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乳突纹线密度的性别差异初探
倪萍娅1, 戈文东1, 裴黎2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2.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倪萍娅(1986— ),女,浙江富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法医遗传学学习和研究,Tel:15010083781,E-mail:nyp1986@126.com

摘要

目的 针对指纹纹线密度在不同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方法 实验对80个(其中男女各40人)中国汉族人十指纹线密度进行计数,将所得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指纹纹线密度均值男性少于14.5线/25mm2,女性大于等于15线/25mm2结论 男女之间指纹密度存在差异;女性指纹纹线密度较男性高。

关键词: 指纹; 乳突纹线密度; 性别
中图分类号:DF7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2)02-0003-03
Sex differences from fingerprint ridge density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NI Ping-ya, GE Wen-dong, PEI Li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fingerprint ridge density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Methods Fingerprint ridge density of 40 male individuals and 40 female individuals of Chinese Han population were counted and analyzed by SPSS software.Results The mean ridge density of fingerprints of 40 male individuals was less than 14.5 ridges/25mm2 and the mean ridge density of fingerprints of 40 female individuals was more than 15 ridges/25mm2.Conclusion Th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ccur in the finger ridge density.

Keyword: fingerprint; fingerprint ridge density; sex

指纹是指手指掌面乳突纹线(或称摩擦脊纹)所构成的特殊花纹。除病理变化、严重外伤等特殊情况外, 指纹从胎儿6个月形成完整的乳突花纹起直到死后真皮乳突层腐烂为止是终生不变的[1]。指纹的稳定性和特殊性使其广泛应用于个体识别, 这使得指纹个体识别技术在案件侦查和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誉为 “ 证据之首” [2, 3]

一直以来, 指纹鉴定都是以个体识别和嫌疑人筛查为主要目的[4]。当缺乏嫌疑人作为比对对象的时候, 即使在现场获得指纹, 其价值也大打折扣。然而法庭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从有限的物证上最大程度的挖掘信息, 进而为法庭科学实践服务, 如何能从已得到的指纹上进一步挖掘信息为侦查提供参考和方向, 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本研究对指纹乳突纹线密度进行性别差异初步探索, 结果显示指纹纹线密度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利于法庭科学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随机选取80名中国汉族志愿者(40名男性和40名女性, 均为在校大学生), 让其将手洗净, 采用油墨捺印法进行平面捺印获得10个手指的指纹以备进行计数分析[1]

1.2 方 法

1.2.1 划定计数范围 根据Acree[5]的方法在指纹上部桡侧缘划定5mm× 5mm区域作为计数范围(见图1)。

图1 指纹上部桡侧缘划定区域(右手中指)

1.2.2 指纹乳突纹线的计数与统计分析 使用放大镜在划定区域内从外上角向斜对角进行计数, 其中两个起点、小点和小棒记为0, 分歧和结合计为2, 小桥、小勾和小眼计为1[6, 7]。最后将获得的数据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 10指指纹乳突纹线密度统计结果
表2 10指指纹密度值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 果

统计结果显示, 男性指纹密度值在11~19范围内变动, 十指指纹平均密度值为14.2325; 女性指纹密度值在12~19范围变动, 十指指纹平均密度值(RC)为15.7400(具体见表1)。十指指纹平均密度的分布范围统计结果显示, 70%的男性RC小于14.5线, 90%的女性RC大于15线(见表2表3)。当10指指纹纹线密度均值小于14.5线时, 该指纹大多来自于男性(P=0.99); 当10指纹线密度均值大于等于15线时, 则该指纹来自女性的可能性较大(P=0.75)(见表2表3图2), RC值大小与性别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3 10指指纹密度值的后验概率与似然比

图2 不同性别间10指指纹纹线均值频率分布

2.2 讨 论

研究表明指纹纹线密度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 女性10指纹线密度较男性为高, 这一研究成果与Vinod C等[5]的研究基本符合, 但具体数目有一定差别(Vinod C结果:中国人RC≤ 12线/25mm2多为男性, RC大于13线/25mm2多为女性), 考虑为统计样本量过少所致。

造成指纹密度性别差异的原因尚无明确定论, 有观点认为与指纹纹线相关的基因极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 且呈共显性表达, 那么拥有两个X染色体的女性该基因表达的表现度较高, 所以其密度高于只有一个X染色体的男性[8, 9]。然而作者认为, 指纹密度性别差异是性激素的调节、体型、身高及工作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基因决定作用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不论是何原因, 这种差异至少给我们这样的提示, 不同性别间指纹纹线的密度差异是确实客观存在的。

本文的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指纹乳突纹线密度性别差异研究的空白, 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然而, 由于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其用于实践活动的道路还十分漫长。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在于进行大样本的群体调查, 比较不同手指指纹的变化程度, 对不同种族、不同民族进行比较研究等。有理由相信指纹乳突纹线密度的性别差异在未来极有可能被应用于犯罪案件的侦查活动中, 进而为侦查提供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少聪. 手印学[M]. 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 16-28. [本文引用:2]
[2] 张哲明. 如何提升现场指纹的证明力[J]. 刑事技术, 2009(1): 41-43. [本文引用:1]
[3] 李金全, 卢阳. 作用力变化引起指纹变形的几种特殊现象[J]. 刑事技术, 2011(2): 43-44. [本文引用:1]
[4] 孟柯, 杨华. 对变异指纹鉴定的几点体会[J]. 刑事技术, 2009(1): 53-54. [本文引用:1]
[5] M A Acree. Is there a gender difference in fingerprint ridge density?[J]. Forensic Sci. Int, 1999, 102: 35-44. [本文引用:2]
[6] C N Vinod, Prateek Rastogi, Tanuj Kanchan, et al. Sex differences from fingerprint ridge density in Chinese and Malaysian population[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10, 197: 67-69. [本文引用:1]
[7] V C Nayak, Prateek Rastogi, Tanuj Kanchan, et al. Sex differences from fingerprint ridge density in the Indian population[J]. Journal of Forensic and Legal Medicine, 2010, 17: 84-86. [本文引用:1]
[8] David TJ. Distribution and sex variation of the a-b ridge count[J]. Hum Hered 1984, 34: 14-7. [本文引用:1]
[9] David TJ. Distribution, age and sex variation of the mean epidermal ridge Breadth[J]. Hum Hered 1981, 31: 279-82. [本文引用:1]