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面貌差异点在破案工作中的运用
李爱民, 张丽
安徽省滁州市公安局刑科所,239000
关键词: 人像面貌特征; 差异点; 模拟画像
中图分类号:DF79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2)02-0060-03
1 人像面貌自身存在差异的客观性

模拟画像主要是表现人物的头面部, 包括发型、脸型、额、眉、眼、耳、口、鼻、下巴等器官。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区人像面貌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差异点[1, 2, 3]。本文就皖东地区的人群作为分析对象, 研究探索本地区人像面貌自身存在差异和外界因素导致人像貌上的差异。江淮流域一带的人像面貌特征与江浙、山东等地区是有细微差别的, 总体而言, 这里人的面部五官立体度小, 较为柔和。

头发:为黑色, 以直发为主, 波浪形较少; 按发际形状分为上弧形、下弧形、直线形和角形。近年来, 年轻人赶时髦, 把头发染色成金黄色或棕红色的不少。

脸型:从侧面分为平行脸、凹形脸、凸形脸, 从正面分圆形、卵圆脸、倒卵圆脸、椭圆脸、方脸、长方脸、狭长脸、菱形脸、倒梯形脸和五角形脸等, 额头从侧面看倾斜度为突额、仰额, 高低分为高额和低额, 江淮流域以卵圆形脸最多, 额头以平为主、略宽。

眉毛:按形状分为直线眉、弓形眉、三角眉和波浪眉, 按密度分为浓眉和稀眉, 按长短分为长眉和短眉, 按宽度分为宽眉、窄眉和宽窄眉, 按间距分为连接眉、分离眉, 按眉的位置分为上扬眉、下垂眉和高低眉。

眼睛:按形状分为椭圆眼、三角眼和狭长眼, 按眼睑皱褶分为单眼皮、双眼皮、左单右双和右单左双, 江淮流域人员一般眼睛开度大、较圆、眼睛上多点缀有一条横纹, 按眼外角的倾斜度分吊眼角、垂眼角, 按眼球的位置来分, 除正常人眼球居中外, 还有上视眼、下视眼、双内视和双外视、单斜视。

鼻子:鼻的长短可分为长鼻和短鼻, 鼻的高低可分为高鼻根、凹鼻根, 鼻梁的形状分为凹鼻梁、巨鼻梁、凸鼻梁, 鼻粱的倾斜度分为翘鼻、鹰勾鼻, 江淮流域人一般鼻梁较高。

嘴唇:按嘴角分为吊角嘴、落角嘴, 唇的高度(唇到鼻底的间距)分为高唇、低唇, 按唇的厚薄分为厚唇、薄唇, 按唇的突出情况有上唇突出, 下唇突出, 双唇突出, 双唇内凹, 按唇的外翻情况, 有上唇外翻、下唇外翻。

下巴:按形状分为尖下巴、方下巴、圆下巴、双下巴、按倾斜度分为前突下巴、反倾下巴。

耳朵:按耳廓的贴展度分为贴近耳、外展耳。人的面部结构相同, 但由于其细微的差别, 以及组合形态的不同, 使其各具特点, 造成每个人面貌都各具特征。

2 导致人像面貌特征差异性的三个外界因素

一是地域上的差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 不同的地域受地形、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面部特征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华南一带山区人额头、颧骨较突出, 眼睛以椭圆形居多, 较下陷, 唇部稍突出, 新疆地区人头发以卷发居多, 皮肤白皙、高鼻梁、浓眉, 眼睛大而下陷, 五官具有欧洲人特点、立体度大、较挺拔。

二是个体发育的差异。随着人年龄的增长, 个体上发育会发生变化, 进入中年, 人的前额及眼角出现皱纹, 随着年龄的增长, 皱纹会不断增多, 加深, 头发眉毛逐渐稀少, 变白, 身体许多部位都会不同程度的缩小, 也有些部位会增大, 面部皮肤失去弹性、松弛、拉长、眼带增加, 眼角鱼尾纹导致眼角及上眼皮下垂、嘴角导致嘴角呈下弦形, 目视上口裂加宽。

三是生活水平及环境的影响。由于人从事职业、生活环境及水平的不同, 在外貌上会形成实际年龄与外表年龄的反差。城里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穿着较为讲究, 发型整齐, 皮肤保养较好, 像貌上要较实际年龄轻, 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 服饰较随意, 由于风吹日晒, 皮肤色泽较暗, 肤质粗糙、像貌上较实际年龄大, 农村人没有固定的发型, 穿戴随便, 草帽, 自做布帽、布鞋, 并且相貌上与实际年龄相差大。

3 人像面貌差异点在实际绘制画像过程中的运用

(1)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 绘制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 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 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 由于人的五官特征种类繁多, 要想让一个无专业知识的人对一个人的像貌特征作精确的口头描述相当困难, 这就要求绘制者平时注意收集本地区相关的发型、脸谱等各种五官的图片资料, 为操作运用作好准备。

某年11月, 某市连续发生两起拦路抢劫强奸的恶性案件, 社会影响恶劣, 一时间上下夜班的女工没有了安全感。为了尽快侦破此案, 笔者在第一时间内开展了模拟画像工作。根据两名受害人的描述,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因案发时段为凌晨, 案发地点为楼道内, 光线昏暗, 受害人对嫌疑人面部特征记忆模糊。经对受害人林某进行耐心、细致的询问, 启发和引导受害人对嫌疑人面部特征进行描述。最后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特征:男性, 身高在1.65m~1.70m左右, 年龄25岁左右, 体型偏瘦、肤色中等、单眼皮、鼻梁较高, 上身穿米色、西服类上衣, 下身穿深色裤子, 发型短发, 剪得比较碎, 额头前有少许刘海。几易其稿后, 最终绘制出来一张受害人觉得极其相像的模拟画像。画像很快上网协查, 侦查员发现家住本市的顾某与画像中的男子体貌特征极为相似, 有作案嫌疑, 经过近5个小时的蹲点守候, 于11月27日凌晨1时许将刚回到家中的顾某抓获(见图1)。

图1 某年11月案件犯罪嫌疑人画像

(2)画像前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案情, 细致地翻阅卷宗, 认真分析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图和照片等相关材料, 了解与案件相关的情况与细节。首先是要正面和侧面了解描述人的职业、文化程度、视力乃至品行等, 并与描述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 耐心地开导和帮助其理清思路, 使其主动配合。其次是了解案发时描述所处的位置、角度、距离、光照度, 观察其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及心态, 分析其描述的可信度, 切勿先入为主。

某年5月27日11时许, 某镇中学15岁的女中学生余某在放学途中, 被一男子采取突然袭击扼颈的方式, 拖至路边树丛, 欲实施强奸, 犯罪嫌疑人手段极其残忍, 致受害人几近昏厥。依据受害人余某描述对嫌疑人进行了模拟画像。在画像过程中, 由于受害人年龄较小, 案发时受惊吓过度并且受伤严重, 以致在被询问时表述困难。受害人余某的描述只有几个词组:中年、脸黑、眼大、胖子、戴桔黄色矿工帽。经过对其耐心开导、反复询问, 不断引导受害人, 帮助其回忆。通过连续工作7个小时的艰苦努力, 反复修改, 最终成功绘制出一张受害人感觉相似度较高的嫌疑人画像。随即在网上发布通缉协查和悬赏通告, 民警携带画像, 沿途进行走访排查工作。5月30日凌晨, 侦查员根据模拟画像在某村发现犯罪嫌疑人徐某。经审查, 徐某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同时, 带破了1998年以来发生在定远、明光等地的10余起系列强奸杀人案件, 其中包括明光“ 2001.2.11” 特大强奸杀人案和定远“ 2005.5.9” 特大强奸杀人案(见图2)。

图2 5.27案件犯罪嫌疑人画像

(3)对描述人特定思维的分析和筛取。描述人所提供的第一印象要高度的重视, 一般情况下, 描述人都会无意识夸大嫌疑人的五官特点, 比如说“ 嘴大” , 其实是针对正常人而言的, 这就需要绘制者特别留心, 也就是所要捕捉的“ 特点” 、这些记忆一部分已被固定, 而另一部分还处于模糊状态, 如得到外界的刺激及提示, 又会发生改变。如果是同一案件多人作案时, 描述人往往会将不同作案人像貌混淆, 绘制者就应帮助其仔细回忆, 确定其最终描述为同一人时再下笔。

某年7月12日, 某水库边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女尸, 脖子上勒有衣袖, 下身赤裸, 经检验为强奸杀人。尸源很快找到, 为邻村的一个间隙性精神病患者。经走访摸排, 一个外地来的流浪汉有重大嫌疑。 流浪汉于12日已不知去向, 在该地也无户口照片, 只能根据村里见过流浪汉的人描述进行画像。经多名村民回忆描述, 相互补充, 画像紧紧抓住“ 尖嘴猴腮” 、“ 倒八眉” 、“ 驼背” 等这些口语描述的特征, 反复修改, 经十几个村民看后一致认为:“ 像极了, 长的是这样” 。画像很快被翻拍发到侦查员手中, 并传到网上发出协查, 7月17日嫌疑人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落入法网(见图3)。

图3 7.12案犯罪嫌疑人画像

(4)模拟画像所用技能就是美术素描技法, 其主色调为黑白灰三色调, 利用线条、光影、明暗来表现人面部特征。在对发型、脸型、额、眉、眼、耳、口、鼻、下巴等器官的表现上必须注意与专业的人物头像素描有所区别。

某年元月, 某珠宝厂经理张某在明光市被一个自称某金饰公司业务员郑某诈骗价值80多万的金饰。案发后, 专案组先后辗转合肥、蚌埠、南京、武汉等地, 行程几千公里, 调查走访千余人, 但案件依然没有线索。专案组寻求模拟画像支援。该案件中受害人张某与嫌疑人郑某有过3次接触, 但此时已距离案发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金某因为一直情绪焦虑, 记忆也有些模糊, 表述上不清晰。笔者又走访了在商场中与嫌疑人有过接触的营业员, 经过耐心的询问、开导, 依据几个营业员的回忆, 嫌疑人肤白、较胖、宽额头、鼻子大、娃娃脸等面部特征, 最后综合众人所描述内容将画像定稿。经公安部发布网上协查通告, 最后嫌疑人陈某在云南落网(见图4)。

图4 某年元月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画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贾永生. 浅议模拟画像在侦查中的应用[J]. 法学刊, 2004, 21(3). [本文引用:1]
[2] 张勇. 目击者诸因素对模拟画像相似度的影响[J]. 刑事技术, 2008(4): 45-46. [本文引用:1]
[3] 刘静雅. 刑事模拟画像技术初探[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 2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