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检验方法综述
赵建1, 胡孙林2, 刘超2, 温锦锋2, 张又川1, 苏会芳1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学系,广州 510080
2.广州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广州 510030

作者简介:赵 建(1988—),男,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法医学研究。Tel:13570400751

摘要

水中尸体的调查在法医学检案中占了重要的一部分。水中尸体未必就意味着其死亡原因是溺死,也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例如死后入水。实际上,尸体现象很难证明死亡的原因。所以,关于受害者是否为“真的”溺死的问题常常不容易解决。目前,硅藻检验被认为是溺死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硅藻的定性定量分析,不仅可以对死亡原因有更直接的判断,也可以指向可能的溺死地点。本文介绍国内外硅藻检验的样本采集、检验方法、结果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对硅藻检验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硅藻检验
中图分类号:DF7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2)02-0044-04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diatom test
ZHAO Jian, HU Sun-lin, LIU Chao, et al
Faculty of Forensic Medicine,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diatom test for drowning was evaluated,and the samples collection,the methods for diatom extracting and test were summarized.

Keyword: forensic pathology; drowning; diatom test

水中尸体是法医学尸体检验中常见的类型, 判断水中尸体属溺死还是死后入水是案件定性的关键, 通常生前溺死一般具有相应的尸体征象, 但由于腐败较严重, 依靠尸体现象判断有时难以做出准确定性, 给法医学死因判断带来困难。目前, 溺死诊断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硅藻检验在解决溺死案件的定性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者就国内外有关硅藻的形态和结构、检验样本的采集、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评价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旨在为法医学硅藻检验提供参考。

1 硅藻的形态和结构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 全世界约有16000多种, 体长一般在1μ m至200μ m之间,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细胞壁除个别种类外, 均高度硅质化, 形成上、下两个透明的壳, 以壳环带套合形成一个硅质细胞壁。硅藻的生活环境非常广泛, 地球上凡是有水滞留的地方, 小至由雨水积聚成的小水坑, 大至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 几乎都能见到硅藻的踪迹[1]。硅藻细胞壁因为抵抗力强而不易被破坏, 硅质含量高者, 即使用浓硫酸、浓硝酸煮沸甚至高温烧灼也不被破坏[2]

2 硅藻检验样本的采集

硅藻检验有意义的先决条件是采集样本的过程中没有污染。因此, 所有的样本提取在解剖开始的时候就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3]。Giri等[4]指出, 肺、心、肾中发现硅藻直径较大, 而脑、骨髓中发现的硅藻直径多在10μ m以内。由于非溺死者肺、心、肾中也发现了硅藻, 所以可靠的取材部位应为脑、骨髓。国内常规的取材部位为肺、肝、肾, 而腐败尸体的骨髓及牙髓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检材[5]。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公安基层, 无法避免硅藻检验样本之间的交叉污染, 这使得硅藻检验结果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这也是法医学硅藻检验一直备受质疑的原因之一。

3 硅藻检验方法

1904年, Revenstorf从肺切面上挤出液体, 直接放置在显微镜下就可以检查出水中的浮游生物。自此以后, 国内外法医工作者对硅藻检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3.1 强酸消化法

强酸消化法是硅藻检验的传统方法, 是目前法医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此法采用硝酸和乙醇(或乙醚)消解组织, 具有组织消解时间短、消解完全、程序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是目前我国实际检案中的一种标准化方法[6]。梁新华等[7]曾报道强酸消化法对肝、肾、肺的消化能力显著强于胰蛋白酶消化法。但是此法安全性较差, 易造成污染, 而且最后检测到的多是一些耐酸性的无机硅藻, 其他类型硅藻则容易被破坏[8]。胡孙林等[9]研究证实目前硅藻检验方法中所采用的离心处理步骤导致了部分硅藻损失。由于强酸对硅藻的破坏和反复离心造成的硅藻损失, 此法硅藻检出率较低, 在硅藻含量较低的肝脏和肾脏中, 极易得到假阴性的结果。但此法检验设备要求低, 操作简单, 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法医学实验室中普遍应用的方法。

3.2 微波消解法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微波消解法为消解各类生物组织的先进方法。

孙维琦等[10]曾报道用光纤压力自控微波消解仪和压力可控密闭微波消解罐消解组织的方法。胡孙林等[11]曾报道采用MW3000微波消解仪进行组织消解。此法具有高效、安全、环保、消解后的硅藻结构完整、残骸碎片极少的特点。

此法消解后的液体可以采用真空抽滤法富集硅藻[11]。通过真空抽滤提取组织消解液中的硅藻, 可最大程度避免硅藻损失, 提高硅藻提取的回收率[7]。但是由于微波消解的高温高压环境, 对硅藻的破坏可能较大, 在消化液真空抽滤后的扫描电镜照片中也能观察到较多的硅藻碎片, 目前此法对硅藻的破坏率尚未见到文献报道, 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此法整体检出率仍明显高于传统硅藻检验方法。

3.3 酶消化法

蛋白酶为消解组织的另一种试剂。Ming等[13]曾报道, 相比硝酸加过氧化氢、破机罐法和Soluene-350, 蛋白酶K是试剂中最好的选择。因为蛋白酶K消化后的结果显示出绝大多数的硅藻被回收和硅藻结构几乎都被保持。Takeichi等[14]研究表明用蛋白酶K消化检验硅藻时, 可以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 且在具有高传染性疾病的尸体案件中推荐使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何冠英等[12]曾报道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检验器官内的硅藻, 以胰蛋白酶的消化能力和检出率较优。梁新华[7]等曾报道胰蛋白酶消化法的硅藻检出率均大于强酸消化法, 且均在肺脏硅藻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肝脏, 肾脏硅藻检出率最低。此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实用、安全可靠, 适合于基层办案。

3.4 DNA分析法

EG1和EG2蛋白普遍地存在于硅藻中, SK1蛋白只存在于中心纲属硅藻中, SK2蛋白只存在少部分中心纲属的硅藻中, 在人体组织及对照的实验植物中没有发现上述蛋白。suto等[15, 16]使用PCR法, 通过检测这4种基因来鉴定水中尸体中的浮游生物。何方刚等[17]采用PCR-DGGE法, 通过检测浮游生物中的16S rDNA来鉴定溺死。此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对浮游生物16S rDNA进行检测, 其结果判断不依赖于浮游生物的形态学和理化特征, 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同时能排除腐败菌的干扰。但是, 其技术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9], 不允许硅藻种类的对比, 且不适合基层单位应用。不过, 如果通过更深入的研究, 能够测出硅藻种类间的特异性DNA序列, 此法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5 焚灼法

将检材逐渐加热至灰化, 用硝酸溶解, 加入蒸馏水, 过滤后镜检[2]。徐三明等[18]重新研究了经典高温灰化法对器官组织中硅藻检验, 认为仍属于操作简单、干扰少的有效方法。但是, 电灰化炉不甚普及, 普通坩埚灰化耗时费力, 温度和时间较难控制; 且温度需要600℃, 致硅藻大量被破坏、检出率较低。此法已经很少应用。

3.6 Soluene-350消化法

Soluene-350是一种主要用于液闪的消化试剂。王恩银等[19]研究发现Soluene-350法不仅对淡水和海水藻类的检出率不高, 而且其消化能力远不如硝酸乙醇法和“ 破机罐” 法, 甚至低于酶消化法, 试剂来源也困难, 基本不适合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

3.7 浸渍法

被检组织数块, 置于蒸馏水中浸渍数小时或过液; 或用硝酸钠处理浸渍液, 置37℃培养箱中24小时, 然后离心沉淀, 取残渣镜检。此法虽简单易行, 但硅藻检出率不高[2]

3.8 硅胶梯度离心法

Terazawa等[20]曾报道通过梯度离心实现浮游生物的分离富集。但离心前的组织匀浆化破坏了较大的浮游生物, 使得形态识别变得困难, 而且离心处理还会导致部分硅藻的损失。

3.9 硅藻定性定量分析

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光镜检测硅藻。然而, 进入溺死尸体肝、肾、骨髓等脏器组织的硅藻一般个体小, 含量低, 如Pollanen等[21]的研究表明溺死尸体骨髓内硅藻小于30μ m, 数量小于10个, 采用光镜检测时, 受放大倍数所限, 分析误差难以避免, 可能是导致硅藻检验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3]。胡孙林等[11]首次采用扫描电镜自动扫描分析, 避免了光镜检测中逐个视野进行聚焦观察的方式,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而且根据高分辨硅藻扫描电镜照片进行硅藻种属认定, 提高了硅藻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度。

4 硅藻检验结果的评价

由于缺乏一个标准化的方法, 硅藻检验常常成为被严重批评和怀疑的对象。因此, 应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之后, 再做出最后的结论。

4.1 阳性结果的评价

目前在利用硅藻检验结果鉴定溺死中所持的原则是:凡是组织(一般取肺膜下组织)检出硅藻为阳性, 肝、肾、牙齿和骨髓等器官也有硅藻, 且硅藻种类与实地水样一致, 即可诊断为溺死[2]。单纯从肺中检出硅藻是不能作为溺死的诊断依据[5]

Hü rlimann等[3]曾报道溺死的时候, 大的硅藻很可能只到达肺脏, 胃和十二指肠。另一方面, 小的硅藻可以进入血液、肝脏、肾脏甚至轻易进入骨髓。例如, 在骨髓中, 如果长度超过40μ m的非常大的硅藻或硅藻碎片被发现, 这就表明硅藻是通过胃肠道壁(活着的时候)或者死后(例如方法的问题)污染进入的。尽管硅藻小碎片在生前也可以进入身体, 但是把包括那些< 5μ m的硅藻全部考虑进来是合理的。然而, 以他们的经验来看, 在所有案件中这些小型硅藻都是来源于溺液中的类型, 而不是溺死前进入身体的。这个在小型硅藻占优势或者包含易于分解成小碎片的细长型硅藻的溺液中溺死的案件尤其容易理解。

当得到阳性结果后, 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判断该结果是否是由于污染造成的, 这也是硅藻检验中的一个难题。一般来说, 在肝、肾、骨髓中发现长度超过40μ m的硅藻, 则有存在污染的可能, 对于结果判断要慎重, 必要时可重复实验。笔者认为, 解决样本污染的问题, 关键在于检验样本的采集, 应该建立一种可以尽可能避免污染的标准化样本采集方法, 或者可以在不打开胸腹腔的情况下使用特殊器材封闭化采集样本。

4.2 阴性结果的评价

内脏器官没有检测到硅藻为非溺死, 但有时还多见于死后抛尸入水或水中休克死或溺液中无硅藻的存在等[2]。另外, 由于入水前的生理状态(酒醉、冠心病、癫痫发作等)、精神状态(被追打时的紧张、越狱逃跑后的恐惧等)以及身体状态(手脚被绑、戴手铐、严重受伤等)会缩短个体在水中的存活时间, 从而使进入组织脏器中的硅藻数量大大减少, 所以有上述生理、精神或机体异常的个体即使是生前入水, 也可能在组织脏器中无法检出硅藻[22]。另外, 消耗方法对硅藻是否有过多的破坏, 特别是在离心的时候, 一些较小的硅藻会留在上清液中而被丢弃, 这在以小型硅藻存在为主的对内脏和骨髓的检验中显得尤为重要, 可能会使实验结果呈假阴性。

5 展 望

随着硅藻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 水中尸体溺死诊断体系将逐步完善, 在样本采集方面, 有望达到标准化与封闭化; 在组织消化方面, 有望达到高效、安全、环保、硅藻破坏率低及回收率高的要求; 在硅藻定量检验方面, 有望于达到自动化与标准化, 让硅藻的定量的诊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在推广应用方面, 如能够将微波消解、真空抽滤、光学显微镜观察实现联用, 势必将会为硅藻检验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 今后要加强基础研究, 包括对硅藻四季数量及种类构成比例的了解、透明滤膜等新材料的研制、标准化检验方法的建立、硅藻自动化识别及计数的研究, 待这些问题有了较明确的研究结果以后, 硅藻检验必将大规模地应用于溺死诊断, 它具有巨大的诱人前景, 无疑将会为法医学工作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胡鸿钧, 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与生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2] 赵子琴. 法医病理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23-327. [本文引用:5]
[3] Hürlimann J, Feer P, Elber F Diatom, et al.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death by drowning[J]. Int J Legal Med, 2000, 114: 6-14. [本文引用:3]
[4] Giri BS, Tripathi CB, Chowda YB. Characterization of drowning by diatom test[J]. Indian J Med Res, 1993, 98: 40-43. [本文引用:1]
[5] 祝家镇. 法医病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65-266. [本文引用: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GA/T 813-2008人体组织器官中硅藻硝酸破机法检验[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1]
[7] 梁新华, 焦炎, 丰荣平, . 强酸消化法和胰蛋白酶消化法检验腐败脏器硅藻的比较研究[J]. 刑事技术, 2008(4): 7-9. [本文引用:3]
[8] 刘兆, 丁锰, 徐少辉. 硅藻检验中应注意的新问题[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 25-26. [本文引用:1]
[9] 胡孙林. 两种微束分析在法医学溺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27-49. [本文引用:2]
[10] 孙维琦, 于晓军, 李坦. 微波消解法检验硅藻的实验研究[J]. 法医学杂志, 2002, 18(3): 175-176. [本文引用:1]
[11] 胡孙林, 温锦锋, 张小婷, . 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检测脏器内硅藻[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0, 25(3): 145-149. [本文引用:3]
[12] 何冠英, 张维东, 李飞, . 酶消化法检验脏器硅藻[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3, 18(3): 171-172. [本文引用:1]
[13] M Ming, X Meng, E Wang. Evaluation of four digestive methods for extracting diatoms[J]. Forensic Sci Int, 2007, 170: 29-34. [本文引用:1]
[14] T Takeichi, O Kitamura. Detection of diatom in formalin-fixed tissue by proteinase K digestion[J]. Forensic Sci Int, 2009, 190: 19-23. [本文引用:1]
[15] Abe S, Suto M, Nakamura H, et al. A novel PCR method for identifying plankton in cases of death by drowning[J]. Med Sci Law, 2003, 43: 23-30. [本文引用:1]
[16] Abe S, Suto M, Nakamura H, et al. Phytoplankton gene detection in drowning in drowning rabbits [J]. Leg Med (Tokyo), 2003, 5 Suppl 1: S142-144. [本文引用:1]
[17] 何方刚, 刘良, 黄代新. 浮游生物16S rDNA检测在大鼠溺死鉴定中的价值[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6, 21(6): 331-333. [本文引用:1]
[18] 徐三明, 侯绪东, 付建伟. 高温灰化消解法检验硅藻的研究[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 79-80. [本文引用:1]
[19] 王恩银, 孟祥志. 4种硅藻检验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5, 20(5): 274-277. [本文引用:1]
[20] Terazawa K, Takatori T. Isolation of intact plankton from drowning lung tissue by centrifugation in a colloidal silica gradient[J]. Forensic Sci Int, 1980, 16: 63-66. [本文引用:1]
[21] Pollanen M S, Cheung C, Chiasson D A.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diatom test for drowning, I. Utilit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771 cases of drowning in Ontario, Canada[J]. Forensic Sci 1997, 42: 281-285. [本文引用:1]
[22] 陈煌, 周安居. 498例水中尸体硅藻检验分析[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6, 21: 23-2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