后能否充分挖掘其心理压力点, 找好心理突破点上, 要与嫌疑人能交流、会交流、多交流, 在交流中发现案件审理新亮点, 提高测后直接交待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